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435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1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时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人民时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人民时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人民时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人民时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时评.docx

《人民时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时评.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时评.docx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阶梯电价“探路”仍需继续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楼市调控不能放松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行乞救助需要更多善意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管好公家钱袋子不能仅仅靠审计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卢沟桥提醒我们什么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央企应推动楼市健康发展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执法为民才能执政为民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制度性断供才能根治“吃空饷”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避免错案该从哪突破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让制度发挥好应有效力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发挥公租房效应,关键在“公”10

人民时评:

打击论文造假别“大棒轻举”1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阳光法案”也需要阳光1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执法创新”不能丢了合法前提1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暴雨灾害考验城市精神1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自我革命”的勇气从何而来1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莫让极端天气导致极端灾害1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1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从容打量伦敦奥运1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环境敏感期”的新考题1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别让保障房成“闹心房”1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牢记军旗上的那颗星1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警惕“宣传片冲动”2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话题奥运”呈现多元中国2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别让“小学化”淹没了赤子之心2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消除病根,“黑救护车”才会绝迹2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另类讨薪”呼唤制度救济2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耳光响亮”打醒了谁25

人民时评:

拿什么保障公民的“不理睬权”26

人民日报评“虐童事件”:

孩子们,别怕!

2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悬浮照背后的“悬浮政绩观”2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诚信男孩“震惊”了什么2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减少蛀虫的生存空间2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3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孩子失助拷问社会底线30

人民时评:

制度供给应跟上时代脚步3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准生证不该折腾人3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反腐,要速度更要力度33

人民时评:

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34

人民时评:

“营养餐”不能做成“夹生饭”34

人民时评:

法治登台钉子户才能体面退场35

人民时评:

公积金征缴不该“锦上添花”36

人民时评:

防治艾滋有治无类37

人民时评:

政务微博助推政务公开37

人民时评:

构建微博时代的公序良俗38

人民时评:

解决生存困境是救助之本39

人民时评:

用阳光慈善驱散公众疑云4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改革开放要有新开拓4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拿什么迎接“速成汽车社会”41

人民时评:

从源头着手遏制“奢侈冲动”4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校园伤害案须“双向归因”4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4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一端一窝”的警示46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鸡吃药,人有权知道47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缓解打车难,政府应有为48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财政“紧日子”要长期过49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电视问政不能止于眼球效应5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城门洞开等于教育公平吗5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落实责任,为校车护航5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文风难改更须改54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多问些群众的“恼火事”5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阶梯电价“探路”仍需继续

姜泓冰2012年07月02日

  举凡涉及民生利益、牵动社会利益格局的改革事项,惟有信任百姓、尊重民意,才能获得真心拥护,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7月1日,除西藏和新疆外的29个省区市,一齐步入居民用电阶梯电价时代。

从两个月前的“闻调色变”,到5月份全国各省区市“集中听证”、6月份陆续公布实施方案,阶梯电价终于在备受关注、纷纷扰扰中有了定局,平静上路。

  不过,阶梯电价方案的落地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而对以水、电、气先行先试的中国资源价格改革来说,阶梯电价无疑更是一次“探路先锋”。

  水、电、气、煤这类资源的价格改革,既牵涉长长的产业链条,又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中国各地差异很大。

这些领域的价格改革,重要紧迫却又格外敏感。

以此次电价新政为例,越来越受重视的“节能减排”行动、越来越巨大的发电企业亏损额,令改革势在必行。

但电是每个家庭的日常必需品,即便有的地方苦口婆心强调“不会使大多数家庭电费增加”,也难免引发公众的“恐涨心理”。

此前水价调价、汽油涨跌,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次听证,都会引来关注、担忧乃至质疑。

因此,资源价格改革中,改革的合理性与民意的承受度该如何理顺、求得平衡,是一个新课题。

  尽管,还有一些省份的电价方案没有在7月1日前按规定公布,还有一些地方的群众对最敏感的“阶梯”首档电量额度不满,但客观地说,大部分地方电价的调整方案,是一次政府与民意间良性互动的体现。

  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能拿出诚意倾听民声、正视民意;另一方面,从媒体到消费者,日渐懂得要“主张”不要“抱怨”,用好听证会等正常渠道来主张权利。

我们看到,“民意质量”在提高,不少消费者不再只是走过场的“听证帝”,大胆说话、理性主张,甚至出现过没有一名消费者代表对听证方案表示完全赞同的情况;我们也看到,“民意地位”在上升,许多地方的最终方案里,吸收了不少民意。

