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8626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docx

《格言联璧》觉觉录原版全本

格言联璧(原版全本)

(又名《觉觉录》、《传世言》)

金兰生编纂了悟子整理

——立身处世的金科玉律,修心养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诵习读。

 

弁言

印光大师序

民国版序

作者自序

格言联璧正文

学问 存养 持躬摄生 敦品 处事 接物 齐家 从政 惠吉 悖凶

郭辅庭跋

弁言

了悟子

余素喜古文,尤爱警句,展卷之余,每手录之。

偶读《格言联璧》,字字惊怀,叹为稀有,笔录数过,意犹未尽。

惜乎不窥全豹,耿耿至今。

网海泛舟,几度搜索,见其版本甚多,间有篡改,大异原貌。

至印光大师所序重刻本,文足意丰,遂感释怀。

坊间又见《觉觉录:

金玉良言大全》、《传世言(中国历代传世格言总集)》等版本,搜罗而校考之,皆《格言联璧》之翻版也,但能流通传世,亦无不可。

然非《觉觉录》之全本也。

读金兰生先生自序,可知《格言联璧》乃《觉觉录》之选本,因“卷帙繁多,工资艰巨,未能遽(立即)付梓人。

因将录内整句,先行刊布,名《格言联璧》”。

至于《觉觉录》全书,似乎未能刻印问世,令作者抱憾终生。

然可庆慰者,《格言联璧》自咸丰元年(1851年)刊行后,即广为传诵,风靡南北,几乎家置一编,人人诵习,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贫富,家家置之于案,人人背诵习读”。

甚且将此书置于左右,朝夕参悟;或作为教子授业之启蒙课本,详加解说。

近代著名教育家弘一大师云:

“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亲切而有味。

”《格言联璧》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编录者金缨,字兰生,清末学者、出版家。

于道光二十六年,编辑刊印《几希录续刻》之后,他又博览先贤著述,凡遇警世格言,随手抄录,汇成巨帙,编为《觉觉录》一书。

“觉觉”者,自觉觉他、觉悟觉醒之谓也。

盖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以圣贤之智慧济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启蒙。

其中不乏为人处事的智慧法则,治家教子的谆谆教诲,修身养性的道理箴言,字字珠玑,句句中肯,雅俗共赏,发人深省。

其说理之切、举事之赅、择辞之精、成篇之简,皆冠绝古今,堪称立身处世的金科玉律,修心养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难怪此书问世后即为豪门收藏,民间传抄,学者注疏,竞相刊印,一时洛阳纸贵,近百年间即有百余种版本行世。

甚至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成为影响深远、历久不衰的中华文化读本。

有志之炎黄子孙,“须先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

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觉觉录》一书。

”弘一大师如是说,我亦如是传。

倘有所启发,于愿足矣。

莲台居士了悟子谨识

印光大师重刻序

人之所以与天地并名“三才”者,以其能格物致知,克己复礼,以明其明德,而止于至善也。

去此,则但一血气之伦而已,何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而称之乎?

孟子以夜气不足以存者,为违禽兽不远。

又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是知任心纵意,胡作非为者,不过名之为人,实则与禽兽或相埒,或不如矣。

“格物致知”,乃群圣传授之心法。

以人欲之物,乃由外境而生,必须格除净尽,而吾心固有之良知,自可全体显现矣。

固有之良知,即“明德”也。

“格”之与“致”,皆所以明其“明德”也。

明德既明,则意诚心正而身修矣。

此匹夫匹妇皆能为之事也。

若(朱熹所谓)以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致知者,乃枝末,非根本也。

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能明其明德,则独善其身矣。

若得位行道,以先觉觉后觉,则兼善天下矣。

吾人未能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故必须多识前言往行,以为前途导师,日读诵而绎思之,必期于过日寡而德日崇,以至于德纯过无而后已。

