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885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docx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

历史概念:

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材要点: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六王毕,四海一

1、秦灭六国。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4、修“五尺道”收复西南夷地。

5、秦统一的意义:

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海内为郡县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王夫之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1、皇帝制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

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三公”之下为“九卿”。

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四、挟书令

1、焚书坑儒:

目的:

防止有学识素养的人士对时政展开批评。

2、挟书令:

与焚书令一脉相承,都与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强化思想的统一;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

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六王毕,四海一”进行导入。

教学

六王毕,四海一:

完成统一

1、秦灭六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大增强,这为秦得以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重要条件。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4、修“五尺道”收复西南夷地。

秦统一的意义:

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史料链接:

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二、海内为郡县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①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

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

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

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

郡下辖若干县。

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

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史料链接《汉书》称:

“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那么,分封制与郡县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

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

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

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例如,必须定期朝见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

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

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

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

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

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

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

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

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

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主夫之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链接:

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三、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1、皇帝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了。

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出个名号。

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

因为,古有“三皇”:

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大。

照理说“泰皇”整个称号已经是很大的了,但是嬴政并不满意。

他决定:

“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

”为什么呢?

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皇:

(1)辉煌;

(2)大,伟大,人们把祖先或者神明称作为是“皇”。

帝:

则是上古时人们想象出来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明。

我们所说的“三皇五帝”都是远古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像神明一样的人物。

帝:

通蒂,最根本。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

赢政将“皇”和“帝”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于只是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唯我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君权神化的这样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出现。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在确立“皇帝”这个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不是偶然的,而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秦始皇创立的一切制度,都只为了一个目的:

“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

秦始皇自称为“朕”。

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

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

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

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

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是具有最有效力的法律。

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

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

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

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

但是,皇帝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又起着极大的反动作用。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

丞相:

承受皇帝的命令办事;丞:

通承。

左、右丞相,右丞相大。

因为“右手重要,以右为重。

”]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

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相当于今中央军委主席。

太:

大;尉:

军官,原意指武力镇压→军官的名字]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

公:

背私为“公”;卿:

有荣誉的人]

“三公”之下为“九卿”。

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

表示“众多”的基数:

三、九,如“三教九流”、“三头六臂”。

汪中(汪容甫)发现“三、九”表示“众多”的意思,写作《三九解》]“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

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详见课本“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及其职能”表。

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1.三权分立。

三公分掌政治、军事及监察大权,奠定民政、军事及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

另外,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

  2.位高权重。

三公品秩甚高,总领文武百官,为国家之重臣要员。

三公秉承皇帝意旨,管治全国,权力之大,可谓历朝之冠。

  3.内外兼管。

九卿负责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亦兼管皇室事务,职权混淆。

秦代废分封,行郡县,诸侯和贵族家庭为主的封建制度,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一家天下,皇帝一家亦即国家。

九卿兼管内外,就是这个演变过程中的痕迹。

  4.不得世袭。

秦代建立大一统国家以后,封建世袭制度不再延续,百官全由皇帝任命。

汉代之三公亦听命于君主,不得世袭。

四、挟书令

1、焚书坑儒:

目的:

防止有学识素养的人士对时政展开批评。

2、挟书令:

与焚书令一脉相承,都与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强化思想的统一;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小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本课知识结构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巩固统一,加强集权

实现统一

 

推行郡县制

皇帝制

建立三公九卿制

焚书坑儒,挟书律

政治

灭六国,

北征匈奴,

南征夷越

思想

 

四、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废除分封,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2、下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3、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皇位时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

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帝掌握从中央地方的人事大权

D.为提高威权而神化皇权

4、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5、秦朝时期,郡的监御使主要负责

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

6、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8、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势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

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10、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12、问答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A2B3B4B5D6D7A8D9D10B

11、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12、建立:

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本质:

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