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056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docx

生态榆社保护与建设研究报告

榆社县“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调研材料之二(2010.11)

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就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榆社环境资源独特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从而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为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构建生态榆社,根据县委统一部署,我们组织专题调研组,认真开展了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修复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一)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09年县城区内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2天,比2006年增加了108天,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蓝天目标;综合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3.82下降到2009年的2.18,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三项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南河底水质达标率100%,地下水水质总体水平较好。

根据省环保监测中心2009年3月份的监测结果,我县地下水高锰酸盐指数未检出,其余监测项目氯化物、氨氮、氟化物、硫酸盐、总硬度等指标均达到了《地下水质量标准》。

(二)污染减排效果显著

2009年全县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96万吨,比2005年下降31%;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26吨,比2005年下降4.71%。

完成了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提前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

(三)水土保持与绿化成绩突出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49.7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6.79万亩,天然林面积6.33万亩,森林覆盖率14.4%;累计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614.88km2,水土流失治理率48.45%;县城区绿化面积111万m2,人均11.7m2,覆盖率达36.2%,

(四)城区供热网络设施完备安全

全县建成城南、城北两座热源厂,热能储备达到120余万m2,实现了城区集中供热面积84万m2,集中供热普及率68.3%。

减排效益凸显,县城集中供热可代替各类小锅炉300余台,减少烟尘排放1078吨/年,二氧化硫排放767吨/年。

(五)农村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全县95%的村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建成44个园林村,52个村实现亮化;全县90%的村实现饮水安全,发展沼气用户7960户、吊炕1353户、生物质炉600户、秸秆气化工程300户、太阳能(灶)示范工程185户;49个村配置了垃圾清运车,9个村配置了沼气抽渣车,全县建成垃圾池1400个;1500个农户实现了“一池三改”,完成了《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划分规划》,改善了农村居住地的生态环境。

(六)生态保护扎实推进

成功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建立了南河底饮用水源保护区;编制完成了《榆社县生态功能区划》、《榆社县生态经济区划》、《榆社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榆社生态县建设规划》等事关县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的实施规划;完成了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布点和土壤标本的采集工作。

(七)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农业上,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榆社笨鸡蛋”等一大批以绿色为特点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

工业上,成功打造绿色电力、绿色化工、绿色医药,华能电厂脱硫除尘项目、榆化公司树脂碱水回收、事故氯气回收等一大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高效实施,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初步实现清洁生产,环境友好。

三产上,积极发展环保型现代服务业,成功举办了休闲旅游垂钓节、环云竹湖自行车嘉年华等一大批低碳赛事,以生态友好为核心的低碳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荣获“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称号。

二、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县生态环境形势总体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明显不足

在综合考虑我县的植被覆盖、生物丰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环境质量等5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计算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我县生态环境指数为35.06,属“一般”级,且近于“较差”,居于五级指数的下游水平。

大气质量较差,环境容量不足。

根据《榆社县大气环境容量核定与总量分配技术报告》,我县箕城、郝北两镇已无环境容量,而两镇均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面临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限制,环保审批难度增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地表水源质量堪忧

我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全市第二,仅次于介休。

其中,在能源消耗上以煤炭为主的电力与化工行业,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占到全县总量的95%以上。

受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我县水质仅为地表水三级,且下滑趋势严重。

省、市要求我县出境水标准为地表水三级,省政府对出境水实行生态补偿制度,每超标一倍,即罚款50万元作为受污染地治理补偿。

(三)森林资源布局不均、总量不足

在数量上,我县森林面积少,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仅为14.4%,与全市平均的16.7%仍相差2.3个百分点,境内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在布局上,我县80%以上的森林分布在边远山区,而人口集中,生产、生活频繁的场所附近林木偏少,森林布局不够合理,林分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在质量上,纯林面积多、混交林面积少,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削减,林牧矛盾明显。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乡镇,但我县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尚未形成整体合力。

生态环保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大众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缺乏理性认识,社会重视氛围不浓。

三、“十二五”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西搞水、东采煤、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大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排污总量削减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全面构建富民强县和谐榆社。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造林绿化迈上新的台阶,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水平稳步提升,城乡生态化建设快速推进,生态环保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主要河流地表水监测断面消除劣五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十二五”末,全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10%左右。

——环保设施趋于完善。

到2015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0余万吨/年,处理率85%以上;COD(化学需氧量)年消减240余吨,完成中水回用5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

——林业生态稳步推进。

到201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2%,初步建成林业生态县;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m2、绿地率达38%、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气化榆社大见成效。

城市居民天然气使用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天然气、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0%。

建设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灶和炕连灶技术;利用我县丰富的秸秆资源,引进“秸秆生物蜂窝煤”技术,建设秸秆制炭(煤)、制棒加工基地,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城乡基本普及。

