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docx
《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
第六篇颈肩背腰腿痛治疗学概述颈肩背腰腿痛为日常生活中多发病,主要是由于肌肉、肌腱、筋膜等软组织受到各种内外暴力或慢性劳损引起,并往往由此诱发神经,血管之损伤。
本病严重影响劳动人民的身心健康,显然,本病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却常常因为治疗不当或久治不愈,而使患者身受疾病之苦,严重影响劳动能力,据统计西方国家50-80%的成人一生中曾患过颈肩背腰腿疾病,有1/4以上的人因此而求医。
而在我国,据统计,一般人群中患病率达70%以上。
占门诊总人数的5%,占骨科门诊2/5以上。
患者中30-49岁以病率最高,约占60%。
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强体力劳动有关。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对于诸如此类的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膜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损伤。
中医归于伤筋范畴。
一般以西医病名为线索,来描述研究,从而产生了《中医筋伤学》这一门学科。
本篇试图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软组织损伤(筋伤)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以实事求是一切以疗效为出发点,探讨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非手法疗法及措施。
第一章头面部颞下颌关节紊乱症一、病因病理颞颌关节由颞骨的下颌窝和下颌头组成,关节腔内有一个三角纤维软骨盘,若因情绪不稳、身体虚弱、咬合关系不良,脱位,经常张口过度,关节周围炎症,寒冷刺激等,多种因素,可致三角纤维软骨磨损、破裂、关节囊水肿、咬肌劳损痉挛,旷日持久,关节周围可有骨质增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近来,有专家认为该病可能与寰枢关节紊乱,而致颞颌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有关。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本病多发于一侧,轻者口腔开闭时酸痛,重者疼痛较剧,张口困难,关节僵直,可出现痛性弹响及压痛。
下颌运动异常,张口时下颌骨向健侧歪斜;闭口时,牙缝不能对齐,有时张口受限、咀嚼肌酸痛和咀嚼无力,少数病人可有头昏、耳鸣及感觉障碍。
检查时,应注意颞下颌关节两侧是否对称,下颌运动受限,下颌关节处有压痛,张口度小,张口、闭口时下颌出现弹跳现象,同时伴有弹响。
可用手指按压左、右侧髁突,以对比两侧髁突的滑动情况。
三、治疗本病如仅有三角软骨的无痛性弹响,一般无需治疗可自愈。
(一)药物治疗1.内服药物可口服镇静、消炎镇痛药、如消炎痛、布洛芬等,中药以祛风散寒,温经止痛药为主,如舒筋活血片、小活络丸等,但单独应用一般效果较差。
2.外用药可用吲哚美辛擦剂,扶他林,正红花油、正骨水等,同时应嘱患者用拇指按上关、下关、听宫等穴,作轻松地张口与闭口活动,使颞下颌关节放松,配合穴位按摩治疗。
(二)注射疗法用配方I,作颞下颌关节后区的注射。
如有周围肌肉的痉挛,酸痛可同时用2%利多卡因5ml+654-210mg在其周围浸润注射。
每周1次(图6-1),同时可行星状神经节注射。
图6—1颞下颌关节注射(三)处方范例1.2.云南白药2粒,摊于关节止痛膏上,醋调外敷消炎痛50mgtid局部注射,每周1次扶他林(或正骨水)外用芬布芬200mgtid。
枕大及枕小神经炎一、病因病理枕大神经来自颈2神经的后支,发出后穿过第一、二颈椎的椎弓间,绕过环椎斜肌下缘向上行,穿过半棘肌、斜方肌及枕后腱弓后,在离中线约3cm处穿出上行,经过枕项上线上距离枕外隆重凸约2.5-3cm处继续上行,主要支配后头部皮肤的感觉,其分支也支配头下斜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和部分斜方肌。
枕小神经自颈二、三神经或其间的神经发出,弯曲部绕过副神经下侧,治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至头部附近穿出深筋膜,越过胸锁乳突肌止点的后部,经过上项线离枕外隆凸5-6cm处继续上行到头部侧面,分布于耳廓后面,主要支配耳廓后上部、乳突及枕外侧的皮肤,并与耳大神经、枕大神经及两神经的耳后支相连。
