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678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下册和九下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国内:

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闭关锁国。

国际:

西方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特别是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原因:

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目的:

为了谋取暴利,打开中国市场。

危害:

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使清朝政治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严重危害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原因:

鸦片输入的危害性目的:

维护清朝的统治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概况: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把缴获得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

意义:

沉重的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目的):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时间:

1840年6月(在位皇帝:

道光帝)国家:

中国——英国

经过:

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英军到达南京江面,鸦片战争结束。

结果:

清军战败,(主要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客观原因:

经济、技术和制度落后)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8月国家:

中国——英国

内容:

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性)2、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便利侵略者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廉价的原料)4、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损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和居住等特权。

(损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影响: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日本为吞并朝鲜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时间: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

黄海海战: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丁汝昌的指挥下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撞吉野舰,邓世昌壮烈殉国。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在威海卫腹背受敌,最后全军覆灭。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时间:

1895年;人物:

中国:

李鸿章日本:

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内容:

1、(割地)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资本的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目的: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经过:

侵华路线:

大沽——天津——北京租界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杨村阻击战,大败西摩尔,取得廊坊大捷。

老龙头火车站激战,歼敌500多人,张德成率队攻入紫竹林租界,清军将领聂士成冲锋在前,最后牺牲。

1900年8月,外国侵略者(八国联军)第二次攻占北京,北京城又经历了一场浩劫。

结果:

清政府妥协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时间:

1901年,国家:

11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计9.8亿两;2、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证据)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影响:

《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坏了中国主权。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及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结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影响:

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结果: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影响:

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英、法、美等八国;结果:

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

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5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的产生:

1.原因(背景):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

目的: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了洋务派。

2.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洋务运动: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

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出国深造留学生。

典型的军事工业有: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后期:

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在继续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3)洋务派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和外交人才。

(4)洋务派还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评价:

(1)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作用和影响:

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背景和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过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意义:

公车上书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景: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2.变法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史称“戊戌变法”。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作“百日维新”。

3.变法诏书内容:

(1)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方面:

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3)文化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4)军事方面:

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

4.戊戌政变:

(1)原因:

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经过: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

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

5.戊戌变法的意义: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酝酿:

1.兴中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

1894年,夏威夷檀香山。

(2)领导人:

孙中山。

(3)目标任务:

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性质:

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

1905年成立于东京。

(2)领导人:

孙中山。

(3)机关刊物:

《民报》

(5)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6)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经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的革命士兵,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发动起义,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控制,史称“辛亥革命”。

2.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民国年份的换算要用1911年来加或减)。

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8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

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3.口号:

“民主”、“科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5.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6.主要内容:

(1)前期(兴起——十月革命前):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十月革命后):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7.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一八事变 (中国局部抗战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