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620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 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教案 doc.docx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教案doc

第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世界格局

考点展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重要原因: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3.历史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被激化。

(2)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

4.外部原因

(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避战自保,事实上充当了法西斯的帮凶。

(2)20世纪30年代欧、亚、非一些国家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二)走向世界大战

1.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

(2)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成立听命于军部的内阁,法西斯体制确立。

2.法西斯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的局部胜利

(1)非洲:

1936年5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2)欧洲

(3)亚洲: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三国轴心形成:

1936~1937年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三国轴心。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扭转了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

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

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5.胜利

(1)意大利投降:

1943年,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新政权投降。

(2)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3)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大国。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局面。

(2)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新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思考应用』

读图:

图一 (希特勒说:

“没有问题的,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而不会咬人的吗?

”墨索里尼回答道:

“我知道,你知道,但那只狗知不知道?

”)

图二 (英国首相张伯伦自慕尼黑回国,声称已赢得“我们时代的和平”)。

图一中的“狗”代表哪一个国家?

这只狗为何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吠叫?

依据图片及所学知识,请你对这只“狗”的行为作一评述。

提示:

国家:

英国。

原因:

德意的侵略扩张行径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评述:

英国采取的是绥靖政策。

它牺牲小国利益,以达到英、法“避战求和”“祸水东引”的目的。

它纵容了法西斯的扩张,加深了苏联同英、法之间的隔阂,同时又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速了德国的战争步伐。

不久,英法自食其果。

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美苏“冷战”

1.原因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为“冷战”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

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3)矛盾激化:

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

2.表现

(1)美国:

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

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

3.特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4.影响

(1)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局部冲突争端不断。

(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1.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

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2.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国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3.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起来。

4.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

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5.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但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只能实行核威慑。

4.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5.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思考应用』

读下图:

这些图片集中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什么措施?

说明美国有什么意图?

提示:

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采取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集团等举措。

说明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是其冷战政策的重要内容。

考向一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对战争的反思

[史料研读]

史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

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史料方面否认了战争的侵略性质;另一方面又为其侵略战争辩解,推卸战争的责任。

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提示:

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力量大反攻,日本已无力抵抗下出现。

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提示:

《停战诏书》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出于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等。

(摘自2015年天津高考T13)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材料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提示:

依据:

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分析: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提示:

因素:

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史论归纳]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根源:

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②影响:

都导致西欧国家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2)不同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形式

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纵容和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终于演变为世界战争

责任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责任由其承担

对战败

国处理

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

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考向二 美苏争霸的表现、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总统先生!

艾森豪威尔夫人!

女士们和先生们:

我们在你们(美国)科学中心——农业研究所参观得很有意思。

这是你们的骄傲。

我们在那里参观了牲畜、家禽——非常好!

我完全感觉不到,它们由于我们身在资本主义国家却代表社会主义国家而有什么抗议。

它们懂得共处的必要性。

——赫鲁晓夫在苏联驻美大使馆讲话

(1959年9月16日)

史料二 我对您1962年10月27日信中所作的声明表示尊重和信任,这个声明就是不会对古巴进攻和入侵,不仅美国方面不会这样做,而且西半球的其他国家方面也不会这样做,正如您在信中所说的那样。

那么,促使我们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1962年10月28日)

1.结合史料一的出处“赫鲁晓夫在苏联驻美大使馆讲话(1959年9月16日)”及关键信息“它们懂得共处的必要性”可知赫鲁晓夫主动缓和美苏关系,其目的是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目标。

2.史料二关键信息“促使我们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说明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与美国达成了妥协。

1.史料一体现了赫鲁晓夫怎样的战略意图和寓意?