最典型的一例,便是居民首档用电量标准平均覆盖了近九成百姓的日常需要,高出有关部门最初设计的80%目标。

  并不是说,只有不涨价甚至降价才算“尊重民意”。

其实,即使是一项利国又利民的方案,群众也可能会产生疑惑、发生误解。

这种时候,耐心解释、求得共识也是尊重民意的表现。

从这点上说,阶梯电价改革从草案、征询公众意见到听证会和方案修改、实施,也是一次吸纳群众智慧、完善公共政策、求得社会共识的过程。

公共政策不可能让全体社会成员、不同利益体都满意,但必定是维护最大多数民众根本利益,必定最大程度地考虑民众的满意度。

  电价改革仅是开始,“上路”后的方案也还需继续“探路”。

但它走过的路也是一个提醒:

举凡涉及民生利益、牵动社会利益格局的改革事项,惟有信任百姓、尊重民意,才能获得真心拥护,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楼市调控不能放松

王炜2012年07月04日

  坚定态度的同时,有关部门也需拿出更多办法

  刚刚过去的6月,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延续3月以来的回暖态势,成交量环比5月再创新高。

楼市的全面回暖,或许已是不争的事实。

  房价反弹的风险在迅速积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尽管从统计数据上看,5月份多数城市的房价仍同比略有回落,但是,市场层面的变化比统计数据反映的要更快。

很多地方排队买房的景象重现。

在相同区域,新开盘项目定价普遍高于前几月,优惠促销的力度也减小了。

二手房价格回升更是明显而直接,一些热点区域甚至又出现一天一价的情况。

  楼市变化,“量在价先”。

一般来说,成交量持续变化三个月到半年左右,房价会出现趋势性转变。

第三季度,如果楼市成交量延续大幅回暖态势,对房价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同时,经济稳增长的压力、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带来的流动性、地方政府不断试探调控政策底线的举动、部分地方对限购政策落实不力,都对市场预期产生不利于调控的影响。

市场普遍认为,楼市的“价格底”和调控的“政策底”已经双双出现,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影响下,市场预期的改变会令房价出现趋势性反转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房地产调控已持续两年多,成绩有目共睹。

但要保持这一态势,困难和压力也不断加大。

如果价格反弹,楼市再次出现“越调越涨”的尴尬局面,前期调控成果可能毁于一旦。

  近期,国务院、住建部、银监会等纷纷表态,一面澄清市场关于调控要放松的传言,一面重申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各级政府的坚定表态,让人们看到党和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态度仍然坚决、决心仍然坚定。

这有利于缓和购房者的恐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预期。

  坚定态度的同时,有关部门也需要拿出更多办法。

既要继续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等措施,更要针对市场变化的特点,动用相关政策储备,在支持首次购房和合理改善需求的同时,加大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力度。

尤其是对松动调控政策、房价出现较大反弹、社会舆论反映强烈的地区,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约谈甚至问责。

  各方的心态也应该有所转变。

地方政府应该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去,适应市场“退烧”以后正常的土地出让收入、住房成交量和房地产相关税收,逐步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开发企业应继续积极应对市场,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更好地适应市场。

购房者也应打消通过房地产投资实现财富快速增值的想法,认清住房将逐步回归到居住的基本属性。

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是调控的既定目标,继续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既是履行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符合国情的住房体系的必然要求。

这不仅是少数人和少数地方的利益问题,更是事关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事关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事关筑牢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

房地产调控,任务仍未完成,不能放松,更不能反复。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行乞救助需要更多善意

张彦春2012年07月05日

  一座城市对流浪者的态度,标示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繁华闹市,我们常会看到行乞者。

他们的出现会引起同情,场景转换后却可能再不相干。

  然而,对这样一个存在于社会边缘的流浪行乞人群,社会管理者却不能漠视。

日前,《深圳经济特区社会救助条例》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对流浪乞讨人员“分类救助”引来关注,“以乞讨为职业的流浪乞讨人员”被单独列出。

这种法规层面上的细化和改进,体现出一定的制度善意,也让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境遇改变有了更多期待。

  不过,制度善意也体现在制度的不断合理化中。

怎样算是职业行乞?

如何进行合理救助?

