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素养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962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体素养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媒体素养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媒体素养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媒体素养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媒体素养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媒体素养教育.docx

《媒体素养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体素养教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媒体素养教育.docx

媒体素养教育

媒體素養教育

第一部份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壹、媒體是第二個教育課程(SecondCurriculum)

教育學界大多數人都注意到「學校」這個體制,如何改變了一百多年來國人的教育過程和教育內涵,尤其是學校如何取代家庭,成為主要的教育場所。

但是較少人知道,電視興起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發達的過去這四十年,媒體已經成為國內青少年和兒童的第二個教育課程,甚至直逼「學校」,有取而代之成為第一個教育體制的可能。

媒體在教育上,不但進一步邊緣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也逐步瓦解、威脅與動搖了學校的權威地位。

媒體不但在「教育」兒童與青少年,也在「教育」社會中的每個成員。

我們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除了難以明辨媒體內容的真實與虛構之外,甚至會自認為個人不會受到媒體影響(但相信別人會受到媒體影響,此謂傳播的「第三人效果」)。

加上青少年與兒童接觸媒體時間(包括網際網路、電玩),已經超過在中小學教室上課的總時數,因此,如果主張媒體是第一教育體制,而非第二教育體制,並不為過。

面對充滿競爭與挑戰的二十一世紀,資訊快速的累積在全球經濟與文化相通的社會環境中,成為地球村每個世界公民的生命必需品,其重要性等同於生命中的陽光、水與空氣。

媒介消費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作息中佔重要比例,如國內國小兒童每天扣除上學、睡覺、交通時間外,看電視的時間幾乎佔兒童休閒時間的二分之一。

而青少年接觸電視、使用電腦遊戲、上網的時間逐漸增多,大量的媒介化資訊(mediatedinformation)已成為兒童、青少年族群與一般民眾資訊來源最重要的管道。

無庸置疑地,傳播媒介已經成為年輕一代建立世界觀及價值觀的最重要來源。

教育工作者如何建設性的面對資本主義下的流行文化與學習者文化的關係,尤其是如何積極培養學習者思辨資訊,已變成不能忽視的教育新課題。

以往教育體系中,傳授學生不同領域知識的聽說讀寫基本能力,但對於社會公民每天接觸大量媒體資訊和流行文化,尚缺乏一套養成教育來涵養公民的媒體素養與能力。

因此,未來數位化發展的社會,媒體素養教育亦顯得格外重要,而使教育行政機關格外重視這項教育給付——媒體素養教育。

貳、我國媒體現狀

一、媒體的特質

媒體對個人而言,可以帶來新聞、娛樂、教育,同時夾帶偏頗的意識型態、單一化的價值觀念與偏離真實的社會再現。

事實上,所有的媒體內容都是經過選擇與建構的過程而產生。

一般而言,檢視媒體所提供的資訊中有五項重要的本質:

(一)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地反映世界。

(二)媒體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

(三)訊息的呈現,可能受到媒體記者與編輯者、媒體部門與組織負責人,甚或政府、政黨或財團的影響。

(四)媒體的傳播科技特質,塑造了媒體獨特的表現形式或內涵。

(五)閱聽人(接收資訊的觀眾或是讀者)是媒體工業運作下所產生的市場商品,作為廣告商欲觸及的目標對象。

二、媒體的發展歷史

在國內早期的黨政戒嚴時期,媒體事業的發展受到相當大的管制,如限制報紙的張數與家數、掌控無線電波並限制電視電台設立,造成兩報三台的市場壟斷與言論單一化。

民國77(1988)年政府宣布解嚴,逐漸解除對媒體的管制,市場大開後媒體數量暴增數十倍。

以報紙來說,民國77(1988)年解嚴加上取消張數限制後,報紙家數倍增,根據民國90(2000)年出版年鑑統計,目前報紙共有445家,市場競爭壓力大,追求利潤以尋求生存空間變成第一要務。

