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754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秋季学期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

问:

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

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

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

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

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

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

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

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

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

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

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还有不同看法吗?

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

(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

完全相同)来代替。

(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

想一想:

每组有几条棱?

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

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

(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它有12条棱,8个顶点。

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

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

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

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

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

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

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侧面展开形状的观察。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个漂亮的大礼品盒。

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

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

三、自主探究活动。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

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

“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4.回归例题,想象归纳。

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追问:

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6完成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

说说自己的想法!

(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

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机点拨1:

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

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

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相机点拨2:

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寻找正方体的相对面。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课前先让学生把这些图形剪下来。

课堂练习时,先提问:

这些图形都能折成长方体吗?

为什么?

哪个长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交流选择的依据。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六、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

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页的第8~9题,以及一些补充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特征。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根据展开图能想象它原来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谈话:

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谁能来对着模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特征。

2.你们能想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吗?

请你画出两种正方体的展开图。

然后交流学生画出的图形,最后引导分类。

 

二、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5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

算出每个图形的棱长总和。

交流时再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棱长和的公式。

最后,再让学生计算涂色面的面积。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说一说还有哪个面的面积也是这么多?

左右两个面积是多少?

怎么算?

前后呢?

2.完成教科书第5页第9题。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并在相应的棱上标出字母,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想一想怎么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然后让学生独立填空。

3.完成教科书第5页动手做。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题中的五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若干张,上课时让学生尝试拼一拼,看能围成几种不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也可给图中的图形编上号码,再量一量各边的长度,让后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思考哪几种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每种纸各需几张?

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体会到:

用6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用两张正方形纸片和4张有一组对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的长方形纸片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如果三种长方形种,每两种都能找到一组相等的边,用这样的三种长方形纸片各两张,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

三、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整理了哪些知识?

四、布置作业

补充练习。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

1.师: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生:

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

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

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

1.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

2.生交流:

什么是表面积?

怎样求表面积?

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

3.师拿一桔子;提出:

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

生摸一摸,说一说。

4.师:

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三、探究新知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

长方体有几个面?

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

他们可以分为几组?

正方体呢?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

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

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

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

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

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

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教师:

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

少一个面.

教师明确:

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4.做“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反馈.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48平方分米。

()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五、课堂总结.

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六、补充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6页例5,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第6~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

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

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1)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算式。

(2)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

(3)总结:

求正方体无盖纸盒所用纸板面积地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3.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不一定要求6个面的总面积。

老师这里有一副图,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需要求6个面的总面积?

哪些物体是求5个面或者4个面的总面积?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

求包装纸的面积就是求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二第7、8题。

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题中的问题就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和,这些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再独立完成,并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

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并组织交流与反馈。

4.完成练习二第10题。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个空的火柴盒。

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清火柴盒的结构,再测量血压的数据,算出结果。

组织交流时,既要让学生说说测量了哪些数据,为什么要测量这些数据,又要说说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5.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1)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别找出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

(2)题,让学生先说说这个物体的表面积表示什么?

如果把它的表面积分解成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按朝向把这些正方形分类,可以分成几类?

以使学生把各类正方形的面积和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对应起来;再讨论怎样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

学生活动时,还要引导学生明确:

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所含有的正方形的个数正好等于从前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中所含有的正方形的个数的和,再乘2。

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个物体补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棱长最少是几厘米,然后再算出它的表面积,并组织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完成对应的补充练习。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

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

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

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

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

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

操作验证。

(4)师指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

体积

追问:

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

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

容积

追问:

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

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

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三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三第2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5.完成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6.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五、作业

完成《补充》相关练习。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准备:

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

观察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