——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迈上新台阶。

到2015年,全县完成中小河流河道整治长度304km,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4km2。

——生态环保投资大幅增长。

县财政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全县生态环保总投资要达到15亿元左右,环保投资占到当年GDP的3.5%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支撑生态榆社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以生态县建设战略为核心,突出抓好污染减排、生态农业、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快城乡生态化步伐,全面推进生态榆社建设,实现蓝天碧水。

(一)实施污染控制工程,确保完成减排指标

污染减排主要有以下工程:

1、强化工程减排。

一是实施重点行业“双脱工程”(全脱硫、全脱硝)。

二氧化硫减排方面,在提高现有企业脱硫效率基础上,实现电力、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全脱硫”;氮氧化物减排方面,华能电厂安装低氮燃烧和脱硝设施,实现全脱硝,其他企业积极推广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开展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控制方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检测和环保标识发放工作,限制尾气高排放。

二是实施重点行业废水“零排放”工程。

要加快电力、化工等工业企业污水深度处理进度,实现污水闭路循环不外排。

三是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出水水质标准,完善中水回用设施,污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

2、强化结构减排。

“十二五”期间,坚持“增产不增污”的原则,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新增落后产能。

支持华能榆社电厂淘汰落后产能,彻底淘汰落后的1号、2号锅炉。

3、强化管理减排。

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和《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突出抓好华能榆社电厂、榆社化工、广生制药等企业污染控制与节能减排,实行降能耗、降水耗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4、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目标和考核评价体系,认真执行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推进节能减排。

(二)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县域环境质量

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整治燃煤污染源,创建无燃煤区。

开展城区烟控区建设工作,加强城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的监测、监控工作。

在烟尘控制区内禁烧散煤,推广使用油、气、电等清洁能源或洁净型煤,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

城区内现使用原煤燃煤炉灶的居民和餐饮业,到“十二五”末全部改用油、气、电等清洁能源,彻底消除燃煤污染。

2、整治扬尘污染源,控制城区扬尘和尾气污染。

严格执行控制扬尘污染,推行“绿色清洁施工”等控制扬尘的有效措施。

储煤场建设喷淋、挡风抑尘设施;建筑工地采用“绿色围挡”隔离措施,并辅之以喷水固尘;主要街道推行机械化清扫、湿水作业;严格控制交通运输扬尘污染,垃圾清运全部密封运输。

3、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开展饮用水质量月报工作,定期在县电视台公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在水源保护区建立人工湿地,栽种树木水草等植物净化提高水质。

4、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环境。

重点以“气化榆社”和“集中供热”发展为着力点,以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取代传统的低效高污染能源,投资1.5亿元完成武乡—榆社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和城区天然气环网及二级管网铺设,有效解决全县城区内企事业单位及集中连片住宅小区的供气需求;大力扩大热能储备,有序延伸供热管网,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减少燃煤等高污染能耗,全力打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建设现代宜居城市。

5、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

在全县新建2-3个环境优美乡镇、30-50个生态文明村。

积极推行秸秆恢复利用和垃圾生态化处理回用措施,在重点乡镇所在地实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工程,初步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三级无害化集中处理网络。

6、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继续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引导农民改圈、改厕、改厨,科学使用沼气,大力推广“粮→沼→猪”、“果→沼→猪”、“菜→沼→猪”综合利用模式,改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农村省柴节煤炉灶(炕)工程,配套高效低排放省柴节煤炉具,使热效率平均提高10%,加快推进秸秆成型燃料产业发展。

(三)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改善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主要工程为:

造林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河道保护等生态环境恢复工程。

1、造林绿化工程

①通道绿化工程。

对全县所有的县、乡、村道路实施通道绿化,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绿化通道林带;国、省道在原有通道绿化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林带建设规模,总长度100km,植树100万株,面积1万亩;在太长、汾邢高速公路4个出口周边实施绿化景观工程,打造通道绿化精品。

②宜林荒山(荒滩)绿化工程。

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通道两侧后边远山区的原则,完成造林20万亩。

③环城(镇)绿化工程。

规划沿县城和重点乡镇所在地的外围、公路、铁路以及工业区布置防护林带,起到吸污、降噪、抵御大风扬沙的作用,宽度为单侧50m以上,实施总面积为2万亩。

④县城绿化工程。

一是在城市建设中留足绿化用地;二是对原有绿化地进行科学改造,多层次绿化;三是大力实施见缝插绿,扩地造绿,立体挂绿;四是加快推进园林化单位建设进程;五是要对现在的行道树木、花草加快管理和保护,落实管护责任,杜绝随意砍伐;六是进一步建设笔架山、文峰园城郊森林公园、东河公园、漳源大道的绿化工程,为县城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

