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549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ocx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新变化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血腥的、野蛮的、残酷的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发展史。

其固有矛盾注定它必然灭亡,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使它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发展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对于认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帝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筑在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本国人民,对外残害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要有大批有人身自由、完全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还要有大量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的货币资本,这些条件的形成单靠小生产的分化是不可能的。

新兴的资产阶级必须借助暴力来促使小生产者和土地分离,并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以暴力对小生产者野蛮掠夺的过程。

最典型的原始积累形式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资产阶级新贵族,在欧洲办起了大批毛纺织工厂,对羊毛的需求剧增,羊毛价格猛烈上升。

英国贵族为了获得暴利,使用暴力把大批农民赶出自己的土地,摧毁和焚烧农民的家园,把抢来的土作为牧场。

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沦为乞丐、盗贼和流浪者,他们还颁布法律,禁止无地农民流浪,强迫他们成为雇佣劳动者。

    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因为机器的使用使劳动过程简单化,资本家必然要降低工人的工资,工人只有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才能养家糊口,机器的作用也使大批妇女儿童投入生产过程,变成了依附机器的奴隶。

    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

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必然要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以增加生产资本总额,扩大生产规模,以便剥削更多的工人。

资本积累产生的后果是两极分化,一极是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恶化。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种特有现象。

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要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到来时,大批商品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商店关门,银行破产。

危机造成了极为荒唐的现象:

一方面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没有充足的购买力,无法获得必需的生活品,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资产阶级在对国内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同时,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他们的富有的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人民的血汗和尸骨的基础上。

    欧洲殖民者为了掠夺美洲的黄金和其他财富,他们把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几乎斩尽杀绝,其残暴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对印第安人实行绝灭政策的结果造成了劳动力的严惩缺乏,于是殖民者又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

英国殖民者于1672年专门成立了官方贩奴组织一一皇家非洲贸易公司,贩奴的利润高达500-5000%,他们先后贩卖的黑奴多达1500万之多。

事实证明,美洲今天的富足,完全是这些被贩卖的黑奴长期辛勤开发的结果。

    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使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殖民者在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广大市场,从而极大地加速了自身的发展。

英国从1757-1815年夺走印度人民约10亿英镑的财富,西班牙在16-19世纪从拉丁美洲掠夺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长达100多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割地一百几十万平方公里,赔款折合白银达13亿两。

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不等价交换剥削落后国家人民。

1953-1973年,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就使发展中国家损失1300多亿美元。

进入80年代以来,仅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这种价格"剪刀差"损失了1500亿美元。

    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残酷压榨本国劳动人民的血泪史,就是野蛮掠夺别国财富的罪恶史。

他们通过暴力的、经济的手段把多数落后国家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就是今天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富足、多数发展中国家贫穷的真正原因。

  

    

(二)帝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被垄断所代替。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垄断形成后不但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面使其进一步激化,其结果是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具体表现是:

    第一,帝国主义阶段,大量生产资料集中到垄断组织手足,在经济生活中处于垄断地位和垄断组织,还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原料和能源,支配着信贷、掌握着熟练劳动和科学技术力量,它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的出现,必然使国内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受到更加沉重的剥削。

    第二,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通过各种剥削手段,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国内有限的投资场所很难保证巨额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必然要将这些"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有利可图的地方。

因此,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必然采用资本输出作为对外进行掠夺和扩张的重要手段。

通过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可以控制和剥削全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

它们不但在经济上剥削,在政治上也获得了种种特权。

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这些国家的人民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第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殖民地对各国垄断资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为了国外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必然要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为了争夺殖民地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深。

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是"按资本"、"按实力"进行的,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们的实力经济发生变化,实力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为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冲突,这种斗争、冲突的激烈形式便是战争。

第一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争夺世界领土的斗争引起的。

    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意为一方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打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参战国13个,15亿人口被卷入,伤亡达3000余万人。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大浩劫。

1939年9月-1945年8月,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入这场战争的有61个国家和地区,伤亡人数达5500万人。

两次帝国主义战争一共伤亡近亿人,使社会财富遭受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忘记帝国主义战争给自己带来的惨祸。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

