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289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docx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

——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

王振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摘要:

哈佛燕京图书馆是美国汉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收藏机构之一,收藏有大批有关东亚研究的珍稀文献。

其中的《典业须知》、《至宝精求》、《玉器皮货谱》和《银洋珠宝谱》四种善本古籍,是反映清代典当业运作的重要文献,迄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上述的四种典当秘籍中,仅有《典业须知》一书曾由杨联陞教授标点整理(发表于台湾的《食货月刊》复刊),而为学界所知。

笔者认为:

《典业须知》是有关清代徽州典当业运作记载最为系统、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份商业文献,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杨氏标点此书时,因徽商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故而此书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认识。

此后,涉及典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也未对此作过系统、深入的探讨。

此外,哈佛燕京图书馆另藏有《至宝精求》、《玉器皮货谱》和《银洋珠宝谱》三书,也是反映清代典当业经营的相关文献,与《典业须知》应属于同一批文书——这是杨先生所未曾注意到的。

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其他典当业文献(包括新发现的一批徽州文书),对上述四书(尤其是《典业须知》),作一具体而微的综合性探讨。

首先从内容结构上论证《典业须知》和《至宝精求》、《玉器皮货谱》以及《银洋珠宝谱》同属一个文书群,其次利用《典业须知》及相关文书研究徽州典当业的经营文化和典当业者的社会生活,最后对《典业须知》等书所反映的典商心理,作一初步的文化分析。

在研究的角度上,除了关注经营规范、商业道德之外,本文更注重对典商社会生活史的揭示。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是美国汉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收藏机构之一,收藏有大批有关东亚研究的珍稀文献。

其中的《典业须知》、《至宝精求》、《玉器皮货谱》和《银洋珠宝谱》四种善本古籍,是反映清代典当业运作的重要文献,迄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上述的四种典当秘籍中,仅有《典业须知》一书曾被介绍,而为学界所知。

1971年,哈佛大学杨联陞教授将《典业须知》一书的内容悉数标点整理,发表于台湾的《食货月刊》复刊第一卷第四期。

杨氏在正文之前有一段说明(应当是写给编辑的信函),称:

“……此书似无刊本,内容颇有可取。

书中提及金厚堂嗣君少堂曾中咸丰乙卯举人(西元一八八五年),可以推知著作年代。

作者是新安人,寄籍浙江。

惟善堂或是会馆之名,尚未查。

先生如认为值得印布或分期发表,联陞在一两周内,拟撰一短文介绍此书,将或可与此书合印成一小册,赠人较便。

”不过,后来并未见到杨先生对《典业须知》进一步研究的论文问世。

笔者认为:

《典业须知》是有关清代徽州典当业运作记载最为系统、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份商业文献,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杨氏标点此书时,因徽商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故而此书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认识。

此后,涉及典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也未对此作过系统、深入的探讨。

此外,哈佛燕京图书馆另藏有《至宝精求》、《玉器皮货谱》和《银洋珠宝谱》三书,也是反映清代典当业经营的相关文献,与《典业须知》应属于同一批文书——这是杨联陞教授所未曾注意到的。

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其他典当业文献(包括私人收藏的一批徽州文书),对上述四书(尤其是《典业须知》),作一具体而微的综合性探讨。

首先从内容结构上论证《典业须知》和《至宝精求》、《玉器皮货谱》以及《银洋珠宝谱》同属一个文书群,其次利用《典业须知》研究徽州典当业的经营文化和典当业者的社会生活,最后对《典业须知》所反映的典商心理,作一初步的文化分析。

在研究角度上,除了考察经营规范、商业道德之外,本文更关注对典商社会生活史的探讨。

一、《典业须知》、《至宝精求》、《玉器皮货谱》和《银洋珠宝谱》

(一)《典业须知》

《典业须知》亦作《典业须知录》,文中纪事有“咸丰乙卯”(即1855年,咸丰五年),故其编纂的年代应在清代后期。

其序称:

“吾家习典业,至予数传矣。

自愧碌碌庸才,虚延岁月。

兹承友人邀办惟善堂事,于身闲静坐时,追思往昔,寡过未能,欲盖前愆,思补乏术。

因拟典业糟蹋情由,汇成一册,以劝将来。

不敢自以为是,质诸同人,佥以为可,并愿堂中助资邗[刊]印,分送各典,使习业后辈,人人案头藏置一本,得暇熟玩,或当有观感兴起者,则此册未始无小补云尔。

”该序下署“浙江新安惟善堂识”。

惟善堂是徽商在杭州开办的善堂之一,作者出身典当业世家,可能于暮年在杭州主持或襄办惟善堂事务。

另外,在《典业须知》正文的“谆嘱六字”中曾提及:

“金陵为繁华之地,近日学生习气,专以好吃好穿为务,银钱不知艰难,吃惯用惯,手内无钱,自必向人借贷,屡借无还,借贷无门,则偷窃之事,势有不能不做。

”由上述的这段文字看来,作者似乎是对金陵典业中人的不良习气有感而发。

据此推断,他很可能在接手惟善堂事务之前,曾从业于金陵典铺。

而从该书序文、署名以及正文的内容(如文中多次提及“我新安一府六邑”、“吾乡风俗”和“吾乡俗语”等)来看,《典业须知》的作者出自徽州,当为江南一带徽州典当业界的耆宿无疑。

因此,可以将《典业须知》一书,作为研究徽州典当业的重要文献。

《典业须知·勤务》对典业中学徒的日常生活规范作了说明,文中开列了学徒在闲暇时间应当阅读者,其中就包括《典业须知》之类的书籍,这说明“典业须知”实际上是一种泛称,应为典当业中颇为普遍、提供初学者从业门径的一类书籍。

(二)《至宝精求》

《至宝精求》,封面除书名外,题作“翠竹轩郑记”。

首列“珠谱序”,先是论珍珠的价值,接着谈珍珠鉴定之不易,说:

“每见世之称具眼者,各挟一谱为规,往往有得有失,或近或远,非拘牵于往价,即模棱于两端,不几贾胡为千古独步也哉!

”这是说——珍珠的鉴定端赖于行家的眼光,但各人的眼光自有高下,对于当时行情的了解亦见仁见智,所以常常出现言人人殊的状况。

有鉴于此,作者接着说:

“吾友眉山经营翘楚,鉴赏颇精,博采群识,订成一谱,问序于余。

愧余荒谬少文,焉敢妄喙?

然见其分门别类,各有品题,较重量轻,纤毫必晰,且究其出产,度其体势,以定其价值之多寡,持此应世,可鲜暗投之诮矣。

殆所谓珠之指南者,非耶?

”值得注意的是,该序下署时间、地点及序作者分别为“康熙丙戍[戌]端月题于鄂郡客舍/天都澹庵题”。

康熙丙戌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而“天都”则是徽州歙县一带的别称。

因此,《至宝精求》的作者是一位字或号“眉山”的人,为徽州人“澹庵”的朋友。

书中除珠谱外,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如“宝石论”、“银色辨要”、“评银色法规”和“量木头码尺寸法诀”等,均与商业经营相关。

其中有看宝石的秘诀:

“祗列珠名三样看,白洁时光与常行。

但见糙黄狠跌价,上串分团百换宽。

白糙鲜明五十换,阴阳一面四五间。

惟有大珠难定价,五百千头觅利难。

常行猜疑算八折,时光九因定无差。

坚心推详牢拴记,传神会意任君参。

”这些,显然都是业中人士的经验之谈。

(三)《玉器皮货谱》

《玉器皮货谱》内里题作“玉器皮货绸料价目谱”,封面有“共两本”的字样。

揆诸实际,书中的前一部分讨论玉器,后有《玉纪原叙》,稍后继以杜文澜的跋;后一部分则分别记载有关皮货、绸料方面的内容。

其中,《玉纪原叙》曰:

“昔先子博学好古,尤精赏鉴,闻有古玉,不惜重赀购求,其辨别真伪,虽暗中摸索,亦百无一爽。

性趋庭时尝蒙指示,得粗知梗概。

既而浪游南北,援先子辨王[玉]之法,与玉相证,凡生平所见,无一不相印合者,益信先子格物之学为不可及也。

道光壬午自楚归省,先慈手一箧付性,曰:

‘此汝父一生心力易产所置,将留以待进呈者,皆三代物也,汝其慎守之!

