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199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

《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词十二.docx

阅读与鉴赏词十二

阅读与鉴赏词十二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诗词讲究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

选出《沁园春·长沙》中锤炼得精彩的字。

()

A.独寒击翔B.遍透争尽

C.层漫遍底D.碧染红浅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

结合《沁园春•长沙》的内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分析,B项正确。

故选B。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案】

(1)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2)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3)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已明确指出所考查的表达技巧是对比和衬托。

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白对比和衬托的特征。

其次,要从词作中找到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句子。

再次,分析词作是怎样运用对比和衬托的。

最后,分析对比和衬托所起的作用。

如通过写“群仙”“月姊”“风姨”衬托“织女”的幸福,通过“新欢”“新愁”的对比,抒写对人间夫妻分别的同情。

【点睛】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杜甫的《漫成一首》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虽然题干只要求对“住”字的含义进行赏析,但在解答此题时,考生必须在读懂全首词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住”的含义。

“住”的对象是江水,诗人说江水“住”,即“停住”,江水好像停住不流了,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也写出了因看不见流动而产生的错觉。

【点睛】

诗歌炼字题的方法:

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副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比如本题“住”都是动词,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以及事物给诗人的感觉。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的能力。

虽然题目中提问是“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但就一个句子而言,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

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变体提问方式。

做题时,应主要从诗句本身入手。

“卷帘尽放春愁去”,从表面看是叙事:

卷起帘子,把春愁放出去。

但春愁是词人情感的委婉表达,是无形无色的,怎么能放呢?

于是词人运用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春愁拟写成屋中的小鸟,不仅形象可感,而且透出春愁之浓、之深。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

1.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特征。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复、互文等。

比喻、比拟,可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感染力。

对偶,句式整齐匀称,韵律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可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设问,可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反复,可使内容或感情基调突出。

如上述题中考查的句子就涉及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就要求考生对这种修辞手法的特征掌握清楚。

2.掌握修辞题常见设问方式和变体方式。

一般的设问方式为,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还有的提问采取变体方式,如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有何效果?

如上述题就没有直接就修辞手法设问,而是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设题,但考查的重点是修辞手法的运用。

3.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品评效果。

任何修辞手法都要通过句子来体现,因此在分析时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看突出了什么内容或情感。

4.掌握修辞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突出了什么特征,表现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说明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要求考生先要理解开头两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中流露出的情感,再结合全篇分析,而对情感的概括,必须建立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同时要抓住诗歌中表露感情的关键词。

若诗歌要求分析的语句中明显使用了表达技巧,还要分析所用的表达技巧。

本词开头两句中,“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勾勒出出作者“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过“高卧”“仰看”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不难看出作者闲适、惬意、自得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分析意象特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题考生要想准确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一方面要了解这三种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内涵,如“兰”“菊”都是高洁的象征;另一方面,根据注释②可知,“兰”“蕙”“菊”三种意象出自屈原的《离骚》,都是高洁的象征,“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的意思是自己贞洁的情操好比兰蕙,刚毅正直好比秋菊。

再结合作者的经历,不难得出“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点睛】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

一般的鉴赏流程为:

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答题步骤是:

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思乡类:

月亮、鸿雁、杜鹃、斜阳;高洁品质类:

菊花、梅花、竹、兰、松柏;相思类:

红豆、莲子、连理枝;边塞战争类:

长城、马、楼兰、柳营;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渔樵等。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

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词人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所见,描绘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一句词人告诫年轻人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雄浑壮阔豪放,胸怀大志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及情感分析。

用一个“横”字,与“万里”相应,描写出江河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

“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

“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

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何日。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

是示人,也是律己。

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

“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

点睛: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如本题,“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王巩,字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

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

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两句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

B.“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C.“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构成奇美的境界,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

D.“年愈少”句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岭南艰苦的生活甘之如饴,归来后更显年轻,直接写出词人历经贬谪后的旷达乐观情怀。

E.最后一句,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9.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

【答案】

8.CD

9.①赞美说话者身处穷境却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

②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

③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解析】

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C项,“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错误,应为“写高超的歌技与美好的心灵”;D项,写柔奴而非苏轼。

故选CD。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要求分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

首先注意前句“试问岭南应不好”,由此分析赞美说话者身处穷境却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

然后结合注释分析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蒋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

朝卷帘看,暮卷帘看。

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

昨夜春寒,今夜春寒。

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点明登临,楼台虽小,视野却开阔,词人登楼眺望,内心酸楚忧愁之感油然而生。

B.词中“卷帘看”这一动作不断重复,形成复沓之势,表明词人急切望到故乡,以解思念之渴。

C.作者创设独特的时空情境,“宽”对应“小”,拉开视野的宽度,“暮”呼应“朝”,拓展时间的长度。

D.下阙写春天寒气袭人,让人难以安歇,词人不堪忍受春寒,故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

11.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但手法运用上却有相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答案】

10.B

11.情感不同点:

(1)思想感情不同,辛词抒发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词人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

手法相同点:

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干来发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

【解析】

10.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明词人急切望到故乡,以解思念之渴”有误,从词中来看,应是词人为排遣内心忧愁才“反复卷帘”。

故选B。

1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但手法运用上却有相同之处,请加以分析”,这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情感”和“手法”,而且题干已经明确指出“情感不同”,但“手法却有相同之处”。

先看,辛弃疾的词,“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栏杆拍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再看蒋捷的“敲遍阑干,拍遍阑干”,由前面“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天不教人客梦安”等内容来看,蒋捷要抒发的是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

两首词中都借助动作描写来体现情感,如“敲遍”“拍遍”等动作,故考生可以从动作描写的角度分析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

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

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

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13.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

12.A

13.

(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

“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

“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

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

“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两句描摹近景”错误,应该是“由远及近”,前句中的“林断山明”是远景。

1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题目,要求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题时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作答,此句从顺序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从着眼点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视觉,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细细香”是嗅觉;从手法看,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点睛:

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

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