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225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均、柄”等5个生字,会规范书写“虎、操”等13个生字。

正确理解“漾起、新鲜”等词语。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4.读懂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5.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6.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是虎不是虎,有脚只会爬,

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

(打一种植物)

爬山虎

2.出示爬山虎资料:

爬山虎:

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藤相似。

夏季开花,花小,呈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爬山虎的适应性强,喜阴湿环境,但不怕强光,耐寒,耐旱,耐贫瘠,气候适应性广泛,在暖温带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绿或常绿状态。

耐修剪,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但在阴湿、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最佳。

但爬山虎的根会分泌酸性物质腐蚀石灰岩,沿着墙的缝隙钻入其中,使缝隙过大,严重可至墙体碎裂倒塌。

3.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

4.板书课题:

10、爬山虎的脚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jūnbǐngwōqūwěi

均柄蜗曲萎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

(4)图片认读生字

叶柄蜗牛

(5)古文识字

柄,甲骨文(木,棍棒)(穴,石器的孔洞),表示穿过石器孔洞,作为握具的木棍。

造字本义:

名词,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手把。

曲,金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截竹子被揉折成直角。

将竹子烧烤到发软,就可以用外力将竹子揉折出不同角度。

造字本义:

动词,揉折竹子。

(6)学习多音字

曲:

qū(弯曲)(曲折)

qǔ(歌曲)(曲目)

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新鲜”在词典中的解释有:

①(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等)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②(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③(事物)出现不久。

④新奇;稀罕。

出示刚长出来的叶子,理解“新鲜”在这里的意思对应选项①。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借助图片想象石子丢进水中所产生的水波荡漾的景象)

“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在风的吹动下上下起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2)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虎操占嫩顺均叠

隙茎柄萎瞧固

1.记生字:

开动脑筋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游戏:

送字宝宝回家

左右结构:

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

占茎萎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

(2)加一加:

熟字加偏旁

女+敕=嫩木+丙=柄

目+焦=瞧

(3)换一换:

熟字换偏旁

虎-几+心=虑均-土+钅=钧

茎-艹+彳=径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

虎:

上部竖横稍短,下面的“几”要注意协调。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操:

左窄右宽。

左部“扌”竖钩直挺;右部“喿”上窄下宽,上部三“口”大小不一,下部“木”横长托上。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占:

上下结构,上下对正。

上部竖直,在竖中线上;下部“口”两竖略向内斜。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嫩:

最右边是“攵”,不要写成“夊”,三部分写紧凑。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顺:

“川”要写紧凑,中间的竖要短。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均:

“土”变横为提,略居上,“匀”的横折钩向下伸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叠:

整个字重心要稳。

上部三个“又”的末笔捺都改点;中部“冖”宽,横段在横中线下侧;下部“且”居中,底宽与“冖”相当。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隙:

右部上面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茎:

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紧凑,中间的横撇和点要写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柄: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木”变捺为点。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萎:

各部分之间写紧凑,下面的“女”横稍长,要把上面托住。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瞧:

左窄右宽。

左部“目”框内两短横分写在横中线上下;右部上窄、长,下宽、扁,“灬”上合下开,形成宽底,托住上部。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固:

“口”要写得稍大一些,“古”写小一些。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词语。

lǎohǔcāochǎngzhànjùnènyè

(老虎)(操场)(占据)(嫩叶)

jūnyúnchóngdiékūwěigùdìng

(均匀)(重叠)(枯萎)(固定)

2.比一比,组词语。

虎(老虎)操(体操)茎(根茎)萎(枯萎)

虑(考虑)澡(洗澡)径(田径)委(委托)

三、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下来。

2.继续预习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五、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jūnbǐngwōqūwěi

均柄蜗曲萎

虎操占嫩顺均叠

隙茎柄萎瞧固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认读并造句。

操场占据嫩茎均匀

弯曲固定枯萎空隙

2.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3.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脚往上爬。

它的脚究竟长在哪呢?

是什么样子的?

它又是如何用脚往上爬的呢?

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

板书:

10、爬山虎的脚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交流探讨:

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

2.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3.出示爬山虎爬满墙的图片

4.“满是”表现了爬山虎的生机勃勃。

5.“墙”“房顶”说明了爬山虎的生长方式是“爬”,暗示了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交流: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出示第二自然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完成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嫩红。

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嫩绿。

叶子的样子: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颜色好看排列整齐

4.资料拓展:

为什么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而长大后就变成嫩绿的?