’性跪受检视,得古玉八十一事,光怪陆离,五色具备,洵至宝也!

年来落拓鄂渚,煮玉无术,载米八十一玉尽归质库中。

性不肖,不克仰承父志,读书自立,又弗来恪守旧物,负罪实甚!

顷邵君香伯书来,属作《玉纪》。

性不学,何能有所撰述?

然右王之原委,知者稀,辨者寡,既有所闻,苟秘而宣不[不宣],不将终于埋没耶?

用是录先子之语,参考群书,择其言之信而有征者,汇集成卷,以应香伯之命。

所纪皆实,非躬亲历试著有实效者概不书。

所冀博雅君子加以正定,俾先子毕世苦心孤诣,不致湮没而无传,则私愿足矣。

己亥花朝前一日江阴陈性书于八十一玉山房。

”有关江阴陈性之生平阅历,同治三年十二月(1864—1865年)秀水杜文澜有较为充分的描述。

据杜氏记载,陈性“喜谈兵,尤好玉成癖”,落魄郢北,撰有《阴符经注》、《剑说》和《玉纪》诸书,太平天国以后不知所终。

前序中的“道光壬午”,即道光二年(1822年),由此推断,序文所作时间“己亥”当为道光十九年(1839年)。

(四)《银洋珠宝谱》

封面亦注明该书“共两本”。

因书中后一部分的《银经发秘》前有四张空白,推测原书可能分为两册,后经重新装订而成一册。

其内目主要有:

首饰论、试金石、金器、满洲首饰捷径、折银法例、学看本洋板式、估看鹰洋法、鹰洋论、看英洋板式、银经发秘、各珠定价之由、珠目、湖珠论和看金珠诀等。

该书前部的“首饰论”、“试金石”、“金器”和“累丝”等部分,与浙江省图书馆所藏的《典业必要》中相关部分之文字大同小异。

如《银洋珠宝谱》中的“累丝”曰:

“徽妙累丝出于旌德人之手,其金只有四呈,项高者不过六呈。

”而后者则作:

“徽州每出于旌德人之手,其金只有四呈,顶高者不过六呈。

”可见,“项”当为“顶”。

相比之下,抄本《银洋珠宝谱》的文字更多讹误。

除了有关珠宝首饰外,书中还有不少银钱鉴定方面的内容。

《典业须知》、《至宝精求》、《玉器皮货谱》和《银洋珠宝谱》四书中抄录的文字颇多讹误。

从上揭的简略著录可见,四书或为徽商编纂,或与徽州人有关。

四部书的字迹相当接近,抄录文字的纸张也完全相同,而且同属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二齐文书”(即齐耀珊、齐耀琳文书)。

其中有明确纪年者为“同治三年”(1864年),应均为晚清以后之钞本。

从其内容上看,四书涉及的门类,与一般典当业文书的结构极为相似。

四书与其他典当文献内容结构之比较

《典务必要》

《当行杂记》

《当谱集》

《当谱》

《成家宝书》

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业四书

《典业须知》

《至宝精求》

《玉器皮货谱》

《银洋珠宝谱》

幼学须知

当行论

自序、当行论说

玉纪原叙

珠论

珠子类

看素珠身子价目、看素珠价目

珠石评论

珠石广类、珠石评论规则、看广珠

珠谱

论珠名、湖珠、各珠定价之由、珠目、湖珠论、看金珠诀、苏谱

宝石论

看宝石规则

宝石类、玉器类

论宝石、宝石类要

玉器论、论宝石、宝石类要

论首饰

满洲首饰捷径、首饰密诀

首饰论、满洲首饰捷径

毡绒

(毡绒)

