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3039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docx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二期课改总结报告

一、概述

二期课改犹如一股春风,给小学数学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

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综合实践为特点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开始实验就得到我们数学老师的肯定。

二期课改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们立足于关注不断变化的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充分感受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五年来,我校的数学老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加以了关注。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重视教育科研效应,向科研要质量

我校教师科研意识日趋浓厚,向科研要质量已成共识。

学校教研组以“小学数学探究性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为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切入口,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深层次地认识,大范围地实践。

探究性学习时在教学过程忠创设一种近似于科学研究的措施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培养发展性、创造性综合学力。

既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反思,发现新问题,形成研究问题,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低年级(1~2年级)

*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

*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强烈的好奇心。

*会获取信息数据,将获取的信息归类。

*让学生体会同伴合作的快乐。

中年级(3~4年级)

了解调查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

*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

养成开放性的思维习惯。

*会解释信息,根据给出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

高年级(5年级)

*初步掌握调查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

*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

*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友好地和同学合作,完成课题作业。

我们提出: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要求教师做到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然而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呢?

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淡薄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许多的学生只有在课堂和考试时才感到数学有用。

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数学价值几乎不存在了。

针对这一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反思与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二期课改新教材《倍》是一个较抽象的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的老师创设了一个“小朋友们在公园划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力求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1:

《倍》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划船图。

师:

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呀?

生:

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划船。

师:

小朋友划着不同颜色的小船在游玩,那么,

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倍》。

(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题1:

知道几个3就是3的几倍。

1)师:

我们把黄船上的人数看作1份,就是把3看作1份,那么黄

船上的人数就是1个3,算式会写吗?

生:

1×3=3

师:

1个3也可以说成3的1倍,算式是3×1=3。

2)师:

同样把3看作1份,绿船上的人数有几份呢?

表示什么?

生:

绿船上的人数有2份,表示2个3,也可以说成3的2倍

师:

算式会写吗?

生:

2×3=6或3×2=6

3)师:

红船上的人数有几份?

表示什么?

生:

红船上的人数有3份,表示3个3,也可以说成3的3倍。

算式3×3=9

4)师:

刚才,我们在算每种船上的人数时,把什么看作几份的?

生:

把3看作1份

师:

对,把3看作1份,1个3就是3的1倍,2个3就是3的2倍,

3个3就是3的3倍,那么4个3,5个3,6个3呢?

生:

4个3就是3的4倍,5个3就是3的5倍,……

归纳:

几个3就是3的几倍。

5)师:

现在我们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人在划船,你会算吗?

生:

划船的总人数是6个3,也可以说成是3的6倍,

算式是6×3=18或3×6=18

2、教学题2:

推广“几个△就是△的几倍”。

投影转杯车图。

1)师:

我们把“绿杯”中的人数看作1份,那么1份就是几?

“绿杯”中的人数怎么表示?

生:

(“绿杯”中的人数是1个4,也可以说成4的1倍)。

2)师:

“红杯”中的人数怎么表示?

生:

(小组讨论,完成题2中的第二、三行填空,交流。

3)师:

转杯车中的总人数有多少?

生:

(独立思考并完成题2的第四、五行填空,交流。

4)师:

我们在算转杯车的人数时,把什么看作1份?

生:

把4看作1份。

师:

对,把4看作1份,1个4就是4的1倍,3个4就是4的3倍,5个4就是4的5倍。

如果把6看作1份,1个6也可以说成什么?

2个6呢?

3个6呢?

那么8个4说成什么?

9个7,5个8呢?

......

归纳:

几个△就是△的几倍。

三、巩固提高

1、摆一摆,说一说。

1)白小棒摆2根,红小棒的根数是白小棒的5倍。

生:

(先摆后说)把2根小棒看作1份,红小棒的根数有这样的5份,

红小棒的根数是5个2,也可以说成2的5倍。

2)黄小棒摆4根,白小棒的根数是黄小棒的3倍。

生:

(先摆后说)把4根小棒看作1份,白小棒的根数有这样的3份,

白小棒的根数是3个4,也可以说成4的3倍。

2、出示题3。

量绳图。

师:

1份是几?

有几份?

表示几个几?

也可以说成几的几倍?

