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844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客观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主观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

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

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

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

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

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

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

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

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

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

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

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

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

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

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

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

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

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

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

“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连,被注意到了。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

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

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

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

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

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污染环境。

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

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

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

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3分)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资治通鉴》)

4.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4分)

5.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

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刘卫平

当长工刘三扛着石碓一喘一喘地爬上一道山梁的转弯处时,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向他降临。

石碓是用来舂糯米越耙的那种,在湘中地区很常见,用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从一面凿空了,凿出一个凹陷的圆坑。

眼下,石碓的圆坑正像一个深得过了头的帽子戴在刘三的头上,刘三的脑袋就完全没入了碓坑之中。

碓坑的两侧边沿压在刘三的双肩上,刘三必须举起双手扶着石碓的边沿,用力把石碓的前方擎起一点,这样,他那没入碓坑里的眼睛才能勉强从碓坑的边沿下看到身前三四步远的地方。

刘三正要经过的这道山梁地形特殊。

这道山梁好比就是一个人的鼻梁,从左侧看不到右侧,从右侧看不到左侧。

那时候,当刘三沿着那条横贯山梁的小道从左侧向山梁的顶部前进时,一只华南虎也正从右侧窜来,就这样,刘三和老虎不可避免地在山梁拐角处不期而遇了。

人和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地方骤然收住了脚步。

这个距离是由刘三的目光只能看三四步远所决定的。

刘三的眼睛从碓坑下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老虎,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一双僵脚立在原地牢牢地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能动。

那是一只黄乎乎的带着斑斓黑纹的华南虎。

一双硕大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对大灯泡似的看着刘三。

长工刘三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不知道有个成语叫“虎视眈眈”,但他现在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虎视眈眈的滋味。

从虎口里喷出的一股股腥臊气味让近在咫尺的刘三一阵阵晕眩。

好在老虎并没有立即扑向刘三,而是停在原地一动不动地死死盯着刘三。

刘三在与虎对视的四五分钟时间里有过一阵快镜头似的回忆,这种回忆只有那极短极短的一瞬间,但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则要冗长得多—今天早晨,长工刘三刚从他的茅屋里起床,谢德仁老爷就在门外喊:

“刘三,你今天给我去东岭寨晏学光老爷家取样东西来。

”刘三应着:

德仁老爷,要我去取什么呢?

德仁老爷说:

“喏,我写在这纸上,你拿给学光老爷一看就知道了。

”刘三接过纸条,啃两个红薯就出发了。

到东岭寨有十来里路,刘三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刘三不认识晏学光老爷,但他听说过晏学光家世代是地主,晏学光更是一个有名的“烂秀才”(指屡试不中的读书人)。

在村头,刘三看到一个提着箢箕握着耙子捡狗粪的老头,刘三就问:

你知道晏学光住在哪里吗?

刘三这句话一出口就为他以后的遇险埋下了“祸根”他不该在“晏学光”这个名字的后边省掉“老爷”两个字,因为他不知道,眼前这个捡狗粪的老头,正是“烂秀才”晏学光。

当刘三按老头所指来到晏学光家时,他总觉眼前的学光老爷与村头拾狗粪的老头很像,只是衣着有优劣之别而已。

当时刘三并未在意,他毕恭毕敬地把纸条递给学光老爷。

学光老爷一看,就笑了,学光老爷笑着说:

德仁老爷也真是的,连借个石碓坑也要写条子,你扛去就是了嘛!

刘三颇感惊讶,他没想到德仁老爷打发他爬十来里山路跑来,竟然是为了借一个石碓坑。

刘三顶着那个百把斤的石头苦不堪言,越走越气恼。

其实德仁老爷哪是要他借什么石碓坑呢?

纸条上明明写的是要一杆老烟枪,可是晏学光这个“烂秀才”,仅仅因为刘三问路时在他的名字后面省掉了“老爷”二字,他就存心罚刘三扛着石碓坑走山路。

这个缘由,刘三当时自然不知道,他正一喘一喘地爬过一道道山梁,趟过一条条溪涧,一步步走近山梁上那只即将到来的老虎,并最终与老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山道上对面而峙了。

