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882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11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管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教学管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教学管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教学管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教学管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管理学.docx

《教学管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管理学.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管理学.docx

教学管理学

教学管理学

高庆蓬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Email:

课程性质

●教学管理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是一门系统论述教学管理的原理及具体应用的课程。

学习目标

●掌握现代教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

●运用教学管理知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教学管理现象与问题。

参考书目

●霍伊、米斯克尔著,范国睿主译:

《教育管理学:

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李保强、夏耀明:

《课堂管理探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1月。

课程纲要

●教学管理学概述

●教学管理的技术核心:

学与教

●教学内容管理

●教务管理

●教学视导与评估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的目标

●课堂规则

●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管理策略

第一章教学管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与教学管理

●第二节教学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教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管理与教学管理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管理活动就随之产生了。

●管理活动广泛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有一定活动目的的团体都离不开管理。

●管理是个含义极为广泛的概念,通俗说是“管人理事”,但对管理的定义并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管理总是朝向预定目标的,即泰罗所说“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

●管理通常有一套程序(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中,组织也必须加以管理;

●管理的对象是人或说是人的行为:

主要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他人去完成既定目标。

●管理就是在一定组织中,管理者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他人的行为,实现既定目标的社会活动。

二、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是人们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

一般认为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

●教育管理就是在教育组织中,教育管理者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他人的行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管理活动。

●第一,教育管理是依托教育组织进行的过程。

离开了教育组织,就无所谓教育管理。

通常社会上主要的教育组织是学校,因此,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学校管理。

●第二,教育管理是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教育管理不是盲目进行,而是有其特定的目标,这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去实现教育目的。

●第三,教育管理是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没有资源,管理无法进行。

教育组织中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

●第四,教育管理是遵循一定的程序实施的过程。

这些程序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第五,教育管理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影响的过程。

管理主体即教育管理者,管理客体是管理主体作用的对象,主要指被管理者,包括学校、教职工和学生。

三、什么是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的含义

●教学管理是运用管理学和教学论的原理和方法,发挥各种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以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管理的层次:

●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内部的教学工作的管理。

●教师对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2.教学管理的特性

(1)教学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一切管理活动都具有两重属性。

管理一方面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教学管理活动具有自然属性。

各国的教学管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体现了教学管理活动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教学管理活动具有社会属性。

任何国家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都要为一定的政治制度服务,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2)教学管理的特性

●案例:

谁能去休养?

(教课最好的或者教课最多的)

●教学管理目标的难测性

●教学管理的价值追求:

质量与效率

●教学管理的专业性

●教学管理主体与客体的人格性

●教学管理评价的复杂性

第二节教学管理的历史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教学管理

●孔子

●有教无类

●教学科目: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教学内容:

文学、品行、忠诚、信实(四教)。

●因材施教

●《学记》教育体制: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招生考核制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教学制度: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预、时、孙、摩

●启发性(喻)

●长善救失。

二、汉代的教学管理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设五经博士,弟子员50人,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

●师资管理:

西汉时博士首领叫仆射,东汉时称祭酒。

●教学组织形式:

升堂讲授、高徒代讲(弟子以次相传)、学生自学

考试制度:

西汉时每年考试一次,其方式是“设科射策”,分甲乙两科,以区别程度的高低。

经考试发现有下材或不能通一经者,即令退学。

东汉桓帝时,改为每两年考一次,通过者授予官职,不能通过者,允许继续学习。

三、隋唐时期的教学管理

●隋唐官学教育发达,学校种类众多,除儒学外,还有各种专门学校。

●儒学的教学管理

●入学身份和名额:

弘文馆和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年龄在14-19岁之间。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是九经,按文字多少分大经(礼记、左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公羊、谷梁)、小经(论语、孝经),学习期限不一。

学生分班习经,一经习毕方许习另一经,读熟经文之后才教授文义。

●教学管理制度:

●入学举行束修礼

●考试:

有旬考、月考、季考、岁考;方式有试读(帖经)和试讲(口义)

●升进:

学生通二经或三经,经考试合格,可出监参加科考;愿留监者,可以升进,四门生升补太学生,太学生升补国子学生。

●罢退:

三种情况命其罢退:

成绩太差,连续3年考下等,在学时间已超过9年;品德不好,不听教导;旷课太多,超过规定。

●假期制度。

平常10日一休假,称¡°旬假¡±。

每年还有两次较长假期,一次在5月,称为¡°田假¡±,一次在9月,称为¡°授衣假¡±,各15日,让学生回乡省亲,路程如超过200里,则按远近酌加路程假。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学管理

