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714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docx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

“讲故事,论孝道”活动设计方案

——讲24孝故事,论今日真正孝道

【内容分析】

古语有云:

“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虽然是古代封建帝王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其中虽不乏过时的、落后的、乃至不合情理(愚孝)的东西,但作为孝亲的精神还是可借鉴的。

【活动目的】

1.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理解“孝”的。

2.能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

【活动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

搜集《二十四孝故事》

2.将全班分为12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讲述两个故事的人物。

3.小组分配任务,两人讲故事,两人评说故事。

二、课堂展示(展示课)

活动主习题:

讲故事,论孝道

1.主持人开场白(男女各一)

2.小组轮流展示,点评。

3.各持己见:

我认为真正的“孝”是……

4.总结归纳归纳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写一段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展示课,由于学生之前阅读准备充分,上课展示自信大方,通过讲故事,让大家了解了“二十四孝”故事,理解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

因为之前阅读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传统孝道中不合理的地方,学生也有所认识,在评析故事时,能够结合《论语》《弟子规》中相关的内容,能够理性看到封建传统中宣扬的“孝”道,也能练习现实生活,提出当代践行“孝”道的正确方式。

一节课故事生动,很有收获。

附读书群交流成果:

我看《二十四孝图》

202x届19班高西京

看完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我对这些故事有两种看法。

第一是者些故事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故事。

比如说亲尝汤药,这则故事就讲了一个孩子在母亲生病时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亲自为母亲尝汤药,这一点,我想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合理的孝道。

当然这些故事里面还有许多封建社会的孝道,让我读完之后不堪忍受。

比如说“卧冰求鲤”里的王祥,他为了孝敬父母,竟然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是非常明显的愚孝。

还有郭巨埋儿里的郭巨,他为了孝敬自己的母亲竟然想到了埋儿子,让人读起来很害怕。

但这些都是古代孩子对父母的孝,有些是非常不可取的,有些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在平等道德法律的基础上孝敬父母,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从。

只有做到了正确的孝道,一个家庭才会幸福美满!

我看《二十四孝图》

202x届19班郭佳一

鲁迅先生曾在《朝花夕拾》中批判过《二十四孝图》,提醒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对于此,我表示赞同,《二十四孝图》中,有很多背离人性,封建迷信的东西,比如“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孝感动天”等。

尤其是“埋儿奉母”让人深刻的感到封建社会孝道的冷酷无情,毫无人性,同时也更是体现出了古代对“孝道”的愚昧理解,“孝”本应是人类的美德,却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工具,违背了它美的本质,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不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应坚持的“孝”的美德。

《二十四孝图》的历史局限性,使它违背了当今的道德,但其中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如“弃官寻母”,这就是一个不离不弃,坚持寻母的美德精神。

总之,我们抛弃其中虚伪的,学习有价值的,把“孝”建立在当今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上。

我看《二十四孝图》

202x届19班薛一禾

《二十四孝图》中有值得我们弘扬和继承的内容,但也有糟粕。

值得继承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个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有着永恒的价值,这也是《二十四孝图》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在读《二十四孝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通过这些故事其实不是想让后人件件照办,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告诉世人“孝”这个字。

“孝”源于原始社会,而它强化与封建社会,所以必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其中包含了愚孝的,盲目的,迷信的观念,甚至有与人性相背离的地方。

比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闻雷泣墓等,这些都是不值得倡导的,刻木事亲虽表现了一片至诚之心,但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

当今社会我们倡导的孝道是文明的合乎理性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不加分析地吸收《二十四孝图》中的一切。

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要倡导“父慈子孝”的观点,并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的精华。

我看二十四孝图

202x届19班高明轩

当我看完二十四孝图,对其中所讲的许多思想其实不认同,尤其是埋儿奉母和恣蚊饱血这两则故事。

埋儿奉母这故事中无处不体现着封建礼教的虚伪,郭巨为了侍奉母亲竟然要去埋了自己的亲儿子,若不是有金子,他的儿子早就成土中的亡魂了,难道做父母的就都得抛弃子女来奉养老人。

古代有弃老的传统,我虽不太赞同,但也是为人类社会的开展需要,一个社会若是没有了青年人,那是何等可怕的事情,对于这种愚孝,我其实不认同。

更离奇的是恣蚊饱血这个故事,晋朝的吴猛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逐,担忧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这个故事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古人虽没有电蚊拍这样的先进工具,扇子总应有吧,难道连杀灭蚊虫都不愿意做,而希望蚊虫来叮咬自己?