刘三与老虎对视了四五分钟,双方仍然一动不动,身子一动不动,眼睛一动不动,路边的树叶一动不动,四周的空气也一动不动。

四五分钟光景,在刘三的感觉里仿佛经历了四五个世纪。

刘三的腿脚麻了,嗓子干了,眼睛酸了,头发一根根像钢针似的竖起来了。

一句话,刘三真的支撑不住了。

崩溃之际刘三的脑子里倏忽,灵光一闪,他有意转动了一下眼珠子,眼角的余光仍然看着老虎,正眼却佯装看别处。

刹那间,只听见“嗖”地一声响,老虎从路边一冲而下,如一道黄色的闪电倏地不见了踪影。

刘三当即瘫软在山坡上。

后来,刘三从有经验的老者那里听说他之所以能够虎口逃生,正是得益于他头顶的石碓坑。

老人们说,老虎扑食时,首先要估量一下它的血盆大口能不能一口叼下食物的头,能叼下的,叼起就走,不能叼下的,一般不敢贸然进攻。

刘三肩上扛着一个四方形的石头脑袋,老虎自然不敢扑上来咬他,说不定老虎反而被骇住了呢!

多年以后,当湘中山区的华南虎绝迹时,饱尝贫苦的刘三已子孙满堂。

他总是告诫晚辈要发狠读书,刘三说:

要读书考大学,才能当“大脑壳”(湘中方言把大官戏称为“大脑壳”)。

刘三不无风趣地说:

你们看,连老虎都怕“大脑壳”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石碓坑的样子,为读者呈现出刘三扛着它行走时的滑稽,也为最终交代刘三虎口脱险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很有意味,“德仁”“学光”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而“刘三”只有姓加个数字,是底层人民的代号。

C.小说故事情节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刘三遇虎,再写刘三奉谢德仁老爷之命到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最后写刘三脱离险境。

D.刘三被骗扛着石碓坑走十多里山路,虽然“苦不堪言,越走越恼”,却没有怀疑,既表现了他的憨厚朴实,也反映出不识字的苦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就以“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向他降临”来设置悬念,既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和探索兴趣。

B.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有些短句更加深了这一特征,如“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活画出刘三遇到老虎时惊恐的神态。

C.小说在对刘三与老虎对视的描写中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一再强调“一动不动”,传神地写出了刘三当时的紧张恐惧和度日如年的感觉。

D.晏学光只是因为刘三在称呼他时省掉“老爷”二字就有意戏弄惩罚他,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自命不凡,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8.文章最后用刘三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题目为“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对此你如何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耳者,大梁人也。

其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

张耳尝亡命游外黄。

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

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

“必欲求贤夫,从张耳。

”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

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

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陈馀者,亦大梁人也。

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

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

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

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

“始吾与公言何如?

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陈馀然之。

奏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陈涉起薪,至入陈。

张耳、陈馀上谒陈涉。

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

“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涉遂立为王,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武臣等从白马渡河。

(武臣)立为赵王。

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

张耳说武臣曰:

“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

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

原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

赵南据大河,北有燕,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

”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

(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B.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C.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D.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他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对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豢养且为其服务的人的称呼,又称门客。

B.高祖,古代帝王谥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帝王,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C.布衣,麻布衣服。

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衣服,只能穿麻布衣服,故用此称平民百姓。

D.丞相,职官名。

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

多由一人担任,历代时设时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耳素有声名。

外黄县一富家女逃婚,在她父亲旧时宾客的劝说下改嫁张耳,嫁妆很丰厚。

由此张耳广招宾客,并做了外黄县令,名声变得更大。

B.张耳十分好客。

汉高祖曾跟张耳交好,一连好几个月居住在张耳家。

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

C.张耳遇事冷静。

陈馀曾犯了小过失,遭到小吏鞭打,陈馀准备反抗;而张耳很冷静,用脚踩住陈馀,示意他接受鞭打,承受屈辱。

D.张耳洞察形势。

陈王派人向赵王祝贺,并催促他攻占关中,张耳审时度势,洞察陈王计策,建议赵王不要上当。

赵王听从了张耳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4分)

(2)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

原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

(4分)

14.房君认为陈王放弃攻打武臣的好处有哪些?

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象高启

海山巨兽堪乘战,番使前年远来献。

宝璎缠珞锦檐垂,拜舞如人向金殿。

仙仗时巡出凤城,鸾舆频驾不曾惊。

有牙①莫畏焚躯祸,天子深仁爱尔生。

[注]“有牙”,用象牙焚身典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象有牙以焚其身,贿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就点出象的来源,“象”来自远方使者的进献,侧面点出大明朝实力的强盛。

B.本诗颔联写出大象身上披挂华美的饰品,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象的灵性与可爱之处。

C.本诗颈联采用借代手法,表现出天子出游巡查天下,却不曾惊扰以象为代表的万物生灵。

D.本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烦。

16.请结合全诗,赏析本首诗歌的尾联含意。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中,“,”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两句是“,”。

