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word.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907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工作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工作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工作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工作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word.docx

《社会工作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word.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word.docx

社会工作word

第一讲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

什么是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的三种模式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1、经济事务:

招商引资、土地开发。

2、社会事务:

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婚姻家庭、人口计生、教科文卫。

根据上述的分类方法,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对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婚姻家庭、人口计生、教科文卫等非经济事务进行管理。

二、社会管理的模式

1.社会控制模式、2.社会福利模式、3.公民社会模式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简单来讲就是维稳,主要运用监视与恐吓两种方式,使那些有闹事动机的社会分子止步于未然。

监视技术:

实名制、网格化管理

1、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菜刀实名制恋爱实名制感冒药实名制

2、网格化管理:

3、恐吓技术:

社会控制的优缺点

优点:

快刀斩乱麻,短期内立刻恢复社会秩序。

缺点:

容易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损害法律的威严,长期效果不明显。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控制模式相反,它采取“胡萝卜”政策,给人民以物质好处,以此换取民众对政府命令的服从。

社会福利

1.有偿收缴。

2.综合帮扶

社会福利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花钱买服从”的逻辑,在很多情况下是很管用的。

特别是对于社会底层贫困群体而言,给一点小恩小惠,他们就会对政府感恩戴德。

但是,社会福利模式需要政府巨大的财政投入,可能会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而且,社会福利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具有刚性消费的特征,只能增不能减,容易出现福利绑架政府的局面。

目前的欧债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模式对于社会中的富人来说作用有限。

100万,在一个农民和比尔盖茨的严重,意义是非常不一样的,富人在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尊严、尊重、自由等非经济诉求占主导。

公民社会

1含义:

社会控制模式和社会福利模式,都强调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但如果政府主导得不好,很容易把日常问题政治化,引发官民矛盾甚至官民冲突。

而公民社会模式则强调培育公民社会的力量,使社会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公民社会模式看来,社会管理的重点不是去管理社会,而是去培育社会。

什么是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指由自主、多元开放的民间组织所构成的公共领域,通过这个公共领域,公民可以进行对话、联系与合作,促进公共利益。

什么是公民社会?

1)公民社会是组织化的,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称不上公民社会。

2)公民社会组织是非政府组织(NGO),但不是反政府组织。

3)公民社会组织是非营利组织(NPO),它的目标在于公共利益。

公民社会的精神:

1)人的自由和权利2)参与3)宽容

公民社会的功能:

1)民主社会的基础2)协助政府服务社会

在公民社会模式看来,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需要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三个部门三足鼎立、相互制衡。

任何一方独大,都会使整个系统失去平衡而发生不稳。

三、总结

1.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代表着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并不是工作重心的转移,防止社会管理成为某些部门跑钱、要编的工具。

2.社会管理在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模式,社会控制模式、社会福利模式和公民社会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但相比较而言,公民社会模式更能从长远的角度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是目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

什么是社会工作

简单讲,社会工作就是帮助人,但是它与一般的助人行为不同,它强调助人的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

因此,社会工作可以被定义为专业化、职业化和制度化的助人活动。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2、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的助人活动

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助人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提升助人的效率和效果,真正地帮助弱势人群和贫穷落后地区融入现代社会,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专业文化:

阳光、自信、专业、奉献

3、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活动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与工作不同,职业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去追求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工作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职业对一个人来说,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满足,同时也是精神和社会方面的满足。

4、社会工作是制度化的助人活动

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现代国家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大量投入是密不可分的。

国家一方面为社会福利投入大量资金,使得社会服务机构有了稳定的服务项目源和收入,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社会工作者的助人服务行为。

(一)类型

1.根据服务对象的年龄分:

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

2.根据社会工作的功能分:

治疗性社会工作预防性社会工作发展性社会工作

3.根据社会工作的方法分: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

4.根据工作场所分:

内展社会工作外展社会工作

(二)领域

1.公共救助:

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经济匮乏从而基本物质生活面临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2.家庭服务:

以家庭为中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以促进家庭功能,强化家庭生活,协助个人及家庭解决家庭关系及社会适应问题。

3.儿童服务:

把社会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儿童的教育和保护工作中,不仅救助和保护不幸儿童,而且关心一般儿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青少年社会工作: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为青少年排忧解难,到达每个青少年都能健康、全面的成长。

主要内容有学业辅导、偏差行为矫正、越轨行为预防、生活困难照料、人际交往障碍训练等。

5.老年人服务:

提高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形象,提倡积极晚年、老有所为,务求建立一个“长幼一家”,代与代相互共融的社会。

6.康复服务:

针对残障人士开展的福利服务。

通过物质治疗和精神康复,提高残障人士的机能,并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她)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融入主流社会。