因为刚长出来的叶子含花青素较多,所以呈现嫩红色;长大后含叶绿素较多,所以呈现嫩绿色。

5.出示句子: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铺”将叶子又多又密的特点表现得十分形象,满墙的绿叶就像一幅浓绿的图画。

6.出示句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漾”字使句子有了动感,微风拂过,一片片叶子就组成了绿色的海洋。

作者巧妙地写出了叶子的勃勃生机。

(2)“好看得很”写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2)交流探讨: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2.出示第三自然段: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注意”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地观察。

(2)爬山虎的脚的位置:

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像蜗牛的触角似的细丝。

爬山虎的脚的颜色:

嫩红。

(3)采用“总分”的方式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和样子特点。

(4)指导朗读。

3.出示第四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爬墙的过程:

触、变、巴、拉、贴

(2)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拉,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这句话“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产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4)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改为反问句:

难道爬山虎不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吗?

(5)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

(借助图片理解)

(6)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五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这段话写出了爬山虎对墙的依赖。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有墙就会生长,没墙就会枯萎。

(3)“牢固”“休想”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时非常牢固。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延伸

1.交流: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罗丹也说过: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3.交流:

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中为什么还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呢?

生1:

叶和脚是一个整体,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彼此单独存在。

生2:

人们是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才观察它的脚,它的脚藏在叶子下面。

生3:

爬山虎的叶子不断地吸收阳光,它的脚才能长得好,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

(五)写法借鉴 

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六)知识梳理

生长的地方:

墙、房顶上

叶子的特点:

刚长出来:

嫩红

长大了: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颜色好看、排列整齐)

脚的特点:

位置:

长在茎上。

样子:

细丝。

颜色:

嫩红。

爬墙的过程:

触、变、巴、拉、贴

脚与墙的关系:

触着墙:

触不着:

枯萎

抓住特点细致观察

三、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

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

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

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

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自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

“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

”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

”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

“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

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

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

“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很意外。

因为我一直觉得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

见这样的作家如同国家元首一样难哩。

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气很好。

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

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先在门口迎接了我。

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似乎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

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

“你和小沫同龄呀!

”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

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

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和指南之类。

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

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

他说道:

“这样好!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

他又说: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

“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

”他笑着点点头:

“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

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在我的眼中,那一片爬山虎永远都那么绿着。

(选自《肖复兴散文》,有删改)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叶老关怀“我”成长的感激(或赞美)之情。

四、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句子。

1.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改写成比喻句)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改为反问句)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难道还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吗?

3.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二)动词填空。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五、课堂小结

那绿绿的爬山虎多么顽强,多么惹人喜爱啊!

叶圣陶爷爷在观察爬山虎时多么细致入微。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小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

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七、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

墙、房顶上

叶子的特点:

颜色好看、排列整齐

脚的特点:

位置、样子、颜色

爬墙的过程:

触、变、巴、拉、贴

脚与墙的关系:

触着墙:

触不着:

枯萎

抓住特点细致观察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顺序说话、说完整话的能力。

2.说的方面,主要是训练学生能把自己做手工的过程大致情况说清楚。

说的时候,态度自然大方,普通话准确、流利,有一定的感情,达到训练和别人交流的目的。

3.听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能对自己想了解的情况,大胆地向说话的人提出问题。

4.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观察图片:

世界如此美好、人类肆意破坏。

我们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

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我们与环境”的讨论会,说一说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二、明确交际要求

读教材11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认识到:

现在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而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了人为极大的破坏,我们人类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从而弄明白什么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如何进行环境保护,然后以“怎样保护环境”为话题,展开想象,说一说。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环境,树立起保护环境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号召人们: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三、交际方法

1.说一说。

情境一:

你和同学吃饭时,他随手拿了几双一次性木筷,多的就扔在旁边,请你劝劝他。

情境二:

学校门口的餐馆老板一直未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你打算怎样去劝阻他?

示例:

有些木筷并不卫生,因为每一双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加工都要经过树木的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而且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还要经过硫磺熏,熏不白的就用双氧水和硫酸钠再次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

2.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3.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堵车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灭。

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注意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

(一)必须做到

①不要到处乱丢垃圾,要把它们丢进果皮箱里,如果附近没有果皮箱,也不要乱扔,你可以在身边带一个小垃圾袋,用它来盛放垃圾,再一起丢进果皮箱。

②如果你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