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国际金融考试重点.docx
《武大国际金融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大国际金融考试重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大国际金融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BalanceofPayments)
广义(IMF的定义):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和综合。
理解:
1流量
2居民与非居民
3经济实体
4经济交易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ofPaymentsStatement)
概念:
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帐户,按照复式簿记原理,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
复式簿记原理: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贷:
正号借:
负号
结构与项目分类
解释说明
1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界限:
直接投资者必须拥有企10%或以上的普通股或投票权
2资本和金融账户——金融账户——证券投资
经常账户——收入——证券投资
错误与遗漏(ErrorsandOmissions)
由于资料来源渠道不同、资料遗漏、资料本身不够准确、逃避管制的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动等原因造成的数据错误和遗漏。
性质:
人为的平衡账户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合计借方总额>贷方总额,其差额记入错误与遗漏项目的贷方,反之,记入借方。
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except储备资产)+错误与遗漏净额=储备资产净差额
金额相等,方向相反
BOP表的记账方法
记入贷方:
货物服务的出口、收益收入、接受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负债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减少;
记入借方:
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债的减少。
三、国际收支均衡与不均衡、顺差、逆差的基本含义
自主性交易收入=.......支出,均衡
自主性交易收入≠.......支出,不均衡
收入大于支出,顺差/盈余(surplus)小于逆差/赤字(deficit)
国际收支均衡与不均衡的实际测量尺度
1贸易差额
2经常项目差额
3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4官方储备交易差额/综合差额
四、国际收支分析(参考案例)
假定某一时期A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下列经济交易
假定某一时期A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下列经济交易
(1)消费品进口20
(2)消费品出口18
(3)资本品进口16(4)资本品出口14
(5)向非居民的经常转移支出12
(6)收到红利10(7)向非居民支付的利息8(8)居民从国外借款6
(9)非居民偿还债务4
(10)居民出售股份给非居民2
计算贸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综合差额并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
贸易差额32-36=-4
经常账户差额-12+2-4=-14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6+4+2=+12
综合差额-14+12=-2
综合分析:
经常账户差额主要来源于贸易差额和经常转移差额。
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巨大顺差抵消了部分经常账户的逆差。
国际收支均衡情况尚可,经常转移支出偏高,小额贸易赤字。
五、国际收支不均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顺差:
(1)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2)如果该国有义务维持固定汇率,那么,顺差将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从而加重通货膨胀;
(3)将加剧国际摩擦,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4)国际收支如果是形成于过度出口造成的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可供资源的减少,因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六、国际收支古典理论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英DavidHume1752年提出
七、弹性分析法
20世纪30年代以琼·罗宾逊(J.Robinson)
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
假设:
1、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值的影响,其他条件如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不变。
2、假设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
3、没有资本转移,国际收支=贸易收支4、贸易收支最初是平衡的,汇率变化很小。
理论基础:
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
J曲线效应(贬值的时滞效应):
即使弹性条件符合,货币贬值也不会立即改善贸易收支。
在贬值初期,贸易收支的逆差不仅不会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八、吸收分析法
1948年墨西哥国际收支危机
英詹姆斯·米德,德西德尼·亚历山大20世纪50年代提出
理论基础: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
宏观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封闭型经济:
Y=A=C+I+G
开放型……:
Y=C+I+G+(X—M)A(吸收)B(净出口)B=Y—A
吸收A:
国民总支出即国内资源的总消耗。
均衡:
总收入=总吸收
顺差:
总收入>总吸收
逆差:
总收入<总吸收
政策主张:
国际收支逆差的改善:
(1)收入水平增加而吸收不变;
(2)收入水平不变而吸收减少;
(3)收入水平增加同时吸收减少;
(4)收入水平的增加大于吸收的增加;
(5)收入水平的减少小于吸收的减少。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总收入和总支出的不平衡。
可以通过吸收政策和转换政策调节。
非充分就业,转换政策/增加收入;
充分就业,吸收政策/减少吸收。
九、货币分析法
70年代兴起,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
代表人物:
蒙代尔(R.A.Mundell)约翰逊(H.G.Johnson)福兰科尔(J.A.Frenkel)
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学说
分析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
假设条件:
钉住汇率、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均衡、货币需求是收入的稳定函数
货币中性假定:
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
从长期看,一国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钉在世界水平上,保持刚性。
政策主张:
1、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原因,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解决;
2、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3、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货币贬值、进口限额等,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十、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1、周期性不均衡
2、货币性不均衡
3、收入性不均衡
4、结构性不均衡
5、偶发性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一)自动调节
金本位下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纸币本位制度下
收入效应:
利率效应:
物价效应:
(二)自觉调节
1外汇缓冲政策:
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短期借款,对付国际收支短期性失衡。
2调整汇率:
指一国官方当局公开宣布的法定升值与贬值,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上一般性的汇率变动。
顺差:
↑本币汇率
逆差:
↓本币汇率
十一、我国的国际收支
1949——1980外汇收支平衡表
1981——至今BP表
国际收支结构的阶段性特点
1、1982-1993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逆顺差不同方向组合(顺+顺4年,顺+逆3年,逆+顺5年)。
2、1994-2001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顺差持续、稳步和小幅上升;经常账户年均顺差低于资本金融账户顺差水平。
3、2002-2008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顺差规模较上一阶段都有了大幅增长,经常账户年均顺差远远超过了资本账户年均顺差。
错误与遗漏项目
IMF:
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如果误差与遗漏项的数值超过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那么该国国际收支就有资本外逃或资本内流的可能。
从年度规模看,1994-200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分别高达98、178、156、169、166、148、119亿美元。
——资本外逃
2002-2004,“净误差与遗漏”符号转为负,金额分别为78、184、270亿美元。
——资本内流
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特点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是控制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手段,也是调节我国外汇收支的唯一机制。
由于外汇收支计划的制定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在1980年以前的30年内,我国的外汇收支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和调节问题比较次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是单向的,即只对国际收支逆差调节,而对顺差则基本不干预(2005年以后发生变化)。
中国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依靠汇率调整和直接管制。
在国外被普遍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中国很少被主动用于解决外部不平衡问题。
第二章
一、静态的狭义外汇含义:
国际支付手段
以外币表示,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外汇的特征:
1对外支付性
2自由兑换性
可自由兑换货币(ConvertibleCurrency)
(1)对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不加限制
(2)不采取差别性的多种汇率——实行单一汇率
(3)在其他国要求下有责任以对方可接受的货币或黄金回购对方经常项目下所积存的本国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条款,IMFArticleⅧ
3普遍接受性
三、外汇的分类
1按是否可自由兑换:
自由外汇、记账外汇
2按外汇不同来源或用途:
贸易外汇、非贸易外汇
3按外汇买卖交割期:
即期外汇/现汇、远期外汇/期汇(注意即期与远期的区别)
四、汇率
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外国货币为基准,将其折合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本国货币为基准,将其折合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
五、汇率的分类
1、按国际货币制度演变: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2、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
“贱买贵卖”的原则(Buylowandsellhigh)
买入汇率/买入价、卖出汇率/卖出价、中间汇率/中间价、现钞汇率/钞价
3、按汇率制定方法:
基本汇率、套算汇率
例:
只报中间价的套算
US$1=RMB¥8.5310
£1=US$1.5770
£1=RMB¥13.4534(8.5310×1.5770)
4、根据外汇的交割时间的不同:
即期汇率、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价—掉期率/汇水
•升水远期汇率>即期汇率
•贴水<
•平价=
远期汇率的计算:
直标法
升水时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率
贴水--
间标法
升水时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率
贴水+
6、按外汇管制的松紧程度
官方汇率:
官方汇率按汇率是否统一:
单一汇率、复汇率/多重汇率
市场汇率(MarketRate)
9、按衡量货币价值的不同
名义汇率:
名义双边汇率
名义有效汇率:
本国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
有效汇率:
本国货币对挑选出的一组外币(称货币篮子)的汇率的加权平均数。
以贸易比重为权数最常见。
实际汇率:
从名义汇率中剔除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从名义汇率中剔除通胀因素
实际双边汇率:
由名义双边汇率按同一时期两国相对通胀率调整而得。
Q=E·P*/P(Q实际双边汇率E名义汇率
P*外国价格指数P本国价格指数)
实际有效汇率:
一国货币与其各个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实际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值。
六、汇率决定的基础
(一)金币本位制
铸币平价:
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
黄金输送点:
汇率波动以铸币平价为轴心,以黄金输送点为其最大波幅
——假设英美两国之间运送1英镑黄金的各项费用为0.03美元,外汇市场上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8665土0.03(即4.8365-4.8965)之间波动。