然曾子临终,尚曰: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

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

”虽曰以身说法,勉励后进,实属圣贤格致工夫,自强不息,了无已时也。

山阴金兰生先生,辑先贤警策身心语句,为《格言联璧》,令学者如入宝山,随取而得。

其功诚非浅鲜。

维扬张瑞曾居士,少即奉为圭臬,继欲普饷同伦,乃详为校订。

兼用褒贬圈法,标示其当法当戒者,俾阅者省心力而知去取,其用志可谓诚且挚矣。

刻成,问序于余,因略述三才名义,与圣贤格致工夫,以期与本集所说互相发明。

令学者得亲切下手之工夫,而进德不息,以至与天地参而后已也。

其具眼者,当不以余言为背谬也。

——《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三》

(按:

印光大师(1861~1940),俗姓赵,自号常惭愧僧,净土宗十三祖。

大师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

创办弘化社与灵岩山等念佛道场。

其文字般若,度化众生无以计数。

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远离名闻利养。

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

所有供养亦捐善举,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不留一文。

临终预知时至,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实为近代僧人之典范。

弘一大师(李叔同)赞曰:

“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印光法师文钞》上承古佛祖师之血脉,下契近代众生之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

实为苦海之慈航,修行之宝鉴,暗夜之明灯,往生之指南。

民国版序

清·孟森

“格言”二字,不见于经,其见于传记者,最早为三国时崔琰《谏世子丕书》,有云:

“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训。

”至晋潘岳《闲居赋》中有“奉周任之格言”,李善注引《论语考》曰:

“格言成法,亦可以次序也。

”然则格言见谶纬之书,出自孔门,行于周代,其来盖已久矣。

《六经》、《四书》,即圣人述作之格言。

后世非专门学子,未能专意治经,则赖有历代先哲浅近之格言,足以随事醒世,其有功于世道人心者大矣。

清咸丰间,山阴金兰生先生辑为《觉觉录》一书,分门采录,有条不紊。

世重其书,刊刻流布,日增月盛,可知好善,人有同心。

因世衰道弊,陷溺益深,救世之士,益亟于提倡是书,以资警醒之用。

故传本既多,各家之本,字句略有异同;较其意义,互有短长。

潮阳郭君辅庭,知是书大有益于救世,爰取各本,悉心校雠,从其最长,勒为定本。

又惩刻工潦草,不足动人爱玩之意,延请名手仿宋精刊精印,使通人雅士,亦足资为席上之珍。

此诚善与人同,多方诱掖之苦心也。

余尝思,至理名言,足以发人深省,启人神悟。

更有校辑近代格言高其品格者,意欲集《说苑》、《新序》、《淮南》之警句,分门别类,撰为一书。

能更遍搜诸子之文以附益之更善。

不能,则此书亦足以穷心理之变化,析事理之毫芒,而为六经之外,格言之最高尚者矣。

人事卒卒,此愿未遂。

郭君以所刻《觉觉录》嘱序,伸其余意如此。

庚午(1930年)八月孟森谨叙

作者自序

清·金兰生

余自道光丙午岁(1826年,道光二十六年),敬承先志,辑《几希录续刻》。

刻工竣后,遍阅先哲语录,遇有警世名言,辄手录之。

积久成帙,编为十类,题曰《觉觉录》。

惟卷帙繁多,工资艰巨,未能遽(立即)付梓人。

因将录内整句,先行刊布,名《格言联璧》,以公同好。

至全录之刻,姑俟异日云。

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仲夏山阴金缨兰生氏谨识。

格言联璧正文

【学问】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战虽有陈(阵),而勇为本;祭虽有仪,而诚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何谓至行?

曰庸行;何谓大人?

曰小心;

何以上达?

曰下学;何以远到?

曰近思。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

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畬(zīshe耕耘),

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

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梁,

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懔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

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或作考旋),迁善改过以作圣贤。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懔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欧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尔;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道通。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

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存养】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

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

曰谨行,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沈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

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宽裕以养吾之量,严冷以养吾之操。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

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

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

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

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人中常有余忙。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直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器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烈,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

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持躬】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

不与少年人争英俊,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

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

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想自己身心,到后日置之何处;顾本来面目,在古时像个甚人。

莫轻视此身,三才在此六尺;莫轻视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醉酒饱肉,浪笑恣谈,却不错过了一日;

