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768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docx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

学校层面该怎样推行高中新课程

-----学校层面推行高中新课程的构想

前言:

笔者曾在湖南的一所高中学校任教科室主任,指导过原所在高中学校高中新课程推行的整个工作。

本文融合了我在湖南推行高中新课程的经验和这次广西网上高中新课程培训的心得。

现郑重提交,不当处,期望同行、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总纲

一、把握改革背景

1、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是克服传统教学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是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

3、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3、是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改革

二、明确指导思想

实施新课程必须以“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及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学校校实际,吸取省内外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学校校高中新课程体系,积极、稳妥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明确改革目标任务重点

(一)总目标

1、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符合基本流程、要求、方向),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重点

2、以推进基于模块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努力促进教师教学习惯、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

3、突出校本研究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操作和实效。

(三)基本任务

4、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建设、管理、评价的有效机制。

5、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及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模块教学、选课指导、课程编排、学分管理、班级管理),建立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制度(教学、教育研究)

6、建立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改革学校处室、学科组、年级组、班级、教师、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7、加强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环境(充分把握并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环境)。

8、加强学习,协作探究,使新课程推进与时俱进。

四、基本原则

1、有效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管理评价方式的选择,既要注重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又要比已往更注重“共同基础”,即在重视“三维标准”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科学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实践性原则。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实践与探索共存的工作,没有完全合乎某个学校的样板可以参照,要积极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质,要敢于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打破既定思维与模式,发挥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开拓创新,大胆改革,切忌消极观望与等待。

4、协作性原则。

新课程推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科组、年级组、各处室全力配合,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协作。

5、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推进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应尽力避免无意义的争议,要始终站在学生终身发展、教师个体发展、学校及教育发展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效率与方向。

第二部分新课程理念与学习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不单纯是课程,而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而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主体行为的转变,从而也就不会有课程改革的推进,更不会有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而课程理念的转变又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课程理念本身又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含及辐射与渗透功能。

为此,我们推行新课程的首要任务是:

抓住新课改的契机,通过深入学习,一方面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课程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又要把这种观念、理念的转变准确地辐射到与课程改革相关,因而也与教育改革相关的多方面、多层面的基本理念的转变,从而使教师准确地多角度、多层面地把握新课改精神实质,科学地推进新课改,实现教育的全方位的变革。

为此,新课程学习应做到:

一、系统有序地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纲领性文件与标准

主要内容有: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

4、教育部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二、整体把握新课程关于课程改革、实施、评价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一)新课程关于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1、课程结构上,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课程,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2、课程内容方面,合理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使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

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3、课程教学方面,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根本变革。

4、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出现相应变革。

(二)新课程关于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1、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

2、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4、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5、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三、提前熟悉新课程学科标准与新教材

1、熟悉新课程三维目标。

2、熟悉学科课程从课程性质、课程观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到实施评价建议的变化。

3、熟悉新教材结构、内容、系列、模块及设计思路。

四、深入领会从教育观念到系列基本理念的转变。

1、新课改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

2、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

3、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4、新课改的教育功能观——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

5、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要求——经验、思考、活动、创造。

6、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7、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人比分数更重要,让评价释放出更多的教育功能。

8、新课程下的发展性评价基本理念——必须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必须体现出尊重和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必须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必须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

9、新课程课程观——课程是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总和。

10、新课程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目标理念)-------

(1)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2)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6)统一目标要求,弹性指导。

五、遵循学习规律,统筹有序,方式多样

1、学习流程

国家纲要、方案→学科标准→新教材→理念反思→听示范课→学校方案→学科具体方案、具体制度→个体施教实践与总结交流。

2、学习方式

自主式、讲座式、岗培式、资料辅导式、听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简测等。

第三部分新课程运行机制与制度建设

一、构建新课程实验运行机制

(一)构建课程实验决策机制

1、成立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

校长副组长:

副校长

成员:

教务处负责人、教研处负责人、德育处处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总务处负责人。

主要工作:

(1)新课程实施方案审定;

(2)新课程实施进程调控;(3)新课程实施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4)教师、学生等重要规章审定。

工作室:

设校长室

2、成立课程委员会

组长:

校长副组长:

主管副校长

成员:

教务处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专家。

主要工作:

(1)课程发展规划审定;

(2)课程编排审定;(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定;(4)校本教研方案审定;(5)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与指导手册审定;(6)学科评价标准审定;(7)校本教研制度审定。

课程委员会下设学科组

工作室:

设教务处或教研处。

3、责任原则:

谁主管谁负责。

(二)构建新课程实施管理机制

1、成立课程管理与指导小组

组长:

主管副校长,副组长:

教务处负责人、教研处负责人

组员:

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教务员、教研管理员、有课程管理与指导经验的教师

①管理工作:

(1)制定《高中各科课程结构及开设意见》;

(2)编制学校课程开设规划;(3)编制高中各科课程纲要;(4)编制课程开设清单、课程表;(5)制定选课指导制度;(6)制定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7)制定教学管理常规制度;(8)制定学生管理制度;(9)制定教学工作计划;(10)制定教师管理制度;(1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与细则;(12)制定考试制度;(13)制定阅卷制度(14)制定教务管理制度。

工作室:

设教务处

②指导工作:

(1)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2)编制课程发展规划;(3)编制学科发展规划;(4)编制学科评价标准与细则;(5)制定教研常规制度;(6)制定校本研究方案与制度;(7)制定教研工作计划;(8)制定教师培训计划;(9)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0)制定教师评价标准;(11)制定学生学科活动管理制度;(12)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⒀制定课程资料管理制度;⒁为新课程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工作室:

设教研处

2、成立选课指导中心

组长:

主管副校长副组长:

年级组长

成员:

学科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有管理与指导经验的学科教师代表。

主要工作:

(1)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2)作好学生选课统计;(3)负责选课信息宣传,接受选课咨询;(4)学生指导教师(第一导师)的确定确认;(5)规范学生选课档案与个体修习计划

工作室:

设年级组

3、成立班级管理小组

组长:

分管副校长副组长:

德育处负责人、团委书记

成员:

年级组长、班主任

主要工作: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2)制定班级发展性评价方案(3)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与管理制度;(4)制定社区服务方案与管理制度;(5)制定学生会工作章程、工作计划;(6)制定团委会工作章程、工作计划;(7)制定安全保卫制度;(8)制定寝室管理制度

工作室:

设德育处

4、成立课程保障小组

组长:

分管副校长副组长:

总务处负责人

成员:

年级组长、班主任、管理员

主要工作:

(1)课程设施资源分析;

(2)制定课程场所与设备资源管理制度;(3)为课程场所与设备提供保障。

5、成立课程协调工作室

组长:

办公室负责人成员:

教务处负责人、教研处负责人、德育处负责人、年级组长

主要工作:

(1)编制课程实施工作历;

(2)分析课程图书资源与教师资源;(3)负责各工作小组的联系与协调;(4)拟定新课程下校内结构工资草案

工作室:

设办公室

6、责任原则:

谁制定谁负责

(三)构建新课程评价认定机制

1、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

委员长:

校长副委员长:

主管校长

成员:

教务处负责人、教研处负责人、德育处负责人、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专家

主要职责:

制定学分管理方案,监督学分认定过程(含模块试题命制、考试考核),学分认定、公示、复议,安排补考或重修。

下设学科学分认定小组

组长:

学科组长或备课组长成员:

学科骨干教师

主要职责:

初步完成学科模块学业评价与学分认定

2、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

委员长:

校长副委员长:

主管校长

成员:

教务处负责人、教研处负责人、德育处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

主要职责:

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认定、公示、复议。

3、成立教师评价认定委员会

委员长:

校长副委员长:

主管副校长

成员:

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相关负责人、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

主要职责:

教师评价认定、公示、复议。

4、责任原则、谁认定谁负责。

二、构建新课程制度体系

(一)第一阶段:

初步完成主要方案规划的编制,制定模块考试制度、学分认定制度与选课指导手册,做好课程资源分析、拟定新课程下校内结构工资方案。

(二)第二阶段:

初步完成各种评价标准及教学教研教育制度的制定。

(三)第三阶段:

初步完成全方位规划与制度建设

(四)第四阶段:

规划与评价标准的完善;侧重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形成校本成果。

第四部分建立课程结构与设置体系

一、建立新课程结构总览图

1、课程由8个学习领域、13个科目、100多个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每一学习领域由一到几个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2、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须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其具体设置如下:

(此图仅为参考图,具体要结合国家、省市要求和学校实际)

学习

领域

科目

国家课程标准

学校校课程设置及科目指导

修习课程(144)学分

分类修习课程≥(176)学分

必修

116

选修I

22

学分

选修II

6学分

共同必

修(+必

选116

学分)

选修I≥22学分

选修II

≥6

学分

方案一

适用于人

文社会科

学发展倾

向的学生

方案二

适用于

理工科

发展倾

向学生

语言与

文学

语文

10

根据社会对

人才多样性

的需求,适

应学生不同

潜能和发展

的需要,在

共同必修的

基础上,按

照各科课程

标准分类

别、分层次

设置若干选

修模块,供

学生选择。

学校根

据当地

社会经

济、科

技、文

化发展

需要和

学生的

兴趣,

开设若

干选修

模块,

供学生

选择。

10

6~10

6~8

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兴趣,开设若干学校特色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模块供学生选修

外语

10

10

6

6

数学

数学

10

10

4~6

6~8

人文与

社会

思想政治

8

8

4~6

鼓励学生

选修有兴

趣的模块

历史

6

6

4~6

地理

6

6

4~6

科学

物理

6

4+2

鼓励学生

选修有兴

趣的模块

6~

化学

6

4+2

4~6

生物

6

6

4~6

技术

信息技术

4

2+2

通用技术

4

4(高一、高二每学期集中开课二天)

艺术

音乐、美术

6

+6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11

综合实

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方案另置

15每学年三次讲座二次报告,

一份课题研究报告

社区服务

2

2高一、高二每学年5个工作日

社会实践

6

6高一学军,高二学农,高三学工

二、建立课程内容纲目图

1、高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2、课程内容一览表(略)

三、对学时与学分进行整体描述(下列说明仅供参考)

(一)学时与学分的宏观描述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1周。

(2)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每周5天,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或周2学时安排。

每天7学时,每周35学时,每学时40分钟,其中机动时间2学时(包括班会、团队活动、教研活动以及学校其他集体活动),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持33学时。

(3)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技术的8个必须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分。

(4)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领域,共23学分。

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共计15学分(三年累计应不少于2个研究课题);学生每学年必须利用假期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低于5小时)的社区服务并有相关证明,获得2学分。

(5)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含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一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二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二)三年最低毕业学分与所需学时说明表

学习

领域

科目

必修

选修Ⅰ

选修Ⅱ

学分

周学时

所需学段

总学时

四、落实新课程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学分学年分配方案

总学分

(分以上)

必修课程

(分)

选修课程(28分以上)

选修课程一

(分以上)

选修课程二

(分以上)

学年

学年学分

学期学分

百分比

不超过()%

()%以上

课程价值

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

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差异

满足不同学校的发展差异和学生个性发展

(二)课程模块设置方案(略) 

(三)课程周课时安排走向图

 

 

 

 

高一

高一

高二

高二

高三

高三

(四)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设置方案(到学年)

第五部分规范课程实施与管理

一、落实课程编排与选课指导

(一)、课程编排要求

(1)课程编排标准。

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2)课程编排先后。

先排出必修课表,再排出选修课表。

(3)课程编排单位。

必修课以行政班为单位,选修课以教学班为单位。

(4)课程编排结构。

高一级年以必修课为主,在非文化领域学科实行选修课程。

高二年级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学校根据需要开设选修科目,各学科选修I每一学段至少提供2个以上模块(含专题)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发展方向选择。

高三年级以提供高考备考课程为主,学生根据升学方向选定复习课程;同时保证必要的体育、艺术课时间,学生按自己的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

把握内在联系。

按学科课程进度安排必修课,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安排选修课。

选修课程中某一科、某一模块的知识需要其它学科知识支撑,或选修课的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应按顺序开设。

(5)课程编排模式。

根据学校实际,先将必修课统一安排;选修课编排好后让学生自由选择。

(6)尽力满足学生需要。

满足学生每学年在8个领域都获得学分的需要,满足学生每学年选修II至少获2个学分的需要。

必修模块,除语、数、外之外,其它科目同一模块可在同一学段开出完整模块或半模块,以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弹性安排修习进程。

