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479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docx

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2017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分析

两个班有学生69人,期末考试二班平均分、三班平均分,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计算正确率有所提高。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少数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不灵活。

还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成绩很差。

认知

能力

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在课堂上能够以小组形式互相合作,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自己分析题目。

两个班中均有少数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很差,不能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反复引导。

学习态度及习惯

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认真完成作业,能积极的进行实践操作、创新活动;个别学生对待作业仍有不认真的现象,字迹潦草,不愿独立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作业中错误率较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培养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得发展。

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共安排八个单元。

五年级的学生仍处于第二学段的学习当中,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转型期,所以,这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本册教材仍然从四个方面进行安排,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安排4个单元,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二个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法和减法

(一)”和第五单元“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

(二)”。

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部分,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即第四单元“方向与位置”;一个单元是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即第七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三部分“概率与统计”部分,是第六单元的“统计”和第八单元的可能性。

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第四部分“实践与综合运用”部分,教材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

数的认识中,“分数的意义”。

数的运算中,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确定方向和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本册的难点是:

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册教材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形式上仍以情境的创设为基础,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从而加以适当的解释和应用。

数的认识中,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数的运算中,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统计教学时安排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复式统计图表示数据,进一步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作用。

这样,能使学生更加灵活地、综合的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在教学新教材中要淡化教师的主导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会自主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充分运用学具,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淡化知识,培养能力。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注意对有问题学生的帮助和关心和评价。

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互动性学习。

提倡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机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辅、教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宜学生交流感受、动手操作及在小组合作中使用的教具。

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需要学生大量地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如:

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先从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高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和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等这些比较容易理解又形象直观的素材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负数,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理,然后联系盈利和亏损、收入与支出、乘客的上下车、水拉的升高与下降,以及相反方向的运动等客观事实,进一步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

学生有前一段的学习作基础,学习后一段的内容会比较轻松。

三、本年级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数与代数领域: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什么是正数、负数;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正负数、分数,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及表面积和体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解决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4)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5)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正负数、分数、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空间与图形领域: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明确方向与位置,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2)用公式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统计与概率领域:

1、知识与技能:

经历用复式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用复式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搜集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交流预测身高的方法,分析影响身高的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引领学生初步经历一个典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并在探究过程种培养观察、提出问题、判断、实验操作和归纳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以问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搜集调查的提纲,并用情景图的形式提供了三种搜集调查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搜集信息的渠道和途径。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方法,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选择的问题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能综合应用统计和分数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构想和具体措施

根据小数数学教学改革的进展,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以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具体策略如下:

一、更换教育观念,深入探究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教法。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上日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比如:

在青岛版教材中增加了很多与生活实际相连的内容,如,“我能长多高”,“有趣的溶解现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千篇一律,要做到以下两点:

1、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

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作为教师则应充分熟读教材的内容,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青岛版教材注重情境教学,众多的情境串带给老师和学生新的知识面貌。

做一个有头脑的老师就应该能够根据教材内容采取精致的教学方式方法。

2、着力进行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

教材中的每一个情境串,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要相信学生的实际能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

可以允许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加强学生有效学习方法的锻炼。

二、变以“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

知识的结构。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把个性化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教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适应不同学生接受能力。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授课中结合多种教学方式,通过演示、讲授、操作等方式教学,使学生始终在新鲜感的刺激下用心学习重点实质内容,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对学生要做到:

习惯养成、方式方法,培养兴趣,注重体验,掌握方法,健康成长。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五、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备注

第1周

2.16----2.20

一、认识正负数

第2周

2.23----2.27

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3周

3.2----3.6

第4周

3.9----3.13

三、分数加减法

(一)

第5周

3.16---3.20

第6周

3.23----3.27

四、方向与位置

第7周

3.30----4.3

第8周

4.6----4.10

五、分数加减法

(二)

第9周

4.13----4.17

第10周

4.20----4.24

机动

第11周

4.27----5.1

第12周

5.4----5.8

六、统计

第13周

5.11----5.15

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4周

5.18----5.22

第15周

5.25----5.29

第16周

6.1----6.5

八、可能性

第17周

6.8--6.12

第18周

6.15----6.19

整理和复习

第19周

6.22----6.26

期末检查

第20周

6.29----7.3

期末工作

第21周

暑假开始

暑假开始

六、其他

教研教改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得到相应的重视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

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小学高年级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

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维,不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第二,指导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

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例如讲用方程解应用题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

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

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

第二:

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

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

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

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

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

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统一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不可偏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逻辑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适应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努力锻炼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中的猛将,考试中的高手,生活中的强者!

课外活动内容

及具体安排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本册教材安排了二次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知识。

我能长多高

该活动设置了三个板块“搜集资料一分析交流一活动评价”,向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一搜集资料一分析交流一活动评价”的活动线索,有助于学生感受研究现实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

教材按照活动的程序安排了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以问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搜集调查的提纲,并用情景图的形式提供了三种搜集调查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搜集信息的渠道和途径。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预测身高的方法,分析影响身高的因素。

第四个环节提供了活动评价的提纲,引导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有趣的溶解现象

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安排的,通过这一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体积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物质存在状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经验,提高数学的兴趣。

本活动是在学生刚刚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之后安排的对所学知识能起到巩固、拓展和应用的作用。

一、提出猜想

1、将一石块放入水中,石块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是否等于石块与水的总体积?

2、把盐放入水中,溶解后形成了盐水,那么盐水的体积是否等于水的体积加盐的体积?

二、验证猜想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1、取适量的水和适量的盐,想办法测量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2、将盐倒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盐水。

测量并计算出盐水的体积。

3、比较水和盐的体积之和与盐水的体积是否相等。

三、产生问题

通过实验发现:

盐的体积+水的体积≠盐水的体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教师总结与分析。

通常经验使学生错误认为盐的体积+水的体积=盐水的体积,但事实并非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产生问题——寻找根源”的全过程,在寻找根源时给学生讲分子、离子等等这些关系显然是把问题复杂化,不合学情的,可以这样举例:

比如你在一个筐里装满石头,然后向里面装一些沙子,沙子会因为装不下而撒出来吗?

明显不会,因为石头间有缝隙。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好理解些,并初步感知物质存在状态的多样性。

七、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一、具体目标

①师德目标

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学校大局为前提,与班主任相互协作,认真踏实地工作,完成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工作。

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养。

②教学方面的目标

熟悉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设计意图及教育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数学教学常规;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服务。

③学习和其他方面的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

二、具体实施方案及措施

1、自身素质的改进

多阅读、多反思、多动笔、多交流。

2、客观条件的改善

尽量多给予外出学习取经上的照顾。

3、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

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渠道地学。

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广泛地学。

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

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

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

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

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只要有听课机会都不放过,积极吸取他人的长处,多上公开课,多争取锻炼的机会,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水平。

(4)乐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不断地积累一些上课的经验教训,做一些随笔,以便自己在总结工作中或者写论文、个案时有资料。

①认真每月的《现在教育思想》和《小学数学教育》等有关书籍,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②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学期结束时完成教学案例1篇。

③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

不断提高论文质量,每学期至少要写1篇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