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238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docx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知识点检测题9

单元学习小结

                   

1.维新思想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何异同

(1)相同点:

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不同点:

①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主要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中体西用”思想代表洋务派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二者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2.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1)特点不同

①维新变法中,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儒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本质相同:

两次运动的宗旨都是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3)历史作用

①康有为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为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时代局限

①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

②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中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正确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民族、民权、民生在三民主义中的相互关系: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2)积极作用:

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突出的历史进步性,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因此,三民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局限性:

它主张民族主义,却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号召;主张民权主义,却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却不敢发动贫苦农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它的时代和阶级必然性。

4.民族资产阶级三个派别学习西方的特点和实践

(1)特点

①维新派: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

②革命派:

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激进派:

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2)实践方式和结果

①维新派: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但没有提及君主立宪制。

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

②革命派:

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未能真正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

③激进派:

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5.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征和阶段

(1)特征: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2)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地主阶级学习“器物”(先进技术);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

资产阶级学习“制度”;③从1915年到1919年:

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6.中国三种重要思想的比较

项目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产生的背景

1927年,民主革命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解决的问题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思想

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重大

作用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指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1.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2.1898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写道:

“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由此推论,张之洞(  )

A.坚持洋务派的一贯主张

B.赞同戊戌变法的开展

C.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D.要求彻底地变革社会

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说: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这一言论表明,该思想家主张(  )

A.维护君主专制B.开展洋务运动

C.推行维新变法D.先改良再革命

4.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需要(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统治

B.发起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C.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D.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5.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颁布《临时约法》 ③领导北伐战争 ④提出新三民主义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②④

6.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学馆,称:

“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

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

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天文、算学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

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

”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朝廷采纳奕意见。

颁布上谕,表示:

“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材料三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奕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我国适合共和政体的理由是什么?

 

(4)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C [鸦片战争时期,以林、魏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樊篱,启迪了知识界的思想解放。

]

2.C [材料表明,张之洞对“法”与“西政”不仅比较关注,还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所以C正确。

]

3.C [材料信息表明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强调通过改良扩大民权;“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表明了该思想家反对革命的立场,所以C正确。

]

4.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屡次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唤醒民众,所以当时的中国急需改造人们的思想,唤起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所以B正确。

]

5.A 6.B

7.

(1)“西学中源”。

减小洋务运动的阻力。

(2)差异:

中学重等级和封建伦理道德;西学重平等和法制。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西方传统文化蕴涵共和思想,共和思想符合世界历史潮流。

(4)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紧紧围绕“西学东渐”设计问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与概括的能力。

(1)问,奕以“西学中源”为由驳斥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其目的在于为洋务运动制造舆论。

(2)问,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注意语言精练;形成认识的原因,就是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3)问,根据材料三可得出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即传统文化的延续、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

第(4)问,根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