同一年级选修课时间相同,不同年级一定要有重复的选修课时间,以便学生跨班跨年级选课。

高二始每周至少安排4个全校统一的课时用于选修课。

选修课最好2节连排,以减少选课的动荡。

相同模块在高中三年中的不同学段至少重复开设两次,以便学生重修、换修或补修。

(7)关注特色。

学校应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不同发展方向(理工、经济类、人文社会类、学科特长类)的修习建议与学分要求,编制出适合于大文、大理、文科特长、理科特长、学科特长、音乐特长、美术特长、体育特长等8大类,不同发展需要的3年课程规划,以供学生据发展方向自由选择,使具体排课时线索更分明。

(8)充分利用资源。

学段的学科设置,一般不要间隔,以保证每学段各学科教师都有课上,避免教师资源闲置和浪费;同一学科同一学段的选修模块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分流,确保教师授课量大体均等,负担合理;同年级人数多,教师少,专用教室少,可按年级数对半分段交叉开课,让学生分批修习,必要时可把发展方向相同、修习课程相近相似的学生按类编班,实行捆绑式教学,以减少走班上课的频度;每位教师一个学段最好只开出两个不同模块,以保证开课质量。

(9)特别对待。

例通用技术可用每学期集中开课两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统筹安排在假期。

研究性学习可采用理论讲座、全年级同步与个别指导分开的方式开展。

(10)学生选课以学期为单位。

即一次性选定学期内两学段所有修习课程。

选课在学期末进行,学校在下学期初开学前完成排课。

(二)、课程编排程序

(1)学校课程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课程编排方案

(2)学科组提出开课方案。

学科组根据学校实际、本备课组具体情况及学科课程模块的先后顺序,预测学生的修读情况,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方案及课程说明,报教务处。

(3)学校公布课程开设表。

教务处对学科组提交的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学校必修课课表,列出下期供学生选修的选修课清单,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意见。

(4)学生选课。

学生依据学校的必修课表和选修表课清单,在学校学生选课指导工作小组及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意愿进行选课,并填写选课单,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填写的选课单行统计汇总,报年级组汇总,年级组汇总后报学校课程方案制定机构(课程管理工作小组)。

(5)学生在执行修习计划过程中,需重修或转修,须在学期结束时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在下学期进行调整。

(6)学校排课。

学校对全校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调整,编制出下一学期的选修课程表。

(7)个性化课表。

学生依据学校必修课和选修课课表制定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含学生姓名、科目名称、模块名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姓名)。

(8)排课结束后,要求形成学校学段(或学期)课程表、学生个人课程表、教师个人课程表、场室(包括:

课室、实验室、操场、自习室等)课程表。

课程编排流程图:

课程方案

制定小组

学科组:

开课方案

和课程说明,上报

教务处:

汇总调整,排出必修课表,列出下期选修课程清单

班主任:

统计、

上报

学生:

选课,填写课程单交班主任

校长:

批准、公布

年级组:

汇总、上报

教务处(排课小组):

汇总、调整,排出下期选修课程表

学生根据必修课表和选修课表制定个性化课程表

(三)、学生选课指导

1、学校成立选课指导中心,加强选课的指导。

2、学校选课指导中心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3、学生选课前,学校选课指导小组组织好宣传与学习,家长应充分参考与指导学生选课。

对于初入学的高一新生要进行预选练习。

4、协助学生选课是全体教师应有的职责。

原则上,每个学生自进高中后都有一位导师指导,并保持稳定,三年基本不变,导师制与班主任制并行,互为补充。

班主任、任课教师若不是认定的导师同样具有指导选课的责任。

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为学生建立选课档案(是班级导师的还承担班主任任务)。

学校拟建立导师工作制度,对导师的工作任务、对象、内容、考评、补贴等方面做出规定。

二、革新教学管理

(一)逐渐变年级分科排课制为整个高中阶段分科排课制。

由于教学班的组成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界限,学生跨年级选修成为可能。

因此,学校应改变年级分科排课制,逐渐建立整个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