雜誌社有6﹐641家,使我國成為雜誌密度最高的國家,其中市面上銷售的雜誌更達600多種。

民國82(1993)年起開放廣播電台申設,到民國90(2001)年12月止,合法申請設立的廣播電台有174家,正式營運的有139家,使得廣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各電台為求生存,以聯播和聯營方式擴大收聽範圍。

無線電視以早年設立的台視、中視、華視等三家官控商營的電視台,加上新近商營的民視與公共媒體的公共電視等共五家無線電視台,其市場佔有率卻因有線電視頻道與衛星頻道的出現,廣告大餅被稀釋,陸續也出現營運虧損的危機,

國內的有線電視系統到民國90(2001)年12月底共有64家開播,每天播送八、九十個頻道包括衛星電視和多媒體等節目,目前國內節目供應者提供將近124個頻道,也加速了國內媒體的競爭效應。

根據天下雜誌2002年1月及4月的報導,民國85(1996)年包括無線與有線電視、雜誌、報紙、廣播等國內五大媒體總廣告量為400億台幣,民國90(2001)年為520億,僅成長30%;然而,媒體開放經營後真正能賺錢的少,卻使媒體的經營陷入惡性競爭,造成媒體產業重視短線利益,欠缺長期規劃的能力,也導致國內媒體節目品質的持續低落。

民眾對媒體的批評包括:

1.眾聲喧囂、吵鬧、真相模糊

2.強化對立與衝突、偏好聳動新聞

3.社會新聞比重過高

4.缺乏深度與內涵

5.太著重負面、八卦報導

6.傾向有聞必錄,查證不足

7.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8.缺乏文化、教育和社區新聞

9.推波助瀾一些扭曲的社會現象

而大眾常拒看媒體或是對媒體充滿負面印象,認為媒體高居國內亂象最該負責任的第二名,乃至認為媒體聳動炒作新聞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危機之一,也是社會亂源,其中對媒體不信任者達37%。

國內的媒體出現這些負面的社會效應,主要原因源自於兩個關鍵點:

一是媒體在概念上是屬於公共財的社會公器,但是由於國內媒體以商業經營制度為主,無論平面、電子媒體過度重視市場競爭和追求利潤,忽略媒體本應監督政府施政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所扮演的第四權角色,反成為以煽、色、腥等扭曲、充滿偏頗意識型態與商業利潤的追求者,無視社會觀察與監督者的功能。

二是國內缺乏公共媒體的論述空間,在無線電視台方面,全國只有一家不受政治和商業力量左右的公共電視,不足以平衡媒體傾斜的生態。

社會大眾也認為個人無能為力去改善媒體表現,使得最能展現傳播公民權的公共與社區品味,因缺乏公民的聲音,無從建立。

三、媒體的公民傳播權

具體而言,公民有六種基本的傳播權利:

知的權利、傳布消息的權利、討論時政的權利、保護個人隱私的權利、個人積極地接近與使用媒體的社會權利,以及接受媒體素養教育的權利。

由於公民的傳播權乃是基本人權的一部份,現代大眾媒體影響民主社會極深,身為現代公民就必須瞭解媒體、並且接近使用媒體(accesstomedia),才能彰顯媒體服務社會公共事務的角色。

從以上的觀察我們主張,進入數位資訊時代的當務之急就是培養每個公民成為耳聰目明的收訊者,能對媒體深入瞭解,不再消極地接收媒體資訊,更可積極地「解毒」與「解讀」媒體、「接近使用」媒體,藉由「媒體素養教育」的「新素養」培育過程,成為主動的媒體公民--有能力加入資訊生產、善用媒體並進行公共監督。

參、國際媒體教育現況

國際上許多國家如英國、加拿大、澳洲等,早已把媒體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而亞洲的日本、香港也持續關心媒體教育的需求,把大眾傳播媒介稱為「看不見的學校」(invisibleschool)或「同步學校」(parallelschool),而這所無形學校的課程,甚或比傳統學校的課程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體認到將「媒體教育」(mediaeducation)納入正規學校課程與終身教育有其必要。

英國自1930年代起便將媒體教育視為正式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由現場教師將媒體教育與現有學科加以結合,以培養學生文化品味為核心。

英國的媒體教育以「誰生產媒體文本Text?