需要更明确的标准、更合理的规范和更精细的措施,才能避免在服务、管理和救助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甚至造成“被强制”。

  尽管广州相关部门声称,天桥底下为防止流浪者留宿而密布的水泥锥建于10多年前,但也让人感受持续的“空间挤压”;而深圳罗湖区城管可能因管区内出现流浪乞讨人员而被问责,也同样让人产生“负面联想”。

如何让制度在执行中不走样,也是善意落实时需要面对的问题。

  不可否认,流浪乞讨人员会影响城市形象,也会给市民生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一些“恶意行乞者”背后还可能隐匿着犯罪,但这些都不应成为在管理中粗暴执法的借口。

毕竟,救助是为了保障最弱势者的权利,管理也是为了让整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正因此,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具体执行,理应以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善意”为出发点,哪怕是对职业行乞者。

在日本东京,一些公园里还有专为流浪者搭设的帐篷。

一座城市对流浪者的态度,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制度执行,都有一个导向问题。

强制救助收容的制度,不可能导向一个尊重包括流浪乞讨者在内的每个人权利的社会;而围观“犀利哥”时的集体狂欢,同样能在轻视甚至敌视流浪乞讨者的管理方式中找到根源。

有句苏格兰名言说,善意是连结社会的锁链。

只有更多诸如“分类救助”的制度,释放出更强大的善意,才能形成包容、尊重行乞者的社会氛围,也才能凝结广泛社会共识。

我们的社会需要从法规建设、社会保障和精神关怀等多个层面,充分展示善意,消解让流浪乞讨人群渐多的社会土壤。

也需要采取更加细化、人性化的方法,发挥政府与社会共同救助的力量。

唯如此,才可能使城市拥有关怀的温度。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管好公家钱袋子不能仅仅靠审计

徐立凡2012年07月06日

守好公共财政,审计、预算和决策,一个都不能少

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作出了部署。

切实整改、着力解决好民生领域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等,被列为审计整改的重点内容。

审计整改,是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公共财政运作、打击震慑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一环。

一些重大腐败案件,因审计而得到揭露惩治;一些违法违规现象,因审计而得到纠正。

不过也要看到,“审计风暴”已历10年,每年审计报告揭露出的违法违纪问题,却未见明显减少。

究其原因,存在一些机制结构的问题。

比如,财政转移支付是审计出问题的多发区域,而这与分税制度中的设计漏洞不无关联。

又如,对于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审计,需要明确企业是独立的市场法人还是部门下属单位,但现实中许多企业的属性难以界定,由此留下监管空白。

财政运行的复杂性,决定了界定和矫正违法违纪行为的艰巨性。

让审计更充分地发挥监督和矫正作用,让审计“体检单”能够成为改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推手,就需要多一些“系统视野”,从财政体制层面进行考量。

事实上,所有被审计出的问题,都有一个共性:

预算关口把得不牢,决策关口放得太宽。

审计是事后监督,预算和决策属于事前监督。

守好公共财政,审计、预算和决策,一个都不能少。

预算是公共财政的入口。

尽管《预算法》等法律体系早已建成,但是在预算编制、审核和执行等各个环节,仍然存在不少空白。

预算编制单位出于部门利益,宁多勿少,为不合理投资、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埋下了隐患。

此外,预算审核环节,专业性尚有欠缺,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而从现实来看,提高财政预算的科学性,首先应当提高预算管理权力的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决策是公共财政的出口。

年年审计,都暴露出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浪费、利用决策权换取个人利益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在决策环节没有形成科学决策机制,权力过多集中在一把手手中。

提高决策能力,杜绝寻租空间,需要决策环节的分权。

只有决策、执行、问责分开,行政权力能够平衡和相互制约,才能有效减少盲目决策和违法违纪现象。

公众是公共财政的最后监管人。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已有5年,信息公开范围、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都有详细规定,这是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法定义务。

公共财政信息作为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走在前头。

只要应该公开的全都公开,暗箱操作的机会成本就会大大提高,公共财政才能得到有力保障。

审计整改,预算和决策都不能作壁上观。

如此,公共财政才能得到有力守护,审计查出的“病灶”才有望消除。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卢沟桥提醒我们什么