(二)金块和金汇兑本位制
黄金平价之比/法定平价:
两种货币含金量或所代表金量的对比。
实际汇率因供求关系而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
但这时,汇率波动的幅度已不再受制于黄金输送点。
七、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长期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
逆差,要以更多本币换取其他国家的货币以偿债,该国货币的汇率趋于下降
顺差,外国为偿债,必然增加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该国货币的汇率趋于上升
2、通胀率的差异
若一国通胀而外国物价水平不变,该国货币购买力下降,其货币对外汇率趋于下浮;反之则上浮。
两国均通胀,国内通胀率>他国,该国商品或劳务的国际竞争力减弱,单位该国货币所能兑换的外汇就会较少,该国汇率↓
3、经济增长率差异
当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快于另一国家时,该国的汇率趋于上升。
反之,则下跌。
4、外汇储备状况
外汇储备充裕,本币汇率趋于上升;反之亦然
(二)短期因素
1、利率差异
一国↑利率,游资进入外汇收入↑,本币↑
↓利率,外资流出外汇收入↓,本币↓
2、宏观经济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增税、减少政府开支、银根紧缩
P↓,刺激出口——外汇收入增加——本币汇率提高
3、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4、人们的心理预期
5、其他因素
八、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参考:
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贬值有可能导致国内物价全面上涨。
成本推动物价上涨:
进口价格的上升,会诱发进口商品和用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商品,以及和这些商品相类似或相关联的其他国内商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导致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
需求拉上物价上涨:
出口需求增加,拉动出口价格上涨;贸易收支改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收入增加拉动物价的上涨。
2、……………增加社会总产量。
一国货币贬值可以扩大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市场的扩大,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整个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贬值还可以增加该国的外汇积累,加大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前提:
存在闲置资源
3、……………提高该国的就业水平。
本币贬值不仅有利于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而且会带动其他行业生产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水平。
贬值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转向国内生产的产品,从而促进内销产品行业的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贬值还有可能吸引外来的长期投资。
外资流入会增加国内投资,从而扩大就业机会。
4、…………….改善该国产业结构。
一国货币贬值,促进了出口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各种生产要素从非出口产业转向出口产业。
同时,进口替代产业也将获得发展。
九、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参与主体
分类:
广义(批发、零售)
狭义(批发)银行间的外汇市场
按照外汇管制的程度来划分:
(1)官方市场
(2)自由市场(3)黑市
按有无固定场所
(1)欧洲大陆式外汇市场/有形市场
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等
(2)英美式外汇市场/无形市场
英国、美国、瑞士、远东
十、外汇交易(计算)
即期外汇交易/现汇交易概念:
交易双方以当时外汇市场的价格成交,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
(P94计算)
远期外汇交易/期汇交易概念:
买卖双方在成交时先就交易的货币种类、汇率、数量以及交割期限等达成协议,并以合约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然后在规定的交割日再由双方履行合约,结清有关货币金额的收付。
1、2、3、6个月、1年标准期限交易
3天、7年不规则日期交易
掉期率远期报价:
明确知道是升水或贴水及点数
直标法Forward=spot+升水—贴水
间标法Forward=spot-升水+贴水
仅知道点数,不知道是升水还是贴水
远期汇率的计算(习题)
十一、远期外汇交易分类
1固定交割日的远期外汇交易
2选择交割日的远期外汇交易(择期远期交易):
签订远期外汇合约的第三天到合约到期之前的任何一天选择为交割日。
十二、外汇期货交易
概念:
在有组织的交易市场上以公开竞价方式,买卖在未来某一日期以既定汇率交割一定数额货币的标准化期货合约的外汇交易。
与远期外汇交易的比较
外汇期货与远期外汇的联系:
①交易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防范外汇风险或外汇投机。
②都是一定时期以后交割,而不是即期交割。
③都通过合同形式把汇率固定下来。
④交易市场互相依赖。
外汇期货市场与远期外汇市场虽然分别为两个独立的市场,但由于市场交易的标的物相同,一旦两个市场出现较大差距,就会出现套利行为,因此,两个市场的价格互相影响、互相依赖。
十三、外汇期权交易
概念
期权:
又称选择权,指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
外汇期权:
购买方以支付期权费为代价取得规定日期内按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或外汇期货合同的权利。
种类
1按期权买者的权利:
看涨期权、看跌期权
2按期权买者执行期权的时限:
欧式期权、美式期权
3按市场类型:
场外期权、场内期权
4按标的物:
现汇期权、期货期权
十四、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的概念:
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外汇汇率的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增减的可能性。
构成因素:
本币、外币和时间
类型:
1、交易风险:
对已成交的国际交易(如贸易、投资等),在使用不同货币计价结算时,由于某一时期汇率变动,从而导致未来应收款或者应付款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化,最终造成经济主体可能的损失或收益。
2、换算风险/会计风险:
资产负债表中已做记录的涉外交易项目,由于会计年度中的计账汇率发生变动,导致会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经济主体可能的损失或收益。
3、经营风险:
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变动的一种潜在风险。
外汇风险的管理(判断本币升值、贬值)
计价货币的选择:
(1)尽量用本币;
(2)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3)进口选择软货币(汇率不稳定且趋于下降的货币);出口选择硬货币(汇率稳定且趋于上涨的货币)
(4)多种货币计价;
十五、短期借款(P90—91例题)