图6-2图6—2枕颈神经皮肤感觉分布区图6—2枕大、枕小神经注射点示意图枕后腱弓位于斜方肌外侧缘与颞骨乳突之间,其浅层为浅筋膜,深层为枕大、枕小神经以及枕动脉通过,此外,在神经与腱弓之间有2-3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
由于存在以上的解剖位置关系,所以下列原因可造成该神经的卡压①外伤风寒后,可致头枕部肌肉痉挛,卡压神经。
②外伤、肌筋膜炎或颈椎病,也可导致斜方肌和半棘肌痉挛或挛缩变性,卡压枕大神经。
③外伤及劳损,使枕后腱弓挛缩,卡压枕大、枕小神经和枕动脉。
④枕部感染或全身性疾患引起枕部淋巴结的肿大,也可卡压神经和血管。
二、临床表现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临床表现也略有差异。
1.肌肉痉挛或挛缩后
(1)疼痛常突然发作,又突然停止,发作与情绪有关,而持续疼痛者少见。
(2)枕、颈部肌肉肿胀、紧张、头僵硬感。
(3)一般多为单侧。
2.淋巴结肿大卡压者
(1)枕部可触到肿大的淋巴结,并且常伴有压痛。
(2)偏头痛多,双侧少见。
(3)常伴有枕部或全身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增加。
3.枕大神经卡压者后枕部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此区域内有明显压痛,常伴有沿枕大神经走行路线上的牵扯痛或放射痛。
4.枕小神经卡压者耳后及头侧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此区域内有明显压痛,常伴有沿枕小神经走行路线上的牵扯痛或放射痛。
5.血管受卡压者有搏动性跳痛,拽压卡压处往往更加明显。
一、鉴别诊断1.后筋膜挛缩:
其特点为持续性发作,疼痛部位主要向额及太阳穴部位放射,后枕部有酸痛、疲劳感。
2.三叉神经痛:
特点是以面部前方疼痛为主。
按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别向眶上、眶下及下颏部放射。
3.脑实质病变:
病程缓慢进展,逐渐加重伴有头痛及喷射状呕吐等高颅压症状。
二、治疗本病口服药物,一般只能暂时缓解病情,不能根除病因,较理想的治疗措施是注射疗法及小针刀疗法。
1.注射疗法见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注射点。
选用药2%利多卡因5-10ml+曲安奈德50mg+vitB12500ug+654-210mg每周注射一次。
2.针刀疗法:
病人倒坐在靠背椅上,双手放在椅背,前额放在交叉的手背上,头前屈,充分暴露枕部首先应明确枕大、枕小神经的体表投影,然后在其相应部位寻找压痛点和硬结。
①枕部头痛:
在枕大神经走行方向向上寻找压痛点,一般多在枕外隆凸外侧5cm处。
②额颞部头痛:
压痛点多在颞浅动脉走行的顶枝外另外还有太阳穴、曲鬓穴处。
以寻找的压痛点或硬结处作为进针点,先用少量局麻药麻醉后,沿神经血管走行方向进针,进行纵行剥离切割,也可进行挑剥松解。
注意虽然有文献报道专门切断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枕后动静脉或颞浅动脉治疗头痛的情况,但仍要慎重,尽量不损伤神经及血管,因此应注意:
①必须在神经的两侧,而不是在神经上入刀及操作,一般可用拇指压住神经不放松,刀从指甲边缘切入的方法。
②术中若有尖锐的疼痛或强烈神经放射感时,应将针稍倾斜,避开神经。
③刀体必须与治疗点的体表垂直,在骨面操作时,只在骨面上移动或上跳,不能滑出骨的边缘。
④在枕大、枕小神经出口处进刀,应先用手指触及相伴的动脉博动,再在博动处的边缘入刀。
(三)处方范例1.2.龙胆泻肝丸一包,日三次布洛芬100mgqd局部注射,每周1次扶他林(或正骨水)外用芬布芬200mgtid三叉神经痛一、病因病理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疼痛的一种病症,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原发性的三叉神经痛是指无明确病因者,即在该神经中无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有人认为可能与三叉神经根在颅后窝受变异血管压迫、牵拉,骨质压迫以及供应三叉神经的动脉发生硬化而致的缺血有关。
也有人认为由于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使半月节或神经根发生脱髓鞘改变,脱髓鞘的轴突与相邻的无髓神经纤维发生“短路”,从而使较轻微的刺激即可激发半月节内的神经元兴奋而发生疼痛。
