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996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docx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

1、教育是为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活动。

2、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被正式用来说教育之事。

3、广义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教育之学校教育,使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手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广义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5、狭义教育特点有:

她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它是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7、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统,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届时教育规律的科学。

9、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10、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忠实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古代教育(又包括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

12、原始形态教育特征:

教育是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局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边和死记硬背。

14、现代学校育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15、资产阶级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的措施:

国家建立公立教育体系,加强对教育的控制;普遍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6、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17、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思想以及代表作。

孔子:

《论语》有教无类、雪儿直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坚固、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

苏格拉底的教学法,柏拉图的《理想国》构建较为系统的学制。

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教育要了解儿童天赋、倾向、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

18、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组织形式。

(二)教育再生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19、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20、人力资本论的代表人物以及观点。

美国·舒尔茨。

观点: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其重要作用;人力资本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21、教育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二)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2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交流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4、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24、学校文化的构成:

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25、学校文化的特性:

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26、学校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27、学校文化的形成: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积极创建的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9、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的表现。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30、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3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33如何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资源;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4、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35、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向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向代化;教育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

36、人的特点及对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3)人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要求: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的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

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在重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结合起来。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的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36、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内容:

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

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37、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对教育要求。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的作好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的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汉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7、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代表人物及各自观点。

(1)遗传决定论。

英国高尔登和美国霍尔。

观点:

人的发展是有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之气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

美国的华生。

观点:

人的发展是有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3)二因素论。

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泰伦。

观点:

人的发展是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38、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39、遗传素质及其作用。

遗传: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作用:

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不以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40、环境及作用。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作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4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作用的原因及作用。

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机制;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2教育目的:

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4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44、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45、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46、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

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观点: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是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7、教育目的确立的科学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4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出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77页。

50、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51、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79页

52、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80页

53、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关系:

五育的联系表现在,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总之,屋宇在实践中是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五育的内涵、任务和作用,统筹兼顾好五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4、素质教育的定义以及基本内涵。

定义:

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过面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基本内涵: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5、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地位: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影视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56、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

(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

57、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会影响升学率。

58、教师职业的性质:

(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花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二)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1)搞好教学工作。

(2)做好品德教育工作(3)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59、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60、教师的一般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61、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炸。

62、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63、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要求:

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系奶糊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

综合起来,对中学教师有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依法治教,严谨治教;

(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二)热爱学生

(1)全面关心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借方和放飞学生(三)具有团结学做精神

(1)善于与同事合作

(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加强修炼

(2)言行一致

64、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精深的学科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二)专业能力素养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强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65、教师应具备的个性素养:

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幽默风趣,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客观。

66、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用于实践。

67、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68、《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69、学生的合法权利有哪些以及其确立。

(1)受教育权。

(2)人身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70、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1、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积极的心理特点。

(1)智力水平较高;

(2)进取心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

(二)消极心理特点

(1)自我中心

(2)依赖性强(3)心理承受能力差;(4)娇气十足。

72、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1)教师中心论。

代表赫尔巴特。

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宰作用,在教师心目中,学生是教师必须在她身上工作的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按照一定方法发展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

(2)代表是杜威。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奇偶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7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74、课程及其内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合及进程安排。

下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

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75、课程的类型。

(1)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根据课程的任务分,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7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指也学校课程的三大隐私。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77、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131页

78、课程计划的含义。

是课程设置的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开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圻、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79、编制课程计划的原则:

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80、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和要求。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纪、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81、课程标准及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及华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2、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包括前言部分,熟悉所教学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仔细研究课程目标,明确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应该达到的行为标准;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标准,透彻领会本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掌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了解本学科的实施建议,以便更好的调控教学过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2)全面系统的理解课程标准。

教师要领会自己所教年级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教学内容中的位置和教学目标,同时也要适当了解和研究相邻学科的课程标准。

(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执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建议,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计划性,指导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准,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

(4)以课程标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8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84、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最重要的载体。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试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5、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86、教科书的作用:

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87、教师要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

整体把握教科书;重点设计教科书;充分利用教科书;及时引进新知识;适当补充乡土教材;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88、课程资源: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89狭义课程资源与、广义课程资源的区别。

(1)前者仅指形式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后者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前者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后者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等。

90、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91、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1)教师。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