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484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docx

第一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第一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不存在纯水,水自从在地球上产生以来就始终以多组分盐类溶液的形式出现(李雨新,1993)。

溶液指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所组成的、并在其中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的均匀混合物。

天然水是由水(溶剂)和溶于水中的各类物质(溶质)组成的。

天然水为什么能够溶解一定数量的物质并成为多组分的溶液,这与水本身的特异性质有很大的关系。

本章拟从水的溶剂性质出发,对天然水的化学成分及各类溶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1.1水的结构与性质

水是良好的溶剂,不仅能溶解许多固体物质,而且也能溶解许多液体和气体物质,自然界中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有人称水是“万能”溶剂。

水为什么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呢?

研究表明,水的溶剂性质与水分子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水分子间的联接与排布以及由此决定的水的一系列特异性质有关。

1.1.1       水分子的内部结构

1.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核的空间排布

研究表明,水分子中氢原子围绕氧原子的排布是不对称的,即两个氢原子不是排列在通过氧原子中心的一条线上,而是以104º45'的夹角进行排布的(也有研究者认为该夹角为104º52ˊ或104º31'),见图1-1-1a。

而且由于当氢原子唯一的一个电子被氧原子所共享后,氢原子核就成为一个赤裸裸的质子,该质子与氧原子核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并侵入于氧原子的核外电子云中。

这样,在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核是呈等腰三角形排布的,从而构成水的分子核。

氧原子核位于两腰相交的角顶上,而两个氢原子核(质子)则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上,两腰间夹角为104º45'。

整个水分子核则浸于其核外十个电子所组成底电子云中,见图1-1-1b。

水分子的半径为1.38Å。

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这种排布,使水分子在结构上正、负电荷静电引力中心不相重合,从而形成水分子的偶极性质,即位于氧原子的一端为负极,而位于氢原子的一端为正极。

这是决定水分子在结构上具有偶极性的根本原因。

2.水分子的核外电子运转轨道与电子云

水分子核外共有10个电子,其中氧原子有8个,两个氢原子共有2个。

它们分别沿着各自的轨道和一定的运转方向在不停地运转,从而构成水分子的核外电子云。

所谓的电子云就是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几率分布,也就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及其分布情况。

水分子的核外电子云是由氢、氧原子键合后,以氧原子核外电子运转轨道为主,发生轨道杂化的结果。

我们知道,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是比较简单的,只有一个电子在第一主能层中绕核不停地运转,即:

1H1……1S1

氧原子的核外电子结构就复杂得多了,8个电子中有2个在第一主能层,6个在第二主能层,即:

2O16……1S22S22P4

根据洪特(Hund)规则,电子在每个轨道上配对偶合之前,每个电子都力求独占一个P轨道,因而按轨道分布的氧原子电子结构应为:

2O16……1S22S22Px22Py12Pz1

当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形成水分子时,假如生成的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的1S电子和氧原子的2Py、2Pz电子成键的话,则两个氢原子之间应获得90º的键角。

而实际上水分子中两个氢原子之间的键角经实验室测定为104º45ˊ。

与上述90º的理论值偏差很大,这就使人们对上述的成键方式产生了怀疑。

那么,水分子的核外电子结构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目前最恰当的解释似乎是杂化轨道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当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成键后,使氧原子中的一个2S轨道和3个2P轨道产生杂化,从而形成四个新型轨道,即SP3杂化轨道。

这四个杂化轨道具有相同的能量,稍小于2P轨道的能量,而稍大于2S轨道的能量。

经计算,这四个SP3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应为109º47ˊ。

这时,氧原子的核外电子就应有如下的构型:

2O16……1S22(SP3)22(SP3)22(SP3)12(SP3)1

当形成水分子时,每个氢原子的1S轨道就和氧原子中仅有1个电子的2(SP3)杂化轨道交叠成键,形成如下的水分子核外电子构型:

2O16……1S22(SP3)22(SP3)22(SP3)22(SP3)2

这样,水分子核外的十个电子共有5个电子运转轨道。

其中,氧原子1S层的两个电子仍保持原来的圆球形运转轨道,并保持了原来的能量状态。

在四个椭球形的SP3杂化轨道中,两个轨道是由两个氢原子中的1S电子与氧原子中仅有1个电子的2(SP3)杂化轨道交叠成键而形成的,称其为共享电子对轨道;另外两个椭球形轨道则是氧原子中的2(SP3)2电子轨道,这两个轨道通常被称为“孤对”电子对轨道。

最终所形成的水分子电子运转轨道图形如图1-1-2所示。

在理想情况下,这样形成的水分子的内键角应为109º47ˊ。

但是,由于两个“孤对”电子之间较强的排斥作用,使水分子中的两个共享电子对轨道向一起靠拢,从而造成了水分子的内键角为104º45ˊ。

由于水分子核外电子的这样一种构型,使得水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并不重合。

在两对“孤对”电子一侧,是水分子中负电荷的集中区;而在两对共享电子对一侧,则是水分子中正电荷的集中区。

由于水分子中“孤对”电子一侧的负电荷对其它水分子中氢原子核(质子)的吸引,从而造成了水分子间的氢键联接。

3.水分子的空间几何形状及电子云外形

由于水分子核外电子的上述排布与构型,同时也由于两对“孤对”电子的影响,使得水分子的核外电子云呈现出一个其中两个轮叶被折去部分,然后又被扭转90º角的四叶风扇轮叶的形状,其中两个短叶为两对“孤对”电子的轨道,而两个长叶则为两对共享电子对的轨道(图1-1-3)。

水分子的整个核外电子云犹似被配置在被砍掉了尖锥的四棱体内,也像是对顶交叉摆放着的四个梨子(图1-1-4)。

4.水分子的极性

氧的电负性是3.5,氢的电负性为2.1,氢和氧的这种电负性差别导致了氢和氧之间形成共价键时电子分布的不均匀性,氢带有部分正电性,氧带有部分负电性,这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极性键。

由极性键所形成的分子被称为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即存在着两个“极”,故极性分子亦称偶极分子。

一个极性分子极性程度的大小,可根据其偶极矩的大小进行衡量。

所谓的偶极矩,指的是如果一个分子中带有两个相反电荷±q的质点,其点间距为d,则偶极矩就可定义为:

(1-1-1)

偶极矩是一个表示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可通过实验测定,它是一个矢量,其方向由正到负。

水分子的偶极矩μ=1.86×10-18cm·静的单位。

习惯上把10-18cm·静的单位作为偶极矩的单位,并称其为“德拜”,以D表示。

这样,水分子的偶极矩又可写成μ=1.86D。

由于水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较大,故水分子的偶极矩较其它物质均大一些,因此水分子表现出较强的极性。

当水分子相互靠拢时,相邻水分子就会因其所具有的极性而发生相互间的静电吸引。

1.1.1       水分子间的联接与排布

水分子之间是靠氢键使其联接和排布起来的。

所谓的氢键,是指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在保持同本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最基本的共价键的同时,又能同相邻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产生一种静电吸引。

这种吸引力(即氢键的强度)比普通分子间力(范德华力)要强一些,但比典型的离子键要弱一些。

氢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饱和性是指每个水分子最多只具有两个氢键;方向性是说氢键是按一定方向产生于氧原子的两个“孤对”电子处。

这样一来,水分子就具有两种类型的键,即存在于水分子内部氢、氧原子间的极性共价键和存在于相邻分子间的氢键。

氢原子在通常情况下是一价的,但在有氢键联接的情况下又似乎是二价的。

形成氢键是氢原子的一种特性,这可能与氢原子的体积小及所处的静电场强度大小有关。

生成氢键的相邻两个水分子,共同占有一个氢原子核(质子),但双方占有的程度不是对等的,氢键的键强度为21.353kJ/mol,共价键的键强度为498.229kJ/mol。