真是荒唐!

这清楚是为了孝道而尽孝,为了写书而编演。

它不过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禁锢人们思想而发明的枷锁罢了。

这本书想表达孝的关点是没有错误的,但它选取的故事有些夸大,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它的误导,而学习它的精神,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发扬开来。

我看二十四孝图

202x届19班晁菁哲

这几天我阅读了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又上网查了些资料,这些故事确实是孝,但是都是愚孝,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郭巨埋儿》故事讲了近代有一个人叫郭巨,他把家产分为两份,自己来奉养母亲,眼看着妻子生下一子,心想:

儿子可以再生,但母亲死了就不能再对母亲尽孝,于是他决定埋了儿子来供养母亲,他挖出一坑,就要埋儿子的时候,坑里出现了一桶黄金,才免了儿子一死。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

我觉得这其实不是愚孝,而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父母对我们的恩情,用我们的心、肝、肺都换不来。

假如埋了儿子,我们也一定相信这是郭巨的无奈之举,心中也一定很悲痛,儿子可是自己的亲骨肉啊!

这是多么忠诚的一份孝心啊!

只是他懂得人死不能再复生,母亲年事已高,自己陪伴母亲的日子不长了,但是陪儿子的时间还长着呢!

于是,这让我想起学过的《漫步》这篇课文中所说的,走小路时,作者背起了母亲,生怕母亲摔倒,仿佛他的背上就是整个世界!

在生活中,虽然不能像郭巨那样埋儿奉母,但至少可以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我看《二十四孝》

武雪菲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狠狠批判了二十四孝的几个故事,揭露了它残害人思想的本质,从看到这段评价时我便想要去看看这二十四孝了。

看完之后便能随便得出,这是古代中国的封建思想而诞生的。

二十四孝中有一些故事值得赞扬,因为它们是真的在赞美孝道,但有一些故事却是让人真的不能理解。

我说说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郭巨埋儿。

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到这个故事时都觉得它十分荒唐,郭巨的想法更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孝敬自己的母亲便要将自己亲生的儿子杀死,这点是我不能理解的。

对于自己的母亲,孝敬自然是好的,但能够狠下心杀死自己的儿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代封建思想对人的荼毒。

敬老最为重要的思想在古代人心底扎根,并且埋的很深,所以小辈即是没有地位的一辈。

原本敬老是一项优良的传统,但经这么一夸大,反倒显得不近人情。

第二个,老莱娱亲。

若要说上一个故事让我感到无法理解,但老莱子却让我感到滑稽和可笑。

一个老人为了哄父母开心而扮作婴儿的样子,真真是可笑极了。

从老莱子的身影我也看到了古代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一批人。

真正的孝敬应是帮助父母做实质上的帮助,亦或是精神上的支持,而不是丑化自己来逗笑别人。

这样的书竟然曾是一代人的启蒙读物,从小便收到思想的限制的虐待,真是令人感到悲哀。

孝敬,应该是从心底里在乎父母,从行动上感恩父母,而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忧的,但愚孝却将孝这一优秀品质变得不可理喻。

二十四孝,在我眼里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思想缩影,它向我展示了中国社会曾经的黑暗,它是悲哀的产物。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不好之处有很多,正如二十四孝,正如很多其它书籍,这些书籍是我们借鉴而吸取问习题,却不能相信的书