7.学校社会工作: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中。

主要内容如对“问题”的学生的辅导、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

8.就业服务

失业是困扰现代人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帮助失业之人重新就业,不但能使其获得经济收入,而且有助于其社会的融入。

主要内容如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创办社会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

9.矫治服务

社会工作帮助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了解社会对其作为社会一份子所有的期待。

放弃惩罚,改以重建为主要目的。

希望帮助其重新适应社会。

方法如家中监禁、厌恶疗法、周末监禁等。

10.心理健康服务

对于精神欠健康的案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之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她)们舒缓心理压力,回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11.医疗社会工作

健康=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良好适应。

在医疗系统中运用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技巧,协助患者因疾病所引起的身心困扰和不舒适感。

主要内容如协调医患关系、疾病预防、影响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等。

12.军队社会工作

对军人及其家属和军队社区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

军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是:

对军人及其家属为国家所作的牺牲从优补偿;对退役军人的就业、就学、就医、疗养、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等方面实行优待;对军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和社治疗,参与军队与社区合作方案的制定、执行和督导等。

13.乡村社区发展

致力于落后乡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乡村社区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择和推广发展项目、社区规划、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反贫困等。

三、欧美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两条线

政府:

救济——社会保障——福利国家

民间:

慈善——组织化——专业化

1、政府的作为

(1)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

措施:

1.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地方教区举办,中央政府监督;3.强迫劳动:

不值得救济的贫民;4.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相结合;5.亲属责任原则。

1、政府的作为

(1)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

意义改变了以往单由教会和个人开办济贫事业的做法,开启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事业之先河,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和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

(2)新《济贫法》(1834年)

措施:

成立济贫法管理局,专门负责济贫工作;

对申请救助的贫民进行严格的分类和考查;

济贫事务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

意义:

新《济贫法》规定,社会救助属于公民的合法权利,对贫民实行救助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新《济贫法》把社会救助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社会救助成为一种社会制度。

在英国新济贫法的影响下,欧洲其他工业化国家纷纷仿效英国,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救济制度。

如瑞士1847年与1871年制定了《济贫法》、挪威于1845年通过了《济贫法》,法国则发布了一些济贫法令。

这样,在西方近代便逐步形成了现代社会救济制度。

政府的作为——社会保障

(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草案)》,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在工人生病期间,由雇主负担三分之一,雇员负担三分之二的医疗费用)。

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草案)》,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事故保险法(雇员因工受伤,由雇主负担全部医疗费用及生活费)。

1889年,《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草案)》,世界上第一部老年保障法(雇员因年老不能劳动时,其生活费由雇主与雇员平均负担)。

与社会救济相比,社会保险需要个人缴费,这样把个人的义务与权利有机统一起来。

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以便政府扩大保障的范围。

社会保险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即劳资关系问题,它的目的在于深度调整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险制度比社会救济制度更具现代意义,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后,很快为西欧各国所仿效。

从1890年到1919年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其中建立养老保险的有丹麦、奥地利、英国等16国,实行疾病生育保险的有比利时、瑞士、英国等9国,实行失业保险的有英国、法国、西班牙等9国,实行工伤保险的有美国、波兰、南非等37国。

社会保险制度比社会救济制度更具现代意义,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后,很快为西欧各国所仿效。

从1890年到1919年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其中建立养老保险的有丹麦、奥地利、英国等16国,实行疾病生育保险的有比利时、瑞士、英国等9国,实行失业保险的有英国、法国、西班牙等9国,实行工伤保险的有美国、波兰、南非等37国。

政府的作为——福利国家

(4)贝弗里奇报告

1942年11月,牛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受政府的委托,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向英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著名报告。

(1)凡有收入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同一标准缴纳保险费,也按同一标准享受保险给付;

(2)把分散管理的制度改为全国统一的制度;

(3)保险给付应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为目标,享受时间应以领取人的需要为准;

(4)社会保险应包括国民生活基本需要的各个主要方面;

(5)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救助法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生活水平达到国民最低生活标准。

福利国家制度是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第一、社会保障全民化方向发展,全体国民普遍地享受到社会保障。

二战以后,西德政府制定的社会健康保险,全国人口的90%都享有。

第二、社会保障项目的全面性,福利国家设立的保障项目达几十种之多,除退休、失业和医疗保险这三大项基本保障以外,西欧各国还纷纷设立了各种补助和救济项目,其中包括孕妇补贴、产妇补贴、幼儿补贴、学童补贴、住房补贴、低收人家庭补贴、寡妇补贴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不再仅仅是救济贫困,而是要让保障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体面地生活。

利国家制度是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第二、社会保障成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

