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0151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4.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1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ppt

教育知识与能力,海南师范大学赵秀文,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

1、教育的起源,我国教育的词源最早见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1)教育词源探求,2、教育的定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许慎,现代英语:

education法语:

ducation德语:

erziehung具有“引出”的意思,拉丁文:

educare,educre,柏拉图理想国“洞穴中的囚徒”,西方教育词源,一个共同的基本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2)现代教育的定义,3、教育的基本要素,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1)原始教育特点:

1、教育水平低2、教育具有全民性3、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2)古代教育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的发展,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2、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结合。

1、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近代教育,特点: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多元化,(4)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

教育现象:

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萌芽时期代表作:

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特点:

未从其他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理论上抽象概括层次低,停留在现象描述上。

(2)创立时期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初步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规范学科的标志特点:

教育学已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不同流派教育理论的产生。

(3)发展时期代表作:

凯洛夫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特点:

两种不同性质教育学并存时期;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PK,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

书本教师课堂杜:

经验儿童活动,猫老师:

我们今天做什么游戏?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图11教育同社会与人的关系,二、教育的功能,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为政治经济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教育可以促进民主,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中国:

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达到“明人伦”的目的。

西方:

片中科学技术型文化达到培养人的理性的目的。

中国:

重农抑商、追求仕途的文化传统以伦理道德和社会典章制度为主。

英国:

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传统以古典人文课程为主。

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可以选择文化,教育可以批判文化,教育可以交流、融合文化,教育可以更新与创造文化,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教育能够创造文化,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1,2,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速度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质量完善人口结构,4、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生理发展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物质基础,影响,遗传素质生理前提,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个体努力动力作用,社会环境重要作用,1,2,3,4,原因: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全面、深刻影响人的活动;第三,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和专职性;第四,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时间跨度长。

条件:

第一,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二,学校教育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和专门性;第三,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协调一致;第四,学生必须肠粉发挥其主管能动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狼孩的故事,1,2,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洛克、华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

(孟子、霍尔),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几种观点,外铄论,内发论,多因素论,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2.人的发展的规律,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教育要做到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性教育,教育要做到既要掌握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要重视发展的变化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和补偿性,出生至3岁,3岁6岁,6岁11、12岁,11、12岁14、15岁,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14、15岁17、18岁,18岁以后,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婴儿期又可分为乳儿期和婴儿期。

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童年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和半幼稚、半独立和半依赖的特点。

青年初期(14、15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可接受性教育,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教育应如何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材施教和补偿性教育,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三、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

双轨制,直到20世纪初以前,西欧各国都实行严格的双轨学制。

带来不公平现象。

二战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变成为分支型学制。

英国的高中是通过综合中学实行并轨。

从当前来看,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为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英国现行学制,美国学制图,该学制的特征就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单轨制比双轨制进步,它至少取消了形式上的不平等,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单轨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类型之一。

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于苏联,该学制特征是:

“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

是一种既有单轨学制特色又有双轨学制某些特色的新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三)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1904年的“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特点:

教育年限长,26年封建传统学校的结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02年的“壬演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

1922年的“壬戌学制”:

又称“六三三制”,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四)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51年的“现代学制”:

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又称“新学制”。

文革:

学制要缩短倒退,教育要革命。

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作出了规定。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全面两重点,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4年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6年:

新义务教育对学制的规定。

(五)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是指人们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反映着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具有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抽象具体,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

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主要代表人物:

柏拉图、孔子、孔德、涂尔干等。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能力本位轮:

教育目的就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

主要代表人物:

斯宾塞等。

知识本位论:

以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

知识本位是一种知识选择方式,指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

主要代表人物:

狄尔泰等。

主要代表人物:

杜威教育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实际上他所主张的是教育目的应当存在于教育内部,而不能从教育活动之外确定教育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三)我国的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实现教育目的基本要求,2、素质教育,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创新性,主体性,可持续性,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

(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教育规划纲要: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五、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教育科研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