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262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docx

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练习专题52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含答案

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考情解读 1.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主要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及线线、线面和面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对命题的真假进行判断,属基础题.2.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主要是对线线、线面与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交汇综合命题,且多以棱柱、棱锥、棱台或其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查,难度中等.

1.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a∥α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a∥b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l⊥α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a∥b

2.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α⊥β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a⊥β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α∥β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a∥b

提醒 使用有关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要注意其具备的条件,缺一不可.

3.平行关系及垂直关系的转化

热点一 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

例1 

(1)设a,b表示直线,α,β,γ表示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a⊥α且a⊥b,则b∥α

B.若γ⊥α且γ⊥β,则α∥β

C.若a∥α且a∥β,则α∥β

D.若γ∥α且γ∥β,则α∥β

(2)平面α∥平面β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

B.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

C.存在两条平行直线a,b,a⊂α,b⊂β,a∥β,b∥α

D.存在两条异面直线a,b,a⊂α,b⊂β,a∥β,b∥α

思维启迪 判断空间线面关系的基本思路:

利用定理或结论;借助实物模型作出肯定或否定.

答案 

(1)D 

(2)D

解析 

(1)A:

应该是b∥α或b⊂α;B:

如果是墙角出发的三个面就不符合题意;C:

α∩β=m,若a∥m时,满足a∥α,a∥β,但是α∥β不正确,所以选D.

(2)若α∩β=l,a∥l,a⊄α,a⊄β,则a∥α,a∥β,故排除A.

若α∩β=l,a⊂α,a∥l,则a∥β,故排除B.

若α∩β=l,a⊂α,a∥l,b⊂β,b∥l,则a∥β,b∥α,故排除C.故选D.

思维升华 解决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题,主要是根据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以及空间线面垂直、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行判断,必要时可以利用正方体、长方体、棱锥等几何模型辅助判断,同时要注意平面几何中的结论不能完全引用到立体几何中.

 设m、n是不同的直线,α、β是不同的平面,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若α⊥β,m∥α,则m⊥β

②若m⊥α,n⊥α,则m∥n

③若m⊥α,m⊥n,则n∥α

④若n⊥α,n⊥β,则β∥α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为(  )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若α⊥β,m∥α,则m与β可以是直线与平面的所有关系,所以①错误;

②若m⊥α,n⊥α,则m∥n,所以②正确;

③若m⊥α,m⊥n,则n∥α或n⊂α,所以③错误;

④若n⊥α,n⊥β,则β∥α,所以④正确.

故选D.

热点二 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

例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AD,CD=2AB,平面PAD⊥底面ABCD,PA⊥AD,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求证:

(1)PA⊥底面ABCD;

(2)BE∥平面PAD;

(3)平面BEF⊥平面PCD.

思维启迪 

(1)利用平面PAD⊥底面ABCD的性质,得线面垂直;

(2)BE∥AD易证;(3)EF是△CPD的中位线.

证明 

(1)因为平面PAD⊥底面ABCD,

且PA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D,

所以PA⊥底面ABCD.

(2)因为AB∥CD,CD=2AB,E为CD的中点,

所以AB∥DE,且AB=DE.

所以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AD.

又因为BE⊄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E∥平面PAD.

(3)因为AB⊥AD,而且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CD,AD⊥CD,

(1)知PA⊥底面ABCD.

所以PA⊥CD.

所以CD⊥平面PAD.

所以CD⊥PD.

因为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

所以PD∥EF.所以CD⊥EF.

所以CD⊥平面BEF.

又CD⊂平面PCD,

所以平面BEF⊥平面PCD.

思维升华 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

(1)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

(2)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

(3)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

(4)证明面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

 如图所示,

已知AB⊥平面ACD,DE⊥平面ACD,△ACD为等边三角形,AD=DE=2AB,F为CD的中点.

求证:

(1)AF∥平面BCE;

(2)平面BCE⊥平面CDE.

证明 

(1)如图,取CE的中点G,连接FG,BG.

