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534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论

第一节概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齐鲁农业文化生态旅游工程项目

2、项目建设单位

XXXX特种养殖有限公司

3、法人代表姓名及职务

姓名:

XX

职务:

董事长

4、项目建设单位地址及联系电话

地址:

XX省XX市博山区八陡镇向阳村

联系电话:

5、项目性质

新建

6、项目建设规模占地19000亩

7、项目建设地点XX市博山区八陡镇向阳村

8、建设期

建设期为3年

9、建设规模:

(1)项目区道路:

主干道路20公里(通汽车)

(2)农具展示区:

主要租用农家庭院、收集农具。

(3)农业硅谷区:

除建设部分传统民宅外,计划建设具有农业文化、科研、观光、休闲、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现代民居120套,建筑面积1.6万平米,实现水电路与排污、现代信息传输配套。

(4)竹林风情区:

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5)温室大棚区:

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引进现代农作物品种和基础设施建设。

(6)特种动物养殖区:

建设水面为15亩的天鹅湖一座,形成200对种天鹅的规模;建设10亩小矮马跑马场和5亩小矮马繁育场,引进60匹小矮马;建设各类昆虫养殖大棚200个、计7000平方米,引进相应的种源和寄主作物。

(7)陶瓷硫璃艺术区:

建筑面积为7000平米的陶瓷硫璃艺术馆1座,在园区内内设立陶艺雕塑80个。

(8)办公与综合服务区:

建筑面积为6000平米,楼前停车场8000平米。

(9)水利灌溉设施:

打深水井4眼、建塘坝3座(总容量3.5万立方米)

(10)大门、围墙、给排水设施。

10、项目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投资计划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19599.93万元,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19130.32万元,流动资金469.62万元。

建设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7599.93万元;争取上级扶持和金融机构贷款12000.00万元。

11、项目经济效益(综合)

年销售收入5500万元

年创利润总额2218万元

投资利润率11.32投资利税率12.86

财务内部收益率11.67(所得税前)

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9.74年(税前)

借款偿还期10.08年

盈亏平衡点48.6%。

二、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及法人代表简历

1、项目建设单位概况项目承建单位为XXXX特种养殖有限公司。

该公司为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现有员工5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15人。

现有黑天鹅繁育场、昆虫繁育场、陶瓷艺术馆各一处,拥有19000亩森林(经评估资产总值为,道路30公里,水井2眼,固定资产1800多万元。

12000万元)

2、法人代表简历

XX,男,1970年11月26日出生,汉族,XX寿光人。

1992年毕业于“XX。

毕业后任教于寿光市职业中专。

1994年开始创办XX新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光源灯饰工程公司、XX齐力车业有限公司。

现为XX储源商贸公司股东,XX金景泛华置业有限公司股东,XXXX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该同志具有干大事业、大项目的决心和能力。

能够胜任本项目的建设与实施。

三、项目所在地介绍

该项目拟建在XX省XX市博山区八陡镇向阳村。

该村位于博山城区东南3公里处,该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总人口1236人。

该村交通便利。

项目区紧靠博山南过境路,距博山城区不足3公里,距XX市中区张店40公里,距济南和潍坊均100公里,距滨莱高速公路路口只有5公里。

项目区现有19000亩山林,森林覆盖率达98。

有上千种树种及其他植物,不少为奇花异草,有上百种中草药,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动植物有数十种;有野兔、山鸡、鹰、喜雀、松鼠等十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内罕见的海底生物化石约1平方公里,有园林奇石数百种,其中由石板自然组成的、“中国地图”、“龙”“兔”等更为罕见。

项目建设地点----向阳村村民具有传统的陶瓷硫璃制作工艺,其陶硫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向阳村东西分别与鲁山森林公园和原山森林公园相邻,与之形成浑然一体而又各具特色景观,在XX大旅游规划中优势非常突出。

第二节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农业文化建设发展背景

1、文化建设背景

当今时代,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必然途径。

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繁荣。

毛泽东同志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能够拿出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正在形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体制和机制;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程度空前高涨,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1)国家有关文化建设的指导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主动迎接,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有效的政策、更加得力的措施、更加自觉的行动和更加有为的姿态投身到新一轮火热的文化建设之中去,营造社会主义文化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不负时代重托,不辱历史使命。

