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619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docx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

高考作文指导之开头与结尾、文体与构思

【高频考点解读】

历年高考对考场记叙文给予很高的期望,但是考场记叙文的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有很多,写不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其中之一。

开头和结尾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最重要的部位,必须练好过硬的方法技巧。

【热点题型】

题型一 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满分样卷】

温柔的目光

在这个数码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照片不泛黄,不模糊。

然而,我却在两位老人的那些黑白照片上,看见了温柔的目光和永恒的回忆。

以科技时代的老照片切入,引出两位老人黑白照片上的记忆,简洁而扣题。

十一年前

一位老人翻箱倒柜在寻找东西。

小女孩凑过去,抓着辫子,待在一旁看着老人。

老人急切地在翻找着,一个柜子接着一个柜子地找着。

终于,压在箱子底的那东西找到了。

老人笑了,那笑容灿烂如花,像阳光一样温暖。

原来,老人翻找的是一本相册,里面的相片早已泛黄、模糊不清。

“孩子,你的奶奶明天生日,我把它拿出来,要去相片馆过些胶。

”爷爷,也就是这位老人,这样对我说。

看着那些照片,爷爷露出了我从未见过的温柔的目光。

奶奶的生日席上,那些照片被放大,播放到荧屏上,我跟着大人慢慢看着那一张张泛黄、模糊的照片。

有一张是爷爷娶奶奶时拍的,两人目光刚好对视,那种温柔,无法言语;还有一张是奶奶刚生完我父亲,怀里抱着我父亲和爷爷合照的相片,两人在相片中,没有看向镜头,只是共同温柔地望着襁褓中的婴儿,那种温柔,无法言语。

以“小女孩”十一年前的视角,通过爷爷珍藏老照片,回看老照片,写爷爷与奶奶的温情记忆。

两年前

在阳台上,爷爷和奶奶相互依靠着,手里拿着那本相册。

当年的小女孩已经长成一个让他们欣慰的青春少女了。

他们把我拉到身边,低头共同翻看那本相片早已模糊不清的相册。

“为什么要看这些相片,根本看不出样子了,怎么看?

”我傻傻地问爷爷奶奶。

奶奶一如往常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相片,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轻抚着相片,然后,她抓起爷爷的手,和自己的手叠在一起放到心脏的位置。

轻轻地说:

“它已经在我们这里了。

”爷爷对我颔首微笑。

写两年前的爷爷奶奶依偎在一起翻看老照片的情景,“它已经在我们这里了”一句感人至深。

是的,这些相片在两位老人心中永不模糊。

一年前

奶奶是在爷爷的怀中去世的。

当我们踏进房间时,奶奶手里还放着那本相册。

爷爷在翻着,喃喃地说:

“这是我刚娶你时拍的,这张是我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拍的,这张是我们结婚五周年拍的……”看看那些相片,爷爷的目光依旧温柔,只是这次他的目光里还有着深深的悲痛。

写奶奶去世,爷爷翻老照片来怀念奶奶。

奶奶入葬后,爷爷抱着相册坐在床边。

我进去看他时,他突然哭了。

说:

“孙女,我该怎么办?

以后再也没她陪我回忆了。

”那一刻,我只是觉得无比心酸,然后,轻轻抱着爷爷。

昨天

白居易说:

“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

爷爷记忆力不再那么好,他只是喜欢抱着相册,目光温柔,一一跟我絮说他与奶奶的人生。

引用白居易的诗点题扣题,爷爷忘记了很多,却忘不了奶奶,简洁的语言,无尽的意味。

我突然发觉,在那个黑白胶片时代,那两位老人的生命中,那些泛黄的照片,仍然被他们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那些相片,即使模糊,在他们心中却永不褪色。

回扣立意,照应开头,升华情感。

【亮点点评】文章以时间的变迁为小标题,既显示出黑白照片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价值,同时自然形成时间为经、照片为纬的脉络清晰的文章结构。

文章画面感突出,画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画面描摹细腻深情,再细读来,该文的开头与结尾简约不简单。