李泓冰2012年07月09日   

如果我们真的对历史失忆,历史或许就不惮以同样的方式重演  

  日子过得匆匆,各种忙碌,各种琐屑,让人难以瞻前顾后。

偶一抬首,便是“七七”——卢沟桥事变75周年纪念日。

  对中华民族而言,这个陈年的伤口,曾经是那样鲜血淋漓。

尽管这个伤口,一直如风湿痼疾一般,每到阴晴不定的时节,就会隐隐作痛。

比如,几乎同一天,日本宣称要促成钓鱼岛有关岛屿的“国有化”,中国外交部则表示,中国领土不容买卖。

  各种现实故事,其实一直在真切地提醒我们,历史不能轻易遗忘。

遗忘,对一些人来说,是刻意的回避和粉饰;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对历史事件的习惯性麻木和漠然。

如果我们真的对历史失忆,历史或许就不惮以同样的方式重演——因此,为了后人,也为了曾经的伤痛,为了永不遗忘,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掘并传扬历史的真相。

  要“永不遗忘”,不仅需要教科书的传扬、纪念馆的再现、节日的组织活动,恐怕,当下更重要的,是让历史真正成为“人民的历史”。

比如,在孩子们的系统教育中,以庄严和科学的态度,向他们呈现真实的、全面的历史;比如,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澄清更多的历史细节,记录“小人物”的经历与痛楚;比如,从还健在的历史亲历者中,抢救性地发掘真相、还原真相……

  对一个拥有五千年记忆的古国而言,历史漫长得足以令后人忽略太多的细节、太多个体人物的命运。

一卷史册,本纪、列传之类,全是帝王将相,弄个把江湖人物进去,就算很另类很照顾了。

至于小小百姓,在五千年的叙事中,有多少人关注呢?

  不要说太远的过去,就是近百年的中国史事诸如八年抗战,尽管我们有很多概念性、结论性的宏大叙事,数亿中国民众的抗战故事,也有《四世同堂》、《亮剑》等大批优秀作品在呈现讲述,但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

许多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正随着当事人生命的飘零,在历史长河里不留一丝痕迹。

  几天前,由崔永元策划的纪录片《我的抗战2》在一家门户网站首播,这是一部类似口述实录式的历史文献片。

崔永元说:

“也许我们能够记住战场上将军振臂一呼,但是我们记不住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前线的士兵的身影。

可是真正的历史,是由所有冲上战场的人组成。

”为还原历史中“被遮蔽掉”的平民身影,这个团队就花了10年时间,抢救式采访了4000多位抗战亲历者……那些生命行将结束的平凡人物,在历史教科书中曾是“沉默的大多数”,被虚化成一个个庞大的数字,现在借着话筒,发出了细弱的声音。

  有消息说,这个团队曾一度拮据得停发工资了。

相比那些动辄5分钟上千万元却效果平平的宣传片,相较那些“拍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清宫戏、穿越剧,这难道不是一种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这样的时候,纪念日正是一种提醒:

在庸常的生活中,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内容,等待我们去关注、去参与、去推动……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央企应推动楼市健康发展

王炜2012年07月10日

国家调控楼市的决心仍然十分坚定,这种决心不仅要靠领导人来传递,也要靠央企带头落实。

近日,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准备推出的海淀区万柳地块备受关注。

由于地段优势,这块地的挂牌起价就达到18.66亿元,楼面地价2.4万元/平方米。

从目前传递出的信息看,万柳地块最后成交的楼面价很可能超过3万元/平方米,将刷新北京土地市场单价“地王”的纪录。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担心,北京国土局将万柳地块的拍卖日期推迟至7月10日,并计划设置价格上限,一旦到达政府规定的合理价格上限,将根据竞争地块上配建回购房的面积、体量、建设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地块最终归属。

土地市场的回暖并不可怕。

正常回暖既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利于稳增长,也可以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避免市场长期遇冷后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万柳地块的竞争者中,就有多家央企或国企背景的开发商。

人们或许还记得,2010年全国两会刚结束,“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话音未落,几家央企一天之内在北京连拿三个“地王”,成为这轮超过两年的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直接导火线,并导致国资委要求多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

如今参加万柳地块争夺的央企,虽然都被允许将房地产作为主业,但调控关键期,央企参与“地王”争夺恐怕并不合时宜。

相比很多民营企业,央企开发商有多方面优势,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对成本的考虑没有民营企业那么敏感,加入竞争后,很有可能大幅拉高周边的房价和即将入市的地价,对市场起到不良的示范效应。