相比较而言,范德华力的键强度仅为21.353kJ/mol。

氢键是联接相邻水分子内两个氧原子的桥梁,使水分子间较牢固地联接起来。

尤其是当水处于液态时,氢键表现出高度地韧性,键长往往不固定,可发生摆动,但却不易断开,以此来阻止水分子向蒸汽飞脱。

相邻水分子间由于有氢键地联接,使水能以(H2O)n巨型分子存在。

这里,n一般在12~860之间变化,主要由温度所决定。

水以巨型分子(分子群)存在是液态及固态水地基本形态。

这种由单个水分子结合成比较复杂的多分子而不引起水地化学性质变化地现象,称为水分子的缔合作用。

水分子的缔合作用一般可用下列平衡式表达:

nH2O=(H2O)n+Q(1-1-2)

式中Q表示热量。

由于缔合作用是放热反应,因此当温度升高时,平衡(1-1-2)向左移动,缔合程度减少,在沸点时只有少数缔合分子。

而当温度降低时,水地缔合作用加强,在4℃,缔合程度最大,此时水的密度最大,体积最小。

事实上,自然界中地水只有以气态存在时才呈单分子水,而以液、固态存在时均以巨型分子形式存在。

目前对水分子结构与排布地研究,多是以对冰的结构的研究为基础的。

根据X射线及电子衍射法对冰体的研究,在冰的晶格中,每一个水分子均与其周围的四个水分子相联接,构成了比较规则的四面体形态(图1-1-5)。

在每个四面体中,位居中心的水分子均被四个相邻的水分子所环绕,形成四个氢键并构成冰晶体的中空结构,从而使冰的密度减小。

由许多这样的四面体相互联接起来,便形成了网层状的庞大冰体。

当温度升高时,冰开始融化解体,冰的四面体结构逐渐遭到破坏,但由韧性键来继续维持原来的四面体结构。

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四面体联接才一个个地断开。

研究表明,当温度为20℃时,水地氢键从整体上已经解体了53.8%,但这时以各种缔合体形式存在地水分子群仍占70.6%。

据统计,其中拥有四个氢键的水分子约占23.3%,拥有3个氢键的水分子约占20.2%,拥有2个氢键的水分子约占4.1%,拥有一个氢键的水分子约占23%,各类缔合体的平均水分子数n为57。

1.1.2       

水的特异性质

水与一般的液体物质相比,其物理化学性质在许多方面不符合一般的规律,而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行为。

水就是靠这些特异性质在在自然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水的特异性质是多方面的,可概括如下:

1.水具有独特的热理性质

(1)水的生成热很高。

水具有很高的生成热,为-285.8kJ/mol(-68.32kcal/mol)。

生成热是指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时的反应热。

由于水的生成热很高,故其热稳定性很高,在2000℃的高温下其离解的百分数不及百分之一,约为0.588%。

(2)水具有很高的沸点及达到沸点以前极长的液态阶段。

众所周知,水的沸点在一个大气压下(760mm汞柱压力)为100℃,其熔点为0℃。

这比氧的同族元素氢化物均高出很多(表1-1-1)。

由表1-1-1可见,随着分子量的减小,由H2Te到H2Se再到H2S,其熔点和沸点都是有规律地降低,如果按这种趋势来预测水的熔点和沸点地话,则它们应分别为-106℃和-81℃。

这与水的实际熔点0℃和沸点100℃相差甚远。

表1-1-1氧族元素氢化物某些热理性质的比较

性质

H2O

H2S

H2Se

H2Te

分子量(碳单位)

18.1

34.1

81.0

129.6

熔点(℃)

0

-86

-66

-49

标准沸点(℃)

100

-61

-41

-2

溶化热(kJ/mol)

6.02

2.38

2.51

4.18

汽化热(kJ/mol)

