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234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二语文学案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的背景和内容,了解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领略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恨。

4.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知人论世,借助“教材助读”对辛弃疾的作品特点及其词感情基调有整体性的把握。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能准确断句和有感情地诵读。

3、用15分钟左右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1.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人员,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重安定民生。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2.将豪放词推至一个顶峰。

辛弃疾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

词风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因此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二、写作背景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

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

在一个秋日,词人登上赏心亭,极目远眺,思绪万千,发而为此词。

2.《水龙吟》: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自他从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他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因为他的几种特殊身份,朝廷难以信任他: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由于这三重身份,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却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预习自测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玉簪(    )    ②倩何人(    )    ③佛狸祠(    )

④遥岑远目(    )⑤封狼居胥(    )⑥舞榭歌台(    )

【我的疑问】

【知识链接】

诗词的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文”两种。

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故事。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与京口这个地方有关,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来表达思想感情,既充分又显得含蓄自然。

引文就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来加深诗词的意境,使人产生联想。

如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具体说来,诗歌用典有以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杜牧的《泊秦淮》中的《后庭花》是指南朝陈后主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晚唐一天天衰败,统治者们不以国事为重,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

诗人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情感一般不直接流露,借助典故会显得委婉含蓄。

如李白《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了两个典故:

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遇到了赏识他的周文王;伊尹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来被商汤聘请。

这两位古人最初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诗人引用这些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描绘眼前景物时,引用典故能把眼前景物和过去景物联系起来,创设新的画面。

如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恺用牛“八百里”和王济打赌,王济获胜后杀牛烤来吃,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使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丰富诗歌内容的同时,还能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这次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表达出了非常复杂的情感。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水龙吟》中的人物形象及词人表达的情感。

2、《水龙吟》的运用的历史典故及作用。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水龙吟》中的游子指的是谁?

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水龙吟》的下阕,运用了哪些历史典故?

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综合探究

1.《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有何作用?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完成课后p44第1题

第一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写作背景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

京口,现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

北固,山名,在今镇江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扬州。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

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

2、《永遇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为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他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辛弃疾的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和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被充分地表现出来,这首作品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预习自测题】

1、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求田问舍:

(2)金戈铁马: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辛弃疾擅长用典,找出《永遇乐》中的典故。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辛弃疾擅长用典,请说说《永遇乐》中用了哪些典故。

 

2、一般认为,《永遇乐》一词的主旨体现在结句“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

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二、综合探究

明代杨慎在《升庵词话》中说: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完成课后p44第2题

第二题: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本词上阕中最能烘托词人此时心境的意象是    和    ,最能表现词人此时心境的动作是    和    。

 

2.请简述词人此时的心境。

 

3.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词人连用两个“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注】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4.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5.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6.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7.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

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表达了词人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2.三个典故:

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桓温叹时光流逝。

作用如下: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而辛弃疾则不以隐居为然,因而反用此典说:

不要说什么鲈鱼脍之类的家乡美味吧,尽管秋天已到,张翰(词人自指)回家了没有呢?

词人之所以耻于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这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了,不禁慨叹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宋政权投降派得势,风雨飘摇,怎不令人忧愁。

词人自己长期不被重用,大好年华白白流逝,又怎不令人感伤。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3.词中共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1)孙权、刘裕的典故。

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的小街巷里,却能讨伐桓玄,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词人通过追忆两位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时也讽刺了宋室的昏聩无能。

(2)刘义隆的典故。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仅不能继承父业,而且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词人用这个典故以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了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佛狸祠的典故。

词人写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但词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词人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词人借此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廉颇的典故。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无人问津,空有满腔爱国豪情,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4.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词人对此感到无奈和痛心。

基础知识梳理

1.①zān ②qìng ③bì ④cén ⑤xū ⑥xiè

2.发髻/鬓发/丫鬟/髭须 脍炙人口/市侩/荟萃/杂烩 揾泪/愠怒/煴火/翁媪 倩影/靖康/妍婧/菁华

3.

(1)小而高的山。

(2)失群的孤雁。

(3)把鱼、肉切细。

(4)①指光阴。

②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

文中是前一个意思。

(5)擦拭。

(6)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4.

(1)①领会,懂得;②适逢,正赶上;③聚会;④会面。

(2)①读céng,曾经;②读céng,加强语气,相当于“连……都……”;③读zēng,增加;④读zēng,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3)①能够,可以;②经得起,忍受;③胜任。

(4)①回头看,回头;②看;③探问,拜访;④顾惜,顾念;⑤考虑;⑥只是,不过。

5.

(1)名词用作动词,看,望。

(2)名词作状语,向北。

(3)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6.

(1)被动句,用“被”字表被动。

(2)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

7.

(1)舍:

房子。

购买田地和房舍。

这里指那些只知谋求个人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2)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思维探究与创新

1.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

这两句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在这里,作品写的是实景。

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这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兼,形象鲜明,含意丰富深刻。

2.“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

3.“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

词人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

词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因此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4.词人用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一是仔细端详宝刀,二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这两个动作要表明的是词人手握宝刀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可用,他只好用拍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

这两个动作把词人欲赴前线杀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人理解的激愤和“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5.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

“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

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

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激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的词人呢?

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能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

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

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

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又蕴蓄着深厚之情。

6.

(1)善于用典。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词人的生活经历、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

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多用对比。

用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通过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统治者长期的“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用廉颇的遭谗被免职后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通过对比,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

7.不同意。

首先,这些典故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词人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

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就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后人评价他“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是非常中肯的。

其次,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无生硬造作之感。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怀古就是缅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免不了要用典。

词中几处典故运用紧扣词人所处之地、所见之景、所思之事,围绕题旨,联想自然。

最后借廉颇的故事作结,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令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词人的内心之痛,不禁为之扼腕。

词人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

技能应用与拓展

1.落日 断鸿 看吴钩 拍栏杆

2.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

3.词人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无尽的秋意。

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词人采用仰视的角度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

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词人采用平视的角度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及,一片秋色。

两个“秋”字连用,渲染了悲凉壮阔的意境。

4.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

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5.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的手法,用昔日驰骋疆场的意气风发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6.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7.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

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

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可,但应扣住“夜闻鸟鸣”)

第7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题】

1.①zān ②qìng ③bì ④cén ⑤xū ⑥xiè

课内探究

1.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表达了词人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2.三个典故:

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桓温叹时光流逝。

作用如下: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而辛弃疾则不以隐居为然,因而反用此典说:

不要说什么鲈鱼脍之类的家乡美味吧,尽管秋天已到,张翰(词人自指)回家了没有呢?

词人之所以耻于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这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了,不禁慨叹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宋政权投降派得势,风雨飘摇,怎不令人忧愁。

词人自己长期不被重用,大好年华白白流逝,又怎不令人感伤。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

二、综合探究

答案:

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

这两句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在这里,作品写的是实景。

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这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兼,形象鲜明,含意丰富深刻。

【当堂检测】

第一题:

第二课时

【预习自测题】

1、发髻/鬓发/丫鬟/髭须 脍炙人口/市侩/荟萃/杂烩 揾泪/愠怒/煴火/翁媪 倩影/靖康/妍婧/菁华

2、

(1)舍:

房子。

购买田地和房舍。

这里指那些只知谋求个人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2)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课内探究

1、词中共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1)孙权、刘裕的典故。

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的小街巷里,却能讨伐桓玄,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词人通过追忆两位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时也讽刺了宋室的昏聩无能。

(2)刘义隆的典故。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仅不能继承父业,而且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词人用这个典故以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了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佛狸祠的典故。

词人写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但词人的心情是沉重的,词人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词人借此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廉颇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