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684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

《《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海》第一课时 之三.docx

《林海》第一课时之三

《林海》第一课时之三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执教:

王丽萍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

板书:

14《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

(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

(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

板书段:

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也是——亲切、舒服。

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

(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

(板书:

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

(板书:

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

(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

“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

(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

(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

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

那是什么不一样?

(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

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

(板书:

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

(板书:

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

秦岭的特点是什么?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

(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

教师画简笔画山峰。

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

(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

(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

(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

(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

(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

怎样分?

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提问题;

    ②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

林的特点是什么?

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

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

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

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

(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

(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

(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

(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

(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

(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

叶松比作海洋。

“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

板书:

    ⑥排比句是哪句?

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碧绿)板书:

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

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

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

为什么喜欢?

可以互相讨论。

板书:

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

岭:

多而温柔;林:

多而碧绿;花:

多而绚丽。

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

(板书:

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

提示:

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

(出示:

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

(出示:

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出示:

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板书:

《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四.课后思考题:

为什么课文不用“美丽的大兴安岭”作题?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拉萨古城》教学设计之二

直溪中心小学李琴

 

  回顾并激情导入。

  我们美丽的祖国有山清水碧的江南水乡,有满目葱绿的西双版纳,有沃野千里的林海雪原,更有那神秘迷人的拉萨古城,那里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

  上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导游――藏族作家次多初步游览了《拉萨古城》。

拉萨古城的哪里让你最感兴趣呢?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随着作家次多游览拉萨,领略古城的独特风情。

  介绍网页及学习方法。

[相关网址:

http:

//218.3.91.243/webstudy/lasa/index_1.htm]

  这节课,我们还是采用特殊的学习方式――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运用网络,自主学习。

现在请大家进入《拉萨古城》的主页,请看屏幕上学习软件,有课文、学习向导、学习宝典、我来露一手、畅所欲言和知识拓展。

其中,学习向导给大家提供了学习课文的方法,学习宝典为大家准备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我来露一手里有几道习题希望你们都能露一手。

知识拓展为大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有关西藏、拉萨的有关网站。

  借助“学习向导”,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点击“学习向导”,请一位同学把其中的学习方法读一读。

(学生读)当然,同学们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学习。

下面就请大家用你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吧!

  点击“课文”,开始自主学习。

  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同学们学的可真认真,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吧!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学习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

  1民居部分

  先汇报学习课文的有关内容,再谈自己的体会,还可以说说在“学习宝典”中看到的资料。

注意练习朗读。

  2布达拉宫部分

  重点理解、朗读比喻句。

  3大昭寺部分

  让学生演示文中所讲到的边贝墙、香香鸟等图片。

  4八廓街部分

  重点理解其中的两句话,并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体会。

  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学习向导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自己主动的学习课文,能有这么多收获,真不简单呀!

  请你欣赏。

  拉萨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古城,她在我们的心中是一片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永远令人心驰神往。

请大家点击“请你欣赏”就让我们再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吧!

  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网上之旅,尽情的欣赏了西藏拉萨的美丽风情。

在即将结束这次旅行之际,你最想说什么?

  点击“畅所欲言”,写下自己的感受。

  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线测试。

  1选择。

这节课,我们通过网络学习了《拉萨古城》这篇课文,现在计算机要考考大家,想试试吗?

  点击“我来露一手”(学生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综合实践活动。

计算机的作用越来越大,课后我们还可以用计算机网络去学习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老师还给同学们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活动题,(指名读题)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完成得很出色!

《拉萨古城》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视频。

  2、播放改造大西北后的森林视频图片。

  师:

美吗?

在这美丽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2、板书课题:

青山不老。

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迹。

  1、师:

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

  2、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

  板书:

老人 81岁 瘦小

  师: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课文讲了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的事情。

课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板书:

奇迹)

  师:

什么样的事才称得上奇迹?

你能举个例子吗?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指读,理解,指导读,比赛读。

  师:

我们的学校大不大?

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学校大约占地20亩,3700亩约等于多少个珠光小学?