40.7

18.7

19.3

23.2

水之所以具有反常高的熔点、沸点以及很高的溶化热和汽化热,是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联接比其它氧族元素氢化物分子间的氢键联接更牢固,以及水分子中强烈的氢键缔合作用所造成的。

因为从冰到水再到水蒸气,需要破坏越来越多的氢键才可能实现,因此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热能。

水的这一异常特性,使得地球上有大量液态水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物质才得以繁衍生存。

(3)水的热传导、热容、溶化热、汽化热以及热膨胀,几乎比所有其它液体都高。

(4)水的体积变化也很特殊,在0~4℃这段温度区间内,一反“热胀冷缩”的普遍规律。

在4℃时密度最大,超过或低于此温度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其密度逐渐减小。

固态冰的密度(0.917g/cm3)要比液态水的密度(0.99987g/cm3)低,因此冰能浮在水面上。

水的密度的这种异常性变化,与冰的中空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2.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

与其它液体相比,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中处在液面层的分子受到了一个朝向液体内部的合力作用,使液面具有缩小的趋势。

在20℃下,水的表面能为72.8×10-3J/m2。

可以说液体中除了汞之外,水的表面张力最大。

水的表面张力对研究包气带的水分运移及水文地球化学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3.水具有较小的粘滞度和较大的流动性

粘滞性是一种表征液体内部质点间阻力(内磨擦阻力)程度的性质。

一般来说,液体的运动可被视为液体的变形,而粘滞性就是一种阻抗液体质点间变形的能力。

水的粘滞性小、流动性大,从本质上来说,同样也是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和氢键联接所决定的。

水分子间的氢键联接,使水分子不易断开,但可作一定距离的摆动和拉长,故水易于变形。

4.水具有使盐类离子产生水化作用的能力

水分子是一种偶极分子,并且有很大的极性。

因此它们可以借助相当强的静电力来吸引和牵制溶于水中的离子。

水分子的正极(氢端)吸引着水中的阴离子,而负极(氧端)则吸引着阳离子。

这种水中离子与水分子偶极间的相互吸引作用,使得水中正负离子周围被水分子所包围的过程称为离子的水化作用(离子的溶剂化作用)。

离子的水化作用减弱了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是多数盐类能够溶于水的重要原因。

5.水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

这是水最突出的特性,几乎所有物质都能被水溶解。

当然,有的物质易溶解一些,而有的物质则难溶一些。

水对固体物质的溶解性能主要是由水的偶极性结构、水能使盐类离子水化以及水的高介电效应等性质所决定的。

水的偶极性促使与水接触的物质进入水中,水的离子化作用则使得进入水中的溶解物质难以相互接触并再次沉淀出来,同时,水离子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能量补充了固体物质溶解过程中所消耗的部分能量。

6.水具有高介电效应

当水与盐类物质接触时,盐类离子晶体便发生离解,这时一些水分子围绕着每个离子形成一层抵消外部静电引力(或斥力)的“绝缘”外膜,它会部分地中和离子地电荷,并阻止正、负离子间再进行键合。

这种水分子地封闭外壳起着类似绝缘介质地作用,使水的导电能力降低。

1.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1.2.1概述

地下水是多组分的溶液,其化学成分是相当复杂的。

借助于现代分析技术,到目前为止,在地下水中已发现了门捷列耶夫周期表所列93种天然元素中的近80种。

它们多以离子、原子、分子、络合物和化合物等形式存在于地下水中,有些物质也以溶解和活动于地下水中的有机质、气体、微生物和元素同位素的形式存在。

按照水中所含成分的颗粒大小及其在水中的分散状态,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分子-离子分散系:

其颗粒直径小于10Å,包括各种无机、有机低分子物质及其离子,在水中以溶液形式存在;

(2)胶体分散系:

颗粒直径在10Å至1000~2000Å之间,其中高分子物质以溶液形式存在,溶胶微粒以溶胶形式存在;

(3)粗分散系:

颗粒大小在2000Å以上,其中有悬浊液液和乳浊液,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种类型。