」、「媒體文本形式為何?

」、「媒體文本如何被產製?

」、「閱聽人如何理解文本?

」、「目標閱聽人為何?

」、「文本如何再現真實?

」六個面向的媒體教育內涵,施行由幼稚園大班到高中的正式學制課程,並有完整的評量系統。

澳洲媒體教育起源於197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的勃興,因有感於西方暨好萊塢的流行文化與對在地文化的影響而發端。

澳洲的媒體教育發展完整,從各級學校教育到政府部門提供教育基金,培育教師的媒體教育專長,各地的教師團體也透過政府鼓勵機制,系統性且多元的研究來發展媒體教育的課程。

加拿大媒體教育的發展模式最初由幾個積極的省分推動,於1998年底各省皆將媒體教育納入正式教育體制中。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媒體教育核心概念廣為各國所引用,包括:

「媒體訊息是人為所建構」、「媒體建構了真實」、「閱聽人自我詮釋媒體內容的意義」、「媒體具有商業性質」、「媒體具有社會政治意義」、「媒體內容含有意識型態與價值觀」、「媒體訊息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學習者應該學會欣賞每種媒介獨特的美學形式」。

美國1970年代大力發展各級學校批判性觀看技巧的媒體素養教材,1992年以來媒體教育的發展重心因美國的藥品(毒品)濫用、早發性性行為、未婚懷孕、煙、酒、愛滋病與校園暴力等問題,媒體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而使得媒體健康訊息的解讀與分析,成為晚近美國媒體教育的重點與特色。

亞洲地區與台灣相鄰的日本媒體教育,1970年代主要是由民間團體所推動。

除了強調批判的媒體教育觀點外,2000年日本東京大學推動的媒體素養更結合媒體組織與專業人士,使得媒體教育形成產、官、學、研究的完整環路,媒體專業人士與教育學者共同成為媒體教育的夥伴關係,而非對抗的良性發展至為特殊。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1年在中小學與高中設立「綜合教育」科目也納入媒體素養,並預計2002年將公布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

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時開始推動媒體教育,由民間非營利性的教育協會或基金會擔任媒體教育的運動核心,發展教材、師資培訓與推廣、遊說政府教育部門,香港民間力量之所以能蓬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香港政府成立了優質教育基金會(QualityEducationFund),鼓勵並提供經費給各式的「新」學習,而媒體教育正好符合「新素養」的教育改革。

目前香港的媒體教育推展以公部門、電視機構、民間團體與各級學校合作,藉著充裕的優質教育基金推動課程、教材與國際交流與互動。

各國的媒體教育已經論證多年,逐漸發展出在中小學實施融入課程的「媒體教育」、高中階段獨立開設的「媒體研究」(mediastudies)、「媒體批評」(mediacriticism)的正式課程;其他衍生性學習活動,也從學校教育推廣到社會終身教育,目的在培養公民的「媒體素養」,而這正是所謂的「媒體素養教育」,有別於過去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教育目標的主軸在於培養全民具備思辨與產製資訊能力,以成為形塑國家與社區文化品味的媒體公民。

肆、媒體教育與國家的未來發展

過去數年國內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是依靠民間非營利組織團體和學術機構的力量,而公部門的教育主管機關過去幾年補助經費在社會教育推動的「媒體素養學習列車」、學術的「媒體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以及大學開設的「媒體素養概論」通識課程。

民間和政府單位由點到線的方式,在學術研究、課程設計、教材發展、師資培育和教育推廣方面,僅以稀少的資源和人力推動,使得媒體教育無法廣泛地對教育體制與社會全民產生巨大的影響。

細觀政府「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裡強調國家的人文素質、生活環境、公共建設的品質,攸關人才的培育,是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面對全球性競賽與挑戰的重要課題。

未來國家發展的核心價值「以人為本、永續經營」,其中的「e世代人才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數位化台灣」、「新故鄉社區營造」等計畫,在在都強調全民擁有資訊與使用資訊、思辨資訊、創造與表達資訊的重要素養與內涵,幾乎與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完全一致,而二者最終目的都在改進生活文化品質,創建一個具競爭力和素養的民主社會。