我看《二十四孝图》

——孝要适度,不能过分

202x届19班李佳悦

《二十四孝图》是用来启示、教育人们孝亲敬长的故事,但里面的故事也不全都是好的。

其中,孝要适度这个问习题有许多体现。

例如,郭巨的埋儿奉母。

这一行为,相信许多人都觉得荒唐至极。

想要侍奉母亲这一点没有任何错误,可他做这件事是时,却忘记了另一种爱,父母之爱。

这个故事为了夸张孝,夸张郭巨的愚孝,全然不顾父母之爱,令人不解。

又如卖身葬父。

想要让父母安葬,这是一种爱父亲的表现,但他却为了这个“孝”,而去毁了自己的前途。

安葬父亲有许多种方式,挣钱或募捐都可以,但他却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去诠释这种可笑的“孝”。

我觉得我们的孝,应该是像“怀橘遗亲”那样时刻想着父母的孝;应该是“亲尝汤药”那样从小事上孝敬父母的孝;应该是“涤亲溺器”那样在生活中帮助父母的孝。

孝是中华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我们不能做的太过分,让孝变了味。

家长随感

我看二十四孝图

19班王芊予妈妈

《二十四孝图》原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它讲述了二十四个孝子的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的二十四个孝子从上古时期的虞舜一直到北宋的黄庭坚都是这二十四孝敬故事的主人公。

在以前读这二十四个关于孝的故事时,读完的第一感觉是感到非常的震撼,认为他们做的这些行为,是一般人非常难做到的。

可是在读完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后,我对它们的理解也有所改观,我不再认为那些行为是真正的孝,它们仅仅只是表现在外表上的,如《埋儿奉母》中蔡顺,为了照顾自己的母亲,决定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

我认为这是很挖苦的,拿到一个奶奶会看着为了自己杀死自己的亲生孙子吗?

所以蔡顺在做这个决定时,并没有真正的在母亲的位置去思考,所以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孝,其实不是像蔡顺一样盲目的孝。

我看二十四孝图

19班刘婧妈妈

《二十四孝图》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是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我认为它倡导的是一种行孝的精神值得学习,但它所表现的行为作法以及封建的落后的思想却应该被“抛弃。

其中的“埋儿奉母”让我颇感震惊与悲愤。

郭巨的父亲死后,他便把家产分成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对母亲十分孝敬,但后来家境逐步贫困,妻子生一男,遂和妻子商议决定埋掉孩子。

他们的理由是:

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但孩子可以再有。

他们最终还是按照此计划施行了……

首先,我认为郭巨这种对于母亲的孝敬是十分值得现在的人们所赞扬和学习的。

其次他能放弃钱财和利益,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母亲,相对于他的两个弟弟来说,让人敬仰。

但是,令我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埋掉孩子的理由。

我认为生命是神圣的,圣洁的,值得每个人去珍惜。

一切事物都不能凌驾于生命之上,同时它更不应该作为一种交换的物质被对待,这是对生命的玷污与不敬。

郭巨显然没有理解生命真正的意义,更没有做到尊敬,这是愚笨的,可悲的……

其次,我认为郭巨作为一位孩子的父亲,根本没有一点责任与担当。

一位父亲要做到的是呵护、关心、疼爱、保护自己的孩子。

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不应为任何自己的责任而找逃避的借口。

难道只有放弃自己的孩子,母亲才能继续生活吗?

我认为不是,这只是郭巨夫妇对责任的逃避和借口,这是不正确的。

从一篇内容中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和当今社会不符的思想和观念。

可见古代所宣传的某些故事其实不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应该以正确的观念击认识和评价这些历史故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也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吧!

二十四孝图

19班张津珲妈妈

在之前,我一直以为《二十四孝图》中的人十分孝敬。

但自从看过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描述后,再自己亲眼看一遍。

才发现,这原来是讲述一群被封建孝道所欺骗,的可怜人的故事。

举个例子,比如在老莱娱亲中的老莱子。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五彩衣假装跌倒,而博父母一笑。

有这个须要吗?

这不是孝不孝的问习题,而是人性的泯灭!

还有在郭巨埋儿中的郭巨。

只能用愚笨来形容他。

他的母亲,为什么要将他抚养成人?