提示:

苏联想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同时暗骂美国的反苏政策。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所说的苏联“对古巴给予这种性质的援助”及“这种性质援助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提示:

史料表明苏联要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但最终失败,苏联首先妥协,说明了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说明核大国在国际斗争中都不敢直接发动针对对方的战争,它们之间时而对抗,时而妥协。

(摘自2014年山东高考T48)图一、二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

(1)分别说明图一、二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

原因:

图一:

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概括指出图二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影响:

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

[史论归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

建立

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美苏两大国力量均势的基础之上

调整

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大国

意图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建立的;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体现了大国意志,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④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1.(2016·山东潍坊模拟)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

“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

“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

”“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

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

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材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 

(1)不是“好心肠”:

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

“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材料加以印证。

2.(2014·课标全国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间1942年,梳理相关的史实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2)问,远征军的军事意义可从材料中远征军的战果总结;政治意义应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来总结。

答案 

(1)态势:

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2016·山东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报知新闻》的社论《天赐良机终于到来》(1941年12月9日晚报)说:

“残虐无道,掠夺瓜分世界,地球上人类应当共同拥有的财富与资源的80%被他们占有。

恬不知耻的英美,竟进一步把魔爪伸向了东亚的最后一块肥肉——中国大陆。

国民,奋起吧!

国民,前进吧!

照耀我们的是三千年国体的精华!

——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材料二 在被称为“没有比这里竞争更激烈”的新闻界,战争就是扩大发行量的最好机会。

反对战争不仅会引来政府和军部的不满,也会惹怒国内爱国主义的民众,发表反战言论的报纸会被骂为“卖国贼”“汉奸系”。

……政府还出台了《报纸法》等言论管制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现违反禁令的文字将被审查部门禁止发行,每一次禁止发行都将造成报社的巨大损失,政府和军部还会利用利益关系恐吓广告主刊登报纸广告,彻底断绝报社的收入来源。

——王绍贝《“搭上性命的新闻报道”时代》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对太平洋战争起因的认识。

对此,你有何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报界在近代成为战争宣传机器的原因。

答案 

(1)认识:

英美瓜分世界、侵略中国,日本是为保卫亚洲而战。

评价:

这一认识颠倒是非,美化日本的侵略行为。

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

英美对日本宣战是为反击日本,维护世界和平与自由、民主。

(2)原因:

宣传战争可以扩大报纸发行量,增加报社收入;日本国内民族主义膨胀,影响新闻舆论;日本政府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管制,禁止反战言论。

4.(2016·浙江杭州联考)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

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即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都能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

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

不符合有关国家人民的愿望,不得改变他们的领土状况;所有国家的人民,愿意在何种形式的政府之下生活,都有权自由选择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任何国家如侵略威胁他人,则须解除其军备。

——《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 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张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

唯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

——康德《论永久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西洋宪章》比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更为务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

答案 

(1)说明:

威尔逊企图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大西洋宪章》中对“所有国家”的强调,摒弃了意识形态的隔阂,有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

《大西洋宪章》公布之后签订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2)看法:

集体安全需要大国负责任的参与,需要建立彼此的信任;人类共同利益应高于国家、民族利益,要有世界眼光。

5.(2015·江西新余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答案 意义:

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6.(2015·江西景德镇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我们的陆军和空军要从东边、西边、北边和南边向德国心脏发动的新的更加强有力的打击的时间、规模和协作,都已商得完全同意,并已详细拟定计划。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

欧洲秩序的确立,以及国民经济生活的再建,必须凭借足以使被解放的各国人民能够消灭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最后形迹,并创造自己抉择的民主制度的程序来达成。

我们决定尽可能从速和我们的盟邦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和平与安全。

——节选自《苏英美三国克里米亚会议公报》1945年

材料二 1951年9月4日,美国单方面邀请了52个国家,在旧金山举行对日和会,签署了《旧金山和约》。

该和约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

对日和约草案的起草工作被美国所垄断,并几乎完全根据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国际安排和角色期待来制定。

随着这份和约的正式生效,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状态;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恢复正常。

条文衍生出了相关主权争议。

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摘自陈印昌《浅析中国在联合国托管理事

会中成立过程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分析指出《克里米亚会议公报》的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旧金山和约》与《克里米亚会议公报》精神不一致之处,并谈谈你对旧金山会议的看法。

答案 

(1)精神:

对德协同作战;惩治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重建战后秩序。

(2)不一致:

违背了协调一致、平等合作的精神。

看法:

旧金山会议是美国力图扶持日本、打击和孤立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在亚洲建立起冷战秩序的重要产物;体现了美国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带来诸如主权争议、对法西斯主义惩治不彻底等一系列问题,对战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