因此,此刻推動全民的媒體素養教育正可配合並積極引導國家未來發展,強化全民的人文素養、教育品質和民主社會的健全發展。

相較其他亞洲國家的媒體教育,日本雖發韌較早,由民間團體以媒體觀察的角度推動,直到1998年左右才開始系統性的討論;香港也是近5年來才開始積極作為;台灣的媒體教育無論在學術理論的建立,對國際媒體教育的貢獻,本土與在地的教學實驗,民間力量的整合等方面,皆超越亞洲其他國家甚多。

透過宏觀的、系統性的整體媒體素養教育全方位的設計、規劃與具體推動,我國將成為亞洲地區媒體教育的先驅者;而放眼國際,以全民為對象,扣緊在地文化與社會脈絡的台灣媒體教育經驗,也將成為世界媒體教育的典範。

第二部份媒體素養教育的願景

壹、建立健康媒體社區

媒體教育的終極願景,在於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的機制,強化全民對媒體的釋放與賦權,建立「健康媒體社區」(HealthyMediaCommunity)。

媒體素養教育是一種「優質公民」的教育,目的是要造就在民主社會中,對無所不在的資訊,具有主體意志、獨立思考的公民。

這種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人民兩種能力:

釋放(liberating)和賦權(empowerment)。

「釋放」指的是個人在心智上能夠穿透媒體所建構的迷障,不被媒體左右;更能進行社會參與,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公民民主素養。

「賦權」指的是個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進而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乃至培養公民產製創意的、良性的、教育的訊息,共同建構社區品味(communitystandard),從而提高社會的文化品質。

貳、推動媒體素養終身教育

本白皮書所稱「媒體素養教育」,是透過現行教育體系,在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專科及大學院校推動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的媒體素養教育,同時藉由社會教育的機制推動,使媒體素養成為社會大眾終身教育的一環。

我們提出的理論基礎是以「健康社區」(HealthyCommunity)的概念為理論核心。

「健康社區」是晚近被提出的一個健康教育哲學,也是美國健康教育(HealthPeople2010)的理論基礎。

「健康」是一種狀態,此概念雖源自於健康醫學領域,卻真確地用於公民生活的各層面。

這個理論的精髓,在於把健康問題建築在社區文化和社區組織的結構上,認為健康不再是「找出病源----治好病」的個人責任或個人歸因行為,這樣的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Model)健康理論已經不合時宜。

現代的「健康社區」強調個人所組成的社區文化、社區環境、社區結構,需要共同為個人的健康負責。

當代人的健康素養問題與傳播媒介息息相關。

所以,促進健康素養的理論基礎,也可以用在促進媒體素養上。

簡單地說,個人的媒體素養問題,主要是社區和社會文化造成的,所以媒體素養教育的重點,是在建設「健康媒體社區」,此為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

一、健康媒體社區的主體,是公民(人),不是傳播體系(組織)。

意指改變社區文化必須先由人的意志改變著手,而人的動能與能力需要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的涵養。

二、公民個人的文化健康與否,不全然是個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整體社區的社會文化、社區環境、社區居民的社會關係等所共同促成。

三、有文化健康的社區,才有文化健康的公民。

四、公民個人,不但要有具有健康的知識,而且還要擁有取得健康訊息的能力,以及「倡導健康主張能力」(healthadvocacycompetency);有健康知識,又有傳達健康主張的行動能力,才能在社區形成風潮,創造社區新氣候,影響他人,善用行動知識來達到「健康媒體社區」的最高目標。

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定位在成就「健康媒體社區」,對於教育策略的實際運作,意義重大。

首先,社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凌駕在個人因素之上。

其次,藉由集體的知識成長來改變社區。

第三,強調賦權、釋放,強調知識行動化,強調社區對話。

第四,教育目的分成兩大類:

(一)提高媒體素養,

(二)培養倡導媒體素養的能力(mediaadvocacycompetency),是一種公民本位、社區本位的教育行動。

因此,媒體素養教育推行時,不但強調經由正規教育的涵養,使個體養成對媒體資訊自主獨立的思辨能力養成,更主張以公民為主的媒體素養教育社區,必須具備媒體教育教學、實驗的設備與場域,提供個人或團體媒體製作與傳播的技術能力,並透過媒體主動表達社區意見,營造社區的媒體文化品味,達成健康媒體社區的目標。

參、提昇國民媒體素養能力

素養一般指的是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一個公民參與民主活動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通常是義務教育最主要的內涵。

而媒體素養教育是奠基於基本素養,於民主社會所發展的新素養教育概念。

媒體素養教育的使命在於:

一、形塑健康媒體的社區和文化環境。

二、培養使用媒體、思辨媒體、近用媒體的行動轉化與實踐。

三、瞭解媒體資訊對民主社會健全發展的影響和重要性。

四、建構民主社會的公民傳播權。

五、培育學生與公民獨立學習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媒體素養主要培養國民洞察媒體資訊時,應具備下列基本能

力︰

一、在媒體素養方面

1.瞭解媒體訊息內容

1-1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媒體語言與成規)。

1-2瞭解媒體類型與敘事如何產製意義。

1-3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1-4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2.思辨媒體再現

2-1辨識媒介內容中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傾向等各種面向的刻板印象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

2-2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2-3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3.反思閱聽人的意義

3-1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3-2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3-3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

3-4認識廣告工業的主要概念:

收聽/收視率、廣告的社會與文化意涵。

4.分析媒體組織

4-1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4-2檢視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

4-3瞭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區別。

4-4檢視資訊私有化的影響。

5.影響和接近使用媒體

5-1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5-2實踐接近使用媒體。

5-3區辨被動媒體消費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

5-4主張個人肖像權、隱私權。

5-5主張公共資訊開放。

二、在媒體教育方面:

1.使社區民眾具有推廣「健康媒體社區」的能力。

2.在媒體落實「接近使用媒體權」,彰顯其為人權也是公民傳播權。

3.在社區(團體)創造討論媒體的公共論壇或對話空間,提供社區媒體製作技術和實驗場域,以社區的自主力量,藉由集體參與來改善文化環境,提升生活與文化品質,並使高素質的文化品質成為未來的核心價值。

肆、建構具體有效的策略

策略:

融合統整→協同支援→互補發展→全民系統

一、統整融合策略

各級學校高中職以下層面,媒體素養教育將藉由主題統整的教學與九年一貫的七大學習領域和六大議題,進行融合,並在課程、教法、評量等教材教法上,以實踐知識與行動中認識為設計基準,活化教學成效,其措施為︰

1.國中小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與跨領域的統整課程、教學。

2.高中(職)、大學進行教學整合並開設課程與編撰教材。

3.鼓勵與補助各級學校的媒體素養教育推廣活動。

二、支援策略

於師資培育體制與社會教育內建立各級學校和社區媒體教師的專業培育,長期系統化的師資支援,加強教師與社區講師媒體專業素養的養成與進修,提供教育者樂意主動教學的教學資源。

三、全民策略

家長和社會大眾層面基於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關注於思辨媒體的素養態度的養成與實踐,進而行動成為社會公民的角色,運用既有各種互補與開放的社會教育網絡,開展全民的媒體素養教育運動。

1.保障公民媒體素養教育的受教權。

2.強化各相關主管機關對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視與支持。

3.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為全民生活文化素養的重要指標。

4.提供社區的媒體製作技術、設備和實驗場域,促成全民的接近使用媒體。

5.結合終身學習網絡,建立健康媒體社區的環境意識。

四、互補策略

建立媒體專業和社會良好互動關係,使媒體專業人員覺知自己是媒體工作者,也是媒體教育者,媒體的組織是資訊產製的機構,也是資訊教育機構。

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和媒體的角色共生共創。

1.鼓勵媒體與民間團體、各級學校、社區形成媒體素養教育的伙伴關係,促動媒體教育的社會概念行銷。

2.責成媒體專業對媒體教育支援的承諾。

五、評鑑策略

整體社會文化環境是一個開放且相互影響的系統,因此媒體教育的執行,從前置的調查研究、政策的施行、教育成效的評估皆須建立評鑑、評估的研究機制與系統加以追蹤,以落實政策的主張。