祖国医学认为头面部为一身阳经所会,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侵入经络,使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次情态畅,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上炎,以致面痛发作或剧痛。
二、临床表现1.疼痛部位严格限制在三叉神经分区,疼痛多自一侧的上颌支及下颌支开始,眼支起病者少见,两侧三叉神经共同发病罕见。
2.疼痛性质多为骤然发生的闪电样剧烈疼痛,有时有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疼。
3.疼痛时间一般持续数秒至1-2分钟,反复发作,间歇期无疼痛。
4.诱发因素5.继发表现三、鉴别诊断1.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疼痛为固定的跳痛,持续时间长,牙局部检查异常。
2.偏头痛3.副鼻窦炎白细胞增多。
四、治疗本病较为顽固,一般方法很难治愈,目前为止,仍无确切有效方法根治,但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控制减少发作,减轻疼痛。
(一)药物治疗1.西药①卡马西平:
为首选药,初次100mg1日2次,以后每天增加100mg,直至疼痛消失(大量可达1200-1400mg),以后再逐渐减量,确定最小有效量,作为维持量服用。
并用鲁米那、安定效果会更好。
②苯妥英钠100-200mg3次/日。
③654-210mg-20mg肌注1日2次或口服10mg1日3次。
④维生素B12500ug1次/日肌注。
2.中药活疗以散寒驱风,逐瘀止痛为主。
痛者有闪光、暗点等先兆,常伴有恶心、呕吐、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部为局限性钝痛,持续时间长,发作时间有规律,同时伴有流脓涕发热,位超出三叉神经。
可因洗脸、咳嗽、进食、冷热变化、说话等面部运动刺激触发点而诱发发作时患侧面部肌肉痉挛、咬牙,常以手按挤面部,故常期发作者可见见的触发点(也称板机点)一般在上下唇、鼻翼、牙龈处、舌侧缘。
面部变黑,皮肤粗糙肥厚,眉毛脱落等。
毕拔15g、川乌6g、防风15g、赤芍15g、钩藤20g、元胡20g、荆芥15g、葛根20g、全蝎5g(研冲)、蜈蚣2条(研冲)先熏洗后内服。
中成药可选龙胆泻肝丸、天麻丸。
(二)注射疗法1.三叉神经周围支注射(图6—3)图6—3三叉神经注射
(1)眶下孔注射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取眶下缘中点下方1.5-2cm处为穿刺点,皮肤消毒,取0.5-1.0%普鲁卡因3-5ml局部麻醉,用5号细针头刺入骨面,再向上方滑动并将针尾向下倾斜,进入眶下孔1cm,可注入1%普鲁卡因2ml+无水酒精0.5-1ml。
(2)眶上孔注射病人仰卧位,取眶上缘中点稍内侧,用手可触知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处,作为穿刺点,皮肤消毒,先局麻,后用5号细针或皮试穿刺针刺入眶上孔处,注入1%普鲁卡因0.5ml+无水酒精0.5ml。
2.卵圆孔注射病人卧位、头偏向健侧。
取颞弓下缘与外耳孔联线之中点作为穿刺点,皮肤消毒,铺巾用0.5-1%普鲁卡因3-5ml作局麻后,用7号细刺针垂直刺入约5cm,针尖即达翼外板,稍退针后,再向后上刺入0.5cm左右,则出现三叉神经的下颌分布区疼痛,回吸无血、无液体,注入2%普鲁卡因1-2ml,观察3-5分钟,三叉神经第三支分布区出现麻木,感觉减退再缓缓注入无水酒精1ml,或注入50%的甘油2ml。
3.听宫穴注射病人侧卧,患侧在上,嘱病人张口在耳屏前方和下颌骨髁突后缘的凹陷内选择进针点(相当于听宫穴),皮肤消毒、局麻,然后用7号长针头垂直刺入3.5-4.0cm,有触电样感,或舌有麻胀感为佳,再将针体下降0.5cm,稍向上斜刺0.5-0.8cm,有落空时,即达三叉神经节下极部,注入2%利多卡因4ml+vitB12500ug+曲安奈德50mg+654-210mg,约3-4ml,注射完毕后,针尖后退0.5-0.8cm回到原刺入部位,再注入2ml,最后边退边注药,将剩余药液注射完毕,每周一次。
4.半月神经节阻滞(三)处方范例1.卡马西平200mgtid654-210mgtidvitB12500ugim连用14天注射疗法每周一次2.中药汤剂每日1服,先熏后服。
卡马西平200mg日三次。
外周神经注射每周1次。
见第五篇第四章第三节。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病侧面肌周围性瘫痪,此病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为多见,常只发生于一侧,但也可交替发生。