●1.中央官学的教学管理

●等级限制逐步消失,元清时民族界限森严。

●太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新发展:

●胡瑗的分斋教学: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讲授儒家经典的经义)和治事斋(分别讲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律等,一人各治一事和兼治一事)。

●王安石的三舍法: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建立了品德与学业兼顾、平时考查与升舍考试并重的升舍及诠选制度。

●明国子监首创监生历事制度。

国子监学生学习一定时间后,分拨至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实习)。

2.书院的教学管理

●书院始于唐代,发展与兴盛于宋元明清。

●北宋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和岳麓书院

●南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书院的组织机构精干,一般只设山长,且山长多数就是书院的主讲。

●书院是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教学形式是讲会制度,实行自由讲学与论辩。

●重视生徒自学,提倡独立研讨,课程灵活,成绩考核多重平时表现,不仅视其学业,尤重人品气节的修养。

3.康有为万木草堂的教学管理

●1891年开讲堂于长兴里,到1898年被清政府查抄,历时八年,影响巨大。

(1)学规管理。

《长兴学记》分为¡°学纲¡±、¡°学科¡±、¡°科外学科¡±,是万木草堂的教学大纲和学生守则。

向学生提出学者四耻,作为行为的戒条。

一是¡°耻无志¡±,强调学者志在富贵,不志于仁,是可耻的;二是¡°耻徇俗¡±,提出徇于世俗风气,不能卓立,是可耻的;三是¡°耻鄙吝¡±,认为凡鄙吝者天性必刻薄,为富不仁,是可耻的;四是¡°耻懦弱¡±,认为懦弱是庸人行径,见义不为,是可耻的。

(2)入学管理。

入学形式是面试谈话,通过逐一谈话加以甄别,吸收那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又有志于维新的爱国青年入学。

面试谈话时,康有为抨击旧教育的积弊,批判当时一般读书人所推重和岌岌从事的训诂词章之学、帖括之业,痛斥当世学风败坏,八股士人专以追逐功名利禄为业,淡漠国家大事,进而提出他经世致用、维新变法的一套新理论。

●“先生初接见一学者,必以严重迅厉之语,大棒大喝,打破其顽旧卑劣之根性。

以故学者或不能受,一见便引退;其能受者,则终身奉之,不变塞焉。

”(梁启超)

●(3)教学组织管理形式。

专题讲座、自学与指导、通信教学、指导编书、游历教学。

●“其授业也,循循善诱,至诚恳恳,殆孔子所谓诲人不倦者焉。

其讲演也,如大海潮,如狮子吼,善能振荡学者之脑气,使之悚息感动,终历不能忘。

又常反复说明,使听者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心悦而诚服。

”(梁启超)

●先生四方讲学,出游之日多,在草堂之日少,析疑答问,时以书札往来

●“门人好学,预我玄文,其赞助编检者,则南海陈千秋,新会梁启超也。

校雠讹夺者,则番禺韩文举,新会林奎也。

”(康有为)

●“每游率以论文始,既乃杂遝泛滥于宇宙万有,芒乎沕乎,不知所终级。

先生在则拱默以听,不在则主客论难锋起,声往往振林木……”(梁启超)

●(4)教学课程设置的管理。

首先是中西兼备的教学内容。

其次是既重视德育和智育,也重视体育和美育。

●“中国数千年无学校,至长兴学舍,虽其组织之完备,万不逮泰西之一,而其精神,则未多让之。

其见于形式上者,如音乐至兵式体操诸科,亦皆属创举。

”(梁启超)

●(5)教学效果检查。

在万木草堂,康有为主要通过学生的功课簿考查学生造诣的深浅。

又常召见学生,考问所学,谆谆训诲,许多学生就是在万木草堂打下了治学的根基。

五、中国近代的教学管理

●1.民国初年的教学管理

●民初颁布《小学校令》和《中学校令施行规程》,对中小学的课程作了明确规定,除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外,还要求开设手工、图画、唱歌等课程。

为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要求¡°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

●学生管理,注重学生自治,发扬学生主动精神,尤重人格的养成。

●谨于摄生,勤于体育;富于美感,勇于德行;明建国之本原,践国民之职分;尊品格而重自治,爱人道而尚大公;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