化学物质在水中的含量,常用浓度来表示。

常用的浓度单位有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当量浓度等。

质量浓度:

质量浓度有多种,有的以每升水中所含溶质的毫克数(mg/L)或微克数(μg/L)来表示,有的则以每千克溶液中含溶质的毫克数(ppm)或微克数(ppb)来表示。

当用mg/L表示时,其计算方法如下:

(1-2-1)

这是实验室报告浓度的最常用的方法。

当用ppm表示时,其计算方法为:

(1-2-2)

ppm(partspermillion)的含义是百万分之一,即每百万份溶液中所含溶质的份数。

与此对应,ppb(partsperbillion)为十亿分之一,即每十亿份溶液中所含溶质的份数。

mg/L与ppm之间的转化关系是:

(1-2-3)

式中,ρ为水的密度(kg/L)。

如果ρ=1(kg/L),则mg/L与ppm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于大部分地下水的通常都等于1,因此这两种单位一般可以互用。

当用质量浓度表示物质的含量时可能出现下述的问题。

例如水溶液中NO3-的含量可用两种方法来表示,一种是硝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含量,另一种是硝酸根离子中的氮在水溶液中的含量。

为了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区别,考虑一种水溶液,其中的硝酸根离子含量是50mg/L,那么这种溶液中硝酸根离子中的氮在水溶液中的含量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硝酸根离子的分子量是62(14+3×16),氮的原子量是14,当以硝酸根离子中的氮来表示时,该溶液的浓度是50×14/62=11.3(mg/L)。

摩尔浓度:

与质量浓度相对应,常见的摩尔浓度表示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以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来表示的(molarity,M),另一种是以每千克溶液中所含物质的摩尔数来表示的(molality,m)。

对于大多数水溶液来说,这两种单位通常是相等的。

mg/L与mol/L之间的转换关系为:

(1-2-4)

当量浓度:

当量浓度考虑了溶质的离子价,由于溶液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必须相互平衡,所以溶液中所有离子的当量浓度之和应等于零。

换句话说,溶液中正离子的当量浓度之和应等于负离子的当量浓度之和。

当量浓度可定义为离子的摩尔浓度(mol/L)与其离子价的乘积。

例如,例如摩尔浓度为0.003mol/L的硫酸根离子溶液,其当量浓度应为0.006eq/L(克当量/L)。

在水文地质研究中,更常用的当量浓度单位是meq/L(毫克当量/L),它和eq/L之间的转换关系为,meq/L=eq/L/1000。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概括来说是由无机物、有机物、气体、微生物和同位素等成分组成的,现对其分述如下。

1.2.2无机物组分

组成地下水无机物的化学元素,根据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分布和含量,可划分为主要组分(majorconstituents)、微量组分(minorconstituents)和痕量组分(traceconstituents)(KehewA.E.,2001)。

主要组分:

是指那种在地下水中经常出现、分布较广、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一般大于5mg/L。

这些组分包括:

重碳酸根、氯、硫酸根、钠、钙、镁和硅等。

它们构成了水中所谓的六大离子,占据了地下水中无机物成分含量的90~95%,决定着地下水的化学类型。

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是指那些在地下水中出现较少、分布局限和含量较低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微量组分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处在0.01~10.0mg/L之间,主要包括钾、硼、碳酸根、氟、铁、硝酸根和锶等。

痕量元素在地下水中的含量一般低于0.1mg/L,包括了铝、锑、砷、钡等多种元素,见表1-2-1。

表1-2-1地下水中的溶解无机物组分

组分类别

浓度变化范围

组分

主要组分

>5mg/L

HCO3-、Cl-、SO42-、Na+、K+、Ca2+、Mg2+、SiO2

微量组分

0.01-10mg/L

B、NO3-、CO32-、F-、Sr、Fe

痕量组分

<0.1mg/L

Al、Sb、As、Ba、Be、Bi、Br、Cd、Ce、Cs、Cr、Co、Cu、Ga、Ge、Au、In、I、La、Pb、Li、Mn、Mo、Ni、Nb、P、Pt、Ra、Rb、Ru、Sc、Se、Ag、Tl、Th、Sn、Ti、W、U、V、Yb、Y、Zn、Zr