任何季节均可,以冬季多见,祖国医学属于中风范畴,也称为“面瘫”。
一、病因病理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明确。
因部分患者是在迎风乘车,开窗睡觉或感冒后起病,故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刺激而发生痉挛之结果。
也可因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异常而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在茎乳管或面神经管内卡压有关。
另一部分病人可由于中耳炎、腮腺炎而致面神经受损,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脉络空虚,风寒乘虚侵入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此外,也可因风痰瘀血阻滞脉络而发生口眼涡斜。
二、临床表现多有受寒及急性鼻咽喉上呼吸道染史,起病前数日病人常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或下颌角不适及轻痛。
通常急性起病,常在晨起时发现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食物残渣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隙内,患者流涎或流泪,病变在数小时或1-2日内达高峰。
病人可伴有舌前部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或唾液分泌减少。
体格检查可见①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面部歪向健侧。
②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吹口哨之动作。
发病后2-3周开始恢复,多于2-3月后完全恢复,少数病人恢复不完全遗有面肌挛缩或联动运动。
三、治疗
(一)药物治疗1.西药
(1)激素类地塞米松1.5mg每日3次或强地松30-60mg,早8时顿服,连用7-10天逐渐减量以达到抗炎消肿之作用。
(2)神经营养药微生素B1100mg日三次;VitB12500ug肌注,日2次,甲钴安或胞二磷胆碱静滴。
(3)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药地巴唑10mg每日3次。
2.中药⑴汤剂以疏风通络,行气祛痰为治则羌活15g、防风15g、川芎10g、地龙15g、当归20g、黄芩20g、赤芍15g、黄芪30g、葛根30g、麻黄15g、熟地15g、全蝎5g(研冲)僵蚕5g(研冲)白附子10g水煎,先熏后服。
药渣也可外敷。
⑵成药小活络丸1丸日二次,伸筋丹5粒日三次。
骨筋丸4粒日三次。
⑶外用马钱子浸泡后,切两片,用麝香壮骨膏固定贴于太阳穴、下关穴、颊车穴,每日1次,3-4天为一疗程。
(三)注射疗法病人侧卧位,患侧在上,进针点选在乳突前下1.5-2cm皮肤消毒局麻,7号注射针头,用与皮肤成35-45°角刺向乳突部,然后针尾后移,针尖随乳突前缘滑向前上颅底茎乳间隙(茎乳孔约距皮肤深2cm)注入药液2ml后,稍活动针头觉骨性感消失时,回吸无血,可注入剩余药液。
药物配制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0mg+vitB1100mg+vitB12500ug+654-210mg+士的宁1mg。
每周一次(图6-4)。
图6—4茎乳孔注射(四)处方范例1.地塞米松1.5mg顿服(早8时)vitB1100mg日三次654-210mg日三次茎乳孔注射每周一次2.强地松50mg早8时顿服地巴唑20mg日三次654-2数10mg,vitB121000ug肌注日一次。
中药汤剂先熏后服马钱子片贴敷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肌不自主、不规则的阵发性抽搐,病因不明,多发于中年女性,祖国医学称为“面润”。
一、病因病理到目前为止,其确切病因还不清楚,只认为是面神经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病理性刺激所致。
有人推测是由于面神经在小脑桥脑角受到异常的血管粘连、压迫和刺激有关,也有人提出是面神经本身之变性所致。
部分病人可因基—椎动脉系统分支的动脉硬化扩张所致,极少数病人为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
祖国医学认为:
由于素体阴亏或年老肝肾阴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而出现面肌拘急,也可因劳累过度或体虚血虚,无以濡养筋脉而致,或感风寒,上扰面部,寒性收引,风性主动而致拘挛抽搐。
二、临床表现多从一侧眼睑不自主抽搐起病,为阵发性或阵挛性抽搐,间歇长短不一,逐渐加重,并向下半侧面部扩展,表现为不规则的阵发性眼轮匝肌和口角肌肉抽动,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因工作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而诱发或加重睡眠时则消失。
病程久者,多伴有神经衰弱。
三、鉴别诊断
(一)面肌挛缩是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面肌处于挛缩状态,而非频繁电击样面肌抽动。
(二)局限性癫痫(三)舞蹈病多动多由口角抽动开始,逐渐至头、眼、颊、上肢痉挛发作,持续数多发生于儿童,有风湿活动史,可出现挤眉弄眼,伸舌,躯干的分钟而停止,脑电图可用异常。
不自主运动,其范围运动超过面部表情肌。
(四)癔病性眼肌痉挛多只局限于双侧眼睑肌。
四、治疗此病发病原因不明,根治较为困难,复发率高。
1.药物治疗⑴西药常用镇静、抗癫痫类药物及微生素类,但疗效不大安定2.5mg日三次,或卡马西平100mg日三次,苯妥英钠100mg日三次。
泰必利0.1日三次。
VitB1100mg日三次,或复合微生素B2片日三次,微生素E10mg日三次⑵中药以滋阴养血、熄风止痉为治则白芍30g、葛根20g、蝉退15g、苡仁30g、木瓜30g、知母20g、龙牡各20g、羌活20g、防风15g、党参20g、当归20g、甘草15g水煎服2.注射疗法⑴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试用50%酒精1ml行皮下面神经分支封闭或行茎乳孔面神经干注射0.3-0.5ml。
注射后虽可缓解半年左右,但也可造成面肌瘫痪。
也可试用2%普鲁卡因或安定10mg,局部注射。
⑵肉毒素—A注射本药物可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显效率100%,注射一次可维持10月至一年不复发,用浓度为2.5%0.1ml皮下注射可用于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的痉挛,其余肌肉痉挛应采用4-5u/0.1ml,注射后3天观察效果,如不彻底可行补充注射,但一周总量应小于50-100u。
3.手术治疗对顽固病例可行面神经和主干切断术,但可造成面肌麻痹。
(四)处方范例1.安定2.5mg日三次,卡马西平100mg日三次VitB1100mg日三次2.注射治疗中药汤剂口服偏头痛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致的一种伴有或不伴有脑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暂时性障碍的头痛。
一、病因病理该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血管机能调节因素、心理因素、内分泌及体内生化改变有关,研究认为偏头痛与血浆中的5-HT、缓激肽、NE、前列腺素E及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有关。
二、临床表现
(一)无先兆性偏头痛最为多见,约占80%以上,发作前无诱因,呈自发无先兆症状。
疼痛多位于一侧,性质为搏动性,程度可中到重度。
可因体力劳动或心理波动而加重,每次发作可持续4~72小时。
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畏光、怕声。
此症反复发作至少5次方可诊断。
上述疼痛与自于月经周期有关,则称“月经性偏头痛”。
(二)有先兆性偏头痛本性偏头痛症状与无先兆性偏头痛相同,但在头痛前可有视觉先兆(火星般亮点、彩光、视觉缺失或偏盲),然后症状在30秒内逐渐消失。
也可出现感觉障碍,如针刺样感觉、麻木感从一点开始向一侧肢体或面部移动较为常见。
三、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生活要有规律,尽量保持心态平和。
急性发作者,可用阿司匹林和可待因合用,麦角胺在头痛前期也有效,与咖啡因合用可增加其缩血管作用和防止呕吐。
每日给予消炎痛150㎎,止痛效果良好。
中药治疗可选用散偏汤白芍30g、白芷20g、白芥子10g、柴胡15g、香附10g、郁李仁10g、川芎30g、细辛25g、蔓荆子10g、陈皮10g、半夏10g、枳实10g、茯苓20g、知母20g、甘草10g。
