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743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docx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一答案精析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升检测卷

(一)答案精析

一、选择题(3×6=18分)

1.计算

的结果是()

 A.

4B.

8C.4D.2

解析:

表示求16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非负数解.

∵42=16,∴

=4.

注意:

才表示16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

而本题只求算术平方根,故选C.

2.给出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4,5B.8,6,10C.13,12,25D.7,2,3

解析:

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要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实际运用中,只需判断最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最长的那条边即可。

B选项6+8=14>10,符合题意.

3.用直尺和圆规作两个全等三角形,如图,能得到△COD≌△C′O′D′的依据是()

 

A.SSSB.SASC.ASAD.AAS

解析:

一般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作未知角等于已知角,作全等三角形,大多都是利用SSS完成的。

此题作图来看,两个三角形均是等腰三角形,它们的腰均相等,又由右图中的C′D′来看,(底)边C′D′=(底)边CD,三边对应相等,故选A.

注:

本题很容易误选B选项SAS,图示并没有已知角相等;而我们知道,用尺规作图作角相等,仍然是SSS.

解析:

题干用了≌符号,对于我们寻找判定条件,会提供很多思路。

在两个非直角三角形中,分析题目条件可知,已经有一对角对应相等,一条公共边,则只需再找任何一组角对应相等即可;当然,寻求构成夹角的另一组边对应相等即可。

易知A选项构成ASA,可以判定;B选项构成AAS也可判定;C选项为SSA,不能判定;而D选项构成SAS,可以判定.故本题答案选C.

5.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一点,且AB=AD=DC,∠BAD=20°,则∠C为()

A.25°B.35°C.40°D.50°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外角的性质综合运用的角度计算。

这类题目,可以在图中标注已知条件,由于AB=AD,可得△ABD为等腰三角形,又其顶角已知,则不难求出两底角为=80°,又其中一个底角∠ADB为△ADC的一个外角,已知AD=DC,可得∠DAC=∠C,而∠ADB=∠DAC+∠C,∴∠C=,不难计算出∠C为40°,即为C选项.

注:

本题利用外角的性质简便些,实际很多学生还是采用邻补角及三角形内角和来求解,则显得不够简洁。

解析:

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了30°直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正确地作出辅助线是本题关键。

 

过P点作PC

OB,垂足为C.

再分别研究Rt△OPC(一个锐角为30°),由∠AOB=60°,可求出∠OPC=30°,从而可得OC=6;再研究等腰△PMN,∵PC为底边MN上的高,所以C为线段MN的中点,∵MN=2,则MC=1.从而OM=OC-MC=6-1=5,故选C.

二、填空题(4×6=24分)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6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

解析:

设为n边形,则由多边形内角公式及其与外角和的关系可知,

(n-2)·180°=360°×6

解得n=14

说明:

对于(n-2)·180°=360°×6的处理,不少同学先计算出了等式右边,再处理;最好是先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80°,可化简为n-2=2×6.

 

8.如图,在△ABC中,

,点A的坐标为(-7,3),点C的坐标为(-2,0),则点B的坐标是________.

 

解析:

对于坐标系中倾斜的线段(不与坐标轴平行),一般是过线段端点向坐标轴作垂线。

如图所示,目前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组边(即斜边)相等,且都有一个直角,只需再找一个角即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共线,且∠ACB=90°,则可根据平角及余角的性质,可得出一对锐角分别相等。

继而可证得△ADC≌△CEB(AAS)。

从而AD=CE,DC=EB,由A点,C点坐标可得AD=3,DC=5,继而可得CE=3,EB=5,则B(1,5).

9.在△ABC中,∠A=50°,当∠B的度数=时,△ABC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

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计算有关角。

由于顶角和底角并未指明,故要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中的讨论问题,尤其要注意不能遗漏,最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思路,也可以画图辅助分析。

A

A

①②

如图①,当∠A为顶角时,∠B只能为底角,不难求得∠B==65°;

如图②,当∠A为底角时,∠B也可能为底角,此时∠B=∠A=50°;∠B还可能为顶角,此时∠B=180°—2∠A=80°.

综上,∠B=65°或50°或8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也可)。

10.如图,BD为△ABC的角平分线,且BD=BC,E为BD延长线上一点,BE=BA;过E作EF⊥AB于F,则下列结论:

;②

;③∠ABC+∠AEC=180°;

.其中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_.

 

解析:

由已知条件易得△BCD和△BAE是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则它们的底角也相等。

如图,可证△BCE≌△BDA(SAS),则∠BCE=∠BDA,又∠BDA+∠BDC=180°,

∴∠BCE+∠BDC=180°,则①正确;

由①中分析可知,∠BAE=∠BEA=∠BDC=∠BCD,又∠BDC=∠ADE,∴∠ADE=∠AED,

∴AD=AE;又由①中全等可知,CE=DA,所以AD=AE=EC,②正确;

由角平分线的常见辅助线做法,可过作EG⊥BC的延长线,垂足为G.