新材料作文如果写成记叙文的话,既要“见料”又要开启下文。

该文能从材料的第一段切入,这叫“见料”;接着笔锋一转,写起了两位老人黑白照片上的回忆,既扣住了材料的另一半,又开启了下文,并且全段只有两句话,干净利落。

结尾既照应开头又“见料”,更把这种“少年夫妻老来伴”的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动。

【提分秘籍】

一、雕饰凤头,别开生面

“好钢用在刀刃上”,“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记叙文就是要求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而且在评价记叙文优劣时主要瞄准的首先就是故事情节是否完整,是否有精彩的描写。

故事情节要等到故事看完才知道,描写则不然。

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开头就描写,开头就“赢人”,开头就得分。

而常见的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描写景物(环境)开头法

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做铺垫。

例如高考江西满分作文《月儿弯弯》开头:

月光如水一般铺天盖地而来,桌面上仿佛铺了一块洁净的纱,风轻轻吹来,窗外桂树、棕榈树和木芙蓉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把这本泛黄的磨了棱角的《呐喊》浸在如水的月光里,温暖再一次涌上心头,眼前仿佛有两只眼睛注视着我,眼睛里漾着两湾深邃清澈的湖水,月弯弯的,照着那熟稔的一页,一些文字跳入我的眼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我轻轻抚摸这些温暖而优美的文字,眼前仿佛飘来了阵阵水草和豆麦的清香,还有那哗哗的水流声;弯弯的月儿仿佛在偷偷地笑着,游荡着。

评点 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恬静闲适的环境,渲染自己闲适的心情,才有下文的看书情节。

2.描写人物开头法

人物描写的入手点很多,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选择一种即可,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刻画人物,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满分作文《忧与爱》开头:

都说“父爱深沉”,于是,一直以来,我都安慰自己:

你爱得太过深沉,而我,感觉不到。

我坐在书桌前,面对着惨败的“战卷”、猩红的叉号发呆。

你刚从厂里回来,便撞上这一幕,我从书桌的镜子里看见站在身后的你,眉头紧锁,黝黑的,扭成一股麻绳,扯得我窒息。

评点 人物神态与行为的反常,引人思考,促人联想,激人兴趣。

3.高潮情节率先展示法

故事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高潮处了,文章先将高潮环节“抖出来”,可以有效地设置悬念,更好地吸引读者兴趣。

例如小小说《儿子的信》开头:

丁博士从诺贝尔授奖会上回来,就感到一种不安。

当他走进实验室时,这种感觉就被证实了,那架“单程超时空飞船”不翼而飞,而电脑被打开了,丁博士的目光在蓝色屏幕上搜索,是儿子留给他的一封信。

评点 这篇科幻小说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就应该是:

①丁博士儿子的母亲因车祸去世,丁博士答应其母亲要让儿子成为杰出的人。

(开端)

②为达到目的,丁博士把儿子当作记忆移植的实验品,对其“洗脑”后移植了许多科学家的记忆,使儿子对世界失去了兴趣,而感到难受。

(发展)

③儿子趁父亲外出参加诺贝尔授奖会的机会留下一封信,驾“单程超时空飞船”逃离了。

(高潮)

④丁博士回来后,遭到沉重打击,便按下了彻底毁灭的按钮。

(结局)

但作者却采用了“高潮情节率先展示法”,对材料进行了剪接,这样安排不仅动人心魄,而且主题集中,并且大大节约了篇幅。

二、手有余香,韵味无穷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

古人说过: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

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要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由此看来,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

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

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考场作文中常用的:

1.画龙点睛,卒章点题

记叙文结尾一般都要点题,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下的记叙文,结尾是点题最重要的部位,否则,有可能被误判为偏离题意。

所以,结尾点题,不仅需要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还需要浓墨重彩的文字,这样,才能给阅卷老师强烈的视觉冲击。

例如: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

在此刻,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的怀里。

我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

花若能言,口自芬芳。

爱若能言,心香弥漫。

这世界需要你!