毡绒(毛曷)等物

羽毛广类

字画书籍

看字画谱,天下驰名写画名人

布货

看衣规则

布数,看衣规则、论绣蟒袍朝元类、布帛等类

皮货细毛各色、看皮臊地道规则

绸绢

各省绸缎花样别名

(绸绢),素缎类

(各省绸缎)、绸缎出处

绸缎出处

各色绸料大约价目

 

皮货

每张之数、每件用皮之数

皮货细毛地道规则、皮货细毛各色

皮货论、皮货录

看金规则类

看洋钱规各类

金器、附银色辨要、吊水称金法、评银洋色法规、各省宝银色

折银法例、学看本洋板式、估看鹰洋法、看英洋板式、银经发秘

看磁器规则

(古磁)

看铜锡类

锡铅亦有次第、金银铜铁锡铅之出处

看锡规则

(木材类)

量木头码尺寸法诀

上表所列诸书中,《典务必要》(原藏浙江省图书馆)和《当行杂记》刊载于《近代史资料》总第71号。

而《当谱集》、《当谱》和《成家宝书》,则收入《中国古代当铺鉴定秘籍》。

其中,《当行杂记》与《当谱集》的内容颇多雷同,虽然一部年代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另一部则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但显然是出自同一母本之作。

《银洋珠宝谱》则与《典务必要》内容相近,也同样是出于一个祖本。

而从典当秘籍的内容结构来看,《成家宝书》一书末尾有诗曰:

“当谱何人作,无一不品量。

珠石分地道,绸缎较宽长。

皮葛滔滔论,金银细细详。

假真能辨否,学者漫收藏。

百物全知价,千般尽晓名。

闲时常议论,忙处不分明。

休恃枕中秘,且看柜上宗。

有如末见过,且莫抖机灵。

”可见,典当秘籍涉及的门类非常广泛,稽考珠宝贵贱,斟酌首饰高低,举凡珠石、绸缎、皮葛和金银的鉴别等,都属于典当书籍应有的内容。

一般说来,典铺中均设有“管首饰”一职,主要是鉴别金银珠宝古董等项。

事实上,像《典业须知》描述的那类典铺,珠宝金银和皮货绸料显然也是他们的重要业务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上揭四书应同属一个系统。

从上表的内容结构对比来看,典当业秘籍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综合性的著作,既涉及典铺管理的理论,又包括典当业务经营的专业知识;另一类则是专门性的著作,即只包含典当业务经营的专业知识。

《中国古代当铺鉴定秘籍》所收诸书,除了《当铺集》一书中的少数内容涉及典铺的管理外,其他的主要都是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

而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典当秘籍四书,除了典当业务技术层面的专门知识及具体操作外,还涉及大量典铺管理方面的内容,其中,《典业须知》不仅内容最为丰富,而且还是明确标明为徽商撰著的典业文献,对于研究徽州典当业以及“徽州朝奉”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与该四书同归于“二齐文书”群的,还有《李乾命日记》(抄本),而后者则是晚清典当商的文书。

故此,笔者颇疑该典当业四书为李乾命所有。

基于种种原因,我无从窥见“二齐文书”的全貌,所以尚难对此作出判断以证实或证伪。

二、清代典当业经营及典业中人的社会生活

明清以来,徽商的经营活动立足于乡党,明末休宁人金声曾说:

歙县和休宁两县人“以业贾故,挈其亲戚、知交而与共事,以故一家得业,不独一家得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数家。

”典当业的情形亦复如此。

譬如,美国波士顿赛伦市(Salam)碧波地·益石博物馆(PeabodyEssexMuseum)中,有一座原来坐落在徽州休宁黄村的徽派老房子“荫余堂”,房屋主人是活跃于汉口和上海等地的典商。

据说,在历史时期,黄村一村均以典当为业。

这显然也是因乡情族谊的纽带,使得血缘、地缘和业缘几近三位一体。

此一事实,可以成为金声上述论断的一个极好注脚。

当时,徽州典商在江南一带颇为著名,俗谚有“无徽不成典”的说法。

《典业须知》对于徽州典当商的活动,有着相当生动的描述:

窃我新安一府六邑,十室九商,经营四出,俗有“无徽不成市”之语,殆以此欤!