⑤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

完成乔木林100km2、封山育林100km2。

⑥退耕还林工程。

切实加强对己有成果的管护和巩固,确保不反弹;在布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力争使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全部还林。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严格禁止天然林采伐,加快植被恢复工程建设,完善森林防火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及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有效保护并科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以综合治理为核心,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榆社县东河项目区综合治理项目”、“榆社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榆社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和“国家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配套项目”,完成综合治理150km2、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3.94km2、生态水土保持29.84km2和黄土高原淤地坝2座。

科学组织修建淤地坝、谷坊、截水沟、旱井,建设水平梯田,发展经济林和水保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4km2。

4、河道保护工程

一是河道整治:

河道综合整治102km,堤防加固202km,具体工程为:

浊漳河北源河道治理工程、橡胶坝修复工程、武源河河道治理工程、泉水河河道治理工程、云竹河河道治理工程、高庄河高庄段河道治理工程、高庄河王家沟段河道治理工程、南屯河河道治理工程、东河河道治理工程、北水村防洪渠修复工程。

二是民生水利:

①人畜饮水安全工程。

解决122个自然村、一处国营农场、三处国营林场、十六所中小学4.3万人的饮水安全;规划水源地保护区,保护、修复、改造、更新历年建设的饮水工程,强化科学管理制度,规范工程运行安全,使饮水工程运行市场化、商品化,实现可持续利用;科学合理供给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和工矿企业用水。

②水库移民后扶。

对云竹水库、关河水库、双峰水库核登移民5708人积极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在河峪乡下赤峪村磊坝3.5km、郝北镇赵家村绕村筑坝2.2km,予以防洪、防涝。

在云竹水库周边13.5km2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大面积植树和栽种灌木,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km2,减少水库泥沙淤积,避免水库水质污染,有效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实施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打造绿色环境和绿色产品

1、农业水利工程。

①实施世行二期节水灌溉工程项目,以云竹水库为水源,发展管灌设施,使云竹水库下游3万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

②恢复双峰水库1.18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有效利用双峰水库水源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扩大水浇地面积。

③完善150处农田小型水利工程,恢复灌溉面积1.5万亩,累计节水灌溉面达5.5万亩。

④实施水源优化配置工程,新建骨干水源工程——马家沟小型水库,水库库容为120万m3。

2、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为:

扶持壮大农业龙头,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建设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和展示、交易、生态、观光为一体的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区,重点在云竹镇、河峪乡、西马乡、社城镇实施。

3、绿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为:

①蔬菜产业,发展设施蔬菜1万亩,其中食用菌棚300亩,发展露地瓜菜4万亩,其中芦笋等特色蔬菜5000亩。

②干水果产业。

在县域中部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13万亩;新发展水果1万亩(其中酥梨8000亩),建设特色水果采摘园1000亩,使全县水果面积稳定在1.5万亩。

小杂粮产业,发展河峪小米、杂粮,欣绿洲黑小米,元庄大黑豆等绿色、有机杂粮种植基地8万亩。

4、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工程。

主要内容为:

落实封山禁牧政策,推行牛羊等草食畜舍饲圈养,巩固发展一批龙头企业。

抓好河峪、云竹、社城、北寨、西马为重点的肉牛、肉羊繁育基地和箕城、郝北、西马为重点的肉牛、肉羊育肥基地以及兰峪、讲堂、河峪、北寨、西马为重点的笨鸡养殖基地。

发展20头以上规模的养牛户100户和200只以上规模的养羊户200户,初步形成山区繁育、平川圈舍育肥的产业格局;扩张箕城、云竹两镇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户100户;发展人工草地10万亩、改良牧坡11万亩,累计总量达到20万亩和40万亩;全县舍饲牛羊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在发展规模健康养殖的同时,着力抓好畜禽疫(疾)病防治和场区粪便综合治理工程。

(五)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实施重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

以清洁生产技术和行业最佳实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体系推广工程,鼓励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和ISO14000认证,重点在电力、化工、制药、包装四大支柱产业间开展,并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加以推广普及。

要通过清洁生产工程,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切实减少污染排放。

2、狠抓结构调整,以产业升级带动生态改善。

围绕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继续推进榆化公司15万吨离子膜技改、广生公司胶囊生产线、永泰福利和美岳公司塑纸复合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工程;同时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序,大力实施节能技术创新和落后产能淘汰工程,强力推进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使我县新型工业化率达到95%以上。