(2011年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结尾)

该结尾不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母爱”,而且总结全篇,两次直接点出标题,使主题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最大的张扬,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新材料作文命题背景下的记叙文结尾点题如能明点更好,最好是暗合(不出现材料,而是出现材料的题旨),两者结合更妙。

当然点题语言是议论式,或者议论抒情相结合式。

请看下面两例:

(1)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合的环境。

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寻找适宜的环境》结尾)

该结尾系用明暗结合点题法。

(2)微小的改变有时恰如历史的节点,看似巧合寻常,却决定了整个的方向。

勤转毛笔,以微小之变书博大之韵,依稀裙裾飞扬。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捺的一转》结尾)

该结尾的议论方式是暗点题旨。

2.创设情境,留下想象

在记叙文的结尾,简单地创设一种情境,使文章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结束,这样,就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如高考重庆卷作文《难题》,有考生写了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写与幺叔的交往,表现出幺叔“欠情如欠债,头顶锅儿卖”的朴实的情操。

作者在结尾听了二哥的讲述后写了这样一句:

我“噢”了一声,怔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作者创设了一个无话可说的情境,表现出对人物特殊性格的心理反应,也让读者去想象:

面对这种难题该怎么做呢?

3.融情于景,深化主旨

通过融情于景、渲染氛围等手法彰显美感和韵味,给人一种余味未尽之感。

此法多用于记叙文之结尾。

例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白雪飘零的情愫不知能与谁共。

落花悄然成了芬芳的泥土,抚慰了刚出芽的嫩柳,那细细的情思便成了文学的归宿。

(2009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结尾)

这个结尾景物烘托的作用十分明显。

作者以“落花”“泥土”“嫩柳”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内心对文学的浓浓情思,情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效果很好。

上面第2、3两种结尾方式,须有前提,就是上文点题很充分。

否则,这两种结尾方式在考场上会因过于含蓄而吃亏的。

题型二   记叙文的曲折技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

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样卷】

双 赢

苏觉看到李明的第一眼,就无因地敌视他,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

作为应试的“唯二”幸存者,他们也理应相互敌视,因为这个公司只招一名员工。

欲扬先抑,“敌视他”,这是抑笔一。

“只招一名员工”,到底留谁呢?

设下悬念。

苏觉刻苦求学,颇有悟性,他也自视优秀。

但几个月来不断被诸多公司拒绝,使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救命稻草,他必须胜过李明。

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且功底深厚。

最后的对决已经到来,这次设计的主题是“爱”。

爱?

苏觉不屑去想:

“我是个孤儿,何谈爱?

”不过,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温暖与爱意,想到这里,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苏觉转身进了工作室,一天时间,还真有点紧迫呢。

“最后的对决”,暗示了情节的紧张。

“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抑笔二。

苏觉画完后已是黄昏时分,他摸摸肚子,准备先去吃饭。

把画布遮好,风吹起一角,只能看到橙黄的暖色调,很温暖。

他走出去,看到李明还坐在那里,悠闲自得,好像他的画也完好杀青了。

李明对苏觉笑了笑,苏觉莫名其妙地望着李明的背影,他突然想到那个胖经理说过的话:

“听过‘山羊过独木桥’的故事吗?

你们现在就站在独木桥两边,狭路相逢,胜者可只有一个。

李明的“悠闲自得”,“笑了笑”,看上去似乎很和谐,其实暗流涌动,情节似松实紧。

微型小说如此点出“材料”,自然巧妙。

苏觉回来的时候,已经月上中天了。

他着魔般地又进了那个工作室,李明已经走了。

他先是警醒地望了望四周,做贼似的向李明那幅画走去。

那黑色的遮布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他慢慢地揭开一角,之后是一幅完整的画。

他望着那幅画,陷入沉思。

总以为有点违背爱的主题。

冥思苦想之后,他踌躇满志地添上了几笔。

然后迅速逃走,连门都忘记关了,更不用说查看一下自己的画。

苏觉、李明各自画的什么?

苏觉“添上了几笔”,“添”的又是什么?

再设悬念。

第二天,是公布结果的时候了,苏觉有些心不在焉。

当听到自己和李明都被破格录取之时,他惊讶地跳了起来,李明更是惊讶万分。

他俩颤着声音问胖经理为何有如此结局。

到了该揭开悬念的时候了,可是结果出人意料。

这是怎么回事?