(《师范学校规程》1912)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学管理

●《壬戌学制》的颁布

●1922年颁行,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制。

初等教育6年,分初小和高小,初小4年,得单设,为义务教育。

高小酌地方情形,可增职业准备的教育。

儿童6岁入学。

●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和高中。

初中施行普通教育,可单设。

高中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

●高等教育4-6年,不分级。

医科和法科至少5年。

●教学管理制度的革新:

选科制和学分制

●学校将所学课程分为必修科、指定选修科和任意选修科,每一门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毕业。

●训导管理体制的建立

●设训导处,推行级任制,即每学期每一年级设一专任教师担任级任,负责训导该级学生。

●推行学生自治。

学生社团、平民学校等组织活跃。

●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教学管理

(1)中小学的教学管理

●课程的管理

●1929年公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正式颁布《小学课程标准》和《中学课程标准》。

取消学分制和选修科目,改为学时制。

●实行毕业会考制

●由教育行政机关对所属中小学应届毕业生进行统一考试,各科成绩及格方能毕业。

●推行导师制

●中等以上学校实行导师制,每一年级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15人,由校长指定专任教师1人担任导师,对学生思想、行为、学业和身心摄卫,施以严格训导。

(2)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教育部颁布各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和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

在课程管理上,注重中文和英文教学;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提高学生实践和研究能力。

●高年级学生应在教授指导下,搜集资料,作专题研究,经常举行讨论会,不计学分。

惟其研究报告成绩优良者,毕业时由校另给荣誉状。

毕业论文为各学系当然必修科目,不计学分,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教育部规定)

●招生制度

●1937年以前,高校单独招生。

1938年令国立大学试行联合招生。

1941年停止,改为单独招生、联合招生、委托招生、会考和升学联合考试等方式,由教育部制定一些原则性办法,供各校参照执行。

●成绩考核

●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

大学需修满132学分。

●学位制的规定

●1931年公布《学位授予法》,1935年又制定了《学位分级细则》《硕士学位考试细则》等。

分三级:

学士、硕士、博士。

●推行导师制

第三节教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科学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产生的标志是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911)的发表。

泰罗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研究,提出了一整套他称之为¡°科学管理¡±的理论。

●1.效率中心论

●生产的低效率是泰罗倡导科学管理的直接动因。

《科学管理原理》就是从分析造成当时生产低效率的原因开始,进而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

●2.劳资双方的心理革命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差别计件工资制是实现心理革命的制度保障

●泰罗提出劳资双方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而共同得益。

●¡°管理的主要目的应是在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的财富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个雇员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

●3.以科学方法为手段的时间与动作研究¡ª¡ª标准化操作

●泰罗最先应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这便是科学管理的真正开始。

●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产生了哪些影响,美国学者马克¡¤汉森对科学管理的原理及其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一一进行了对比分析。

科学管理原则

在学校中的应用

建立权力的层次结构

工作任务和作业水平的科学度量

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统一的目的

规定工作的科学顺序

控制层次:

教育官员-校长--主任-教师-学生。

全面测试学生在学科领域、能力和成就方面的情况。

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

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事。

按学科授予知识,并为更高一级的学习作好准备。

建立劳动分工

确定恰当的控制幅度

制订行为规范

在雇员中建立纪律

招聘人员以能力和专业知识为基础

制订出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

形成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等的明确分工。

建立合适的师生比、教学与行政人员比。

编制学生手册、教师手册

师生遵守规章和行为规范。

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有专门的证书。

学校不断寻求各门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

●科学管理理论给学校管理人员观念上的启示:

教学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教学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二、人际关系学说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对管理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始于以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

他们应西方电气公司之邀于20世纪初在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以实验的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1.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人的行为不只是受着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受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每个人都生活于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管理过程中,既要强化正式群体,又不能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4.人的行为是复杂的,既有合乎逻辑的行为,又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过程不能简单行事。

三、科层制理论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科层制(bureaucracy,又译官僚制)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

韦伯首先区分了三种权力:

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和神授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是世袭的;神授的权力来自个人魅力;合法的权力,则来自于依法建立的等级制度,是对由法律确定的职位权力的服从。

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科层制组织就是建立在合法的权力基础上的。

●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

●1.分工和专业化

●实行劳动分工,明确规定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权力等级体系

●各种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3.职业导向

●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并依据工作成就来提拔和晋升人员。

●4.规章制度

●组织中有严密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应该予以严格遵守。

●5.非个人取向

●工作中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

●6.固定薪金

●组织成员领取固定的薪金,不得以职位之便,获取薪金之外的任何报酬。

●学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科层组织的某些特征。

但是,学校究竟是不是韦伯所说的科层组织呢?

