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反思.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_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的教学反思
达川区万家初级中学蔡良锋
这节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节课,本节课首先旧知识导入,回忆开花、传粉、受精以及受精后子房各部分的发育,明确有性生殖的基础上,再学习无性生殖,知道无性生殖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方法。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教师要多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农业生产中怎样种植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
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从生活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总结植物生殖方式。
针对这一节课我总结自己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
1、课堂中主要是教师传授,学生参与活动较少,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中多处设问都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讨论回答,锻炼他们积极思考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还有在解释植物进行种子繁殖的过程时,让学生自已阅读或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归纳出答案,教师稍加补充就行了,这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2、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紧促,使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不符合有效课堂要求。
有效课堂就要求教师精讲精练,多参透学法指导。
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个内容学生较陌生,难度又大,可以多列举生活中生物实例,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法较单一,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先探究,课堂收集探究结果,师生相互讨论哪种方法有效?
重点培养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悟、去创新。
或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影片介绍植物生殖方式,再小组展开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优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引导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认知规律。
由教师的单方面的教,变成了学生探索的学。
在介绍植物有性生殖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利用电脑屏幕,讲解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在获得感性认识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看法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
通过点评、引导,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
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无性生殖的应用、无性生殖的特点。
本节课在教学上应注意直观性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教师在交流中注意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概念和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概括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这节课方式灵活,组织严谨,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教师可多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展示马铃块茎,还有姜、蒜、番薯等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列表对比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嫁接和扦插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都得到了培养,不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还要更多设置学生动手性的实验或实践内容。
2018年3月7日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反思
达川区万家初级中学蔡良锋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一节教学内容又是关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因而只有用好生物实验室中的家蚕,菜粉蝶,蝗虫等的浸标本,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再现昆虫生殖发育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设计的大体思路为:
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部分昆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忆昆虫的主要特征,同时出示讨论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讨论,与教学内容发生联系;其次,运用多媒体展示家蚕的生殖发育的场景,后观察家蚕,菜粉蝶的浸标本,毕竟在我们这里养蚕的家庭比较少了,很多学生也没有体会过,让学生有所直观的感受,而后出示讨论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同时鼓励学生回答有关家蚕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第三,虽然蝗虫同学们都见过,但缺乏发育的连贯性,因而运用多媒体展示家蚕和蝗虫发育的场景,让学生有所直观的感受,而后出示讨论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后观察蝗虫的浸标本,同时让学生比较家蚕和蝗虫发育的异同;最后小结和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体会: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2、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和标本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有关昆虫生殖发育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效果很好。
3、在教学活动中,的确应该注意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知识。
4、本节课大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的比较轻松的,气氛活跃,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5、由于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加之学生在生活中对昆虫都不陌生,所以我应该更大程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活动有时会在较大程度上“干预”学生的活动,我“放”的还不太大胆。
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一点体会:
在教学活动中,的确应该注意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
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近科学。
2018年3月14日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反思
达川区万家初级中学蔡良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渗透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问题驱动学生探究。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是在水中进行的,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那么本节教学重点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其特点,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是用青蛙为例来讲述的。
首先是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借助动画视频更增加了诗情画意,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吟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本课通过图片和动画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通过列表对比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作为教学的情境,丰富了教材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自然引出课题;在上两栖动物的发育时,出示“青蛙的发育过程”的动画能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将问题逐一解决;在课堂巩固练习这一环节,用课件展示课堂巩固练习可以节约时间,达到合理控制教学节奏。
不管是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要给以适时的指导。
例如,在学生自学两栖动物的生殖时可能对雌雄蛙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不了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对蛙的呼吸器官的变化也不胜清楚,我都适时给学生帮助与解答。
不足之处:
在ppt的制作过程中由于光线原因,使得有些字体颜色较为单调,不吸引眼球,在上课过程中口头禅使用过频,由于季节原因没有给学生准备实体的青蛙来进行观察。
总之,本节课的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兴趣浓厚,都积极参与谈论回答,课堂效果显著。
2018年3月21日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反思
达川区万家初级中学蔡良锋
本节课上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它包括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探究学习→总结提高→巩固练习。
第一个环节:
鸟是同学们比较喜欢、也比较熟悉的动物,但对于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学生们也只是一知半解,还不能上升到理论上来,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
探究学习。
这个环节分为两部分。
(1)观察鸡卵的结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鸟卵为什么可以在陆地上发育的道理,我给学生准备了探究实验的用具,让他们利用鸡蛋作为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从内心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鸟卵的结构特点,并讨论推测各结构的功能。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
探究鸡卵的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能让学生感悟到平时自己熟悉的事物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生活联系紧密,突破了重难点。
课堂上,每一环节我都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观看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录像片,形象、逼真,增加感性认识,通过观看得出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而后通过对比早成鸟和晚成鸟,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在这个阶段中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动眼去观察、动脑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总结提高。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比较鸟卵和青蛙卵的结构、比较鸟类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明确了
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并渗透生物的生殖发育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这一进化观点,难点内容不攻而破,为后面学习生物的进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个环节就是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2、探究鸡卵的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能让学生感悟到平时自己熟悉的事物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生活联系紧密,突破了重难点。
3、课堂上,每一环节我都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探究卵的结构时,实验时间不够充分。
2.、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有时给的时间不够富余,有的问题启发性还存在差距。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
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备课,比如准备探究的材料、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研究教材,并能预见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2018年3月28日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教学反思
达川区万家初级中学蔡良锋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我利用上节课的复习巩固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例如:
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父母遗传给后代的是性状还是基因?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就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用小动画的形式展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鼓励学生描述其中的染色体变化的奥妙,这个环节很好的激起了学生们自我挑战的意识。
结合这节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尽量使本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1、 以通过“观察房祖名与其父亲成龙的图片找出父子在长相上的异同”的小游戏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特别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部分,以学生身边的人为观察对象,这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