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3066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课标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宣传维新思想,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开展革新;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后,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基础知识,对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也有所了解,但更多地限于感性认识,也缺乏对这一时期史实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理性分析斗争的局限性,深入体会复杂的历史面相。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梳理等方法,梳理归纳鸦片战争以来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异同。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理性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异同。

3.通过问题探究与学习交流,对知识分子发动的维新变法和民众掀起的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有深刻认识,同时感受到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辛丑条盖则约》的签订是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教学难点】:

全面认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局限,感受近代民族危机良也,的加深和社会各阶级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之情,认识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潮流。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危机与救亡——19世纪末中国的抗争。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承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展示189年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引导学生感受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面对国家遭难,中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坚决捍卫民族尊严,许多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子的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学习任务】1:

分析知识分子的革故鼎新----维新变法

材料1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为大连署以上书,与斯会其苦者凡千三百余人……其书之大意凡三事:

一曰拒和,二迁都,三曰变法。

而其宗仇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2卿士之制,自古为然,盖由封建来者也。

孔子患列侯之争,封建可削,世卿安得不讥。

读《王制》选士、造士、俊士之法,则世卿之制为孔子所削,而选举之制为孔子所创,昭昭然矣。

选举者,孔子之制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问题设计】:

为什么康有为要搬出孔子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领袖?

【教师】:

引导分析,国门洞开之后,清政府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而宣告失败。

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供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新锐知识分子首先从思想上发起了维新运动。

维新思想与传统思想格格不入,为避免太大的阻力康有为将孔子宣传为改制的先驱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这说明维新派不敢也不想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体现了其软弱性和妥协性。

材料3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

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来,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问题设计】:

分析戊戌维新在推动中国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由于守旧势力的顽固阻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因此维新变法持续了103日便失败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

它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尤其是维新派人物严复宣传的进化论,显著推动了中国仁人志士的思想觉醒和进步。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所说: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设计意图】:

借助相应的史料分析,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任务】2:

理解中国民众的爱国怒火——义和团运动。

材料4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

下流社会尤为急烈,以恨德人者推展而及所有之欧洲人,而以仇视欧人,乃并与欧人接近者亦仇视之。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材料5右图展示了义和团拆毁京汉铁路的场景。

问题设计:

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斗争的特点。

【学生活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地的反洋教斗争为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势力提供了情绪的宣泄点。

反洋教斗争与中国社会民间宗教信仰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义和团运动。

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大多是普通民众,尤以贫困的农民为多。

因此义和团运动虽然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但它也排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一切外国事物,具有历史局限性。

【问题设计】:

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与“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简要评价义和东南团运动。

【学生活动】:

思考评价。

可以看到,虽然义和团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看不清清王朝的真面目,对其愚忠,片面反对一切外国事物,存在着诸多的局限。

因此,不论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知识分子还是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民中华众,都无法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

【设计意图】:

通过理性分析和辩证看待义和团运动理解义和团因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而无法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提升学生对历史趋势的认识与理解洞察能力。

【学习任务】3:

认识民族危机的加剧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材料6这位老泼妇独裁专制四十年;她谁也不怕,只怕洋人。

如今洋人最后真来要她的老命了。

在眼睁睁就要投缳自尽之前,她还管得了大清江山,兆民生的不命?

她就放泼,和洋人拼命了…朝廷就决议重用义和团,对十一国列强不惜一战转;在了;主和五大臣,其后也相继被杀。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7城内外民居市廛,已焚者十之三四联军皆大掠,鲜得免者。

其袒匪之家,受伤更烈。

珍玩器物皆掠尽,其不便匣藏者,皆贱值售焉。

妇女虑受辱,多自刭。

朝衣冠及凤冠补服之尸,触目皆是。

有自久,项断尸坠者。

其生存者,多于战门首插某国顺民旗,求保护。

-----罗惇曧《拳变余闻》

材料81900年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

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设计】: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转变的原因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

分析思考,发表观点。

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于是列强联合起来侵略中国。

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招抚的态度,并贸然向各国宣战,利用义和团来打击列强。

慈禧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出卖义和团,并指令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犯下了累累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在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的巡抚与西方列强洽商“东南互保”,使整个东南地区避免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外国的入侵这一事件体现了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不断崛起的汉人官僚阶级已经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材料9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

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

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问题设计】: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简要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危害性。

【学生活动】:

思考分析。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大部地区划分势力范围,并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下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辛丑条约》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局面。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在此之前,清政府尚能控制整个中国,各省紧紧围绕着清政府来运转;在此之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从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

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重大的不平等条约,并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

回顾,完成表格。

 

战争

不平等条约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他规定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第二次鸦战争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黑龙江以北

苏里江以东

开放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2亿两白银

沙市、重

庆、苏州

杭州

办工厂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4.5亿两白银

惩办“首祸诸臣”定使馆界、拆除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上海铁路沿线驻军

材料10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1903年)

【学生活动】:

根据表格和材料10,结合教材,理解“民主革命”为何会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重要社会思潮。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义和团运动也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而失败了。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具,中国社会的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必要前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一股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思潮。

【设计意图】:

借助史料分析和表格梳理,一方面深刻理解《辛丑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和原因,另一方面初步明确了民主革命将成为时代的潮流,提升学生对历史趋势的把握能力。

(三)板书设计

(四)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水平1:

能够认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能够从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史料中提取相关信息,阐述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认识到维新派民众的斗争都是在反动势力的阻挠之下宣告失败。

水平2:

能够利用表格梳理等方法归纳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能够理解《马关条约》与维新变法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解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之间的联系;能够尝试从康有为所处的时代条件来解释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原因;认识维新派、义和团民众的爱国之情。

水平3:

能够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对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发生、失败的原因作合理解释;能够依据教材和相关史料论证维新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推翻专制制度的民主革命才是中国前进的方向;能够把握民主化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重要趋势。

水平4:

能够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问题;能及够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吸取经验教训,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于1950年,讲述了一位老警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

电影梗概如下: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

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

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

1919年,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

总想着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

这时到处出现共产党,秦大人要抓共产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

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

“我”的女儿大妞出嫁了,儿子海福继承父业,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等地相继沦陷。

日军抓走了“我”儿子的未婚妻小玉。

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

不久,申远被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

“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新认识。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情节:

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

概述和评价: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并发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革命进入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许多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令和措施。

不久,清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这一革命过程被称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但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一般来说,“情节”主要是指材料信息,比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历史现象”主要是指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如根据这一情节可以得出“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

概述和评价需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如辛亥革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历史局限性,评价要全面。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

……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

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

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可支持、否定或修改该观点;要求:

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评分标准态度清晰、准确、符合题意,论述,结论(或给在卷面整洁上)。

示例一:

我不赞同,我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一向重视人治,与西方重法治有所不同。

论述:

在二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整个官僚机制的运转服务于君主,从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宋代二府三司制度到明代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表现中国传统政治中人治色彩、权力过度集中不断加强,到封建社会后期官僚体制不断僵化,思想控制日益强化,束缚了人才,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西方社会中有法治的传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即是成文法的开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到公元6世纪,罗马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尽管古罗马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法律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西方社会有法治观念的存在。

示例二:

我赞同,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论述:

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为历代所传承,为庶族地主和平民入仕提供了重要途径,为传统社会的基层流动提供了可能性。

但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土,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僵化的科举取士束缚了人才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成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被用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宋明以后阻碍的思想进步,禁锢了人才。

综上,政治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否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示例三:

我认为传统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论述:

角度1:

可从封建社会前后期论述分别论述其积极和消极作用角度2:

可从传统制度对后世、对西方的影响论述其积极性

示例四:

我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之处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述。

比如同意“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的观点的可以从科举制度创立与发展以及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分析回答。

对于材料“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持不同意观点的可以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出人治思想以及西方罗马法倡导的法律理念等分析回答。

4.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回答问题。

提取两项图1到图2关于丝路贸易发展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说明恰当)。

【答案】丝路贸易目标变化:

图1主要是东西方的物资交流;图2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或答成:

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等亦可)

丝路贸易主体变化:

古代以西亚、阿拉伯、意大利、中国商人为主;当代以中国和沿途主要国家为主。

丝路贸易内容变化:

汉代主要是中国的丝绸、茶叶和外国的土特产商品的交换;当代交流范围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

更广阔,更深入,更全面。

(其他观点,论述合理亦可)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旨在考查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图1到图2的解读,可知图片中体现了古今在丝路贸易的目标、贸易的内容以及贸易的主体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古代丝绸之路的史实和当今一带一路的知识,从上述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要紧扣观点来展开说明,史论结合。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与仍未实现全盘集体化的1928年相比,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

针对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却有损于农业本身的发展的事实,亚·鲍文符合事实地指出,“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类似一种贡赋)”。

——摘编自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

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实施上述农业政策的目的及对本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个相关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加以说明。

【答案】

(1)目的: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

影响: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最终也阻碍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

(2)1953—1957年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史实之一)

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所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实之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史实之三。

若答出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WTO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详解】

(1)一问根据材料一“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行回答;二问根据材料一“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结合所学从服务于工业化、阻碍农业发展进行阐述。

(2)根据题干“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可知应从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故可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的内容及作用、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原因进行结合国家政策进行分别论述即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创立于上海,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120多年来,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

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目表(部分)

1915—1922年

《妇女杂志》创刊,是一份面向女性发行的综合性大型杂志。

《英文杂志》《科学》杂志创刊发行。

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出版《国音学生字汇》。

《小说月报》全面革新,由茅盾主编。

出版冰心《繁星》。

1924—1937年

出版李大钊《史学要论》,这是中国第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历史学著作。

出版吴半农译《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张仲实译《政治经济学教程》((苏)拉皮杜斯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苏)米丁著)。

1955—1979年

出版《新华字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也是世界史上发行量最大的字典。

出版《日汉词典》、《汉德词典》、《俄汉大辞典》等。

正式出版《现代汉语词典》,这是中国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

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古汉语权威字典。

1979—2018年

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是我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丛书,所收著作均为世界学术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范围涉及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历史等学科,包括《社会契约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种起源》等700余种。

 

——据商务印书馆网站整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请任选其中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1915—1922年为例说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根据“《妇女杂志》创刊,是一份面向女性发行的综合性大型杂志。

《英文杂志》《科学》杂志创刊发行。

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出版《国音学生字汇》”,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分析阐述。

背景可从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等分析,内容可从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反对迷信愚昧、旧道德、旧文学分析,影响可从促进思想解放、科学发展、文化普及等角度予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