由常见的模型——即一组邻边相等、对角平分的四边形,可以证明该四边形邻边相等。

具体而言,在①②的推理基础上,可证得△EFA≌△EGC(HL),从而可得出:

∠EAF+∠ECB=180°.在四边形ABCE中,一组对角互补,则另一组对角也互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即∠ABC+∠AEC=180°,③正确;

易证△BEF≌△BEG(HL),则BF=BG,结合③中△EFA≌△EGC可得AF=CG,则不难推出BA+BC=(BF+FA)+(BG-CG)=2BF,则④也正确;

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说明:

下图就是常见的一种模型——有一组邻边相等对角互补的四边形。

在四边形ABCD中,有以下三个条件选项:

①BD为∠CBA的平分线;②AD=CD;

③∠ABC+∠ADC=180°(或∠BAD+∠BCD=180°)

任取两个条件,均能证得第三个结论(如图,均是作垂线)。

同学们,这个模型的有关结论,自己可以试试证明!

11.如图△ABC中,AB=AC=9,∠BAD=120°,AD是△ABC的中线,AE是∠BAD的角平分线,DF∥AB,交AE延长线于F,则DF的长为.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以及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易知△ABC为等腰三角形,又为中线,则由“三线合一”不难求得∠DAB及∠B的度数,以及△ADB为直角三角形;又由角的平分线加平行线模型可推出等腰三角形,则DF=DA,而AB=2DA,则不难求出DF=DA=.

说明:

一般就用分数表示答案即可,大多情况下,假分数一般也不必化成带分数。

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是对角线,AB=CD,∠DAC+∠BCA=180°,∠BAC+∠ACD=90°,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32cm2,则CD的长是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难度较大。

现提供两种思路:

①②

方法一:

如图①,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截取一点E,使得CE=AD.

则由已知可证得△ADC≌△CEA(SAS),则DC=EA,∠ACD=∠CAE,继而可得△A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S△ADC=S△CEA,可得△ABE与四边形ABCD的面积相等,即AB·AC/2=32,

也即AB2=64,

解得AB=8cm,即CD=8cm.(注意单位)

方法二:

如图②,作B关于AC的对称点B′,连接AB′,CB′,AB′与CD交于点E.

则由已知,可得AB′=CD,CB′∥AD,AB′⊥CD;

由CB′∥AD,可知△ADC与△ADB′面积相等,则四边形ABCD与ACB′D面积相等.又AB′⊥CD,可得四边形ACB′D面积=AB′·CD/2,即CD2=64,解得CD=8cm.

三、解答题(共78分)

13.△ABC中,∠A=∠B-20°,∠B-∠C=40°,求∠B与∠C的度数。

解析:

△ABC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由题干可知,均与∠B直接有联系,则∠B是关键.再计算三角形有关的角时,往往由已知难以得到完整的方程(或等式)时,则要考虑隐含条件: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本题运用∠B这个关键纽带,分别表示出∠A,∠C,继而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列出关于∠B的一个方程,求出∠B,问题则迎刃而解。

 

参考解答过程如下:

∵∠B-∠C=40°

∴∠C=∠B-40°

又∵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A+∠B+∠C=(∠B-20°)+∠B+(∠B-40°)=180°

解得∠B=80°,则∠C=∠B-40°=80°-40°=40°.(共6分)

说明:

设不设未知数,设哪个角为未知数,虽然不固定,均能解答出来,无非就是式子上的变化,原理依据也不外乎上述解答过程。

另外未知数的处理还是有规可循,比如本题∠B很关键;当然就可用∠B来表示,可不必另设未知数。

14.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点E.求证:

BE=CE.

解析:

证明线段相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关系,至八年级上册为止,较常见的思路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或者两条线段所处的同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本题需求证的线段BE和CE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但它们所在的线段BD和CA相等(已知),且另一部分AE和CD在同一个三角形△AED中,故可考虑△AED为等腰三角形,即推出∠EAD=∠EDA;这可以通过已知条件证这两个角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BD≌△DCA);再运用线段的简单计算,等量减等量求得.

当然,也可以证明线段BE和CE分别所在的△ABE≌△DCE,现有条件只有一组边和一组对顶角分别对应相等,故仍然要先证另一对三角形全等(△ABD≌△DCA),得到新的条件.