况复人情綦厚,乡谊尤敦,因亲带友,培植义笃,蹈规循矩,取信场面。

兼之酌定三年一归,平日并无作辍,人之所取,盖因此也。

所以学生带出习业,荐亦甚易。

用者亦贪喜其幼龄远出,婚娶始归,刻苦勤劳,尽心于事,人因是益见重矣。

这一段话说的是:

在商贾之乡的黄山白岳之间,因乡情族谊深厚,典业中人往往相互汲引。

所以相对而言,对学生(学徒)的推荐比较容易——这应当也就是明清以还江南典当业中多徽州人的原因所在。

具体说来,从推荐者的角度着眼,被荐人都是其亲戚朋友的子弟,彼此知根知底,一般能够保证人品端方,让他们循规蹈矩。

而从被荐者的角度来看,父母长辈总是谆谆教诲他们:

“须知谋一典业,大非容易,真如登天之难,务宜守分,莫负荐者。

”这里的“大非容易”,与前文所说的“荐亦甚易”,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桑梓情浓的徽州乡土氛围中,透过广泛的人际网络和无远弗届的商业网络,推荐亲朋故旧以及提携后进,的确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在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各行各业内外的生存竞争愈趋激烈,而典当业又是传统社会中上好的职业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谋一典业营生亦实非易易。

故此,典中耆宿循循善诱:

“诸同人皆要饮水思源,当初荐生意之时,何等情面?

承朋友之情,极力保举,方有今日,该如何报德之处,亦当铭感不忘,断不可温饱而忘其初。

倘再有亏空、犯典规之事,累及经手,丢工夫,赔银钱说话,此皆称所作所为,于心何忍?

即成狗彘不若也。

颜面攸关,不可不察,慎之慎之!

”“颜面”亦即面子,在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中至关重要,它关乎个人、家庭乃至宗族的声誉,一旦行事乖舛,丧失脸面,不仅会丢掉碗,甚至还会为亲朋好友所唾弃。

另外,从典当业者的角度来看,“人年弱冠,时为出泥之笋,培植得好,则修竹成林”,换言之,那些学生因年纪较小,可塑性很强。

尤其是因为尚未婚娶,无家事之拖累,故而能够让他们恪守本职,刻苦务工经商。

前述的所谓三年一归,“三”字应当并非确指其数,诚如《典业须知·保名》所说的那样:

“吾乡风俗,学生出门,或隔七、八年,或越十数年,待其习业成就,归家婚娶。

”学生在这七、八年或十数年中,完全是在远离父母、家庭的典铺中生活、劳作,受典中耆宿的管教,他们与桑梓故里的联系,通常只有通过信客捎带的家书。

(一)徽州典业中人的社会生活

1、人情关系网络中的典业学生

根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豫、鄂、皖、赣四省典当业的调查,“四省典当中用人最多者,达五十一人,平均每家亦达二十七人,规模不可谓不大。

依职务言之,学生最多,外缺、中缺、工人等次之,内缺又次之,于此颇可证明典业用人,偏于利用待遇轻微之学生,助理中缺之职务”。

虽然上述记载调查的是民国时期的典当业,但即使是在更早的清代,典业中人以学生为数最多,应当是断无疑义的。

故此,《典业须知》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便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这在不少典业文献中均有类似的情形,如浙江省图书馆收藏的《典务必要》,开首即有《幼学须知》一节。

根据《典业须知》及《幼学须知》之类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典铺中学生的社会生活。