(三)穴位颅骨骨膜下注射选用的穴位包括前发际、印堂、百会、双侧头逢穴等,方法是用6~7号针头,斜面向下与头皮呈45°角刺入上述穴位之深层,直达颅骨骨膜下,然后将1%普鲁卡因或利布合剂(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与醋酸曲安奈德25~50mg)分别注入,每个穴位约1mL左右。
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
大多数患者1~2次后便有明显好转,一个疗程即可痊愈,对于疼痛严重、难以控制的病例,两次治疗的间隔期可用同样的方法只注入局麻药,最多可达每日二次,利于控制病情、缩短疗程。
(四)星状神经节阻滞用1%利多卡因或利布合剂(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等容量混合)8~10mL,也可加入少量吗啡(2mg)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如疼痛为双侧性,则可左右两侧星状节交替阻滞,每日一次,每周2~3次,5次为一疗程,通常1~2次即可见效,10~20次可使疗效得以巩固。
(五)其他针刺镇痛、经皮电刺激镇痛、生物反馈疗法及中医药等。
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又名心因性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等,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头痛。
一、病因一般认为本病与焦虑、抑郁、妄想等精神因素有关,可有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不顺心、压抑等,这些因素可致头、颈部肌纤维持续地紧张、相应部位的血管收缩或扩张、神经受压以及无菌性炎症导致致痛物质释放等,引起头痛。
二、疼痛特征及分型疼痛位于双侧、累及整个头部,性质为钝痛,呈典型的紧束样或压迫感,程度为轻度或中度,不因上楼梯等日常体力活动加重。
根据疼痛的时间特征和伴随症状分为以下两型:
(一)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头痛呈反复性发作,每次持续30min至7天,每月少于15天,全年少于6个月。
不伴恶心、呕吐,但可有畏光或怕声。
至少反复发作10次以上方可考虑确立诊断。
(二)慢性紧张型头痛头痛反复发作,每月超过15天,全年多于6个月,可有恶心、畏光或怕声三种伴随症状之一,但无呕吐。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精神因素做诱因,符合以上特征的慢性持续性头痛,反复发作,而无特殊发现,可以考虑诊断为此症。
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部分患者有颅骨膜肌压痛,范围从痛点到整个帽状腱膜大小不等,颈项部肌肉也可有压痛,以天柱、肩井穴等为著,有的患者可有颅骨膜肌肌电图波幅增大。
做出本病诊断前,还要注意排除震寰部颈椎及椎旁或其周围颈部器质性病变等引起的头痛。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指导患者过规律的生活,禁烟酒,积极参加有兴趣的文体活动,还应注意预防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或诱因。
(二)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可适当选用止痛药及镇静催眠药,但用药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太长,因为过量用药本身就可以加重病情或使头痛慢性化。
本病患者约为70%有焦虑情绪,因此可使用抗焦虑药和安定等。
由于其还具有肌松作用,故可打破焦虑-肌紧张之恶性循环。
可用丙咪嗪或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
2.中药治疗可选用散偏合温胆汤治疗白芍30g、白芷20g、白芥子10g、柴胡15g、香附10g、郁李仁10g、川芎30g、细辛25g、蔓荆子10g、陈皮10g、半夏10g、枳实10g、茯苓20g、知母20g、藁本15g、枣仁30g、甘草10g。
(三)电针及经皮电刺激镇痛穴位可取合谷穴,风池、攒竹或太阳穴。
(四)穴位注射及神经阻滞疗法对天柱、肩井等有明显压痛点者,在该穴位可注入局麻药和曲安奈德混合液,每处2.5mL,一周2次,4~6次为一疗程,也可行枕大、小神经及星状神经节阻滞。
如同时应用穴位注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