新技术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原有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而且还开拓了许多新的生产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有60-80%是由于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所取得的。

从1945年到1974年的30年内,西方国家工业产值平均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日本的增长速度高达9.8%,都是新技术革命发展的结果。

  

    第二,垄断有了新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垄断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提高,垄断资本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垄断了全国汽车生产的90%以上。

八家钢铁公司垄断了全国钢产量的3/4,日本六大财团的资产,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1/4。

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牢牢占据统治地位,构成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国家掌握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这不仅大大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而且越来越广泛地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国家的参与强化了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加强了资本主义应付危机和困难的能力。

私人垄断资本的运转也越来越离不开国家的调节和扶助,从而成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密切联系的资本形态,具有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已经直接同垄断资本融为一体,更加成为名符其实的"真正的总资本家"。

  

    第三,实行某些改良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一是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终形成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如失业救济、老年退休金、医疗补助、劳动保护、残废津贴、儿童福利等,实行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

到80年代,福利开支一般已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二是实行所谓"人民资本主义"。

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盛行股份化、股权分散的作法。

垄断资本印发小额股票,鼓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职工。

这样社会上持股的人就急剧增加。

如美国,1982年直接或间接持股人数达133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数的60%。

三是推行"管理民主化"。

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里,普遍推行了所谓"管理民主化"制度,其形式多种多样。

如公司董事会中的工人代表制;美、日、西欧一些国家的职工建议制度;工厂委员会中的工人代表制度。

  

    第四,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跨国垄断组织的活动,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现代工业产品的结构工艺越来越复杂,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

如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的B-747客机的试制和生产,有15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参加,其中包括美国等六个国家的一些外国企业。

这说明社会生产已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而这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完全被控制在极少数十分庞大的垄断组织手中。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表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合加强了,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为基础的国际垄断同盟代替了传统的国际卡特尔。

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它的建立并不断发展,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超越国界,形成了国际垄断。

  

    第五,殖民主义采取了新的形式。

战后,随着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不断成长和壮大,以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和掠夺为特点的旧殖民主义已完全行不通了,垄断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策略,于是新殖民主义就成了帝国主义奴役和掠夺落后国家的主要方式。

新殖民主义的特点是,表面上承认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实际上是用一种较隐蔽的形式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向这些国家进行渗透和扩张,妄图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如在经济方面的"援助"和"贷款",其实质都是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实现其国际政治经济战略的一种手段。

  

    第六,采取协调措施,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同时又有某些利益相一致而相互依存的一面。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蓬勃发展和世界的新格局趋势,它们不得不采取各种协调措施,彼此做出一定让步来维护他们的利益,随着垄断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也在加强。

为了协调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关系,战后相继成立了各种国际协调组织,或召开不同级别的各种国际会议以至首脑会议。

这就使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这些新变化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经济不断积累,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发展的促进,推动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

  

    第二,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结果。

资产阶级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以获取最大利润。

为此,各企业、各垄断集团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资本家集团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是千方百计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以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进行调整的结果。

战后,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推行了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政策,鼓励工人入股等措施。

生产关系方面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各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四,是对内加紧剥削、对外扩张掠夺的结果。

资本离开对工人的剥削,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

资本家利用福利政策,达到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同时,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扩大资本积累,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准备下巨额货币资本,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以美国为例,1958年制造业的剥削率为85%,到1970年就达到228%。

在一些高技术部门,剥削率达到500%。

现代资本主义还在"援助"和"合作"的幌子下通过对外掠夺来发展自己。

以1979年为例,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额高达740亿美元,投资收益利润率达20%左右。

垄断资本集团通过对内对外剥削得来的巨额货币资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暂时繁荣和相对稳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重要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证实了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的腐朽趋势并不排除在个别时期内仍有惊人迅速发展的预见。

战后的全部历史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的暂时繁荣和相对稳定,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消失,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已经可以避免走向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通过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而暂时适应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消除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除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本性。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更加社会化。

其表现:

一是生产向最全面的社会化发展。

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有企业直接掌握了相当部分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生产事业,通过国私合营企业和国家采购直接地或间接地控制了一部分社会化的生产力,通过"经济计划化"等国家调节手段影响着整个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都达到很高程度。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各种国家垄断调节形式的广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里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机构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管理也日益走向全面的社会化。