(据KehewA.E.,2001)

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虽然不决定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但却赋予了地下水一些特殊的性质和功能。

例如我们所知道的含锶矿泉水、含锂矿泉水、偏硅酸矿泉水等,就是因为这些矿泉水中的锶、锂和偏硅酸含量较高,从而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当然,有些微量和痕量组分的含量过高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如镉、砷、汞等。

主要组分、微量组分及痕量组分的含量界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微量组分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可能超过主要组分。

例如,在人类长期活动的农业区,地下水中的硝酸根离子含量可能很高;在湖泊周围、湿地区以及某些受污染物影响的地区,地下水中的铁含量可能会明显增高。

1.2.3有机物组分

有机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氨基酸、蛋白质、糖(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有机酸、烃类、醇类、醚类、羧酸、苯酚衍生物、胺等。

各种不同形式的有机物主要由C、H、O组成,这三种元素占全部有机物的98.5%,另外还存在有少量的N、P、K、Ca等元素。

地下水中以真溶液形式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含量甚微,多为ppb级,甚至是ppt(partspertrillion)级。

近些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下水微量有机物的污染日益关注,研究的程度也日益加深。

按其物理化学性质而言,有机物可分为极性的(离子型的)和非极性的(非离子型的),其中每一大类又可分为挥发性的和非挥发性的。

就目前已有资料而言,非极性的难溶挥发性有机物是地下水中危害最大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它们多属卤代烃类,是疏水有机物。

地下水到底有多少种有机污染物,目前还不完全了解。

但是,根据最近的文献,美国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其中有机污染物就占约175种。

但另一文献报道,当今世界上有机化合物约200万种,并且以每年25万个新配方这个惊人的速度增长,其中每年有300—500种成为商品,饮用水供水(包括地表水及地表水)中已检出的有机污染物超过1200种,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估计其数目会迅速增加。

就其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范围和其普遍性以及对人类的危害而言,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已排在所有污染物的首位,引起水文地质学者和环境学者的极大关注。

据文献报导,1983年美国环保局对466个地下水供水水源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调查,结果发现,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者,在大供水系统中占16.8%,在小供水系统中占28%。

最常见的两种有机污染物是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

新泽西州及加利福尼亚州已出现大面积的有机污染,由于其浓度较高,几百眼井被迫关闭。

新泽西州杰克逊城固体废物堆附近,100眼井因有机污染被关闭,其中含有甲苯(6400ppb)、酮(3000ppb)、苯(330ppb)、二氯甲烷(3000ppb)等污染物。

科罗拉多州某地,浅层潜水有杀虫剂及除草剂的副产物,污染面积达77km2,许多供水井及灌溉井关闭。

荷兰232个地下水抽水站的监测结果说明,共检出113种有机物,其中三氯乙烯检出率达67%,14种的浓度大于100ppb。

许多有机污染物是有毒物质,它们可引起各种健康问题,甚至是致癌、致畸型、致突变物。

但是,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甚少,因此,饮用水标准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也只有几项。

据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1980和1981年公布的资料,地下水中所发现的有机污染物有两种(苯和三氟三氯乙烷)对人体致癌,有15种对动物致癌。

就地下水中最常检出的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而盲,TCE是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溶剂,用作去油污剂、致冷剂和熏黄剂,老鼠喂食TCE致癌,PCE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溶剂,应用于干洗及去油污,小白鼠吸入低剂量及高剂量均有明显的肝细胞致癌。

一般来说,许多有机化合物是非水溶性的(脂溶性的),所以其水溶解度很低。

即使

如此,还有许多有机污染物的溶解度大于饮水最大允许浓度。

例如表1-2-1中所列的六种杀虫剂,尽管其溶解度很小,但都大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