(2)XX省有关文化建设的指导精神

XX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观摩考察总结大会2008年1月15日在青岛举行。

会议认为,这次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推动XX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员令,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冲锋号,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誓师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省委书记李建国和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姜大明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借鉴运用观摩考察的丰富成果,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履行职责,在全省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XX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三大文化产业园区:

1)鲁文化产业园区。

与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相衔接,充分挖掘儒家、墨家文化资源,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和非公有资本,打造鲁文化产业园。

重点研发孔子文化系列产品,包括大型孔子文化剧目、孔子文化动漫、孔子文化影视、孔子文化旅游、孔子文化艺术品等,形成孔子文化产业链。

2)齐文化产业园区。

整合齐国故都、《齐民要术》、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资源,以齐文化为重点,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源优势,形成以XX为中心,向潍坊、滨州、东营等地辐射的齐文化产业园区。

3)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以临沂为中心,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突出生态、民俗、书法和红色旅游特色,深度开发面向市场、贴近群众的革命文化产品,打造国内著名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本项目正处在齐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地带。

(3)XX市有关文化建设的指导精神

2003-2010年XX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指出: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地域性、个性化文化,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

重点搞好对齐文化、聊斋文化的研究开发。

发展以齐文化、聊斋文化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使齐文化、聊斋文化的研究开发形成规模和体系。

加强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开发。

深度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举办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加强陶瓷琉璃文化、丝绸文化、孝文化的研究开发,丰富凸现地方文化特色。

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开发区域文化资源,培植区域特色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区县。

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XX文化的影响力。

2、文化历史渊源----齐文化与贾思勰及《齐民要术》

齐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累积的一切生产生活样式、行为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想、情感、观念、知识、科学、技术等,以及蕴藏着文化信息的人工制品的总和。

齐文化渊源于殷商以前的我国东西部两大文化圈。

东部文化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今XX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

西部文化圈主要包括两个系统,即姜炎文化和姬黄文化。

两大文化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互相碰撞、交流、濡化,至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尚封齐建国,终于整合成一种新型文化,即齐文化。

齐文化的形成,便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湍急河流,以汹涌澎湃之势,流过了春秋、战国、嬴秦,到两汉时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与鲁文化等其它地域文化交汇为一。

由此可知,齐文化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文化重视科技教育。

齐文化是重视科技教育的文化。

在科技方面,古齐国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齐民要术》堪称齐地农业技术之大成。

科研成就。

《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确立中国农业大国地位的,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一农书”

贾思勰,XX青州人,北魏时任高阳郡(今XX临淄西北)太守。

他亲自经历了北魏的衰落,为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而深感忧虑。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他通过亲身的观察、试验和实践,收集整理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农谚,花费11年时间,撰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这本书是在前代农学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尤其是以今XX市为中心的齐地农业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齐民”《齐民要术》是为平民百姓的治生之道而总结出,就是平民。

来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经验,切实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引用有关书籍156种,采集农谚歌谣30余条。

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田地的耕作技术,种子的选择保藏,各类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花草树木的栽培种植,马牛羊猪的畜养及疾病防治,酒、酱、醋、豆豉、肉脯、饴糖等的制作,还包括烹饪技术、食品加工、笔墨、胶、民居、布织、染料、护肤用品等的制作等。

该书强调了耕作知识和防旱保墒的重要性,总结了耕、耙、耱一整套防旱保墒技术;记载了水选、溲种、晒种等处理种子的方法以及水稻的催芽技术;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以土养地,作物轮作的实践经验;记录了对家畜品种鉴别、饲养、管理、留取良种、繁殖仔畜和兽医药方等方法;介绍了无性繁殖的嫁接法,果树熏烟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至今仍在沿用。

另外,该书还介绍了微生物发酵技术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等。

该书列举到的许多经验技术,比世界上其他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个世纪,有的甚至更长。

XX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区,自古以来就受到《齐民要术》的熏陶和影响,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的“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及“民以食为天”的重农强农富民和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开创古人之先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农业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就是农业文化的发展史。

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哺育出不同的文明形态。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是重要的内涵。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文化的内在张力为基础外拓农业文化的承载力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文化动力并逐步构建先进文化与支流文化相融合的“一体多元”文化体系。

我国农业文化积淀长久农业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光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因此创新我国农业文化发展新的价值理念和运行机制对于促进农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观光与休闲生态农业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

2007年中发1号文件指出:

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

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提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市崇明岛前卫村农家乐时曾高兴地称赞:

农家乐前途无量!