悬念再起。

胖经理领着他们进入了工作室。

抓起画布,他们都沉默了。

苏觉的画上多了一只猫,更像家了,也更完整了;李明画的虎上落了一只蝴蝶,更温馨,更有意境了。

揭开悬念一:

他们画的内容。

原来,李明知道苏觉应聘屡屡失败,决定放弃竞争,因而画了一只与“爱”这一主题相距甚远的老虎。

在苏觉出去后,他掀开苏觉的画,发现虽色调温馨,但只有静物,又给苏觉的画添上了一只小猫。

苏觉回来后,看了李明的画,知道李明无意与自己竞争,顿觉惭愧万分,灵感一现,便在李明画的虎身上,添了一只蝴蝶。

揭开悬念二:

李明在苏觉静物画上画了一只猫,苏觉在李明虎画上“添”了一只蝴蝶。

结尾“扬”笔,一“扬”李明,二“扬”苏觉,“双赢”结果,卒章显志。

【亮点点评】这篇微型小说构思巧妙,主旨鲜明。

除了在两个人物安排上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对比衬托外,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也是一大亮点。

这一亮点的成功源于两种“曲笔”技巧:

悬念法和欲扬先抑法。

【提分秘籍】

一、设一个突转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用此方法构思情节,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

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在结尾都使用了这种技巧。

平时不少同学写记叙文经常用“急转法”,用得很不成功,因为“转”得极不自然,令人难以信服。

其实,这种技巧使用起来特别要注意的是:

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合乎情理,在“转”之前必须要用好伏笔、铺垫。

二、设一点误会

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请看下面的例文:

错 觉

今天第五节是体育课。

第四节一下课,我便把饭盒放进食堂,计算着体育课可以提前几分钟下,以便买份好菜。

体育课果然提前了几分钟结束。

刚解散,我便一溜烟地跑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

当我走出食堂时,才看到一群群学生冲向食堂,食堂里转眼便排起了一条条长龙。

我得意地大嚼着排骨,看着那排成的长龙,心中十分得意。

当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块骨头,并一脚把它踢得远远的时,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

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个姓沈的么?

反正挺漂亮,平时常听同学们提起她。

我也看了她几眼,但终究觉得不好意思,便跑到运动场上,避开她的目光。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个女孩。

短头发、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

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

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

难道她……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球鞋。

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的。

我赶紧几口扒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

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

等一等!

”她喊出声来。

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

啊!

她跟我讲话了,这可是条新闻,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学吹牛了。

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挤出一张笑脸问:

“有什么事吗?

”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终于,她跑过来了。

“没什么。

”她又开口了,那声音使我有些陶醉。

她又低头抿嘴笑了一下说:

“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

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盒!

点评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靠误会制造喜剧效果的佳作。

因为想买份好菜,“我”便把饭盒提前放进食堂;又因为急着打菜,“我”才没有仔细辨认饭盒。

这一连串原因导致了此后事件的发生,是整个误会的起因。

当“我”吃完饭,想回教室时,女孩竟跑过来,主动与“我”搭话。

至此,误会达到极致。

当女孩澄清误会,期盼与现实间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真实地再现了青春少年的朦胧情感。

使用误会法要注意设置“误会”环节真实、自然、令人信服。

三、设一点悬念

“悬念”是欣赏文艺作品时,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

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种方法用若干似离题实切题的材料腾挪跌宕,一开始就制造悬念,吊人胃口。

用好悬念法,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如柳小倩写的《石榴花开》。

文章开头:

石榴花开了,层层开满枝头……

暮色中,我拿着几朵刚盛开的石榴花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

用实物“石榴花”和事件“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设置悬念,接着作者叙述与云相识、相知的过程,消释悬念:

一天突然收到云的信,叫我去医院看她。

我匆忙赶到医院,在血液病房里找到了她。

她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整个人显得非常憔悴苍白,见了我似乎想挣扎着起来。

然而事实上,她早已奄奄一息。

我见势,急忙把她扶起来。

我没有太多话,因为我不想她太累。

许久,她要我帮她照顾她的石榴树,她说她很遗憾没能和我终身为友,但愿能变成来年后的第一个石榴。

我噙着泪,默默地为她祈祷,祝愿她一切都会好起来……我精心照顾着云的石榴树,看着它开出第一朵、第二朵花……并看着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结出一个个火红的石榴。

我想我已经完全了解云了,如果云活着,也会这样认为。

至此,读者猛然醒悟:

云是喜欢那石榴般火红的生活,然而她却偏偏带着石榴花般的梦如流星似的离开了人世;她对生活炽烈的爱,对生命将逝的沉着平静,和她那石榴花般灿烂的笑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运用悬念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悬念要巧妙,以引起阅读期待。

2.要对悬念加以必要的强化,以激发阅读兴趣。

3.消释悬念要巧妙,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四、来一点对比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

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例证: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

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

弟弟兴奋地说:

“哥,给我捎台收录机!

”妹妹是那么激动:

“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

”他问丈母娘:

“妈,您捎什么?

”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

“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

”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

“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

五、用一点抑扬

抑扬手法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产生柳暗花明的情致。

请看下面的例文:

威 胁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

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

“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

”威胁生效了。

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

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

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

”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

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

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欲抑先扬法)

六、加点虚写

记叙文中的虚写,承担着搭建叙事框架、推动情节发展、正面塑造人物等重要功用,属于文章的主体。

虚写,就是要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如由真实的“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眼前苍老的母亲回忆起年轻时的母亲,等等。

使用虚写,可以让思路拓宽、行文自由,还便于挖掘、求深求新。

总之,要想熟练掌握曲折技巧,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留心生活,用心体察,传之奇事,书之巧妙。

2.跳出尘世,立身方外,大胆想象,突破日常局限。

3.才之能通,必先晓术,综合运用,方显波澜。

4.反映事物曲折,体现人物复杂,不故求离奇。

题型三  记叙文构思巧妙之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

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样卷】

不会模糊的三原色

底色:

平淡的灰白色

作者用三个小标题来紧紧扣住“色彩”行文,令全文颇有吸引力。

我把切成一片片的榨菜倒进锅中,随着“嚓嚓嚓”的炒菜声,菜香味就弥漫在狭小的房子里。

灰白色的烟雾折射出我真实的年龄:

六岁。

我们一家三口来自农村。

在城里租了两间小屋住下后,妈妈进了制衣厂,爸爸成了“棒棒军”中的一个,专门在码头帮人家挑东西。

妈妈的工作服是灰白的,爸爸成天穿的衣服也是灰白的,我所借读的小学校服也是灰白色的。

底色,来自农村,属于典型的农民工家庭。

爸妈回家后,趁着吃晚饭的机会,我把灰白色的考试卷伸到了爸爸眼底下,让他签名。

爸爸灰白色的脸上洋溢出笑意:

“也不错,读了两个月书,考个71分,不错!

”他的这句话没有激起妈妈的反应,倒是让我觉得我的脸也变成了灰白色,我恨自己无能。

妈妈说:

“儿子,只要你品质行就可以了!

分数算不了什么。

注重品质,暗示品质才是真正的底色。

衬色:

耀眼的天蓝色

六岁就能干家务活的我,伴随着长江号子声,转眼就迈进了十一岁的门槛,我平平淡淡地读到了八年级。

这时老爸成了交通协管员,衣服变成了天蓝色。

老妈也成为了车间主管,她的衣服由普通厂服变成了管理层所应有的天蓝色。

恰巧,我的校服也是天蓝色。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贴切地用色彩的逐渐变鲜艳来抒写人物命运的好转和奋斗路途的艰辛。

吃完早餐,我背起书包去学校之前,向老爸伸出手:

“区里组织初中生参加全市素描比赛,我入围了。

请老爸奉献20元交通费!

”老爸从天蓝色的制服中掏出一张百元大钞,很爽快:

“拿去,其他的算消费,不用找了!

”这话可惹笑了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