或者说,学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科层化呢?

20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为了探究学校组织科层化的程度,研制了大量的学校组织量表,并由此引起人们对于学校组织性质的反思。

●在各种学校组织性质的讨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科恩、韦克等人提出的松散结合系统(LooselyCoupledSystems)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科层制理论解释学校组织并不合适,因为学校组织具有特殊性质。

●第一,学校组织的目标不是具体明确的。

事实上,学校组织的目标常常用笼统的甚至抽象的措辞来表示,对这些目标难以确定有效的测量标准,每个人对目标都可以加上自己的看法。

●第二,学校组织中的技术也是不清楚的。

课堂中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为什么一种教学方法对某位教师起作用而对其他教师不起作用?

哪一种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哪一种方法能使成绩差的学生迅速赶上去?

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

在改革的压力下,常常从一种不明确的教学或管理技术转向另一种同样不明确的教学或管理技术。

●第三,参与到学校组织中的人是流动的。

学生有进有出,教师也有走有留,家长也会不定时的参与进来。

而且参与者在任何特定教育问题上所愿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是大不相同的。

四、行为科学理论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行为科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及其改造问题。

1.人性假设理论

●管理首先要弄清人的本性是什么,其次才是如何影响人、管理人。

在理论界,有着各种各样的关于人的本性的假设,我国古代孟子倡性善,荀子言性恶,现代则有经济人、社会人等假设。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两种突出的人性假设概括为¡°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代表着指挥与控制的传统观念,其假设是:

(1)人一般生来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工作;

(2)因此,对大多数人必须动用惩罚措施进行强迫、控制、指挥与威胁,以鞭策他们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

●(3)人一般愿意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相对而言没什么进取心,把安全感看得重于一切。

●Y理论则相反,其假设是:

(1)工作是人的天性;

(2)人只要作出承诺去完成一项工作,就能自我指挥、自我控制,外在控制与惩罚的威胁并不是唯一的管理方法;

●(3)在人的工作报酬中,最重要的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4)一般人在恰当的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而且能寻求责任;

●(5)不是少数人,而是许多人都有解决组织问题的能力;

●(6)在现代工业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智力潜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利用。

麦格雷戈认为,管理者应为职工创造机会来激励和发挥他们的智慧,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管理上获得成功。

2.领导理论

●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作用不同,形成了群体中的不同角色。

其中领导者的角色更为突出,对群体其他角色的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行为科学对领导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的有:

(1)利克特等的以员工为导向和以生产为导向的领导两维层面理论。

(2)布赖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指出理想型的领导者既重视业务又重视人。

●(3)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认为领导者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三种情境因素:

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

●(4)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在独裁和民主这两种极端的领导方式之间,还存在着多种领导行为方式,构成一个连续带。

3.激励理论

●如何激发行为动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行为科学家关注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就是激励理论。

行为科学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激励问题的。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奥尔德弗认为,人的核心需要是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发展需要。

麦克利兰提出人在满足生理需要后,会产生三种社会性需要:

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交往需要。

管理者利用这三类中任何一类都能激励人的行为。

(2)行为改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当主体的行为结果有利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该行为就起到强化和激励的作用;当行为结果对主体不利时,主体行为则会减弱或消失。

行为改造理论揭示了个体的行为结果对其行为动机的激励作用,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3)过程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是在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的过程中完成的。

弗鲁姆认为,人在行动之前,首先对行为目标进行选择,只有当目标价值较高时,他才努力追求这个目标。

其次,他还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衡量获得目标价值的可能性。

只有当目标价值高,本人又有实现目标的把握时,人的积极性才是最高的。

据此,他提出了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

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行为科学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从激励人的积极性入手,进行管理。

这对学校教学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行为科学的影响下,学校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研究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的理论,丰富了学校管理的理论体系,使这一时期成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研究的¡°理论运动¡±(TheTheoryMovement)和科学化运动时期。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管理?

怎样理解教学管理的特性?

●2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对教学管理产生了什么影响?

●3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时期的教学管理进一步学习。

●4选择一种西方管理理论进行研讨。

10级教育管理班学习指导

●学习重点:

●02课堂管理目的:

效率与质量

●07课堂管理制度:

他律与自律

●11课堂管理问题行为:

类型与处理

●12课堂管理策略:

刚性与柔性

●13课堂管理散乱的归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第二章教学管理的技术核心:

学与教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观

●第二节认知主义学习观

●第三节建构主义学习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