(3)苏轼《赤壁赋》用高超的手法描写了动人的音乐,“,”两句,通过蛟龙和寡妇的反应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向来惯过“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

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

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作了我们老百姓旅行游览的地方。

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

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

禾苗的种类,①,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粱。

谷黍豆类也有。

滦河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

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它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

房屋老了,经它一破坏,新的便可产生。

土质贫了,经它一回滩淤,②。

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

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它的破坏,看不见它的建设,却很冤枉了它。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C.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D.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19.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有一个地势很险而风景却佳的行宫。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1.俗语中有许多让人纠结的说法,比如“兔子不吃窝边草”之于“近水楼台先得月”,下面的说法不是类似的格式的是(请将此题选项答案涂在答题卡,3分)

A.“宰相肚里好撑船”之于“有仇不报非君子”

B.“退了步海阔天空”之于“狭路相逢勇者胜”

C.“有缘千里来相会”之于“不是冤家不聚头”

D.“有钱能使鬼推磨”之于“金钱不是万能的”

22.某书友会举办“我爱阅读”诗书活动,让大家推荐阅读书目。

请拟写一则《乡土中国》的简介,表明你的推荐理由。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完成后面的作文。

(60分)

近日,生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藏族小伙丁真,因为一条视频意外走红。

在视频里,丁真帅气纯真的脸庞、黝黑的肤色、清澈的眼眸及淳朴的笑容充满了整个屏幕。

丁真火速成了大家心中的“甜野男孩”。

据报道,丁真“一夜爆红”后,曾收到选秀节目的邀约,但被他拒绝了,而是签约了当地的一家旅游公司,为本地博物馆做讲解,参与家乡的旅游文化宣传。

在最新的宣传片《丁真的世界》中他说道:

“很多人问我,我的梦想是什么。

我没有太想过这个问题,就想骑着我的小马,翻山越岭。

这就是我的世界,雪山、草原、冰川、寺庙、白塔、我的朋友们,还有唱不完的情歌。

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还是最爱我的家乡,我想,就这样呆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我想留在理塘,为家乡做一些事情。

要求:

看到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想象?

请结合当今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项,“受儒家思想影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

B项,“‘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说法不当,原文“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可知“俭”的育人作用不是诸葛亮明确指出后才有的。

D项,“为了节俭而节俭”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

2.B(“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3.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意思:

对于自然界的物产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

这里强调的“俭”德是对财物的节俭,而不是从"俭"德的育人功能出发的)

4.材料一侧重阐述“俭”德的传承发展过程,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

(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

5.论证思路:

先提出“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然后从“社会思潮”和“育人功能”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4分)②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引证法,以大量的名言警句对观点加以论证。

(2分)

6.C(不是倒叙,而是插叙手法)

7.D(“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自命不凡,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理解有误,拔高了主旨)

8.①表面上,这句话是借主人公刘三的话对整个故事情节做了一个概括,即刘三邂逅华南虎,而华南虎害怕刘三所扛的石碓坑,最终刘三侥幸脱离虎口活了下来,呼应标题;②实际上,是以刘三的话风趣幽默地揭示出:

这次因不识字而造成的与华南虎邂逅的经历给刘三带来的思想觉悟上的觉醒—要识字,要读书。

总结了全文。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在情节上,以回忆形式补充完整了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和文章开头形成照应,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②在人物形象上,呈现出刘三和晏学光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特征:

一个不识字,老实憨厚;一个是秀才,以学问为傲,对比强烈,充满幽默感。

③在主旨上,补充出来的这段情节其实最能揭示小说主旨的内容,反映出这次因不识字不尊敬读书人而引发的危险对刘三的震撼和启发:

要识字,要读书。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C(原文标点,陈王相国房君谏曰:

“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

11.B(“古代帝王谥号”错误,应是“古代帝王庙号”)

12.B(“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分析错误,张耳遭到悬赏拘捕是秦国灭魏国几年后,跟汉高祖与其交好并居住在其家没有因果关系;且“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于文无据)

13.

(1)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两人,两人反而也用里正卫的身份来向里中百姓传达命令。

(关键点“诏书”“购求”“门者”各1分,大意1分)

(2)楚王已经灭掉秦国,一定会加兵于赵。

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要向北夺取燕国,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用来为自己扩充势力。

(关键点“既”“徇”“自广”各1分,大意1分)

14.①可以不要树立一个像秦国一样强大的敌人。

②若向武臣祝贺,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