二战以后,西欧各国社会保障普遍地由个人、团体或国家单方面地承担社会责任变成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投票,取决于如何在各阶层的人民的意愿和国家、以及集团利益之间进行平衡。

贝弗里奇在他的“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的著名报告中特别强调两点:

一是主张国家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主张由国家为每个公民,不分贵贱高低,提供起码的生活保障。

二是主张社会公民承担社会义务的平等,即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不分贫富,都将支付同等数

2、民间行为——慈善

(1)组织化

(1)慈善组织会社(COS)

1869年,亨利•索里牧师(HenrySolly)在伦敦成立了“组织慈善救济及抑制行乞协会”,后易名为“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

1877年,一位曾到英国考察慈善组织协会的美国牧师哥尔亭(HumphreyGurteen),在纽约布法罗市组织了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

(2)社区睦邻运动——汤因比馆

1884年,伦敦东区传教士巴涅特,为纪念年轻的亡友—牛津大学经济系讲师汤因比服务贫民的崇高精神,在自己所属的教区建立了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心(SocialSettlementHome),并定名为汤因比馆。

(2)社区睦邻运动——霍尔馆

1889年,亚当斯(JaneAddams)女士在美国芝加哥市创立创立了全美最负盛名的睦邻组织,位於芝加哥的霍尔馆(Hull-House),珍和住在霍尔馆的伙伴协助多元民族的移民融入社会生活,活出自信,进而回馈社区。

(2)专业化

(1)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组织会社举办了为期六周的夏季训练课程,1904年这个训练项目扩展为一年的教育课程,1910年增至两年,这就是著名的纽约慈善学院。

1962年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2)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发展

1915年,弗莱克斯纳弗莱克斯纳在美国慈善与矫治委员会大会上发表《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吗?

》,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2、民间行为——慈善

(2)专业化

1917年,玛丽•理士满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要求将“以慈悲之心开展的慈善”变为“科学的慈善”。

该书的出版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年代:

个案工作

40年代:

小组工作

50年代:

社区工作

一般认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形成,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门专业。

三、当地欧美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51

(一)实践方法的嬗变

1.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2.社会工作分类方法的创新。

3.社会工作宏观层面的实践影响日增。

三、当地欧美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52

(二)认识论的多元化

1.实证主义;

2.社会建构主义;

3.女性主义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

在新管理主义的影响下,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跟企业逐步接近,要求社会服务机构重视效率、绩效和经济原则且能够满足服务使用者的需要。

(四)社会工作课程的不断革新

1.课程体系不断创新

(1)增加了有关文化特殊性、族群特殊性的课程;

(2)重新将宏观实践列为教学的重点;

(3)研究方法课程所占学分越来越多,论文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社会工作课程的不断革新

1.课程体系不断创新

(2)培养模式创新

继续教育

双学位:

社会工作+法律

社会工作+MBA

社会工作+社会学

第四讲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过程

1.调查阶段:

实干家,积累事实材料,没有理论总结与反思。

2.精神分析学阶段:

社会工作几乎等同于精神分析工作。

3.精神分析学和功能主义并立的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关注个体的过去”和“关注个体当下所处的环境系统”。

4.获得阶段:

20世纪60年代,竞相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借用指导性理论。

5.盘点阶段:

对众多的外借理论进行清点和整理,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清单。

6.理论统一阶段:

用一两个概念将所有的社会工作外借理论纳入其中的设想和努力。

7.理论归类阶段:

多元理论并存,对繁杂的理论进行归类,产生了不同的分类模式。

二、分类

第五讲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

(1)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2)反价值的表现

1.操纵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对案主的操纵是被严厉禁止的,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的纯洁性,而且关系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正义性和道德责任。

操纵行为包括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精心安排的事实,不提供信息,夸大、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撒谎。

2.家长作风:

韦利提出了评价家长作风的三个标准:

1)对一个人自由选择生活计划的干预不应该严厉;

2)干预包含着对那个计划中某些成分的偏爱与支持;

3)计划中明显存在着由于案主没有努力决定自己的目标因而必然会导致某种失败的理由。

3.三种价值体系的比较

操作定义:

站在社会立场

泰彻:

站在个人的立场

比斯台克:

介于两者之间

4.社会工作的伦理决断的基本原则

1)保护生命、2)平等与差别平等、3)自主与自由、4)最少伤害、5)生活质量、6)隐私与和保密、7)真诚与毫无保留地公开信息

第七讲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1、六部曲:

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1、接案

主要任务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主动求助、他人转介、接触而得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自愿性、非自愿性

3.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基本步骤1.做好面谈准备并拟定面谈提纲、2.面谈、3.收集资料和初步预估、4.建立专业关、

