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897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古诗词10篇

古诗词10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B.颔联写久雨后傍晚转晴的景象与感受。

C.颔联让人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D.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

1.C【解析】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诗人触景兴感句,同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从诗句中,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深居”指诗人在桂林的寓所,“深”字,意在表现其地之幽僻,环境之清净。

B.颈联前句从正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后句从侧面写,写景角度由外及内。

C.“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D.全诗抒发了诗人分外珍重美好而短瞬的事物的感情以及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B【解析】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是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

“并添高阁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微注小窗明”句从正面写,写景角度由外及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①界见梅花

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②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③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④?

不待作年芳。

【注释】①扶风:

即今陕西扶风县。

②裛裛(yìyì):

气味郁盛的样子。

③青女:

霜神。

④早秀:

早开花。

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却长得不是地方;梅花香气沁人,却开放得不适时宜。

B.颔联写嫦娥是只待在月亮中,风霜女神只侍弄风霜。

C.颈联写诗人对着梅花,怀念起朋友。

D.尾联表达了对梅花的悲痛,同时诗人把自伤身世的感情同题目呼应。

1.D【解析】尾联“为谁成早秀?

不待作年芳”表达了对梅花的悲痛,这种悲痛也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悲痛。

同时诗人把自伤身世的感情同开头呼应。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的感情通过咏梅来表达。

B.颔联写出诗人一种难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与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C.“伤离适断肠”句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因和朋友远别久离连寄梅问候都办不到的哀。

D.这首诗表达了对早秀之梅的无限同情,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坎坷挫折的自伤和怨恨之情。

2.C【解析】“伤离适断肠”句运用了双关的表达技巧,蕴藉而无比沉痛地表现了因和朋友远别久离连寄梅问候都办不到的哀,以及作别眼前路边之梅的感伤,这双重的“断肠”苦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

B.颔联上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下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

C.颈联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1.B【解析】颔联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

B.颔联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C.颈联“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的写景角度是先视觉后听觉。

D.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

2.C【解析】颈联“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写景角度,先听觉后视觉。

四、(作者诗属江西诗派)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①,天涯节序匆匆②。

榴花不似舞裙

红。

无人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写于靖康之乱后,作者避乱襄汉、湘湖所作。

①午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

②节序:

节令。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午日”点出特定时间,“天涯”暗示身经离乱的现实,以高亢之笔奠定了全词激越的抒情基调。

B.“榴花”以下三句着力描绘端午节景致,火红的石榴不如美丽女子的舞裙,似乎与思乡相连,流露出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C.全词以祭奠如以祭奠终,两次写“花”,自有吐语清新幽雅的感伤之风。

D.下阕感怀身世,不禁流露出深沉真挚的无限感慨,与开篇呼应,表达了作者满腔的爱国豪情。

1.C【解析】全词开阖自如,言语峻拔的超旷豪迈之风。

C项表述有误。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罢”一句,在作者高歌《楚词》之后,以“满帘风”的意象烘托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榴花”写端午节景色,赋予了景物词人的感情色彩,寄寓了词人心怀乡愁之感。

C.“戎葵”一句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经历世事沧桑变故的词人至老不渝的爱国之心。

D.本词将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开阖自如,抒情在跌宕起伏中走向深沉感愤。

2.A【解析】“满帘风”的意象烘托的是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韩元吉

凝碧旧池头①,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②,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③,似知人呜咽。

【注】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三月,宋派韩元吉出使金国,在宴会上听奏北宋宫廷音乐,极为感触,写了此词。

①凝碧池:

唐代洛阳禁苑池名,安禄山叛乱后,曾大会凝碧池,逼使梨园子弟为人奏乐,此时王维被囚于菩提寺,曾作诗句“凝碧池头奏管弦”。

②梨园:

指北宋教坊。

③御沟:

流经皇宫的河道。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在汴京宫苑的宴会上听乐的情景,其中“旧”字勾连古今,形成不同历史时空与情境的叠映。

B.“凄切”二字传达出词人闻听京都梨园旧乐所激发的怀旧与伤今的交错冲突的痛楚,自然引发下文“总不堪”的心中无奈。

C.上阕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下阕以景物承接前文,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哀愁。

D.全词以作者所见所闻暗指北宋的覆灭,曲婉凄切,情真意切。

1.C【解析】C项上阕叙事,以史实和作者所闻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用典故,既指北宋王朝的灭亡,也委婉表达出了内心的伤痛。

B.下阕借景抒情作者以一种淡淡哀愁来写杏花无处逃避,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林的悠闲自得之意。

C.下阕“惟有”二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听“御沟”的水声表达出极度悲痛的心情。

D.本词借古讽今,巧用典故,内容包含量大,忠贞之情悲切,悲情更凄婉。

2.B【解析】下阕并非作者的归隐的闲情逸致,而是孤独无奈的无限哀愁。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①,先到万花川谷②。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释】①诚斋:

作者的书房名。

②万花川谷:

作者的花园名,离作者的书房不远。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到”和“未到”增强月亮的动势,其实月亮是跟着作者的视野移动的。

B.下阕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更见其妙。

C.同是月光,在诚斋的是朗照,在万花川谷中处于朦胧暗影之中。

D.描写月亮的诗词,历代不乏。

作者选择这极为普通的题材,写出了全新的自我感受。

1.C【解析】C项词的上阕说月光“先到万花川谷”,而“未到诚斋”,其实两地应该是同时到,并且两处都“月色如玉”,“诚斋无月”是因为诚斋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

并没有说万花谷中的月光朦胧暗影,C项说法有误。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阕“如玉”二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

B.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

C.“未是”两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

D.作者称得上是一位丹青妙手,如玉的月、色彩斑斓的花、碧绿的竹,浓墨重彩,有着强烈的色彩感。

2.D【解析】作者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借谷、斋、竹的形象,寥寥数笔,便把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今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一一表现出来,白描的手法使得一幅幅月光图跃然纸上,并没有浓墨重彩。

再者,整首词并没有写花,只借花衬托月亮,望文生义,所以D项表达错误。

七、阅读下面古词,完成1~2题。

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②。

楼头画角③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释】①中酒:

醉酒。

②病:

心病。

③画角:

涂有彩色的军中号角,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人心。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所写的时间从早上到晚上。

B.上阕前两句,写出了春日里天气变化频繁,烘托主人内心的不平静。

C.“又是去年病”表明词人心病由来已久,从去年延续到现在。

D.此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因为孤寂而触景怀人的满腔愁苦。

1.C【解析】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暗示着人世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

“又是去年病”指作者这样的经历已不是头一遭,前一年如此,这一年也不例外,并不是延续到了现在。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惆怅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体现了张先婉约的词风。

B.本词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如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

C.“入夜重门静”情景交融,既指重重深院的幽深寂静,又指词人内心的寂寞孤苦。

D.整首词上阕写满目苍凉之景,下阕抒发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写景是为了抒情蓄势。

2.D【解析】此词上阕、下阕都是寓情于景,情景相融,上阕中“寂寞”“去年病”都是由春日天气变化,看到残花后的情感的变化。

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①汉江:

即汉水。

②楚塞:

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三湘:

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

指晋代山简,曾任征南将军,好酒,每饮必醉。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写汉江水流汹涌向天地之外奔腾而去,远山在水气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C.第三联,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实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D.全诗抒发了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1.C【解析】城郭“浮动”,天空“动摇”,并不是真景,而是水波翻滚所致。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汉江雄浑壮阔之景渲染了气氛。

B.颔联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前句写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C.颈联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用“浮”、“动”两个动词使得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D.引晋人山简喜欢醉酒的典故,表达诗人对故人的怀念。

2.D【解析】诗人引出古人山简,是要与他共谋一醉,共赏襄阳美丽风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而不是对故人的怀念。

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①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②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③疏竹根。

石泉远逾④响,山鸟时一喧⑤。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①值:

碰上……的时候。

②觉(jué):

睡醒。

繁露:

浓重的露水。

③泠泠:

形容声音清越。

④逾(yú):

更加。

⑤时一喧(xuān):

不时叫一声。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是被贬的孤独愁苦。

B.颔联以动衬静,主要突出诗人遭贬谪后心境的寂寞。

C.诗中是通过繁露、寒月、东岭、竹根、石泉、山鸟这六种景物来表现作者感情的。

D.尾联写诗人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

1.A【解析】从全诗内容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二是被贬的孤独愁苦;三是自己的情怀无人理解。

所以选项A不正确,概括不全面。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B.“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写出了当时虽为中夜,但自然界依然富有生机的景象。

C.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

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全诗着力写声音,反衬诗人内心的黯淡、凄凉、孤寂。

2.B【解析】“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诗人以动衬静,突显了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4分)

辋川①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

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下列诗句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本诗相同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D【解析】结合全诗,本诗主要体现的是作者热爱自然、内心淡泊的境界,纵观四个选项,表现诗人超然物外,恬适安闲、内心平和的诗句只有D项,此句以景托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陶渊明归隐后的怡然自得与超凡脱俗。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下孤烟远村”描绘的是远景。

“山下”,不是指近处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孤烟”一词衬托出人,可见人烟稀少。

B.“天边独树高原”中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寂寞。

C.全诗后两句通过人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全诗前两句重在描绘景物,后两句重在抒发情感,彼此交融,相互渗透。

2.C【解析】C项中,诗人认为颜回心中有所追求却住在穷巷中,陶渊明隐居浔阳而躬耕陇亩,他们乐天安命,随遇而安的境界,值得自己学习,诗人以他们为榜样,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淡泊闲适的隐逸诗人。

诗人向往的是他们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田园生活。

故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