生:

(独立完成书上填空,交流。

…………

反思:

在这节课中,“划船”,“玩转杯车”,“摆小棒”,“量绳”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平时经常看到、听到、亲自去做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1、在生活情境中探究新知。

在小学数学中。

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倍”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于学生“划船”的生活实例,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划船的人数,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数学学习也就变锝更加容易。

2、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新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倍”这个概念后,我让学生人人动手摆小棒,同时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小棒的情况用几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动手、动口的同时,又动了脑,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倍”的含义。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以致用,对数学来说,也不例外。

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

在本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量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用“倍”的知识来说一说,做一做,促使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具体生活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用亲切、热情、新颖、有趣的话,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图画的色彩和图案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如我们的教室、买冰淇淋、数砖墙、运动会、游海岛、游乐场统计图等等,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美丽、有趣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且有效地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善于诱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二期课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合理地提问,或诱导学生提问,或创设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

我们要改变单一讲授的传授知识形式,因为缺乏思维过程体验的教学最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例”,而非心中有“数”,这对数学学习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包括了诸多创造性思维因素,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创造态度与创造情感的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案例2:

《数砖墙》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

很久以前,有一座城堡,城堡里面有一堵墙。

(媒体边演示边叙述)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砖上有数字)对呀,我们把有数字的砖称作“数砖”,像这样数砖砌成的墙叫做“数砖墙”。

(揭示课题)城堡的主人说:

谁能破译出这面数砖墙的秘密,谁就能得到智慧的力量。

试一试,你行吗?

7

34

122

二、观察数墙,发现规则

师:

老师这里有一个提示:

要想破译数砖墙的秘密,首先要仔细观察数砖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可以4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

我发现:

这堵数砖墙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底层的数较小,越往上越大。

师:

还发现什么吗?

生1:

我发现:

第二层的3等于底层的1和2加起来的和,4等于2加2的和。

生2、我发现:

第三层的7等于第二层的3和4加起来的和。

……..

反思:

《数砖墙》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而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其内容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已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看到一些砖墙,同时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所以课一开始老师利用“讲故事”这一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砖上由模糊变清晰的数字,再引出“数砖墙”这一课题。

通过城堡主人的话语,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通过数砖墙这一新颖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

在讨论交流之前,先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时间,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表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二期课改的数学课程目标特别强调“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为此,我们在课题引入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源头,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思维之门,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使思维具有目标性,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够全神贯注于所要解决的问题,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案例故事:

在教学完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后,老师出了一题这样的练习题:

3×□□=111,学生即刻进行了讨论,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过程:

有的从除法的角度来考虑,但又不会计算111÷3的商;也有组的想法和老师不谋而合。

这时有学生高高得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老师意料之中的想法:

即从个位算起,3乘几得个位是1,很明显只有3乘7是21,最后积的百位和十位上的数是11,11个十减去进位的2个十,就是九个十,即十位的数肯定是3,所以要填的数是37。

老师正暗暗高兴时,平时常有不同见解的同学举起了小手,对老师说:

“老师,我还想说。

”老师随即请他说来听听。

他说:

“111最接近120,120是3×40的积,120和111相差9,9是3×3的积,3×40-3×3就是3×37,所以要填的数是37。

”他不太自信的朝老师看着,说实在话他的想法也是老师没预料到的。

他其实是通过估算的方法来进行考虑,完全跳出了成人一般的想法。

老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也表扬了他积极动脑,不人云亦云,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从这个细节中,不难看出:

我们的学生真不一般,可不能小看他们。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些时候缺乏老师的学法指导,学生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甚至会因此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学生害怕数学、回避数学。

这正说明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理念,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适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这也正是“教是为了不教”。

案例故事:

我们的老师在教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

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起来。

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象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老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

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

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认识的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的。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

”这个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

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4、强化动手操作,内化学生的思维素质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卷尺、米尺、格尺、直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铅笔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

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学稳步提高

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习领域,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重视课外活动指导与学困生辅导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具体表现,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1、每学期开展数学主题周活动。

力求做到:

(1)抱着普及到提高的宗旨,先普及再提高,扩大参与面。

(2)教研组长为首,全组参与,共同商讨,制定活动方案。

(3)活动从计划到宣传发动,资料齐全,步骤清晰。

(4)活动富有创意,与学科紧密结合,总结表彰,从学生兴趣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儿童生活融汇起来,同时着重拓宽数学学习渠道,开发形成多个渠道,全方位的数学学习格局。

让学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数学在校园更多的空间里面呈现数学,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A、数学报。

定期编写数学班报让它悬挂在教室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种新的载体。

报纸编好后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以发挥报纸应有的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

(1)富有悬念的内容介绍。

如一份报纸编好后可以这样介绍:

同学们,我们班第3辑数学报今天又要和大家见面了,在这辑数学报上我们选登了三篇数学日记,你的数学日记被选上了吗?

这次聪明的阿凡提来到我们数学报做客,他好好的教训了一个既贪财又奸诈,还专门放高利贷剥削老百姓的西瓜店老板沙拉,你想知道他是怎样教训西瓜店老板的吗?

想知道?

