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5093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金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1912—1947年中国22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单位:

%)。

据此可知

时间

合计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1912年

100

49

23

28

1931年

100

46

23

31

1936年

100

46

24

30

1947年

100

42

25

33

A.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C.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自耕农比例逐渐降低,半佃农与佃农比例逐渐上升,这说明失去土地的农民逐渐增加,体现了土地集中和农民无地化趋势,故D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故A错误;半佃农与佃农比例逐渐上升也不能体现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故B错误;仅仅凭材料数据不足以说明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错误。

【答案】D

2.1854年以后成立的由外国人管理的海关正式规定向对外贸易征收关税,并把收入上缴给中央政府而不归各省掌握。

1894年的关税比1864年增长了近2倍,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由1/7左右上升为1/4左右。

此举反映了

A.清政府的关税自主权正在逐步丧失

B.中国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C.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冲击日益加深

D.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加深

【解析】材料“1894年的关税比1864年增长了近2倍,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由1/7左右上升为1/4左右”说明了清政府的进出口贸易日益增加,说明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加深,故D项正确。

清政府的关税自主权在鸦片战争后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政府关税的增加,关税包括进口税和出口税,仅从材料不能直接得出中国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结论,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故C项错误。

【答案】D

3.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

“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手工土布是用进口纱织成,这说明了鸦片战争后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传统手工业“纺”“织”分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但A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普通衬衣布被手工土布所代替,而不是所有洋布在中国的销售都下降,故C项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采用机器大生产,而材料反映的是手工土布,故D项错误。

【答案】B

4.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

这一状况

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解析】根据“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可知,传统的纺织业和农业收入少,受到近代生产方式的冲击,加速了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解体,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工业发展迅速”,排除A;材料现象是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B中“产业结构调整”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从事近代生产方式的生产活动的收入超过从事传统的纺织业和农业的收入,不能得出“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的结论,排除C。

【答案】D

5.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

据此可知,中国

A.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

D.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解析】根据图表统计数据看出,1875~1931年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都超过60%,说明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仍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传统棉纺织业情况,没有涉及近代民族工业,排除B;材料反映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C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材料反映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主要原因不是政府的政策,排除D。

【答案】A

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答案】B

7.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

对其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政治体制变革

B.引进传播启蒙思想

C.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

D.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解析】材料“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是指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技,因此当时洋务运动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更没有效抵御列强侵略,故ABC项错误,排除;材料“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反映出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8.“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B.辅助军事富国强兵

C.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D.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解析】由材料信息“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可知,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富民意图,故A项错误;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之一是辅助军事工业,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培养人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9.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

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

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B.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解析】从新式教育机构分布来看,广州、天津和上海、福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分布较多,其他地区分布较少甚至没有,这说明了广州等沿海地区近代化水平比较高,从而导致新式教育机构分布较多,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和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故CD项排除。

【答案】A

10.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

A.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棉布价值百分比不断增加,且占据第一位,体现日本利用一战的时机,扩大在华经济侵略,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从各国进口棉布价值比重,而不是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排除A。

材料中没有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故无法推断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排除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上升,排除D。

【答案】B

1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

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B.外来商品倾销冲击

C.官僚资本剥削压迫

D.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削减进口,扩大出口,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造成中国商品市场严重缩小,国内企业面临不同的困境,故B项正确。

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官僚资本力量不够强大,故C项错误。

【答案】B

12.1896年总理衙门奏陈“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

而中国各省章程不一,地方官对于公司企业毫不关心,反而遇事随意征派勒索捐税。

……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

据此可知

A.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

B.清政府改变了以官营企业为主导的局面

C.官僚机构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D.商务局是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

【解析】根据“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可知,总理衙门主张学习西方,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以促进工商业发展,表明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设立商务局管理工商业,并非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商务局是管理工商业的机构,并非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排除D。

【答案】A

13.“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

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

”材料主要表明

A.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

B.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

C.民办轮船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D.民办轮船企业成为近代中国航运业的主导力量

【解析】“收回航权的口号”“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说明民族资本企业家利用近代爱国的思潮发展民族工业,B正确;材料说明中国航运业有一定发展,A错误;民办轮船航运业有一定发展,但不是占据主导,C错误;D中主导力量不符合事实。

【答案】B

14.1936年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湖南、江西、广东三省商定,拨付专款,用于重工业建设。

同时,向德国订购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设备。

这表明国民政府

A.积极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

B.完成了抗战前的经济准备

C.加紧对南方红军军事围剿

D.开始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

【解析】1936年抗日战争形势日益严峻,国民政府加强重工业建设,向德国订购设备,其目的在于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故A正确;“完成了抗战前的经济准备”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准备都已经完成,故B错误;1936年红军已经完成长征,转移到北方,故C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国民政府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开始时间,故D错误。

【答案】A

15.1910年,晚清官方在南京举办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还设有两个外国展厅。

其中,湖北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广东的黑檀、汕头的亚麻抽绣,最吸引人眼球。

外国展品有英国机器、德国和日本军用物资、美国的广告等。

各省众多人士纷纷乘坐火轮、火车前去参观。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重视兴办实业

B.被迫开放市场

C.主动融入世界

D.出现“短暂春天”

【解析】该博览会设有两个外国展厅,吸引了众多人士前去参观,这说明了当时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愿望,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信息,故A错误;该博览会是中国主动举办的,这不是被迫开放,故B错误;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D错误。

【答案】C

16.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

这表明当时

A.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分析出,1865—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大多分布自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比较少,这反映出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生产工具的变化,故B项错误;C项是甲午战后,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广东是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

【答案】A

17.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

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排除D。

【答案】B

18.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答案】D

19.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B.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

D.“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

【解析】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在下降,这是因为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里的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故选C;这里的下降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在工农业产值中的占比情况,故排除A;这时的变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故排除B;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1962年就有了转机,所以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C

20.下图是1978年12月、1997年8月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表中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中共“十五大”精神的推动

D.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解析】由表格数据看出,1978年我国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97年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其他经济类型并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B正确;A是材料反应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排除D。

【答案】B

21.学者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苏联斯大林模式

C.美国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改革开放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了资本主义,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计划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借鉴了市场经济,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化复杂属性”,故ACD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姓“社”的,故B正确。

【答案】B

22.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材料的起始时间是1979年,“文革”指的是1966—1976年,故A项错误;1984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中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C项正确;2008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3.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

D.调整经济任务完成

【解析】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对于抑制投机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缓和粮食供应危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故答案为A项。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一五计划不包括调整经济的任务,排除D项。

【答案】A

24.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答案】A

25.《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

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

这一规定有利于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解析】材料信息规定了特区企业有雇佣和解雇职工的权力,这有利于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是在1980年通过的,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在1956年就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1984年提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II卷

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

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

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

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

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

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3分)

【答案】

(1)准备:

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3分)

背景:

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3分)

(2)举措:

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分)

(3)影响:

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