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673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12月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

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

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

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

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

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

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

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

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

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

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

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

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历览《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

“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遗言后人莫事二姓。

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事既不克,先生与庄幸得脱。

次年,几豫吴胜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流③,日无宁晷。

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

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

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

“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

”孝感惧而止。

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在京者辞,曰:

“刀绳具在,无速我死!

”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行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

或曰:

“先生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知于人?

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

”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

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

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

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

“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

噫,可痛也!

”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鲒埼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②太安人:

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

③焦原:

枯焦的大地。

毒流:

比喻遭蹂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时四国多虞          虞:

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事        豫:

参与

C.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遂:

实现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

表被动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记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师顾炎武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有些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

(5分)

(2)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

(5分)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共11分)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8.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

(5分)

9.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6分)

㈢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

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3)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____,退将复修吾初服。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优哉游哉

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

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

咔嚓!

再来一下,咔嚓!

德国人有句俗语:

好事成三。

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

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

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

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根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

咔嚓!

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

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

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能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

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怆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

“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

”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

“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

“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

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

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

”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

“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

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

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

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

“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

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

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

然后……”兴奋又一次鲠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

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

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

“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

“然后又怎样呢?

”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

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怆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衣着寒伧的渔夫和穿着时髦的游客是新旧不同文明的代言人,他们看法的差异,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差异。

B.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游客和渔夫的言行对比,不同装束的对比,破旧的渔船和畅想中的机动渔船的对比等。

C.文章先后写了五次“咔嚓”的相机和火机声,为整篇文章平和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动感,动静相映成趣。

D.“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表达了渔夫对游客深切关心的感谢,也流露了他对现状的满足感。

E.“对这个衣着寒怆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余韵悠长,寄意深刻。

(2)文章一开篇便借游客照相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景象,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

(3)小说先后两次写渔夫“摇摇头”“点点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相同吗?

请谈谈理由。

(6分)

(4)小说结尾说,“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过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

“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

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

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

“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

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

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

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毛泽东的评价。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毛泽东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

(2)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

(6分)

(3)“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

请分条概述。

(6分)

(4)结合全文对青年毛泽东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扫地。

B.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C.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惊艳复出,并在决赛中以13秒34的成绩成功卫冕,整个全运村人言啧啧,“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D.3月11日,日本宫城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最高达23.6米高的海啸和火山喷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至今依然处于不可预断的状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B.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揭晓诺贝尔奖这一被视为科学界最高荣誉、奖金高达百万美元奖项的地方,竟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里最普通的一处二层小楼。

C.专家们指出:

考试之前切忌不要过分紧张,否则会影响考生在考场上的发挥。

D.今年春晚由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这首歌抒发的是农民工的理想,这些农民工在陌生的城市里虽然劳累辛苦,虽然难卜未来命运,但他们甘愿把汗水献给这座城市,祈望有朝一日“不在了”,也想把自己埋在春天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

②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③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④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⑤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⑥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

⑦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

A⑥⑦②①③⑤④B②①③⑤④⑥⑦C②①③⑤⑥⑦④D⑥⑦②①⑤④③

16.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2个字)(6分)

2011年2月16日,北京出台房地产“限购令”:

对无法提供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纳税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向其售房。

此前《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中也有规定,持有北京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以及在京纳税5年以上且有纳税证明的外地人才有摇号资格。

专家王振宇认为,“以‘户籍’为标准将人群加以区分,分别给予授权和准入,是行政调控的下下之策,且已到了违宪程度,构成了户籍歧视。

”王振宇向国务院提交对上述两部规定的审查建议,他说,关于非京籍人员购车、买房的限制与禁止性的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定相违背,也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

1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题为“羡慕”的漫画的寓意。

(5分)

寓意: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一条鱼逆流而上,它以精湛的游技,冲过浅滩,划过激流,绕过层层渔网,躲过水鸟的追逐。

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游上了高原,然而还没来符及发出欢呼,很快就被冻僵了。

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民乐一中12月诊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以偏概全;B项根据“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C项根据“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2.C(过于绝对)

3.D(A项根据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B项根据最后一段;C项原文无依据)

4.D(见:

称代副词,我。

见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

5.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6.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7.

(1)而(您)却尽力拒绝推荐来表明自己的节操,那么,我还没有听说这样的人(事)。

得分点:

①拒:

拒绝。

(1分)②以:

来。

(1分)③节:

节操。

(1分)④未之闻:

宾语前置。

(1分)大意1分。

(2)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了它们。

得分点:

①高弟:

高足,高徒。

(1分)②遗书:

遗留下来的书稿。

(1分)③序:

名词作动词,作序。

④行:

发行(1分)大意1分。

8.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

作者正是以“岁寒三友”来映衬(衬托)兰花处幽谷独自坚守高洁志趣的节操。

9.“着意闻时不肯香”中“不肯香”写出幽兰的独特个性,其幽香不可有意强求,“香在无心处”进一步表明“无心”领略反而可以闻到兰花的幽香,抒写了作者甘于寂寞坚守节操以及不受束缚、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10.

(1)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3)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

11.

(1)AC(A项过于牵强,并非是两种新旧文明的象征;C项“增添动感”不恰当)

(2)①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设了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②五彩纷呈的环境描写与渔夫的心态平和、恬淡形成了鲜明反差,衬托了渔夫内心世界的淡定、平和;③环境的优美为游客兴奋和激动的表现做了铺垫。

(3)它们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两次“点头”和第一次“摇头”都明确表明了渔夫的态度,或认可或否定;第二次“摇头”则是对游客所问的不解,既非认可也非否定,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渔夫看似相同的动作(或细节),意在揭示渔夫生活的朴素与淡定。

(4)可以从两个方面谈,既可从肯定角度,赞扬渔夫追求生活的平淡、恬适,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

也可从否定角度谈,生活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不能永远停留在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中。

(不可游离文本内容,不可过分拔高)

12.

(1)CD(C项“风流”应该指的是二人“英俊杰出”,意思与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