∵F为CD的中点,∴GF∥DE且GF=

DE.

∵AB⊥平面ACD,DE⊥平面ACD,

∴AB∥DE,∴GF∥AB.

又AB=

DE,∴GF=AB.

∴四边形GFAB为平行四边形,则AF∥BG.

∵AF⊄平面BCE,BG⊂平面BCE,

∴AF∥平面BCE.

(2)∵△ACD为等边三角形,F为CD的中点,

∴AF⊥CD.

∵DE⊥平面ACD,AF⊂平面ACD,∴DE⊥AF.

又CD∩DE=D,∴AF⊥平面CDE.

∵BG∥AF,∴BG⊥平面CDE.

∵BG⊂平面BCE,∴平面BCE⊥平面CDE.

热点三 图形的折叠问题

例3 如图

(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

(2).

(1)求证:

DE∥平面A1CB;

(2)求证:

A1F⊥BE;

(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

请说明理由.

思维启迪 折叠问题要注意在折叠过程中,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有变化.第

(1)问证明线面平行,可以证明DE∥BC;第

(2)问证明线线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即证明A1F⊥平面BCDE;第(3)问取A1B的中点Q,再证明A1C⊥平面DEQ.

(1)证明 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

所以DE∥BC.

又因为DE⊄平面A1CB,BC⊂平面A1CB,

所以DE∥平面A1CB.

(2)证明 由图

(1)得AC⊥BC且DE∥BC,

所以DE⊥AC.所以DE⊥A1D,DE⊥CD.

所以DE⊥平面A1DC.而A1F⊂平面A1DC,

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

所以A1F⊥平面BCDE,又BE⊂平面BCDE,

所以A1F⊥BE.

(3)解 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

如图,

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则PQ∥BC.

又因为DE∥BC,

所以DE∥PQ.

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

(2)知,DE⊥平面A1DC,

所以DE⊥A1C.

又因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

所以A1C⊥DP.所以A1C⊥平面DEP.

从而A1C⊥平面DEQ.

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

思维升华 

(1)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折线同一侧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既要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

 如图

(1),已知梯形ABCD中,AD∥BC,∠BAD=

,AB=BC=2AD=4,E,F分别是AB,CD上的点,EF∥BC,AE=x.沿EF将梯形ABCD翻折,使平面AEFD⊥平面EBCF(如图

(2)所示),G是BC的中点.

(1)当x=2时,求证:

BD⊥EG;

(2)当x变化时,求三棱锥D-BCF的体积f(x)的函数式.

(1)证明 作DH⊥EF,垂足为H,连接BH,GH,

因为平面AEFD⊥平面EBCF,交线为EF,DH⊂平面AEFD,

所以DH⊥平面EBCF,又EG⊂平面EBCF,故EG⊥DH.

因为EH=AD=

BC=BG=2,BE=2,EF∥BC,∠EBC=90°,

所以四边形BGHE为正方形,故EG⊥BH.

又BH,DH⊂平面DBH,且BH∩DH=H,故EG⊥平面DBH.

又BD⊂平面DBH,故EG⊥BD.

(2)解 因为AE⊥EF,平面AEFD⊥平面EBCF,交线为EF,AE⊂平面AEFD,

所以AE⊥平面EBCF.

(1)知,DH⊥平面EBCF,故AE∥DH,

所以四边形AEHD是矩形,DH=AE,故以B,F,C,D为顶点的三棱锥D-BCF的高DH=AE=x.

又S△BCF=

BC·BE=

×4×(4-x)=8-2x,

所以三棱锥D-BCF的体积f(x)=

S△BFC·DH

S△BFC·AE=

(8-2x)x

=-

x2+

x(0

1.证明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

(1)利用平行公理,即证明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2)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

(3)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4)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

2.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

(2)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

3.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

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将证面面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线线平行.

4.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1)利用特殊平面图形的性质,如利用直角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得到线线垂直;

(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

(3)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线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线垂直于另一线所在平面即可.

