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五篇.docx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五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五篇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五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53页—54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
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
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
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
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四、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1.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区分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
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2.有四个步骤:
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
例1:
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
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
(1)画一画(画方格)
(2)摆一摆(两种摆法:
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
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
有人可能会说出:
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1:
3行2列,图2:
2行5列,图3:
4行3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不断的提问:
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
(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
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怎样列式计算?
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
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得出: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竞赛能手
2.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基本概况的本节课的内容。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
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册“认识分数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
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kfn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
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
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演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
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
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
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
这时再追问学生:
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
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
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
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
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
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
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
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
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
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
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
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哪一部分大些?
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3
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这一单元具体包括: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
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
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
并且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为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我认为,学生是否能选用恰当的时间单位进行事件表述,是其时间观念建立情况的反馈,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正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实践活动,体验交流,培养应用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在导入时我利用奥运冠军刘翔夺金时的场景,询问其夺冠所用时间,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
”,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拍手体验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
练习中,我加入有关明明的短文,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
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
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
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拍手等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将电子表放于课件屏幕上,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桌练习。
③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
例:
在教学中,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组交流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每一个成员的发现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
对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更有利于学习。
例如:
练习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秒在生活中应用短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秒,认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在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
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为“东方神鹿”,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
(刘翔)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的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
感觉怎么样?
为了给祖国争光,刘翔奋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绩。
画面上显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刚才所用时间是12小时吗?
12分钟?
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揭示课题:
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
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
二、观察探究
1、认识秒针
让我们观察一下商店里的钟,你发现钟面上的针有什么不同吗?
(有的两根针,有的三根针)有两根针的各是什么针?
其实,钟面上应该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看又来了一根针,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对!
秒针长什么样?
(引导:
和时针、分针比呢?
秒针最长最细)
①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
(1秒)请两生完整地说,同桌互说。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②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为什么?
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是几秒?
举例。
③秒针从12走到6是多长时间?
秒针走一圈呢?
(板书:
60秒)
2、秒与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跟着秒针弟弟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长,好吗?
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有什么变化?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说。
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板书:
1分)
你发现了什么?
(1分=60秒)两生说一说。
(板书:
=)
3、思考:
想想时针、分针、秒针每天都在钟面上赛跑,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为什么?
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引导:
这说明了1时、1分、1秒,谁的时间最长?
谁的时间最短?
对比把握好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老师这里有个电子表被花瓶挡住了一部分,你会认这个时间吗?
(8时30分)你是怎么认的?
把花瓶拿开这个时间你会认吗?
(8时30分34秒)还差多长时间就是8时31分?
(课件演示)电子表计时介绍:
只有秒在走,满60秒,增加一分。
满60分,增加一时。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征,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电子钟的计时方式。
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时间。
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
老师百年乒乓买肉网夹丢尽(都为六画)
②口算:
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
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
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
瞧!
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
(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
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
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
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
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
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
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
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
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
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
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
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
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
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
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A、这篇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
(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
③趣味智力题:
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
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
④认时刻:
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
在层次性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
闯关1是基础性练习,闯关2是综合性练习,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习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5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我以三个计算题(190×8=37×40=207×9=)在班中进行调查,部分中下生对位时是末尾对齐;部分优秀生已经能把8和9对位进行计算,但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对位,看来这些学生的数感很好;对于中间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练的掌握。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末尾有0简便对位的好处。
学生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及中间有0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40×72=600×30=530×3=
102×7=608×5=4×908=
竖式复习,并理解竖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写成728×54的形式方便计算。
54×728=708×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