是为了让他和“妻子”长大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是他呢?

竟为了要“孝”要埋了自己的孩子。

他不仅没有想到父母的心意,更没有尽到自己做父母的职责。

只是一贯的顺从封建孝道,而被骗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在我看来一些古代所谓的“孝”,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不顾后果的残酷工具罢了!

不值得后人学习。

我读二十四孝图之《黄香温席》

初202x届20班赵俊喆

黄香小时候,虽然母亲早逝,但他从小就懂得孝敬父亲。

冬夜里,天气十分寒冷,黄香捧着书卷的手立即冰冷了下来,他想着:

父亲晚上睡觉一定很冷,于是放下书卷,走进父亲的房间,铺好被褥,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被窝,之后才让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许多,有了暖气、空调、电热毯。

再也不需要我们像黄香一样为父母暖被褥,但我们却可以做许多。

比如面对父母的批评少犟嘴多宽容,少抱怨多自省。

能否在父母下班回家后送上一杯热水,在双休日的时候和父母多聊天,多沟通,帮父母做家务。

其实孝敬父母其实不需要做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上,关心他们,尊敬他们,把感恩落实在小事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父母不仅给予我们生命,更给了我们许多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们做一个学会感恩的人。

我看二十四孝图--刻木事亲

20班王臻博

读完这个文章我心中深有感慨。

想到丁兰因思念父母心切而刻成雕像每日不停供奉时,心里就不是滋味。

一方面是丁兰的事迹感动了我,而另一方面,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谴责。

现在处于21世纪的我们,都以为父母给予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大肆挥霍,弄得最后父母的心皮开肉绽,我们本身也会非常难受。

俗话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故事所说的不就是一个道理吗?

丁兰可以为死去的父母做这些感天动地的事,我们却身在父母爱的港湾里不懂得珍惜。

所以,别等到自己感受到那句俗语时才懂得回应父母的爱,那时已为时已晚,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父母为我们做出的一切,并给以回应,才不会让他们心寒。

也许丁兰休妻是不对的,是不可理喻的,但这都是出于他的孝心,我们没有他对于父母的那种感天动地的爱,又怎能理喻他对于妻子的做法呢。

我看《二十四孝图》之乳姑不怠

20班高驰周

乳姑不怠讲述了唐代崔山南人家里已经是做祖母的媳妇用乳汁孝养已经是曾祖母的婆婆,且永不懈怠的孝行。

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作为崔山南的祖母崔唐氏,在这个家庭中已属尊长之辈了。

但她对自己的婆婆,仍如孝子贤孙一样。

她的孝行不但使婆婆长孙夫人长命,也为自己的子孙作出了孝敬老人的楷模。

她的后代子孙即便发达显贵,仍对她和其他长辈非常孝敬,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善果。

所以后人有诗道:

“孝敬还生孝敬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不信但看檐前雨,点点滴滴不差移。

俗言道:

“一代人做给一代人看”,在孝道上,以身作则,弥足重要。

长辈的孝行就是晚辈的楷模。

孝道是中华民族丰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就写道: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孟子在向梁惠王阐述治国的方针时,也提到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还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守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我们,要继承“孝”,宣传“孝”,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我读二十四孝图——郭巨埋儿

初202x届20班王卓鑫

郭巨埋儿的故事非常简单:

郭巨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步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忧,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这个故事之所以选入二十四孝图,就是因为郭巨为了奉养母亲,准备将儿子埋掉。

后来幸亏在地下二尺处挖到了一坛黄金,不然郭巨的儿子便命运殊途了。

我觉得郭巨埋儿这一篇具有十分强烈的迷信色彩,十分荒谬愚昧。

我认为对父母孝敬,心中常怀孝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但是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儿子的事情是万万不可取的,难道儿子就不是生命吗?

家境贫寒,可以多想一想规定,哪怕让自己的两个弟弟照顾一下母亲,儿子是自己的,但不代表儿子的生杀大权也在自己手里,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违背了天理,这是一种愚孝。

这种为了孝敬而无辜伤害别人的行为也不值得推崇和模仿。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孝敬父母呢?

