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701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docx

教师资格证培训一至四章2心理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定义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诞生标志:

l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的性质:

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是什么)

▪代表人物:

冯特(创始人),铁钦纳

▪起止时间:

19th80s-20th20s

▪研究内容:

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和规律。

▪主要方法:

内省方法,即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怎么用)

•代表人物:

詹姆斯(创始人),代表人物还有杜威

▪起止时间:

19th90s-20th30s

▪研究内容:

研究意识的功能。

▪主要观点:

经验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关注心理的作业和机能,而不是元素。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华生(创始人)巴普洛夫、斯金纳

▪起止时间:

20th20s-20th50s

▪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S-R)

▪主要观点:

主张研究行为,后天环境的影响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

韦特默,考夫卡、柯勒

▪起止时间:

20th20s-20th40s

▪主要观点: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研究内容: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vs无意识。

▪主要观点: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研究方法:

梦的解析、自由联想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研究内容:

属于人性各层面的东西(需要、动机、价值观、社会责任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

▪主要观点:

人具有个人成长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并改善环境以促进自我实现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奈瑟,皮亚杰,布鲁纳

▪诞生基础:

计算机技术发展、实验室实验积累

▪起止时间:

20th50s

▪主要观点:

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定义:

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分类:

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优点:

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

只能等待结果出现,不能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易受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只能回答What不能回答why

测验法

⏹定义:

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研究用途:

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如智力量表,人格量表;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如考察智力与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性格内向是否影响社会交往;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注意事项:

量表选用、对象选取、测验实施以、分数评定及结果解释等

实验法

⏹定义:

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个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分类:

(1)自然实验:

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

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优点:

回答why的问题;对无关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高度精确化确定了因果关系。

⏹缺点:

人为性,易与实际脱节

调查法

⏹定义:

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类:

(1)问卷法:

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试不认真合作。

(2)谈话法:

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易获取第一手资料及额外信息,但访谈对象有限,被试受主试影响。

第一章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

3、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年。

A.1879B.1897C.1789D.1798

4、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詹姆斯C.华生D.魏太默

5、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

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D.测验法

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柯勒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

7、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是()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调查法

8、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

A.人本主义学派B.格式塔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D.精神分析学派

9.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

10.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影响的分支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测量心理学C.生理心理学D.工业心理学

1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由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称为()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调节变量

12.“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培养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持此言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劳伦兹C.华生D.弗洛伊德

☐名词解释

13.认知

14.调查法

☐简答题

15.简述心理学的概念

16.简述心理学的基本研究领域

17.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18.简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意识的定义: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包括对自身、内部刺激与外部刺激的觉知。

▪在正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常: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自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第二节注意

▪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

①指向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②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电视节目与遥控器。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很少的注意,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

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

睡眠状态,人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注意基本停止了活动。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选择的目的性&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可以注意分为:

1.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

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生物节律:

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人的生物节律1年:

28天:

90分钟:

24小时

▪睡眠障碍:

失眠分类:

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传统观点:

黄粱美梦、庄公晓梦、南柯一梦

▪科学解释:

—睡眠(REM)时期神经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而梦是无意识内容的表达途径,是愿望的达成。

▪霍尔认为梦的特征:

第一,自我中心是梦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剌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催眠

▪含义: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受暗示性高低影响因素:

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

▪催眠诱导:

个体注意范围变窄、意识模糊、被动发昂送,反应变慢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的理论

•催眠是角色扮演:

巴伯尔(1979)和斯潘诺斯(1986)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

•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希尔加德(1992)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心理促进药物的影响:

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

第二章习题

单项选择题

1、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2、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D.不自觉的

3、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失眠。

A.假性B.情景性C.失律性D.失律性

4、学生上课“走神”现象属于()

A.意识失控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C.白日梦状态D.半睡眠状态

5、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失眠

A.情景性B.假性C.失律性D.兴奋性

6、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

A.随意注意B.有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

7.人们在做事时,通常需要将注意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的这种灵活转换现象体现了哪种功能()

A.选择功能B.组织功能C.维持功能D.调节功能

8.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出现干扰学习因素,仍能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老师所讲的内容。

这种现象叫做()

A.随意后注意B.随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

名词解释题

1.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

简答题

1.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受性:

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分为绝对感受性VS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分为:

绝对感受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二者关系:

感受性越高,阈限值越低;感受性越低,阈限值越高。

第二节视觉

▪适宜刺激:

380——780nm,光波(紫外、红外,NO)

