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589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docx

语文版语文八下25《桃花源记》教案4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1、懂得文中实词“穷、交通、寻”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含义及用法。

2、了解文章行文的思路。

课前准备

(教具、预习作业等)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在领悟文意时,要求学生看懂注释。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学生活动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

千古名篇〈花桃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

〈花桃源记〉即〈花桃源诗〉后边的记。

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

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

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至今不衰。

那么,陶渊明又为什么要写这篇记呢?

这与陶渊明的身世不无关系。

二、了解作者:

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后来某天,郡遣督邮至县,史役告诉他要来带鞠躬迎接,他却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免离职去。

在官仅80多天。

离任时,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

此后一直过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花桃源记〉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

环境优美,怡然自乐。

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

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

这个桃花源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正是出于这样一些因素,陶渊明才写出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三、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全文。

2、思路感知:

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3、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统丽的景色。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花林优美的自然环境:

长长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芳香的嫩草,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4、第2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和感受。

这里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及至通过小口狭道,迎来的是“豁然开朗”,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

“豁然开朗”为渔人的总的感觉,接下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是平和、宁静、淡远。

文中把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清景——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不绝于耳。

写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

这两句在上文描的基础上,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这里往来的行人和耕作的农夫,男男女女,他们穿戴虽然与挑花源外的人一样,但他们精神面貌却大不相同。

这里不管黄发的老人还是披发的儿童,个个精神焕发,恰然自乐。

作者在这一段中,着力描述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气氛。

这一段文字恰似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

这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同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对照。

5、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写桃花源的人情世风。

渔人的到来,打破了桃花源的宁静生活。

大为惊奇,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与世疏离久远之情,同时又为后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和“无论魏晋”张本。

惊喜之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这些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古道热肠。

这里淳朴、真挚的古风依然存在,这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伤风败俗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十分鲜明对照。

明写桃花源中人自述来到此地的原因和经过。

他们来此地为了躲避暴秦的压迫和社会的动乱,表现了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这几句还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

“皆叹惋”一句,反衬了世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最后几句写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一事,设下伏笔。

6、上面的2、3两段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桃花源中宁静美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作者借此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了解这段历史,从而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

读注释,把握文学常识

听读全文,初步熟悉全文,做好朗读准备。

辨清字形,读准字音

朗读识记

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齐读第一节。

自读自译

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初步把握陈胜的人物形象。

 

放声朗读,同桌合作,翻译第二段第一层

探讨这一层透露的信息

教学目标1、懂得文中实词“穷、交通、寻”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含义及用法。

2、领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课前准备

(教具、预习作业等)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在领悟文意时,要求学生看懂注释。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学生活动复备内容

一、复习导入:

1、词义提问。

2、本文的行文思路。

3、齐背第1-3节。

二、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全文。

2、第4段,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既:

副词,已经,以后。

其:

他的,指渔人的。

便:

就。

向:

原来的,先前。

志:

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及:

到。

郡下:

郡城内。

郡,指武陵郡。

如此:

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邮情况。

这一段先叙写渔人颇有心计,在归途中“处处志之”,到处做了标志。

接着渔人到了郡城,就向太守禀报。

在太守的支持下,渔人带领人前往桃花源。

“寻向所志”,本该是万元一失的,然而恰恰相反,“遂迷,不复得路”,再也寻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

美妙的桃花源烟消云散,化做虚无缥缈信难求的神秘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迷恋。

这一段与开头“忽逢桃花林”相照应,使桃花源进一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3、第5段,写桃花源无法寻找。

这一段写桃花源无法寻找,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寻常人寻不到尚可说,连超俗的高士都“未果,寻病终”,足见桃花源不一个凡人可登临之处了。

“后遂无问津者”,结束的一句,韵味无穷。

4、以上两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处处志之”,已伏重来之意,所以回到郡城,立即禀告太守,但重来的结果却是“不复得路”。

这一结局,已给桃花源再次抹上神秘的色彩。

最后写南阳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则是故事的尾声,使人觉得仙源难辨,可望而不可即了。

三、文章主旨:

作者在本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四、学习写法:

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写实结合起来。

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的感到主题的真实。

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

作者写桃花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

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渔人好像已走到了尽头。

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仅仅容一人通过,走数十步,忽然开阔起来。

这里作者所写的溪水、桃花、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幽静、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幽深作过渡性描写;同时,为读者进入桃花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突兀。

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

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再写桃花源人们的服饰、劳动、精神状态。

从远到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同时,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

一会儿水路,做船逆水;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

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又把人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本文语言不雕琢,不藻饰,尽力做到朴素自然,用白描手法写景,以平谈自然取胜。

如桃花源中所描写的都不过是一些极平常的景物,如土地、屋舍、池塘、桑竹、小路……一经作者随意点染,就组合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画。

质朴自然的语言很好地表现了桃花源中的环境气氛和人物可爱的性情。

“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表现了世外桃源中人物的品性是何等淳朴。

作者叙述的语言不仅做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准确、生动。

如“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只22字,却从远近、内外、左右、上下各个方面写尽桃花林春色的幽美。

正是这迷人的景象,引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口头回答

读注释,把握文学常识

听读全文,初步熟悉全文,做好朗读准备。

辨清字形,读准字音

朗读识记

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齐读第一节。

自读自译

放声朗读,同桌合作,翻译第二段第一层

探讨这一层透露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