徽州俗谚素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说法,生动反映了大批少年外出谋生的一般状况。

徽州文书抄本《缮集碎锦》中有题作“芸荪”所作的《题戒出外习业认真为之》:

偕兄共伴别徽邦,骥尾同船到异邦,海外奢华虚乐地,英边京式假排场。

竭力尽忠能有益,闲游浪荡岂无伤,冀尔咬牙安且吉,受师食指恍而康。

逢呼随口忙回答,得暇当心习算盘,馆内读书宜记忆,店中干事莫荒唐。

生涯业就机缘久,本领功成饭碗长,练达世情为俊杰,早知时务是芬芳。

结友交朋凡择善,性和品重勿刚强,虽然几句平常话,仔细思量意味长。

上文以诗歌的形式,对徽州人外出务工经商,作了概括性的描摹。

从徽州少年搭船到外埠,谈到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应当如何自我把持,接着鼓励少年咬紧牙关,在店中应手脚勤快,忠于职守,苦练算盘,结交良朋。

这些虽说都是一些平常话语,但对于学徒而言却是意味深长。

这样的内容,在《典业须知》“保名”条中,也有类似的概括:

“……还思弱岁告别之时,为父母者无限离愁,依依难舍,此情此状,不堪描摹。

即至音问传来,枝栖安适,高堂悬念,乃得稍舒。

父母爱子之心,子可一日忘乎?

为子者须时时以亲望子之心为心,守家教,顺师长,睦同班。

遇事勤苦稳重,气宽量大,肯吃亏就是便宜,肯巴结就是本事,视人事如己事,自始至终,清清楚楚,不用人烦心,久之人固加重,自家亦造出本领,父母闻知,且欣且慰。

”倘若我们将上述的谆谆教诲,与现存的徽州典当业学徒书信比照而观,不难发现,前述的描摹相当生动且贴近事实。

事实上,《典业须知》似乎也抄录了一些家书。

如在详细叙述了“出外谋生”所当遵守的“五戒”之后,作者继续说:

“今次出门,迥与前次不同。

今次成人受室,一切皆学大人之所为。

典中出息虽无多,以‘节省’二字守之,自然绰绰有余。

年头岁底,不得寄空信回家。

银钱一毫不可与人苟且,此生意第一件最要紧。

余无他嘱,仔细思之,日夜记之。

”这里非常具体地提到了“今次”与“前次”两次“出门”之不同,并且明确说到被告诫者现在已“成人受室”(亦即结婚成家了),据此,这显然是一份具体的家书无疑。

从这一点上看,《典业须知》一书并未经过系统的整理,有些部分的资料还比较原始,未经修饰。

在《典业须知》一书中,作者不断地从正、反两方面谆谆教诲——从业表现的好坏,关乎家庭的信誉和名声:

“劝尔后生,人人都要学好,自己多少荣耀,父母多少光辉,荣辱两途,宜早醒悟。

”在传统社会,父母培养儿子,无非是让他们成家立业,能独立面对生活。

因此,一旦儿子在典业中立定脚跟,且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即亲朋戚党,亦极意赞扬,有女之家,托友委冰,目为佳弟子焉。

选择佳偶,亦甚易易。

及归家之日,倚闾者欢欣而迎,亲友亦来探望,一时各各答拜,恭敬非常,实为父母增光者也”。

看到儿子既有了典业中的好职位,又娶得中意的媳妇,亲朋好友自然艳羡,而为人父母者更觉无尚荣光。

以上是从业成功、显亲扬名的方面,而反面教材显然亦不乏其例。

《典内竹枝词》就写道:

“诸公莫自误声名,有坏声名人便轻。

高不成来低不就,将来难以自为情。

”对此,《典业须知》有很好的解释:

“若不肯习好,不安本分,不知谋业之难,得一枝栖非易,自己以为家中衣食丰足,不在乎此。

一朝失业归家,父母赧然不容,势必投奔戚好,究复谁怜?