5.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垂直的判定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

(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垂直转化为证面面垂直;

(3)利用常见结论,如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6.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

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点、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

真题感悟

1.(2014·辽宁)已知m,n表示两条不同直线,α表示平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α,n∥α,则m∥n

B.若m⊥α,n⊂α,则m⊥n

C.若m⊥α,m⊥n,则n∥α

D.若m∥α,m⊥n,则n⊥α

答案 B

解析 方法一 若m∥α,n∥α,则m,n可能平行、相交或异面,A错;

若m⊥α,n⊂α,则m⊥n,因为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垂直于平面内任一直线,B正确;

若m⊥α,m⊥n,则n∥α或n⊂α,C错;

若m∥α,m⊥n,则n与α可能相交,可能平行,也可能n⊂α,D错.

方法二 

如图,在正方体ABCD-A′B′C′D′中,用平面ABCD表示α.

A项中,若m为A′B′,n为B′C′,满足m∥α,n∥α,

但m与n是相交直线,故A错.

B项中,m⊥α,n⊂α,

∴m⊥n,这是线面垂直的性质,故B正确.

C项中,若m为AA′,n为AB,

满足m⊥α,m⊥n,但n⊂α,故C错.

D项中,若m为A′B′,n为B′C′,

满足m∥α,m⊥n,但n∥α,故D错.

2.(2014·辽宁)如图,△ABC和△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AB=BC=BD=2,∠ABC=∠DBC=120°,E,F,G分别为AC,DC,AD的中点.

(1)求证:

EF⊥平面BCG;

(2)求三棱锥D-BCG的体积.

附:

锥体的体积公式V=

Sh,其中S为底面面积,h为高.

(1)证明 由已知得△ABC≌△DBC,因此AC=DC.

又G为AD的中点,所以CG⊥AD.

同理BG⊥AD,又BG∩CG=G,因此AD⊥平面BGC.

又EF∥AD,所以EF⊥平面BCG.

(2)解 在平面ABC内,作AO⊥BC,交CB的延长线于O.

由平面ABC⊥平面BCD,知AO⊥平面BDC.

又G为AD中点,因此G到平面BDC的距离h是AO长度的一半.

在△AOB中,AO=AB·sin60°=

所以VD-BCG=VG-BCD=

S△DBC·h

×

BD·BC·sin120°·

.

押题精练

1.

如图,AB为圆O的直径,点C在圆周上(异于点A,B),直线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点M为线段PB的中点.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PA∥平面MOB;

②MO∥平面PAC;

③OC⊥平面PAC;

④平面PAC⊥平面PBC.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填上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答案 ②④

解析 ①错误,PA⊂平面MOB;②正确;③错误,否则,有OC⊥AC,这与BC⊥AC矛盾;④正确,因为BC⊥平面PAC.

2.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

(1)证明:

平面ADC1B1⊥平面A1BE;

(2)在棱C1D1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1F∥平面A1BE?

并证明你的结论.

(1)证明 如图,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

所以B1C1⊥面ABB1A1.

因为A1B⊂面ABB1A1,

所以B1C1⊥A1B.

又因为A1B⊥AB1,B1C1∩AB1=B1,

所以A1B⊥面ADC1B1.

因为A1B⊂面A1BE,所以平面ADC1B1⊥平面A1BE.

(2)解 当点F为C1D1中点时,可使B1F∥平面A1BE.

证明如下:

取C1D1中点F,连接EF,B1F

易知:

EF∥C1D,且EF=

C1D.

设AB1∩A1B=O,连接OE,则B1O∥C1D且B1O=

C1D,

所以EF∥B1O且EF=B1O,

所以四边形B1OE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1F∥OE.

又因为B1F⊄面A1BE,OE⊂面A1BE.

所以B1F∥面A1BE.