妄动胡言,昧理从欲,却不作孽了一日。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一能胜予,君子不可无此小心;吾何畏彼,丈夫不可无此大志。

怪小人之颠倒是非,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君子。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诿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

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

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实处着脚,稳处下手。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

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事当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国家;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贻子孙。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言行拟之古人则德进,功名付之天命则心闲;

报应念及子孙则事平,受享虑及疾病则用俭。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贵莫贵于无求,贱莫贱于多欲;

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长莫长于博识,短莫短于自恃;

明莫明于体物,暗莫暗于昧几。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天危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天苦我以境,吾乐吾神以畅之。

吉凶祸福是天主张;毁誉予夺是人主张;主身行己是我主张。

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求医药不如养性情;立党羽不如昭信义;

作威福不如笃至诚;多言语不如慎隐微;博声名不如正心术;

恣豪华不如乐名教;广田宅不如教义方。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

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敬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紧钥。

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

操存如青天白日,威仪如丹凤祥麟,

言论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洁冰清,

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气节;

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蕴藉;

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怀。

处草野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小;

居廊庙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

只一个俗看头,错做了一生人;只一双俗眼睛,错认了一生人。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居子所以慎独;

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

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

以性分言,无论父子兄弟,即天地万物,皆一体耳,何物非我?

于此信得及,则心体廓然矣;

以外物言,无论功名富贵,即四肢百骸,亦躯壳耳,何物是我?

于此信得及,则世味淡然矣。

有补于天地曰功,有关于世教曰名,

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

无为曰道,无欲曰德,

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

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热闹荣华之境,一过辄生凄凉;

清真冷淡之为,历久愈有意味。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

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

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人之书。

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君子胸中所常体,不是人情是天理;

君子口中所常道,不是人伦是世教;

君子身中所常行,不是规矩是准绳。

休诿罪于气化,一切责之人事;休过望于世间,一切求之我身。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闺门之事可传,而后知君子之家法矣;

近习之人起敬,而后知君子之身法矣。

门内罕闻嬉笑怒骂,其家范可知;

座右遍陈善书格言,其志趣可想。

慎言动于妻子仆隶之间,检身人于食息起居之际。

语言间尽可积德,妻子间亦是修身。

昼验之妻子,以观其行之笃与否也;

夜考之梦寐,以卜其志之定与否也。

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

世人以七尺为性命,君子以性命为七尺。

气象要高旷,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趣味要冲淡,不可枯寂;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责人;

心有所当尽,圣人不以无可奈何者自诿。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易;自恶必察,自好必察难。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不为过三字,昧却多少良心;没奈何三字,抹却多少体面。

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

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家坐无聊,当思食力担夫红尘赤日;

官阶不达,须念高才秀士自首青衿。

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

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

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

常思终天抱恨,自不得不尽孝心;常思度日艰难,自不得不节费用;

常思人命脆薄,自不得不加修持;常思杀债难偿,自不得不惜口腹;

常思世态炎凉,自不得不奋志气;常思法网难漏,自不得不戒非为;

常思身命易倾,自不得不存善念。

以媚字奉亲,以淡字交友,以苟字省费,以拙字免劳,

以聋字止谤,以盲字远色,以吝字防口,以病字医淫,

以贪字读书,以疑字穷理,以刻字责己,以迂字守礼,

以很字立志,以傲字槙骨,以痴字救贫,以空字解忧,

以弱字御侮,以悔字改过,以懒字抑奔竞风,以惰字屏尘俗事。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

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雄豪,是第二等资质;

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好讦人者身必危,自甘为愚,适成其保身之智;

好自夸者人多笑,自舞其智,适见其欺人之愚。

闲暇出于精勤,恬适出于祗惧,无思出于能虑,大胆出于小心。

平康之中有险阻焉;衽席之内有鸩毒焉;衣食之间有祸败焉。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居。

祸到休愁,也要会救;福来休喜,也要会受。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傲僈之人骤得通显,天将重刑之也;

疏放之人艰于进取,天将曲赦之也。

小人亦有坦荡荡处,无忌禅是也;

君子亦有长戚戚处,终身之忧是也。

君子犹水也,其性冲、其质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