3、综合利用行业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依托电力、化工、医药三大产业基础,进一步完善升级电力→粉煤灰水泥→粉煤灰砌块空心砖→电石;盐→烧碱→液氯→聚氯乙烯→塑料型材;中成草药→阿胶→明胶→胶囊→中成药罐装→医用PVC等独具榆社特色的产业链条,使我县工业实力在资源深度开发中不断增强。

在化工产业上,重点建设100万吨电石生产项目、6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40万吨烧碱项目、10万吨型材项目、1万吨氯丁橡胶项目、1万吨塑料包装制品项目等“六大项目”,把榆化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乙炔化工示范园区;在电力产业上,重点抓好柳泉区600万吨煤矿、4×100KW坑口发电站、电厂三期2×60万KW机组、1亿块粉煤灰砖综合利用工程;在医药产业上,重点建设双机头高端植物胶囊、软胶囊、新型药用PVC硬片、新型环保PET片材、高档药用铝塑软包装、中成药现代化改造、新特药开发扩能改造等项目。

4、大力实施“一带、两区、三基地”发展战略,打造特色工业。

即:

大力发展浊漳河沿岸经济带,大力推进县城以南浊漳河东岸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区、城北现代医药及包装产业区,大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世界最大的胶囊生产基地、极具特色的优质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全力推动榆社煤化工基地项目落地,推动榆社柳泉矿区4×100KW千瓦的坑口电站项目落地,推动榆化公司与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合作壮大,促进我县工业快速发展。

(六)实施生态三产工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生态三产工程要积极发展环保型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以生态友好为核心的低碳旅游业。

生态三产工程包括:

生态旅游业重点工程、商贸服务业建设工程。

1、生态旅游业重点工程

一是生态景区建设及环境保护工程。

科学定位全县旅游业,把“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文物曲、化石情”作为旅游发展的脉络和名片。

重点抓好云竹湖旅游开发项目,以云竹湖生态休闲旅游为龙头,结合化石文化、山水文化、帝王佛教文化,延伸产业链,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

同时要加强旅游产业的科学管理,逐步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县支柱产业之一,并新建和完善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二是生态景区旅游品牌建设工程。

积极建设悟云山森林公园、八赋岭浊漳河源头自然保护区,宣传打造榆社旅游景点品牌,大力进行品牌建设宣传活动。

要致力打造满足都市人需求的旅游项目,建设享受田园风情、体验农耕文化的生态旅游区。

建设国家级标准的云竹湖休闲垂钓基地,建设融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会议休闲、商务洽谈、体育健身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特色旅游,创建旅游精品。

2、商贸服务业建设工程

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全面推进我县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是重点实施一批兼备拉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县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增强服务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带动作用。

二是积极培育生态环保型新兴服务业。

重点发展广告策划、连锁经营、证券交易、专卖商场、物业管理等新型业态,全面提升我县商贸服务业低碳化水平。

 (七)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挖掘和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将我县固有的自然历史文化赋予新内涵,大力培育现代生态文化体系,使多种文化交互辉映,以全新的思路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1、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在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构建中,注重弘扬榆社在成功打造全国林业红旗县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造林绿化、改天换地”精神,大力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和飞播造林工程,使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资源不断开发。

科学开发以国家级地质公园、北山晕村影视基地、云竹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悟云山景区、漳河源景区、文峰园、杏榛山庄等为主的森林自然旅游,积极推进以大同寺、弥陀寺、福祥寺、禅山寺、果老峰、石勒墓等为代表的帝王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与研究,形成榆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与自然文化的有机结合。

  2、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狠抓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生态文化基地,形成生态文化繁荣和城乡文化品位提升的良性互动。

一是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建设。

积极扶持悟云山自然保护区、云竹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王景森林公园等生态景区发展,创建A级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态景观。

二是建立生态教育基地。

建立一批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文化展览馆,让人们领略生态文化的魅力,加强生态文化教育。

三是实施古树名木保护。

对见证古老箕榆历史和根植于名胜景区、寺院村落等地的古树名木,全部进行登记、编号、建档,落实管护措施,实施抢救与保护,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

3、搭建文化载体,繁荣生态文化

  构建多层次丰富生态文化载体,让更多群众参与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一是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倡导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三八林”、“重阳林”、“共青团林”、“公仆林”、“榆中学子林”等纪念林活动,大力开展“造纪念林”、“植纪念树”、“绿地冠名”活动。

二是积极扶持花草文化。

倡导以回归大自然为内涵的生态审美理念和以热爱大自然为内涵的生态道德理念,将积极扶持花草文化作为建设榆社地域特色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县打造特色蜂蜜、药材、旅游等名优产品,创造条件举办榆社槐花节、金银花节、甘草节、柴胡节以及岩良梨花节,以花草为媒,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使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继续打造“碧水蓝天云竹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