我认为现在我们没有经济能力,不能从物质生活上奉养父母,那就不要坐在沙发上空谈为父母承诺,一定要从生活上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现阶段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对父母孝敬。

二十四孝之“刻木事亲”

初202x届20班贾子萱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年幼父母双亡,丁兰想到未能奉养父母,又思念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因此雕刻木头制成肖像,事之如生。

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之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

久而久之,丁兰的妻子就对木像不敬重了。

竟然用针戏虐的刺木像的手指,可是妻子竟看见有血顺着手指间流淌出来。

等到丁兰回来后,那对木像眼中居然流出了眼泪。

丁兰寻得真相后,把妻子给休了。

想到丁兰因思念父母心切而刻成雕像每日不停供奉时,心里就不是滋味。

一方面是丁兰的孝心感动了我,而另一方面,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谴责。

现在的我们,都把父母给予的爱当做是天经地义的,而大肆挥霍,弄得最后父母的心皮开肉绽,有谁曾想,世界上哪有绝对的事情,得到父母的爱是我们得一种幸福,然而当我们毫不在意他们的爱时,当我们失去爱时我们本身也会非常难受。

俗话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故事所说的不就是一个道理吗?

丁兰可以为死去的父母做这些感天动地的事,我们却身在父母爱的港湾里不懂得珍惜。

所以,别等到自己感受到那句俗语时才懂得回应父母的爱,那时已为时已晚,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父母为我们做出的一切,并给以回应,才不会让他们心寒。

让我们争做一个孝子吧,为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

我读“二十四孝图”

初202x届20班郭子荀

读了二十四孝图,我被故事中的人物的一片孝心所深深的感动了。

汉文帝身为皇帝,每日事务繁多,却亲自为他母亲尝药。

舜屡次被亲人谋害,却仍然尊敬他们。

闵子骞被继母所虐待,却仍然帮继母说话。

我们常日里没有被父母虐待,而是被父母所“伺候”,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父母。

但是二十四孝图毕竟是古代的认识,有许多详细的做法已经不符合现在的认识了,如郭巨埋二儿,虽是为了孝敬父母,但方式太过极端残忍,是我们所不可取的。

对于二十四孝,我们要批判的学习,学习其中优秀的精神。

孝敬父母,对于我们来说,要从小事中做起,而不一定体现在很大的事情上。

因此我们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孝敬父母。

我看二十四孝图-孝感动天

初202x届20班任羽琦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

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舜的父亲,继母以及异母弟弟,有屡次想害死他:

让他修补谷仓仓顶的时候,他们从谷仓下纵火,顺发现了这件事后,立即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了;让舜掘井的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却下吐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这件事之后,舜对此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百般慈祥。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立山耕耘,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除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敬,有处理政事的才干。

便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考验决定选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之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封象想为诸侯。

这个故事明显的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的孝敬。

孝敬父母不是愚孝,也不是盲从,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舜的家人屡次想至于他为死地,而他并没有心存怨恨,还是孝敬父母,我感受到了他的宽容与大度。

所以我们要向舜学习在平常的小事上帮助自己的父母每天说上一句关心父母的话,这就是尽到孝道了。

二十四孝图——弃官寻母

初202x届20班马蕊雅

在《二十四孝图》中,我最喜欢《弃官寻母》的故事。

它讲述了:

宋朝时有一个名叫朱寿昌的人,也是个很有名的孝子。

他的生母是刘氏,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将她赶出了朱家。

自此母子骨肉别离,五十年未能相见。

五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在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

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

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

临行时,他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

“找不到母亲,我此生今世绝不回家!

”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今陕西)。

后来,历尽含辛茹苦的他,终于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孝是做人的根本。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逝世,都应如此。

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手册,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依礼而行就是真正的“孝”!

在生活中,以尊敬父母、奉养父母为基础,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

“孝”是一种亲情的感恩反应,应当对自己的父母做应尽的义务。

“孝”其实不只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不只是口头上的言语,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