捶胸追悔,有业不学,归来受辱,走出无路,家门难入,或亲族见之不忍,做好做歹,转劝父母收留。

若再想习业,荐引无人。

能痛改前过者,凑或[或凑]积资本,开设滚当,架人局,开设小押;其次小贩肩挑,强糊其口,甚有改悔,恶习渐长,朽木难雕,家声玷尽矣。

”书中反复为那些迷途恙羊痛下针砭,以期他们能积迷顿悟:

父母生尔一身,须知为父母争光。

做出下流事来,父母听见羞愧,自己终身名节已坏,到那时回头,悔之已晚。

不若粗布衣,菜饭饱,积得几文,寄归家内,一以慰父母之心,一以免自己浪用。

夫人生在世,能得替父母争气,立志成人,必要事事谨慎,饮食起居,皆要有节。

凡有益于身心者,则敏勉为之;无益于身心者,则痛戒不为。

人年弱冠,时为出泥之笋,培植得好,则修竹成林,培植不好,则成为废物。

所谓废物,亦作弃物。

对此,《典业须知》“保名”之二有非常形象的比喻:

吾乡俗语:

当铺学生尿壶锡。

谓无他改,乃弃物也。

凡在典学生,务概守分,得能一生始终到老,就是真福。

若不守典规,竟无出头之日,何也?

另改他业,势所不能,只因从初习惯成自然:

关门自大惯,一派充壮惯,目看排场惯,耳听阔气惯,吃惯穿惯,懒惯用惯,高楼大厦登惯,粗工打杂使惯。

如改他业,嘴头呆钝,全无应酬。

不晓场面,不知世故,居处不能遂心,使令又不遂心,吃不遂心,穿不遂心,又无本事,不能得大俸金,用不遂心,有多少委曲于心,以致难改他业。

若或强而图之,无非东不成西不就,误此一生,是谁过耶?

劝尔后生急早回头多是路,切莫船到江心补漏迟。

“吾乡俗语”应当是指徽州俗语,迄今,在昔日以典业专精的休宁当地,仍有“当铺店倌夜壶锡,除了当店没饭吃”的俗谚。

这句话在江浙一带也被说成“徽州朝奉锡夜壶”,意思是说用锡做夜壶,锡便成了废料,不能再改制成其它的物品了,因为经尿液长年浸泡,那股腥臊气再也消除不掉了。

这一俗语,是比喻典业中人因养尊处优,一旦失业,便难以在困境中东山再起。

由于荐引凭藉的是人脉,依靠的是乡情族谊,倘若被荐者在典业中表现欠佳,甚至沾染上各类恶习,则不仅损害了引荐人的信用,使得当事人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如再就业的极端困难),而且也极大地影响到父母的声誉。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人们往往会将儿子的失败,归因于父母的失教。

关于这一点,《典业须知》就指出:

“呜呼!

此皆人子也,落地之时,爱如掌上之珠,望其长大成人,出人之上,谁料至此不肖乎?

愿尔后生习业,精益求精,万勿半途而废,免卖回乡之名,以玷辱慰父母也,斯为孝子矣。

”所谓“免卖回乡之名”之“卖回乡”,是指徽州俗语中的“卖茴香豆腐干”——“茴香”谐音回乡,“卖茴乡豆腐干”亦即失业的意思。

《缮集碎锦》中有题作“芸荪”所作的《戒子出外习学生意》:

央亲带尔往衢乡,腊鼓声中催启行,惟望认真操字艺,莫辞劳瘁战商场。

与朋言语须和顺,执己性情恐损伤,馆内读书宜记忆,店中干事莫仓皇。

循规蹈矩知深浅,作嫁依人辨短长,总要咬牙争志气,好教荐首焕容光。

当思易耨深耕苦,务念披蓑戴笠忙,此去若能常警省,免遭傍笑卖茴香。

绩溪人胡适曾指出:

在传统徽州社会,凡人长到了十三、四岁,读完《开宗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