同时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并没有改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迫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在所有制方面进行调整,帝国主义的"国有制"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在不改变私有制的基础上,而对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改变。

实质上,而对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改变。

实质上,国有经济并没有改变资本的性质。

因为一种经济的性质毕竟要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表,是总资本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不过是由生产资料的单个资本家所有、集体资本家所有转到为总资本家所有。

这种国有化只是适应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来加强对经济直接干预的需要。

而资本主义国有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国防、科研、金融、保险、邮电、交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工业等投资多、利润低、风险大的部门,国家经营这些企业,正好体现了资产阶级国家维护资本家总体利益的总资本家维护资本家总体利益的总资本家性质,以便把这些部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担转嫁到广大劳动者身上。

可见,这种国有经济只是对整个资产阶级有好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仍然一无所得。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方式仍然是按照资本的份额来进行的,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垄断财团,按其资本多寡和平均利润率来瓜分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

工人则依然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劳动力的价值,维护劳动力的再生产。

虽然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遭受的剥削依然如故。

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却大幅度提高,工人所得在其创造的财富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据统计,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在1950年前后大约是230%左右,而进入80年代以后,已提高到330%以上;原西德1950年的剩余价值率为184.4%,现在接近300%;日本的剩余价值率则更高,现在已经在450%以上。

这就是说,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地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份额比过去更多。

所以,剥削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加深,工人阶级所处的被剥削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第四,资本主义的所谓"福利国家"和"人民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的福利开支不过是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而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这其中一部分直接来自于无产阶级。

是对无产阶级劳动收入的直接扣除。

另一部分虽然为自于资本家集团,但是,资本家集团则可以通过种种手法把这种负担转嫁到劳动者身上,成为对劳动力价值的变相的扣除。

所以,国家支出的福利开支,无非是把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那里扣除的收入重新还给他们,并没有改变剩余价值归资本家占有这一本质。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分散化,使工人手中也有少额股票,这并不是"人民资本主义"。

其实,这不过是垄断资本支配更多社会财富以谋取巨额垄断利润的一种形式。

在股票持有分散化的背后,隐藏着社会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和垄断程度的进一步增强。

资本主义企业仍操纵在少数大股东手里,而大量劳动者并没有因手中握有少量股票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劳动者仍然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

因此,这些小额股票并不能改变劳动者的被剥削地位。

    总之,虽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没有变,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没有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这些变化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基本矛盾引发的其他矛盾必然要导致资本主义的最后灭亡。

    第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战后资产阶级采取的一些措施,如福利政策、民主管理、资本股份化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因此,二者的对立依然存在,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剥削程度还在逐步加深。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资产阶级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无产阶级所占份额相对变小。

两极分化的结果,必然进一步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第二,帝国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尽管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但在经济上的落后状态并没有消除对帝国主义的依附性,它们仍然是帝国主义的重要的资源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

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新殖民主义手法仍然对这些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

尤其是当帝国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和停滞的时候,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和停滞所带来的困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头上,这势必会激起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仇视和反抗。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虽然进行了某些联合和妥协,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也不会改变矛盾尖锐化的趋势。

大战后近40年,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美国的经济地位趋于下降,而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地位趋于上升。

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已形成了日本、西欧共同体和美国三个经济实力中心。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帝国主义之间不仅展开激烈的贸易战,而且进行着激烈的投资战和货币战。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争夺和战争必然削弱帝国主义的力量,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有利的条件。

  

    既然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消除其固有的各种矛盾,那么,它在战后出现的相对稳定与发展的局面就只能是暂时的。

资本主义最终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我们绝不应被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对稳定和发展的现象所迷惑。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仍然会有相当的发展甚至较快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经济的现代化,管理的科学化,也有着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有益东西,我们应该大胆地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增强彻底战胜资本主义的能力。

 

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这种占有关系反映了个体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对立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这些制度主要有: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和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发达资本主义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安全和保障需求。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一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首先,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其次,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最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发生了打三次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不断演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