答案在这里呢(用手举起报纸),拿去看吧(把报纸递给学生。

)这样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去阅读数学报。

(2)对学生编写的数学报可以开展优秀数学报评比,让全班学生给每期数学报打分,一个学期结束后,评出优秀数学报和最佳评分奖。

这样每个学生也就能去认真的阅读数学报。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数学报的体会。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数学报的作用,更加乐于阅读数学报。

B、数学角(数学园地)。

数学角(数学园地)是指在教室的墙上,或者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和学校走廊上的黑板,校园的宣传窗里张贴或编写相关的数学内容。

使数学在校园里拥有更多的空间。

在设计数学角(数学园地)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联手,共同参与。

在设计数学角时,教师主要负责组织指导,比如组织学生思考以怎样的形式来设计数学角,板面如何安排,内容怎样选择等等。

而整个操作过程应由学生来完成?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机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设计数学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负责设计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就掌握了数学角的中的数学知识,没有负责设计的学生,他们会因为好奇而围观,看看数学角上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他会向设计者提问,在设计者的解答下对数学角的内容能够领会的更深刻。

数学角的设计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利用数学角的一个过程。

(2)形式多样,富有美感。

数学角的形式变化主要在于板面设计的多样性。

数学角的版面设计可以有各种方法:

⊙把数学内容写在一些几何图里面,然后把各个写有数学内容的几何图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整体。

⊙可以把赏心悦目的图片作为数学角的整体外观。

把数学内容张贴或书写在相应的地方。

⊙对在整体外观固定的地方(如在黑板上和宣传窗里)设计数学角(数学园地)时,各块内容的抄写要尽量避免全部横着排或全部竖着排,而应横竖皆有,有些内容还可以用几何图形在外面加框,或者在不同内容之间的隔缝里绘制花边。

整个版面不能全部是文字内容,而应留出一些地方添加插图,以使整个版面更具美感。

(3〉内容新颖,具有吸引力。

数学角的内容要新颖有趣,不能是课本知识的抄袭或单纯的课本知识的延伸,而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安排各种内容。

在数学角中刊登学生的优秀作业、获奖情况,给被刊登的同学和获奖的同学以成就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对其他同学来说还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在数学角中编排数学故事、数学童话,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数学角中出几个数学竞赛题、数学迷宫,让学生去思考解题的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角中安排一些学习方法的辅导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轻松有效。

(4)经常更换,常换常新。

不管是数学角的呈现形式还是数学角的内容都要做到经常更换,常常给学生以新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数学角这个学习渠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应有作用。

C、数学竞赛

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这对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数学竞赛可以从不同层次上来开展:

(1)班际赛,同一个学校各个班之间开展数学竞赛。

(2)小组赛,一个班各个小组之间开展数学竞赛。

(3)个人赛,一个班里各个同学之间开展竞赛,当然在前面几个层次的竞赛中也已包含了个人赛,因为一般的比赛中都有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相应的也设有团体奖和个人奖。

(4)自我竞赛,学生自己开展纵向比较。

比如说,一个学生每天做口算题时都把自己在相同时间内的正确题数记录下来,经常比较自已现在跟过去的成绩,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竞赛的内容应力求丰富。

比如说可以开展数学智力竞赛、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创作数学故事比赛、讲述数学故事比赛、走数学棋竞赛等等。

D、数学儿歌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

在儿歌的几种主要艺术形式中有一种数数歌,这是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的儿歌。

低幼儿童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对抽象的数字观念不易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数序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数数歌就成了一种符合低幼儿童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

数数歌中有主要教幼儿认识数的序列的。

《五指歌》:

—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有帮助幼儿训练初步的计算能力的,它以帮助儿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

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相关数学知识编写成儿歌。

数学儿歌的编写要体现以下几点:

(1)富有儿童情趣,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在教了“4的乘法口诀”后,老师编了:

一只青蛙4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两只青蛙8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

让学生尽快记住4的乘法口诀。

(2)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如在教了直线和线段后,编写这样一首儿歌来体现直线和线段的特点。

直线和线段,

为人正直腰不弯。

直线本领大,

身体无限长。

线段最乖巧,

只在两点之间跑。

这首儿歌的第一句写出了直线和线段的共同特点:

直,用以区分曲线和折线。

第二句写出了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特点。

第三句说明线段有两个端点。

整首儿歌内容浅显易懂,音韵和谐,好上口,易传诵,一下子就为学生所接受。

(3)吟唱与操作互补。

编写的儿歌可以一边吟唱一边操作,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了等于、大于、小于后,编了:

大口对大数,

尖头对小数。

左比右大,用大于;

左比右小,用小于;

左右相等,用等于。

当然并不是每一首儿歌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