第三部份媒體素養教育的政策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在國家整體施政發展的大架構中,與當前『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e世代人才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數位化台灣」、「新故鄉社區營造」等計畫的具體工作方案息息相關,且為方案內涵所強調全民素質的關鍵元素,考慮國家發展資源與整體效果的發揮,提出媒體素養教育的政策如后。

壹、落實相關法令

一.落實「廣播電視法」,電波頻道為社會公有︰

「廣播電視法」第四條「廣播、電視事業使用之電波頻率,為國家所有,由交通部會同行政院新聞局規劃支配。

電波頻率不得租賃、借貸或轉讓」。

該法條說明電波為全民所有,屬於公共財,不管商營或公共媒體,皆須貫徹媒體為社會公器的角色。

媒體業者為促成媒體教育實踐的一環,應提供設備、資源與人才,積極參與媒體素養教育。

新聞局廣播電視審議委員會應將業者推動媒體教育的表現,列入評鑑、換照的審議項目。

二.落實「有線電視法」,鼓勵媒體業者協助民眾近用公共頻道,表達對公共議題、事務的意見︰

「有線電視法」第二十三條第二項「有線電視系統免費提供之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之頻道,應以服務當地(社區)民眾、滿足地(社區)正當需求為宗旨」,此類節目即是大法官解釋文第364號所說的「接近使用媒介權」(簡稱「近用權」),是公民的傳播權之一。

「近用」也是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

有線電視系統應提供頻道與時段作為媒體教育之用,有線電視經營業者應將此類頻道之執行情形保存,以作為有線電視審議委員會評鑑、換照之用。

三.落實「終身學習法」,鼓勵和補助媒體播送和製作優良的媒體素養節目:

「終身學習法」第十四條明訂「電子媒體應提供一定比例時段的頻道,播放有關終身學習的節目」,電視、廣播、網路、平面等媒體,應積極參與媒體素養教育的節目製播。

四.落實「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保護兒童青少年免於媒體內容的傷害:

電視節目分級制度的實施,一方面顧及節目之藝術創意及內容之完整性;另一方面則維護兒童、少年身心健康,提供觀眾選擇收視之參考,防範電視節目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負面影響的防範手段。

建議新聞局將節目分級制度擴及到網頁、網站、電玩、遊戲軟體等新興媒體中。

貳、組織運作

一.教育部推動成立「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負責研議與審查媒體素養教育的規劃和政策方向,並推動、督導與評估有關之活動。

其運作精神將以中央建立機制與提供資源,並由地方和民間作為執行單位,以期落實各項計畫為地區本位的主體性。

委員會組織將依計畫、執行和考核分立設計;委員會自成一評鑑體系,建立良性的運作機制。

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組織架構如下:

二.國立教育研究院建置「媒體素養教育研究小組」,支援學校和社會教育之媒體素養教育的落實,並推動經常性、政策性的媒體素養教育研究。

三.教育部補助或獎勵大專院校相關系所與教育團體,籌設發展媒體素養教育相關議題的學術研究中心或系所,拓展相關研究,作為媒體素養學術發展的基地。

參、課程內容

一.修訂「高中課程標準總綱」,鼓勵各校於選修課程開設媒體素養教育相關課程。

二.規劃國中小與高中(職)各級學校的媒體素養教育課程

(一)媒體素養教育納入九年一貫重大議題,融入各科教學與彈性課程時間。

(二)於高中職規劃先導學校,開設一系列媒體素養選修科目。

(三)於現行高中課程標準相關科目中加強融入或加入媒體素養教育相關單元。

三.鼓勵全國大專院校,開設媒體素養教育的通識課程。

四.推動大專以上傳播相關科系,開設媒體素養教育課程。

五.鼓勵公共衛生或醫學院系所,開設以媒體與健康素養為主軸的醫學人文課程。

肆、師資培育與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