180个。

想一想,我们学校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

180个珠光小学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

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

请找出来。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

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读一读这段话吗?

  指导读这段话。

  第3句话是一个什么句?

(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还有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一片茂密的林海中去?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4、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师: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见,为什么称它为“了不起的奇迹”呢?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理解后,朗读。

  “大环境”──险恶。

(板书)

  ②“小环境”──艰苦。

(板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师小结: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四、回到题目,理解“老”与“不老”;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师:

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在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老人创造了这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1、“老”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

“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板书:

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2、这样一位年迈的老人,作者却说他“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这是怎么回事呢?

  ①课件出示句子: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②指导: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

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

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

同学们理解得不错。

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

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可能的回答:

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老人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老人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

作为一位普通的老人,他为什么要放弃与亲人颐养天年的生活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老的是什么?

不老的又是什么?

老的是人,不老的是精神。

什么精神?

愚公移山的故事。

他是现代的愚公!

我们要学习他什么?

在我们以后的人生中,应竖立起这种思想和理念。

  师:

是啊,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啊!

  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请看大屏幕!

(屏幕用打字机打字的形式出示近年来土地沙化减少,植被增多的数据。

  师: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进行环保教育

  课件放环境受到破坏的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些,再想想老农十五年来创造的奇迹,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引导:

  15年的努力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把黄沙变绿洲,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都会创造奇迹的。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老人学习,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今天很难得,有老师走进我们的课堂,聆听我们的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并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朗读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师:

好,现在谁来说说你听后,仿佛看到了什么?

感觉如何?

  (预设:

我放佛看到了四周全是绿色的树木,感觉很美;我仿佛看到了满山的树在风中摇晃,像海上的波浪,感觉很有活力…)

  3、师:

是啊,多么美丽的景色。

这里有参天的杨柳,像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但在这葱郁的林海背后,却凝聚着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学习16课《青山不老》

  4、板书课题:

青山不老,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8页

  1、要求: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师:

好的,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指名学生读)

  肆虐盘踞(重点板书)绿洲 奇迹归宿 价值

  师:

他读正确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次(生齐读)

  3、师: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上面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描述了一位老人在植树造林的故事。

描述了一位老人在寒风肆虐,风吹沙起的晋西北创造了绿洲的奇迹……)

  4、过渡: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

为此,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提示,看看应从哪几个方面深入思考。

  5、交流,应从三方面深入阅读思考:

  a、想一想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用“()”标出来

  b、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用“”标出来

  c、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师: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

  

(一)、抓“奇迹”。

  2、师:

好的,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贫瘠的山区,老人创造了哪些奇迹?

  预设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l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段话中有两个“全”,你感受到了什么?

  l 这就是一位普通山野老人创造的奇迹,看着这一片绿的海洋,望着这一片绿的波涛,你产生了什么情愫?

(惊叹、敬佩)

  l 指导读这段话。

(请带着自己的感觉朗读这段)

  预设

(2):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l 点拨:

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一亩大约有13个教室,3700亩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了不起)

  l 师:

谁能把这了不起的奇迹用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读)

  l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齐读)

  预设(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

“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理解:

黄土和绿树是互相依存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黄土,使之不流失。

这正如老人与青山是息息相关的,青山养育了老人,而老农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飞报答)

  l 点拨: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l 指导朗读:

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守住了这片青山。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二)、探“环境”

  1、过渡:

老人用15年的时间,为青山披上绿衣,为黄土盖上绿毯,他创造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师:

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在植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关键句

  2、预设:

交流: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A“大环境”──险恶。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用一个词来概括(险恶)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肆虐、盘踞”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师引读:

  (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B“小环境”──艰苦

  1、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

  (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而且他还是个瘦小的老人。

       

(2)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我们一起读读,在课文的第几段?

  老人的生活十分的艰辛

  (3)师: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出示: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

  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

  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学生读一读

  (4)理解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归宿是什么意思?

  (面临享福和吃苦的抉择,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青山)

  四、解读奇迹,领悟“青山不老”

  1、师:

一位平凡的山野老人,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穷山恶水中,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