5.决定工作进程和签订服务协议

2、预估

主要任务:

1.全面了解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以及影响;

2.了解服务对象个人的优势和劣势;

3.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环境系统的优势和劣势;

4.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对问题的认识以及改变的动力和能力。

基本原则:

1.个别化原则;2.合作原则(与服务对象一起);3.避免片面(收集资料要全面);4.避免简单归因;5.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和长处。

主要方法:

1社会历史报告方法;2.家庭结构图方法;3.社会网络分析

3、计划

1.设定目标;1.目标的要求、述明白易懂,可测量,可行性,时间性,与机构功能一致,合法。

2.基本步骤:

确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重要意义;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筛选目标和定义目标;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确定目标并决定其先后次序。

3.构建行动计划:

1.选择介入系统:

直接介入系统:

个人;

间接介入系统:

家庭、小群体、组织、社区。

2.选择行动内容:

经济援助;安置援助

4、介入

1、介入类型

1.直接介入,也称社会工作直接实务,即直接从服务对象自身入手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2.间接介入,也称社会工作间接实务,即从服务对象以外的相关对象入手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2、直接接入的策略

1.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内在资源和外部资源)

2.进行危机介入

5、评估

1.评估的类型

1.过程评估:

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对工作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个阶段作出评估。

2.结果评估:

对介入行动最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评估方法

1.基线测量法:

2.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

没有进展、极少实现、部分实现、大体上实现、全部实现。

3.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目标核对表;个人目标尺度测量。

4.介入影响的测量:

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估。

6、结案

1.主要任务

1.总结工作:

评估整个工作过程,与服务对象分享工作结果,报告给机构,审慎处理服务对象因结案导致的与分离有关的感受和情绪。

2.巩固已有变化:

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

3.解除工作关系:

不再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如有其他服务,可以转介给其它服务机构。

4.做好结案记录:

服务对象何时求助、求助原因、工作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对象有哪些改变,为什么结案,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和建议等。

2、应对案主的反应:

1.正面反应:

满意、欣喜、自信、自立。

2.负面反应:

否认、倒退、依赖、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负面反应的处理方法:

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对结案的准备情况;

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作心理准备;

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

对可能会破坏服务结果的因素充分估计,预防问题的产生,提供稳定的资源系统的支持,待改变成果稳定之时,才最后做出结案安排;

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以建设性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第八讲社会个案工作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1.定义:

个案工作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

通过心理调整与环境改善,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

2.特点:

工作对象:

个人或家庭;

工作方式:

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

工作目标:

健全个人人格

工作内容:

内在世界、外在世界都要抓

3.原则

个别化:

把案主当成独特的个人,重视案主对困难和问题的个人感受和看法。

不要先入为主、想当然地对案主进行笼统地社会归类,努力从案主的经历中发现案主遭遇的独特原因。

接纳:

承认案主有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个案工作者应该有目的地聆听案主的诉说,既不阻止,也不反对。

承认:

个案工作者应该尊重和承认案主,不要歧视、轻视和责备案主。

同情、关怀:

个案工作者对案主的遭遇表现出同情和理解的姿态,在心理上给案主以支持。

非评判:

工作者对案主的行为不予道德评价,只以协助案主解决问题为中心。

案主自决:

案主有自己选择与决定的权利、能力和需求。

社会工作者应处于分担、支持、提示的地位。

保密:

保守案主向你诉说的秘密,但案主的行为有可能危机自身或他人性命时除外。

2、个案工作的流派

1、心理社会模式

2、行为治疗模式

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4、任务中心模式

5、危机接入模式

6、人本治疗模式

7、家庭治疗模式

第九讲社会小组工作

1、什么是小组工作

1.定义: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协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并且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小组或社区问题。

2.类型

1、按小组的形成方式分:

人为组成小组和自然形成小组。

2、按小组的结构分:

正式小组和非正式小组。

3、按组员的参与意愿分:

自愿小组与非自愿小组。

4、按组员间的关系的性质分:

初级小组与次级小组。

5、按进出的难易分:

封闭式小组和开放式小组。

6、按小组目标分:

2、小组工作的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

通过在小组中强调参与意识的提升及任务的完成,促进小组社会工作中的个人自主地改变其行为模式,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从而形成共同的行为目标,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目的:

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工作把小组工作的目标定为促进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变迁角色:

小组成员的角色:

每一个心理健康的社会组员都有参与社会主流活动的权利。

鼓励社会中的所有公民都参加进来,并同时遵循小组组员来去自由的原则。

由于小组组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目标,追求共同的理想,因此,同一社区中同等社会阶层或相同处境(如失业、下岗、离婚等)的居民更易参与同一社会目标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