(推荐时间:

6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4·广东)若空间中四条两两不同的直线l1,l2,l3,l4,满足l1⊥l2,l2⊥l3,l3⊥l4,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l1⊥l4

B.l1∥l4

C.l1与l4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D.l1与l4的位置关系不确定

答案 D

解析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记l1=DD1,l2=DC,l3=DA,若l4=AA1,满足l1⊥l2,l2⊥l3,l3⊥l4,此时l1∥l4,可以排除选项A和C.若l4=DC1,也满足条件,可以排除选项B.故选D.

2.已知m和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和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那么下面给出的条件中一定能推出m⊥β的是(  )

A.α⊥β,且m⊂αB.m∥n,且n⊥β

C.α⊥β,且m∥αD.m⊥n,且n∥β

答案 B

解析 根据定理、性质、结论逐个判断.因为α⊥β,m⊂α⇒m,β的位置关系不确定,可能平行、相交、m在β面内,故A错误;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B正确;若α⊥β,m∥α,则m,β的位置关系也不确定,故C错误;若m⊥n,n∥β,则m,β的位置关系也不确定,故D错误.

3.ABCD-A1B1C1D1为正方体,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BD∥平面CB1D1B.A1C⊥BD

C.AC1⊥平面CB1D1D.AC1⊥BD1

答案 D

解析 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DD1∥BB1且DD1=BB1,所以四边形DD1B1B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D∥B1D1,因为BD⊄面CB1D1,B1D1⊂面CB1D1,所以BD∥平面CB1D1,故A正确;因为AA1⊥面ABCD,BD⊂面ABCD,所以AA1⊥BD,因为ABCD为正方形,所以AC⊥BD,因为AC∩AA1=A,所以BD⊥面A1ACC1,因为A1C⊂面A1ACC1,所以BD⊥A1C,故B正确.同理可证得B1D1⊥面A1ACC1,因为AC1⊂面A1ACC1,所以B1D1⊥AC1,同理可证CB1⊥AC1,因为B1D1∩CB1=B1,所以AC1⊥平面CB1D1,故C正确.排除法应选D.

4.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将△ADB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构成三棱锥A-BCD.则在三棱锥A-BCD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平面ABD⊥平面ABC

B.平面ADC⊥平面BDC

C.平面ABC⊥平面BDC

D.平面ADC⊥平面ABC

答案 D

解析 ∵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BD⊥CD,

又平面ABD⊥平面BCD,且平面ABD∩平面BCD=BD,

∴CD⊥平面ABD,则CD⊥AB,

又AD⊥AB,AD∩CD=D,∴AB⊥平面ADC,

又AB⊂平面ABC,∴平面ABC⊥平面ADC,故选D.

5.直线m,n均不在平面α,β内,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n,n∥α,则m∥α;②若m∥β,α∥β,则m∥α;③若m⊥n,n⊥α,则m∥α;

④若m⊥β,α⊥β,则m∥α.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1B.2

C.3D.4

答案 D

解析 对①,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m∥α;对②,如果直线m与平面α相交,则必与β相交,而这与α∥β矛盾,故m∥α;对③,在平面α内取一点A,设过A、m的平面γ与平面α相交于直线b.因为n⊥α,所以n⊥b,又m⊥n,所以m∥b,则m∥α;对④,设α∩β=l,在α内作m′⊥β,因为m⊥β,所以m∥m′,从而m∥α.故四个命题都正确.

6.

在正三棱锥S-ABC中,M,N分别是SC,BC的中点,且MN⊥AM,若侧棱SA=2

,则正三棱锥S-ABC外接球的表面积是(  )

A.12πB.32π

C.36πD.48π

答案 C

解析 由MN⊥AM且MN是△BSC的中位线得BS⊥AM,

又由正三棱锥的性质得BS⊥AC,∴BS⊥面ASC.

即正三棱锥S-ABC的三侧棱SA、SB、SC两两垂直,外接球直径为

SA=6.

∴球的表面积S=4πR2=4π×32=36π.选C.

