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715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1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docx

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5选修历史教师版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5选修历史(教师版)

一、选择题+主观题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2013届河北省灵寿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下列改革措施中,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组建陪审法庭

D.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

部分政治权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

选项B是伯里克利改革内容。

2.(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呜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1911年……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

加在中国之上的。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能赶上西洋人吗?

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文中划线部分涉及的历史事件是______。

概括毕士麻克提出观点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发出感慨的原因。

(6分)

(2)谈谈你对“它在中国的历史……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的理解。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联系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不同意:

近代中国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单纯追求工业化和民主化都不会成功。

(脱离近代化分析不得分)(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

(1)考查了中日向西方学习一成一败的比较,要求学生从学习西方的层次的角度回答,并要求学生回答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的梁启超感慨的原因。

(2)考查学生对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政体的认识,要求学生回答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四论者曰:

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处无操之过,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

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处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弊,何也?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

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4分)

(3)材料四中关于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

(3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日两次资产阶级改革的相关知识。

4.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

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现当开创XX,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

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

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XX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

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

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

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

(1分)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

(3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

(1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

谈谈你的认识。

(2分)

5.(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10分)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

(1分)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

(2分)

6.(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15分)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

“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

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佛图遍海内,士女为僧尼者十六七,縻费公私岁以巨万”;“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北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遣一切佛塔,扫地悉尽。

融刮圣容,焚烧经典。

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

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摘编自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材料三北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

“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

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东平齐国(指北齐),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

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主要理由。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周武帝灭佛

产生的影响。

(7分)

7.(2013届河北省五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15分)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大同)迁往洛阳,促成鲜卑人的一次大规模南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全面汉化。

以平城为中心的代都地区的恶劣自然条件,决定了它对人口的承载量是有限的。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一向热衷于汉化的孝文帝义无返顾地决定迁都洛阳,走向全面汉化之路。

由平城一带迁往洛阳的移民约一百零八万左右,其中包括鲜卑文武百官及士兵二十万,以及这些人的家属。

为了缓和部分鲜卑贵族不愿离开故土的情绪,孝文帝特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冬天住在洛阳,夏天回到平城一带,这些人被称为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的“雁臣”。

这当然是不得已的过渡方式,南迁与汉化的最终目标是不变的。

孝文帝后来规定,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后一律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渐以洛阳为籍贯,割断与代北的联系。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迁都洛阳有何历史作用。

(9分)

8.(2013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摸底考试)(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

……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

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

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

……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

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2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3分)

9.(2013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摸底诊断考试)(15分)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政府经济立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北洋政府也迫切需要制订适当的经济政策、法规以应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国之初,建设法制国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普遍的政治理念,他们寻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成为经济立法的题中之义。

……此时国内法政学校纷纷出现,法律书籍大量面世,依法治国思潮一时不可遏止。

——《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

材料二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

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解除限制、鼓励、扶植等作用。

——《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

(1)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北京政府进行经济立法的背景。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进行经济立法的主要意义。

(9分)

10.(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此行之,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又民既受贷,则于田作之时,不患缺食;因可选官劝诱,令兴水土之利,则四方田事加修。

盖人之困乏,常在于新陈不接之陈。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是以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裒多益寡(减有余以补不足),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66

材料二

表6对熙宁变法的评述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朱子大全》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举措?

据材料概括其主观意图。

(8分)

(2)材料二中的评述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后农民怎样的境遇?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农民如此境遇的原因。

(7分)

材料一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

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然则鼓民力奈何?

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中国礼俗。

其贻害民力……而沿习至深,害效最著者,莫若吸食鸦片、女子缠足二事……孰知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窳(yu,粗劣、懒惰),胥于此焉。

材料二其开民智奈何……是故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欲讲西学,非另立选举之法,别开用人之途,而废八股试贴策论诸制科不可。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贻害民力最甚的“礼俗”是什么?

有什么危害?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为什么提倡“开民智”?

据材料二指出他认为“开民智”的具体措施。

(7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

(1)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一中“沿习至深,害效最著者,莫若吸食鸦片、女子缠足二事”分析。

第二小问,可以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废八股试贴策论诸制科不可”说明他提倡要改革教育。

第二小问,根据“非讲西学不可”“非另立选举之法,别开用人之途”分析。

2.(2013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25分)自由、民主一直是思想家们关心讨论的主要论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民主义者先假定了正义在于“平等”;进而又认为平等就是至高无上的民意;最后则说“自由和平等”就是“人人各行其意愿”。

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结果正如欧里庇特所谓“人人都各如其妄想”(而实际上成为一个混乱的城邦)。

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

公民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卷五

材料二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斯多德的核心观点是什么(4分)?

请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实际上容易导致城邦的混乱(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卢梭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2分)?