参考解答过程如下:

在△ABD与△DCA中,

AB=DC

BD=CA

AD=DA

∴△ABD≌△DCA(SSS)

∴∠ADB=∠DAC

∴DE=AE,又BD=CA,

∴BD-DE=AC-AE,即BE=CE,得证.(共8分)

说明:

也可以通过证明两次三角形全等,在上面的解答基础上,再主要证△ABE≌△DCE(AAS)即可,从而可得BE=CE,此处解答从略。

另外线段BE和CE不在现有的同一个三角形中,但可以构造,连接BC,如下图所示。

类似求证△BCE有两个角相等即可,同学们下去自己可以试试。

15.已知: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

是中线,延长

,使

.

(1)求证:

DB=DE;

(2)若点

的中点,连接

,且

,求等边△ABC的边长.

解析:

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以及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其中第一问类似选择题第5小题,可运用外角的性质求得∠E和∠CDE的度数,第二问与填空题第11小题也相类似。

参考解答过程如下:

(1)∵△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

∵CD=CE,∠ACB=∠E+∠CDE,

∴∠E=∠CDE=30°,

又BD是中线,∴BD平分∠ABC,

∴∠DBC=30°,∴∠DBC=∠E,

∴DB=DE(共4分)

(2)由

(1)BD=DE,又F是BE中点,∴DF⊥BE,

在Rt△CDF中,∠DCF=60°,

∴DC=2CF=4,∴AC=2DC=8,

即等边△ABC的边长是8.(共4分)

16.如图,为了做好国庆期间的交通安全工作,某交警执勤小队从A处出发,先到公路l1上设卡检查,再到公路l2上设卡检查,最后再到达B地执行任务,他们如何走才能使总路程最短?

解析:

其中A′为A关于l1的对称点,B′为B关于l2的对称点,连接A′B′,分别交l1于E点,交l2于F点.

路线AE-EF-FB即为最短。

(共8分)

注意:

作A点关于l1还是l2的对称点,要看路线的先后顺序;其次,如何说明总路线最短,可以在l1上任取一点异于E,比如E′,同样地,在l2上取一点F′。

最后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转化说明。

如上右图分析所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网格中,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叫做格点。

例如:

A(1,1),B(5,1),C(4,4),D(2,3)都是格点.用无刻度的直尺在网格中完成下列画图,保留连线的痕迹,不要求说明理由.

(1)在图1中画出△CAE≌△ACB(其中点A的对应点为点C,且点C为格点);

(共3分)

 

本题用了≌符号,已经明确了一个关键条件,公共边是AC,但对应点不同。

还可以这样想,既然A和C是互相对应的,那么可以AC的垂直平分线,同理找到B的对称点(对应点),即图中E′;

再可以作E′关于AC的对称点E,由三个点对应关系即可知道E也满足题意。

当然,还可以通过对应线段相等,寻找格点。

通过对称知识,可以避免遗漏。

(2)在图2中画出

,使

(且点F为格点)(共3分)

实际作图中,如果后知后觉地,过A点作BC的垂线,在观察格点“F”的位置,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不过,这涉及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模型的不同摆放问题,如果平时有所积累,不难发现。

本题中,可延长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得到两斜边垂直。

如下图所示,为本题模型;当然,直角三角形的全等模型,还有其他摆放类型,平时可以有意积累(比如本试卷中的填空题第8小题,就是一种潜在的类型)。

 

(3)如图3,在线段AB上画点G,使得∠AGD=∠BGC.(共3分)

D′是D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连接CD′,交AB于点G;

类似最短路径的线段问题,运用轴对称知识,求角相等的问题。

18.如图,已知△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并且∠EBD=90°.

(1)求证:

△ACE≌△BCD;

(2)求∠AEB的度数.

解析:

(1)证明:

∵△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AC=BC,CE=CD,∠ACB=∠ECD=60°

∴∠ACB-∠ECB=∠ECD-∠ECB,即∠ACE=∠BCD

在△ACE与△BCD中,

∴△ACE≌△BCD(SAS).(共4分)

(本题依然可看作手拉手模型,也即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模型,大多是SAS类型。

(2)∵△ACE≌△BCD∴∠BDC=∠CEA

∵∠AEB+∠AEC+∠BE=360°

∴∠AEB=360°-(∠AEC+∠BEC)=360°-(∠BDC∠BEC)

在四边形BDCE中,∠EBD+∠BEC+∠ECD+∠BDC=360°

又∠EBD=90°,∠ECD=60°

∴∠BEC+∠BDC=360°-(∠EBD+∠ECD)=110°

∴∠AEB=360°-110°=150°.(共5分)

这一问,也可以通过点E所构成的圆周角为360°进行求解,同学们自己可以试试。

19.已知:

∠MON=40°,OE平分∠MON,点A、B、C分别是射线OM、OE、ON上的动点(点A、B、C不与点O重合),连接AC交射线OE于点D.

设∠OAC=x°.