同时,央企的一举一动容易被认为是政策变动的风向标。

如果央企又开始频频参与“地王”争夺,可能被市场解读为房地产调控放松的信号,影响整个房地产调控的大局。

“价高者得”的市场竞争原则本身没错,这个“地王”央企不当,别的企业也会当。

但央企应当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在涉及国家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关键行业,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房地产行业,央企开发商们也应该发挥这种作用,积极协助政府搞好调控,多建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房,而不应该只盯着自己的账本。

针对当前市场变化及群众对房价反弹的担心,中央领导近期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各项调控工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决不能让房价反弹,功亏一篑。

调控楼市的决心仍然十分坚定,这种决心不仅要靠领导人来传递,还要靠央企带头落实。

央企能否当好房地产市场和房价的稳定器、当好房地产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推进器,现在也是一个考验。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执法为民才能执政为民

范正伟2012年07月11日

  一线公安干警如何执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知,更影响社会稳定的弹性与质量  

  6月26日至7月31日,公安部将分三期对2010年以来新任的1400名市县两级公安局长进行集中轮训,旨在提高他们“准确把握大局、驾驭复杂形势、严格依法办事、科学管理队伍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这是继2009年、2010年后,对基层新任公安局长的又一次大规模培训。

“郡县治,则天下安。

”在当前维护稳定和谐的大背景下,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萌芽解决,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处置,往往都在县市一级。

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对基层公安提出的新命题,更让这次培训有了深一层的意味。

  “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

及时、科学、有效用警,妥善化解矛盾、捍卫人民利益、维护稳定和谐,这是公安机关责无旁贷的使命。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压力,更需要在法制轨道上解决问题。

  相信许多人对于类似的场景并不陌生:

有些地方,大事小事,都找公安干警来解决;征地拆迁、上访截访甚至送往迎来,经常都有警察的身影。

公安干警,成为一些地方的“全能型利器”,以至于有人疾呼:

别把警察累坏了。

单就处理突发事件而言,这方面也有不少教训。

正因此,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慎用警力”。

2000年公安部下发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也明确规定了若干工作原则。

公安部的此次培训,将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一线执法水平作为重要课题,可谓极具现实针对性,是全面提高公安执法为民、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利益诉求导致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作为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线公安干警,如何执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知,更影响社会稳定的弹性与质量。

事实上,许多事件是因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

如果在“末端处置”时,能多些“源头思考”,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慎重,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有人说,市县两级公安局长如同一个“窗口”,从他们身上可以反映出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希望这次基层公安局长培训,能有效提升一线执法负责人解决实际问题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使基层公安部门更好地履行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制度性断供才能根治“吃空饷”

詹勇2012年07月12日

  治理“吃空饷”,不能止于惩处违规人员、严令闲人复岗,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  

  一方面是机关人员成倍超编,另一方面又有几十号闲人占着编制不干活,日前,湖北武穴市教育局暴露出来的“吃空饷”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以来,“吃空饷”似乎成了一个新闻孵化器,各类“剧情”不断曝光,各种“吃法”层出不穷。

此次武穴教育局吃空饷,不仅在规模上是数十人,而且依托的是“退居二线”的“挪坑”政策:

年满50岁的老同志把职位让出来,但是依然占有编制,这样既可享受退休般的清闲,又能享受上班时的工资待遇。

对此,有关人士这样解释,“养闲”也是一种“改革成本”,目的是为了搞活机关、培养年轻人。

真的是这样吗?

  且不说此举有违《公务员法》中关于提前退休的规定,也与中央有关部门核减职责萎缩编制的要求相背。

就其现实效果来说,一个单位既要养着大批闲人让公共财政背上沉重包袱,又要通过超编方式从二级事业单位大量调人“混编混岗”,机构设置叠床架屋,利益分配有失公平,许多人一心想着吃空饷的“内部粮票”,这样的状态下怎能激发活力,又怎能为年轻人开辟发展空间?

  与一些地方机构越改越膨胀相类似,“退二线”将导致越改人越多、越改闲人懒人越多。

这种与人事制度改革精神背道而驰的做法,最终只增成本,不见改革,后果就是为集体“吃空饷”大开方便之门。

  值得注意的是,“退二线”的土政策并非武穴教育局专利,吃制度性空饷的嘴并不少见。

四川、重庆、湖南等地清理出的“吃空饷”者中,“退二线”的有之,依靠停薪留职、人员借调等制度吃“旷工饷”、“多头饷”的也大有人在。

  一直以来,人们困惑“吃空饷”为何屡禁不止,追问治理“吃空饷”到底难在哪里?

“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