200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

“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9月,她在湖南视察休闲农庄时强调:

休闲农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新兴产业。

回良玉副总理在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显示出崭新的面貌、巨大的潜力、广阔的前景。

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之中。

源远流长的历史、各具特色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各地浓郁厚重的乡土文化、绚丽多姿的农业和农村风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双休日、节假日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私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快速增长大大延伸了出行范围,加上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大家对休闲度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回归自然、崇尚田园生活的休闲旅游方式,适应了人们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与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走进乡村、亲近农业、享受田园风光的人越来越多,农业和农村的休闲观光功能日益彰显。

到2006年底,全国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有150多万家,已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农业庄园、景区点)12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万人,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亿元,其中农民从中直接获益约1200亿元。

全国一些省市也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浙江、四川、湖南、北京、安徽、福建等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制定相关标准,成立行业协会,确定工作目标,在加强管理与服务、以标准化来规范和促进发展发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湖南省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将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并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范围。

他们还规定,五星级休闲农庄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发展休闲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积极性。

北京市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先后评定了65家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131个市级乡村民俗旅游村和7328户市级乡村民俗旅游户,对他们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根据2007年中发1号文件的精神和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在2007年3月签署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联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

双方决定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争取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已成立“全国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具体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承担。

从2007年5月以来,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了3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调研;起草了报国务院的《关于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在认真总结各地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起草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代拟》》稿);制定了《乡村旅游县、乡、村标准(讨论稿)。

经调查,全国还没有一家以展示齐文化中的《齐民要术》为主线,深度挖掘中华民族历史农业文化,突出展示现代农业文化成果,集体验博大精深的农业文化、旅游、体闲、娱乐、科研、生产与一体的技术水平含量高的农业文化生态旅游观光目。

因此,XXXX特种养殖有限公司通过市场考察,科学分析,根据自身优势,提出在XX市博山区八陡镇向阳村建设一个农业文化生态旅游观光项目。

为了加快项目的实施,特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

1、符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的加强文化建设会议精神;

2、符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符合《2003-2010年XX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

(二)休闲农业、农业文化对促进“三农”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休闲农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的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全面融入了农业文化,可以使游客在观光娱乐中起到教育启迪作用。

休闲农业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有效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

它不仅可以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丰富农业知识、学习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家乐趣、享用农业成果,而且还可以为本地区农业注入大量高科技及农业经营的新观念、新方法,赋予农业以勃勃生机与活力,促进区域的开放,密切城乡关系,增进相互理解,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最终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它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国家重农思想方针政策的落实“做好‘三农’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对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

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

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

持”“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大意不得!

疏忽不得!

放松不得!

2、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使农业产品直接转化成消费商品,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生态旅游是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由温饱迈向小康乃至富裕而又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3、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趋向于合理化、多样化

坚持以当地农业原有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布局,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规模,合理调整种植业之间以及种、养、加之间的产业结构、利用我国传统的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4、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农业生态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就可能产生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从某种角度来讲,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这种产业转移。

同时,由于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需要诸如水、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工程,这些投资建设逐渐规模化、规范化、合理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向城镇化方向转变,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从而带动当地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

5、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提高劳动者素质

由于农业生态旅游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故就业成本低,因此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其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懂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同时还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作用以及与都市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可以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动作用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6、有利于推动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媒介,招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地区带来大量服务收入,而且会带来经济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同时也有助于培育和开拓市场,提高当地产品的知名度,增加销售渠道。

另外客流量增大,游客消费增长,不仅可以带动餐饮、旅馆、交通运输业,而且可以带动旅游纪念品加工业、工艺品制造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而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可为农业注入资金、技术,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从而使农业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

7、有利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运作形式是经济活动,得到的享受却是精神的和文化的体验。

旅游能起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通过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促进农民转变观念,破除陋习,改善环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三)本项目的建设是农业文化、科技、环保、生态建设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包含农业文化、观光、科技、示范等内容,体现了农业发展建设综合要求。

1、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尤其是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我国新阶段的农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更大需求。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农业科技进步。

要通过培育专用、优质16新品种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科技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也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农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四)本项目的建设是提高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区工薪阶层的子女逐渐由以前的“半城市半农村”生活状态转化为“纯城市”生活状态,孩子们的农业生产实践观念逐渐淡忘,“五谷杂粮”都分不清的孩子日渐增多,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成材极为不利。

加强对青少年的农业文化科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范围和原则

一、研究的依据

(一)十七大有关加强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要求。

(二)《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纲要》

(四)XX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五)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