▪视觉适应

明适应:

紫红质的分解,较快,5min,感受性降低

暗适应:

紫红质的合成,较慢,30-40min,感受性增强

▪视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做感觉后像。

例如:

熄灯后眼睛里还保留着灯泡的形象

▪后像的种类:

正后像:

后象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负后像:

后象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视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视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

熄灯后眼睛里还保留着灯泡的形象

▪色觉特性:

•色调:

光波的波长

•亮度:

光波的物理强度

•饱和度:

彩色中灰色所占比例

▪颜色混合:

颜料混合(减法);色光混合(加法)

▪色觉异常:

色觉异常是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分辨不了颜色。

按其程度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绝大多数是遗传原因造成。

▪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杨-黑尔姆兹)

•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

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

•评价:

可以解释颜色混合现象,但是不能解释色盲和补色现象。

2、拮抗理论-四色说(黑林)

•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

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

•评价:

能解释色盲和补色现象,但是不能解释三原色混合产生一切颜色现象。

第三节听觉

▪听觉适宜刺激:

20—20000Hz的声波,最敏感:

1000—4000Hz。

▪声音的属性

音强:

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决定。

0db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音高:

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

音色:

指声音的纯度,由声音的波形决定。

(纯音vs复合音)

第三节听觉

▪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听觉适应

•听觉疲劳:

耳聋、音隙、失聪

▪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声音的混合:

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

•声音的掩蔽:

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

第三节听觉机制

▪位置学说(行波说)

▪频率匹配学说(排发说)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知觉:

就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知觉的基本特性:

⑴整体性⑵理解性⑶恒常性⑷选择性

▪知觉-感觉的整合原则:

•整体性

•理解性

•选择性

•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

▪深度知觉(二维知觉为三维的重要线索)

•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来自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运动知觉: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时间知觉:

物体延续性和顺序性

第五节社会知觉

▪定义:

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第五节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的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信息本身的特征和认知者的经验、兴趣爱好等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首因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

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三章习题

单项选择题

1、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觉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

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A.视知觉B.听知觉C.视、听知觉D.视、感知觉

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D.差异觉察能力

5、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6、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A.视觉B.听觉C.感觉D.知觉

7、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关系

A.正比B.同比C.反比D.对比

8、听觉适宜刺激的振动频率范围在()

A.0~200赫兹B.20~2000赫兹C.10~5000赫兹D.20~20000赫兹

多项选择题

1、知觉的特性包括()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间接性E.理解性

2、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效应

3、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

A.红与蓝B.黑与白C.红与绿D.黄与蓝E红与黑

4、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等方面的恒常性

A.温度B.大小C.形状D.颜色E.空间

论述题

1、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第一节记忆概述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二)保持:

保持也称储存,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三)提取:

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记忆的类型

(一)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以言传)。

•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很难言传)。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

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生日party,毕业晚会

•语义记忆:

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公式、书本知识

第二节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

▪定义:

也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特征:

•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信息

•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以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形式存在

•信息一部分被加工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定义:

也叫工作记忆,是指个人当时注意着的信息,为现实进行加工和操作服务的记忆过程。

▪作用:

1、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

2、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3、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

▪短时记忆的特点:

1、编码的形式:

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但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2、储存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只是七加减二个组块。

3、储存的持久性: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一般在20-30秒。

▪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心理组合

▪复述分两种:

•保持性复述:

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

•精细复述:

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便可以长期保存,到需要时比较容易地回忆起来

▪ 长时记忆

▪定义:

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特征:

(一)编码形式

•语义代码:

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

•视觉代码:

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

(二)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概念系统、语义网络

▪图式:

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第三节遗忘

▪遗忘进程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实验研究表明遗忘进程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

第二节记忆系统

▪遗忘的理论:

1.消退理论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

•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可分:

▪前摄干扰:

指巳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倒摄干扰:

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

▪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做情境依存性记忆。

•同外部环境一样,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人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叫做状态依存性记忆

(三)情绪的作用:

心境一致性效应

▪有意遗忘

•定义:

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动机性遗忘)。

•作用:

属于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

第四节学习

▪学习的定义: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学习的分类

1.依学习方式划分

•接受学习:

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发现学习:

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意义学习:

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

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2.依学习内容划分

•知识学习:

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技能学习:

指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社会规范的学习:

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复习策略:

复习的时间:

复习的次数:

复习的方法:

(二)组织策略:

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主要有:

分类、列提纲、写标题、画线等

第四章习题

单项选择题

1、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

3、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