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节选翻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853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节选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孟子》节选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孟子》节选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孟子》节选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孟子》节选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节选翻译.docx

《《孟子》节选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节选翻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节选翻译.docx

《孟子》节选翻译

王何必曰利翻译赏析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

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

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

老人。

  ③亦:

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

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

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

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

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

如果。

  ⑨餍(yan):

满足。

遗:

遗弃,抛弃。

  【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

“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

“大王!

何必说利呢?

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

’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朗读课文,并思考:

1、①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

孔子:

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

孟子:

坚决反对追求利

②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

明确:

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原文】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

“先生将何之?

曰:

“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④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

“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

说之将何如?

曰:

“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

“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何必曰利?

【注释】①宋牼(keng):

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②石丘:

地名,其址不详。

③构兵:

交战。

④说(Shui):

劝说。

⑤遇:

说而相合。

(6)指:

同“旨”,大概,大意。

(7)号:

提法。

【译文】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

孟子问:

“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

“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

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

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

“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说:

“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

“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

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

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

何必要去谈听‘利’呢?

7.25孟子曰: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1)鸡鸣而起,草率为利者厢之徒也。

(2)欲知舜与厢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注释】

(1)孳孳:

朱熹《集注》云:

“勤勉之意。

(2)跖:

即本书《滕文公下》篇中所提及的盗跖。

【译文】盂子说:

“鸡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类;鸡叫起身,孜孜营利的人是跖的同类。

要了解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与善的不同。

【段意】此章是说圣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有的学者指出:

“舜、跖之相去远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间而已,是岂可以不谨?

然讲之不熟、见之不明,未有不以利为义者,又学者所当深察也。

”(未熹《集注》引杨氏语)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翻译

1、【原文】庄暴见孟子,

(1)曰:

“暴见于王,

(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

“好乐何如?

(2)

孟子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4)

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5)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

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

“可得闻与?

曰:

“独乐乐,

(1)与人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人。

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

(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1)庄暴:

齐国大臣。

(2)见于王:

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

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

差不多。

(5)变乎色:

改变了脸色。

(6)直:

不过、仅仅。

(7)独乐乐:

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

管,笙;龠,萧。

(9)举:

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

优愁的样子,赵注云:

“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

“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

朱熹《集注》云:

“穷也。

”(11)田猎:

在野外打猎。

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12)羽旄:

旗帜。

【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

“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

“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

“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

“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

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

”宜王说:

“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

“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

“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

“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

“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

‘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

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昔说:

‘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段意】此章主要阐明为政者必须与民众同乐的道理。

要能与民众同乐,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方式,而是统治者是否关心民生的问题。

贤明君主与暴虐君主之所以引起不同的反响,关键在于前者能施惠于百姓,而后者使民众穷困、父子妻儿流散。

儒家认为,音乐是辅助教化的重要手段,孟子之所以说世俗的音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是为了突出“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

若必欲以礼乐洽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

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朱熹(《集注》引范氏说)。

2、【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⑴:

‘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

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

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

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

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

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

‘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⒀曰:

‘时日害丧⒁?

予及女⒂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⑴《诗》云:

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经始:

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⑶攻:

建造。

⑷不日:

不几天。

⑸亟:

急⑹庶民子来:

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

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幽鹿:

母鹿;攸:

同“所”。

⑼濯(zhuo)濯:

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

羽毛洁白的样子。

⑾灵沼:

池名。

⑿於(wu):

赞叹词;轫(ren),满。

⒀《汤誓》:

《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时日害丧:

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

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⒂予及女:

我和你。

女同“汝”,你。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

“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

“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诗经》说:

‘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

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

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

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

’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

相反,《汤誓》说:

‘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

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

’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3、【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

‘善哉问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

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⒀曰: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徴招》、《角招》⒁是也。

其诗曰:

‘畜君何尤⒂?

’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①雪宫:

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

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

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

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

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⑦琅邪:

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

义同“游”。

⑨睊睊:

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

皆,都;谗:

毁谤,说坏话。

慝:

恶。

⑾方命:

违反命令。

方,反,违反。

⑿大戒:

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

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⒂蓄(xu):

爱好,喜爱。

尤:

错误,过失。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

“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

“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

‘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

‘问得好呀!

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夏朝的谚语说:

“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

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

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

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

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

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

什么叫流连荒亡呢?

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

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

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

又召集乐官说:

‘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

’这就是《徴招》、《角招》。

其中的歌词说:

‘畜君有什么不对呢?

’‘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1、【原文】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

《苟子·王霸篇》说:

“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

即护城河。

④兵:

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

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

弃。

(6)域民:

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

同“叛”。

(9)有:

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

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原文】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

于禽兽又河难⑤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

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①横逆:

蛮横无礼。

②此物:

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

奚宜:

怎么应当。

③由:

通“犹”。

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犹”。

④择:

区别。

⑤难:

责难。

(6)法:

楷模。

【译文】孟子说:

“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

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

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

我一定不忠吧?

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

‘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

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

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

忧虑又怎么办呢?

像舜那样做罢了。

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

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3、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

(1)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注释】

(1)反其仁:

朱熹《集注》云:

“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

”以下“反其智”、“反其敬”与此类似。

【译文】孟子说:

“爱抚他人却得不到亲近,反问自己是否仁;治理民众却得不到治绩,反问自己是否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回应,反问自己是否敬。

凡是所做的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返回来从自身寻求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就会归服。

《诗》说:

‘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靠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

【段意】此章是说,遇到问题应首先检讨自身的行为是否遵循了正道。

自身端正了,做事才会取得成效。

4、【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

天下可运于掌⑿。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诗经》说:

‘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

’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原文】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现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入仕的人都愿在大王的朝廷中任职,耕田的人都愿在大王的土地上耕种,商贩都愿到大王的集市上交易,旅客都愿到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天下对自己的君主感到不满意的人都愿来投奔大王。

要是如此的话,什么力量能遏止呢?

【原文】王曰:

“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

“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

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⑥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惛:

同“昏”,昏乱,糊涂。

②恒产:

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③若:

转折连词,至于。

④放:

放荡。

辟:

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

放纵挥霍。

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罔:

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

订立制度、政策。

⑦轻:

轻松,容易。

⑧赡:

足够,充足。

⑨奚暇:

怎麽顾得上。

奚,疑问词,怎麽,哪有。

暇,余暇,空闲。

【译文】齐宣王说:

“我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