二、填空题

7.已知两条不同的直线m,n和两个不同的平面α,β,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m∥α,n∥β,且α∥β,则m∥n;②若m∥α,n⊥β,且α⊥β,则m∥n;③若m⊥α,n∥β,且α∥β,则m⊥n;④若m⊥α,n⊥β,且α⊥β,则m⊥n.其中正确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解析 ①中m,n可能异面或相交,故不正确;②因为m∥α,n⊥β,且α⊥β成立时,m,n两直线的关系可能是相交、平行、异面,故不正确;③因为m⊥α,α∥β可得出m⊥β,再由n∥β可得出m⊥n,故正确;④分别垂直于两个垂直平面的两条直线一定垂直,正确.故③④正确.

8.下列四个正方体图形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AB∥平面MNP的图形的序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图形序号).

答案 ①③

解析 对于①,注意到该正方体的面中过直线AB的侧面与平面MNP平行,因此直线AB平行于平面MNP;对于②,注意到直线AB和过点A的一个与平面MNP平行的平面相交,因此直线AB与平面MNP相交;对于③,注意到此时直线AB与平面MNP内的一条直线MP平行,且直线AB位于平面MNP外,因此直线AB与平面MNP平行;对于④,易知此时AB与平面MNP相交.综上所述,能得出直线AB平行于平面MNP的图形的序号是①③.

9.

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AA1⊥底面ABC,底面是以∠ABC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2a,BB1=3a,D是A1C1的中点,点F在线段AA1上,当AF=________时,CF⊥平面B1DF.

答案 a或2a

解析 由题意易知,B1D⊥平面ACC1A1,所以B1D⊥CF.

要使CF⊥平面B1DF,只需CF⊥DF即可.

令CF⊥DF,设AF=x,则A1F=3a-x.

易知Rt△CAF∽Rt△FA1D,

整理得x2-3ax+2a2=0,

解得x=a或x=2a.

10.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不含端点)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 破解此题可采用两个极端位置法,

即对于F位于DC的中点时,t=1,

随着F点到C点时,

∵CB⊥AB,CB⊥DK,

∴CB⊥平面ADB,

即有CB⊥BD,

对于CD=2,BC=1,

∴BD=

又AD=1,AB=2,因此有AD⊥BD,

则有t=

因此t的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

11.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B=5,AA1=4,点D是AB的中点,

(1)求证:

AC⊥BC1;

(2)求证:

AC1∥平面CDB1.

证明 

(1)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三边长AC=3,BC=4,AB=5,

∴AB2=AC2+BC2,

∴AC⊥BC.CC1⊥平面ABC,

AC⊂平面ABC,

∴AC⊥CC1,又BC∩CC1=C,

∴AC⊥平面BCC1B1,

BC1⊂平面BCC1B1,

∴AC⊥BC1.

(2)设CB1与C1B的交点为E,连接DE,

∵D是AB的中点,E是C1B的中点,

∴DE∥AC1,

∵DE⊂平面CDB1,AC1⊄平面CDB1,

∴AC1∥平面CDB1.

12.如图所示,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D,E分别为A1B1,AA1的中点,点F在棱AB上,且AF=

AB.

(1)求证:

EF∥平面BC1D;

(2)在棱AC上是否存在一个点G,使得平面EFG将三棱柱分割成的两部分体积之比为1∶15,若存在,指出点G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 取AB的中点M,连接A1M.

因为AF=

AB,所以F为AM的中点.

又E为AA1的中点,所以EF∥A1M.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D,M分别是A1B1,AB的中点,

所以A1D∥BM,A1D=BM,

所以四边形A1DBM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1M∥BD.

所以EF∥BD.

因为BD⊂平面BC1D,EF⊄平面BC1D,

所以EF∥平面BC1D.

(2)解 设AC上存在一点G,使得平面EFG将三棱柱分割成两部分的体积之比为1∶15,如图所示.

则VE-AFG∶VABC-A1B1C1=1∶16,

所以

×

×

×

×

由题意,

×

,解得

.

所以AG=

AC>AC,所以符合要求的点G不存在.

1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BC=4,∠ABC=120°,E,M分别为AB,DE的中点,将△ADE沿直线DE翻折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