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009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docx

专题09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解析版

专题九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史

【名词解释】

1.基层治理

含义:

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

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

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2.社会保障

含义: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本质:

追求公平

责任主体:

国家或政府

目标:

满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必须以立法或法律为依据。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标志:

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并实施的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为标志,是工业化的产物。

组成: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

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作用:

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缓解劳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由于失业、通货膨胀、人口老化等因素的长期困扰而面临危机:

一是过度保障使社会保障支出日益膨胀,财政不堪重负;二是福利的平均化和救济过度造成受益不公,致使人们的工作欲望减弱、而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心理加重,使效率受损;三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膨胀,管理费用增加,造成社会保障资金流失。

历史变迁:

1.早在古代社会,就已出现各种形式的社会救济、救助活动。

如一些宗教组织以慈善名义展开各种救助活动。

2.最早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业,

3.但是由国家组织、通过立法实行的以保险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以德国俾斯麦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险立法为开端。

4.15、16世纪之交,英国由于圈地运动的原因,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流入城市,危及城市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以缓解贫困者的生存危机。

5.19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失业人数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出现了许多与社会福利相关的社会服务运动。

为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依法得到基本的生活资料,欧洲首先诞生社会保障制度。

 

6.德国议会在1883-1889年间先后通过了《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退休金保险计划》三项保险立法,开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

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英国、法国、挪威、丹麦、荷兰和瑞典等国也先后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

7.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政府加强了对社保制度的干预,社会保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途径,大批从事社保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应运而生。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才日臻完善。

1945年,英国在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率先建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年法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奠定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美国战后也多次修改和扩充了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逐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瑞典20世纪40-50年代实行了劳动市场政策和国民义务伤残保险。

日本1947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法》,随后又制定了《国民年金法》和《厚生年金法》等。

9.至20世纪5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基本完成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实行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实施社会保障筹措资金的社会保障税已成为这些国家仅次于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类;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成为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

10.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

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提高社会保障费率,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社会保障收入;

第二,降低过高的社会保障标准,减少社会保障支出;

第三,减少国家干预,强化市场机制对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使社会保障制度从“国有化”向“私有化”转变,让私有企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四,鼓励发展商业性保险;

第五,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现收现付制改为现收现付和个人资本积累相结合的混合制,以增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的防灾和社会保障措施

1.兴修水利,治理河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

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

2.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

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

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

3.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

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

(1)机构:

村社。

(2)特点:

实行自治。

(3)权力机关:

村社大会-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①职能:

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②参与者:

全体成年男性。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1)机构:

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他的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2)职责: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领主与农奴或农奴相互之间的纠纷。

 3.10~11世纪:

西欧城市兴起,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近代西欧各国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1)背景: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表现:

①美国:

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措施】

(1)通过社会政策尝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协调劳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

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

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2)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

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②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③英国:

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兴起:

(1)背景:

①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

②西方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2)特点:

各国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居民自我管理。

(3)职责:

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生保健等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4)作用:

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组织,缓和了社会矛盾。

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5)发展:

①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后。

②表现:

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利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2.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名师点拨】

【点拨】基层治理答题术语

(一)中国基层治理

1.古代中国

(1)背景:

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③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④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

⑤文化、教育的发展。

(2)基层治理的特点:

①延续时间长;

②与时代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

③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④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⑤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⑥组织严密(层级分明),职能清晰;

⑦治理理念多元,内涵丰富;

⑧较庞大的管理队伍,拥有多种管理职能。

(3)乡村制度的特点: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基于地缘关系组织起来;

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

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是官方机构的补充;

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

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4)趋势:

①制度逐渐转变(由xx转变到xx);

②国家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③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5)意义:

①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

②官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有利于赋税的征收;

③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

④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

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2.近代中国(清末民国)

(1)特点(与古代的不同之处):

①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基层专门机构;

②基层事务处理的层次性、专业性增强;

③处理基层事务有了成文的法律依据;

④治理权属范围更广;

⑤非官方制度体系;

⑥享有薪酬,灵活务实;

⑦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关联;

⑧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

⑨政府管控与村民自治相结合。

(2)原因:

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传入;

②地方势力急剧膨胀,社会剧烈动荡;

③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④国内改革和革命的推动;

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乡绅精英阶层逐渐背离国家政权,维护统治的需要。

(3)影响:

①结束了基层散杂而无严密组织的状态;

②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③客观上加强了政府的行政权力;

④有助于发动民众抗战;

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乡村基层政治近代化。

3.现代中国

意义:

①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

②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③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④增强了民众更多的获得感,适应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西方基层治理

1.近代西方

(1)原因:

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②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

③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④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

⑤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制度保障,政策法规的引领等)。

(2)影响:

①促进了城市自治的进程;

②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益;

③巩固国家的民主政治;

④维护了社会稳定;

⑤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3)评价:

①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有利于推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②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及国家治理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志,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顽疾。

(4)近代西方“社区”特点:

(补充)

①社区的事情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建设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

②从社会救济入手;白上而下推行;

③将社会福利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带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

④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机构;

⑤社区委员为本社区有一定的号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长的人士;

⑥社区委员是义务担任的。

(5)近代英国乡村治理:

(补充)

(1)主要做法:

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

(2)影响:

①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

③使得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④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

2.现代西方

背景:

①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1929-1933经济大危机中的失灵;

②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逐渐引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涨”现象;

③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和弊端日益显现;

④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强,各国面新矛盾、新问题;

⑤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治理的不断反思与探索。

(三)中外基层治理比较

(1)不同: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治理模式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

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

西方基层治理模式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强调民众的参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范畴,保障了民主政治。

英国具有社会保障的职能;十七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结合。

(2)相同:

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3)原因

①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延伸;

②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③西方民主思想产生较早;

④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

【点拨】中国古代的防灾和社会保障措施

1.兴修水利,治理河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

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

2.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

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

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

3.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

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典例剖析】

1.(2017·全国Ⅰ卷高考模拟二·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

后来,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

汉代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并初置为太子服务的门下坊药藏局。

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

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

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

……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

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

此外,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如玄宗时期的(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等。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

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

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

(12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3分)

【答案】

(1)特点:

设官立制早(或历史悠久);随着历代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医疗机构的职能日益明确;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

(6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

(材料)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统治者重视;(所学)唐代医学的发展;唐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

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促进了医疗的专业化、高效化;

政府设置专门的医疗行政机构,医疗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

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

(9分)

影响:

冲击了传统的医疗制度与医疗观念;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现代医疗制度和教育的发展。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得出设官立制早,据材料一“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得出随着历代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据材料一“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得出医疗机构的职能日益明确,据材料一“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得出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据材料一“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得出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得出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据材料一“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得出统治者重视,结合所学得出唐代医学的发展,唐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得出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促进了医疗的专业化、高效化,据材料二“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得出政府设置专门的医疗行政机构,医疗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据材料二“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得出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得出冲击了传统的医疗制度与医疗观念,据材料二“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得出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据材料二“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得出促进了现代医疗制度和教育的发展。

 

2.(2018年全国1卷文综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

(1)变化: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

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

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

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

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分)相同:

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

4.(宁夏六盘山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25分)在加速发展的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中国传统养老不但注重物质奉养,还要顾及精神需求。

《礼记》记载: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此外,历朝统治者都对家庭养老格外关注,经常对年长者需要赡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助、减免赋役等方面的挟持。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材料二欧洲的广大农村地区从中世纪开始,流行一种老年人与年轻人签订退休协议的习俗。

年迈的农夫或其妻子将农场及相关財产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