(1)如图①,若

则:

①当

时,

=;当

时,

(2)如图②,若

,则是否存在这样的

的值,使得△ADB为等腰三角形?

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

(1)容易得出∠ABO=∠AOB=20°.

当∠BAD=∠ABD时,可得∠BAD=20°,则可得∠ADB=140°,

则∠OAD=∠ADB-∠AOD=140°-20°=120°,即x=120;

当∠BAD=∠BDA时,可求得∠BDA=80°,

则∠OAD=∠BDA-∠AOD=80°-20°=60°,即x=60.(共2分)

(2)易知∠OAB=90°,∠ABO=70°.(共8分)

①当点D在线段OB上时,

若DA=DB,即∠BAD=∠ABD=70°,可求得∠ADB=40°,则∠OAD=∠ADB-∠AOD=20°,即∠OAC=20°,此时x=20;

若BA=BD,即∠BAD=∠BDA,可求得∠BDA=55°,则∠OAD=∠BDA-∠AOD=35°,则x=35;

若AD=AB,即∠ADB=∠ABD,可求得∠ADB=70°,则∠OAD=∠ADB-∠AOD=50°,则x=50.

②当点D在射线BE上时,易知∠ABE=110°,又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只有BA=BD,即∠BAD=∠BDA,求得∠BAD=35°,此时∠OAD=∠OAB+∠BAD=125°,则x=125.

综上可知,存在这样的

的值,使△ADB为等腰三角形,x=20,35,50,125. 

说明:

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可结合图形和动点思想,可初步确定本题有四种情况。

20.某商店需要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0件,其进价和售价如表:

进价(元/件)

14

35

售价(元/件)

20

45

 

(1)若商店计划销售完这批商品后能获利1680元,问甲、乙两种商品应分别购进多少件?

(2)若商店计划投入资金小于5320元,且销售完这批商品后获利大于1660元,请问有几种购货方案?

并求出其中获利最大的购货方案.

解析:

(1)设甲种商品购进x件,乙种商品购进y件.

也可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设甲种商品购进x件,乙种商品购进(200-x)件.

则依题意有:

(20-14)x+(45-35)(200-x)=1680

依题意得:

解得:

.

即甲种商品购进80件,乙种商品购进120件.(共4分)

 

(2)设甲种商品购进m件,则乙种商品购进(200-m)件,

依题意得:

解得:

80

又m为(非负)整数,

∴m=81,82,83,84,∴该商店共有4种购货方案.

设销售完这批商品后获利w元,则

W=(20-14)m+(45-35)(200-m)=-4m+200,

∵—4<0,∴W随m的增大而减小,

(这其实属于一次函数的性质运用,见后说明)

∴当m=81时,W取得最大值,此时200-m=119;

即甲种商品购进81件、乙种商品购进119件时,该商店销售完这批商品后获利最大.

(共6分)

说明:

第二问的未知数要注意第一问已经使用的字母,免得混淆;其次,也可以将四种方案对应的获利均计算出来,通过比较,也可得出第一种方案(81,119)获利最大。

21.如图,△ABC是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

是AC边上一动点,由

运动(与

不重合),Q是CB延长线上一点,与点

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

向CB延长线方向运动(Q不与B重合),过

,连接PQ交

.

(1)当∠BQD=30°时,求AP的长;

(2)当运动过程中线段

的长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不变,求出线段

的长;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解析:

(1)∵△ABC是等边三角形,∴∠A=∠ABC=60°.

又∠BQD=30°,∴∠QDB=30°,∴BD=BQ.

设BD=BQ=x,则依题意有AP=BQ=x,

∵∠PDE=∠QDB=30°,∠A=60°,∴∠APD=90°

∴AD=2AP=x.

又∵AB=6,即x+2x=6,

解得x=2,即AP=2.(共4分)

(2)线段ED的长不发生变化,为3.

理由如下:

方法一.过点Q作QF⊥BD交AB的延长线于点F,

∵QF⊥BD,PE⊥AD,∠QFB=∠PEA=90°.

又∠QBF=∠ABC=∠A=60°,BQ=AP,

∴△QFB≌△PEA(AAS)

∴QF=PE,BF=AE.

在△QFD和△PED中,

∵∠QFD=∠PED=90°,∠QDF=∠PDE,QF=PE,

∴△QFD≌△PED(AAS),∴FD=DE.

∵BD+DE+AE=6,又AE=BF,

∴BD+DE+BF=6,即DE+DF=6,

∴DE=DF=3(共6分)

方法二(拓展延伸)

过点P作PF∥BC交AB于点F.

可得△AFP为等边三角形,

则AP=FP,且AE=AF;

继而求证△FDP≌△BDQ(AAS),问题迎刃而解.

这种方法的详细解答过程,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写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