有远期外币应收款,预计外汇汇率下浮——先借外币(到期本息=应收外币款)——在即期市场上兑换成本币投资——到期时,将收回的应收外币款偿还外币借款本息,收回本币投资本息
第三章
一、固定汇率制
1概念:
现实汇率受平价的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
2内容:
(1)货币间保持固定比价
(2)允许波动,但限制波幅
(3)一旦市场汇率超出波幅,政府有义务稳定汇率
二、浮动汇率制
1概念:
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
2内容:
(1)各国货币间不再规定固定比价
(2)汇率自由浮动,不规定波幅
(3)政府无义务稳定汇率
三、1999年IMF汇率制度分类(弹性程度增加)
四、货币局制度
钉住汇率制:
一国货币同某种外币或合成货币单位按固定比率挂钩,波动幅度为零或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而对其他外币的汇率则通过套算而定。
管理浮动概念:
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以减少汇率的波动。
五、外汇管制
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货币当局为平衡国际收支、维持其货币汇率的稳定以及其他目的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外汇买卖、外汇汇率以及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
目的:
(1)改善国际收支;
(2)稳定汇率;
(3)增加储备资金;(4)增强币信,稳定物价;(5)保护国内生产,增加就业;(6)避免国际市场价格巨大变化的影响。
管制的机构和对象(主客体):
主体——门的外汇管理机构:
央行、国家行政部门
客体——人:
对居民和非居民区别对待。
六、中国的外汇管理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
1994年-2005年7月
名义上:
管理浮动事实上:
单一钉住
2005年7月21日
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内容:
1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3建立了规范的、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4取消外汇券,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
2005年外汇体制改革
改革背景:
1994年以后汇率制度的问题
1、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
2、人民币汇率机制不是一种完善的市场汇率机制;
3、汇率无法反映均衡汇率水平;
4、无法充分发挥汇率杠杆宏观调空作用;
5、中央银行失去外汇调控的主动权;
6、企业无法自由买卖外汇,规避外汇风险。
改革方向:
1、改强制性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扩大企业用汇自主权;
2、逐步完善外汇市场,增强外汇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减轻央行调控压力;
3、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
4、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汇率制度改革的最高目标。
导火索:
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内容:
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七、第八条款国
概念: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中第八条的二、三、四款中,规定凡是能实现不对经常性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限制、不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能够兑付外国持有的在经常性交易中所取得的本国货币的国家,该国货币就是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也即承担了IMF协定第八条所规定的义务,成为“第八条款国”。
IMF第八条款中“经常性支付”的含义
1、所有对外贸易、其它经常性业务(包括劳务)以及正常与短期银行业务有关的支付。
2、应付货款利息和各项投资净收入支付。
3、数额不大的偿还贷款本金或摊提直接投资折旧的支付。
4、数额不大的家庭生活费用汇款。
八、人民币的可兑换
完全不可兑换——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94)——经常项目可兑换(1996.12.1)——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
第四章
一、国际借贷说
内容:
1、国际借贷关系是决定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
2、国际间商品的进出口,劳务的输出入,股票和公债的买卖,利润和利息股息的支付,旅游收支,单方面转移,资本交易等都会引起国际接待关系;
3、流动借贷对外汇的供求产生影响,固定借贷不影响外汇的供求;
4、流动借贷相等——外汇供求平衡——汇率不变;
流动债权﹥…债务——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
流动债务﹥…债权——外汇供小于求——外汇汇率↑
固定借贷:
未到支付阶段的借贷
流动借贷:
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二、购买力评价说
内容:
两国货币的汇率是有两种货币再本国国内所能支配的商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的,即货币的对外价值取决于其队内价值。
理论基础:
货币中性论和货币数量论
假设条件
1、一价定律;
2、忽略国贸的运输成本、信息费用和利息负担、人为的贸易壁垒影响;
3、物价与汇率是单向因果关系,不考虑汇率对物价的影响;
4、货币中性假定,即经济中的变化都是纯粹货币性质的变化,没有影响到产量、产业结构、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实际经济变量;
5、不考虑汇率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三、利率评价说
强调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认为汇率变动由利率差异所决定,即一国货币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差异近似等于该国利率和外国利率的差异。
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远期汇率升水,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贴水。
远期差价与国内外利率差基本一致
假设条件
1、国际资本自由流动;
2、国际资本市场上无外汇投机行为,即所有的国际投资者和借款者都会通过套期保值交易来抵补可能的风险;
3、套利活动没有交易成本;
4、国际金融资产具有充分的可替代性;
5、套利资金的供给弹性无穷大。
四、汇率超调模型
1976多恩布什(R.Dornbusch)提出。
长短期,资产市场上的价格(利率)—弹性
短期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粘性
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比资产市场慢。
资产市场的迅速调整使汇率做出过头反应而偏离长期均衡值——汇率超调
第五章
一、国际储备及其构成
含义:
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资产的总称。
作用:
弥补逆差;稳定汇率;借债保证;应
付突发事件;发币的准备(如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