又有什么重大发展(4分)?

(3)材料三中严复如何理解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关系(4分)?

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借鉴西方,为中国设计了什么样的强国方案(3分)?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解析】本题以自由和民主为内容考查了古今中外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通过比较考查卢梭与亚里斯多德的观点的异同,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比较史料的能力;

(3)考查了在向西方学习中维新派代表严复的观点以及维新派在中国开展的维新运动及其影响。

3.(2013届河北省五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密尔(1806年-1873年)认为,代议制民主中,民主的一面有其正面的作用:

它可以使人们依靠自己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个人的尊严、独立性、自觉意识与公共精神。

但是,代议制民主只应该体现于选民对其代表的选举和代表对政府的监督上面,至于政府的实际运作则应该交给那些专门知识的政治精英进行。

密尔思想中的精英主义倾向是非常强的。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根据

代议制理论,定期参加议会选举是人民参与国家决策的一种理想形式,经人民定期选举产生的议会或总统,原则上是全体人民的代表。

他们的决策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但这种理论遇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挑战。

……选民通过选举只能确定决策者,而并非参加实际的决策过程。

一-摘自《欧美学界对公民投票制度的研究》

(1)据材料一,归纳密尔对代议制的看法。

(6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19世纪西方“代议制民主中"的“民主”的影响。

(9分)

4.(2013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摸底诊断考试)(15分)

材料一洛克在他的主要的政治思想著作《政府论》中论证英国资产阶级有权推翻封建专制君主的时候,提出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个人权利的主张。

他认为政府的唯一目的就是保障这些天赋的权利,当这些权利受到君主的蹂躏而不是维护时,社会契约便遭到破坏,人们就有权推翻统治者。

——曾尔恕:

《独立宣言》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创新

材料二尽管《独立宣言》的思想来自洛克,但是宣言所述与洛克所述仍然有所区别,……洛克的理论多以上帝为出发点,《独立宣言》虽也有宗教色彩,却是为人世设计的、世俗的。

……洛克将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当成人的自然权利,杰斐逊却只把生命权和自由权作为“天赋人权”写入《独立宣言》,把财产权改成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李涛《美国的梦想》

(1)据材料一,概括洛克政治思想中的主要政治主张。

(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所表现的政治思想与洛克的政治思想有何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

(11分)

5.(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71880—1918年欧洲部分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基本数据

材料二1895年恩格斯祝贺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称赞了其明智做法。

这种做法就是利用(男子的)普选权,使社会民主党赢得了胜利的选票。

“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以致使他们自己得到了千百倍的好处,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

”马克思

的这位老朋友还说,“……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

(1)据材料一,归纳影响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在选举中得票率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中恩格斯认为“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其主要含义是什么?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的原因。

(7分)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3届山东省凤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如图,下列四幅图最能体现二战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特征的是

【答案】D

【解析】A表述错误,图片是关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会晤;B表述错误,图片是关于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与肯尼迪;C表述错误,图片是二战时期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只有D表述正确。

2.(2013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首次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

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4.(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

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

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

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材料二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

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

……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

(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共同原因。

(6分)

(3)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频发的亚洲局部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反思?

(3分)

5.(2013届河北省五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近代史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把殖民地视为生死攸关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少数殖民大国为了打开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的大门,多次发动殖民战争,殖民大国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也进行过战争。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是殖民地瓜分完毕,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

但是,上述背景仅仅是世界性大战发生的一个原因。

要认识世界大战,还需要看到20世纪围绕殖民地进行的战争与以往的时代不同,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和整体世界形成以后发生的,因此战争的特点和影响也与以往大不相同。

整体世界形成后,少数大国的殖民地和经济利益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现象。

由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局部地区的利益会牵涉到全球性利益,因此,少数大国的争夺具有了全球性,局部地区的冲突容易转化为全面对抗,使得战争具备了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在冷兵器时代,世界性大战是不可想象的。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明了越洋电话、电报、汽车、飞机等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能够在广阔的地域及时指挥和迅速调动军队,使得战争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

参战的国家只有动员国家的全部力量,才能够维持战争,这样,现代战争涉及的范围和残酷性远远超过了近代战争。

这也说明,科学技术本身应该造福于人类是一旦用于战争,反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

可见,世界大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战争认识的深化,世界大战是可以制止的。

——《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6分)

(2)“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战争认识的深化,世界大战是可以制止的。

”试用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9分)

【答案】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体世界的形成

(2)

政治:

加强互信和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

如联合国的建立、欧共体成立

经济:

建立和健全国际经济体系,全球化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贸易总协定建立

思想上:

和平主义思想盛行,欧美和新独立的国家出现了反战、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的思想和运动潮流。

如不结盟运动(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