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699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湖南省同升湖实验学校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高三备课组命制)20100907

说明:

1、本试题卷共7大题,22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在答题卷规定区域写上考生信息;答案写在答题卷每题规定的地方,否则无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争流(gě)屏住呼吸(bǐn)桀骜不驯(ào)殒身不恤(xùn)

B、浪遏飞舟(è)卓有成效(zhuó)混沌不堪(hùn)酝酿已久(liàng)

C、葳蕤生光(ruí)蒲苇磐石(pán)踯躅不前(zhú)绵亘千里(gèng)

D、浅尝辄止(zhé)鳏寡孤独(guān)熙熙攘攘(rǎng)敷衍塞责(sè)

2 下列各个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那里山清水秀,宛然江南风景。

B、这一带的水井和土地被海水侵染了。

C、他有才华,但从不在人前炫示。

D、青年演员频频出镜,演技提高很快。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东周末年,周天子权力大大削弱,许多大诸侯国都与之分庭抗礼。

B、听了这段话,就是木人石心也禁不住要流泪了。

C、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新老师闷闷不乐,毫发不爽。

D、此人长期作恶多端,危害社会,罪不容诛,恳请法庭公平处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快乐男声是一档娱乐大众的商业化选秀节目,其直接目的有两个:

一是追求高收视率、打造高质量娱乐节目为目标;二是以未来市场为导向,选拔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歌手。

B、泥石流发生后,当大批子弟兵前往救援的同时,许多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也赶赴灾区,帮助灾民恢复泥石流造成的心理创伤。

C、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D、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经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3年多,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5、填在横线上与上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顶是                                         

人格恰如一种魔力,从人格发出来言行,自然使人受到感化。

________。

这就是有人格的背景与否的分别。

空城计只能由诸葛亮摆,换了其他人便会失败。

   A.同是一句话,德高望重者说出来,大家就容易接受。

   B.同是一句话,因说话人有两种人格,效果就不一样。

   C.同是一句话,因说话人的人格不同,效力亦往往不同。

       

   D.同是一句话,说话人的人格不一样,大伙儿就觉得劲头不一样。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

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

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

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

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

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

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

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而鲂死。

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

其余即足下。

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

呜呼!

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

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

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

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选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有删节)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课赋,夜课书              课:

学习

B.见皆谓之工                  工:

工巧

C.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目:

眼睛

D.达官无半面之旧              旧:

旧交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歌诗合为事而作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夫子何哂由也

D.终得罪于文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B.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C.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D.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B.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常受到朋友称赞。

C.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D.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豪强,但是妻子儿女依然理解、支持他。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3分)

(2)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3分)

(3)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

(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

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

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

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4分)

答: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

答:

                                                               

12.默写(每小题1分,共6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                         ,靡有朝矣。

(《诗经·氓》)

(3)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4)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否定寿夭等同的观点的两句是:

        ,          。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

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作为认知模式的“PK”

PK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五四时期“废文言、兴白话”,改换了一种意识形态;十六世纪欧洲印刷语言的使用,推动了民族的想象性建构。

今天PK在媒体中过度繁盛,也已经超出了文化事件的范畴,开始在思想的层面发挥作用。

这就是令人忧虑的PK认知模式的形成。

这种认知模式首先设置了一种紧张情境。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神经在连续刺激中日渐麻痹。

只有比紧张更紧张、比激烈更激烈的情境才能够留住人们挑剔的视线,PK正是这种情境的鲜明符号。

媒体中诸种乔装打扮的PK,就像将黄飞鸿的“擂台赛”挪移到大众媒体上,将紧张的对决经由现代媒体多层次、高密度的信息渠道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获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关注。

PK的表演性与娱乐性,注定了PK是一件公开而招摇的事。

一看到这个字眼,就好似听到了“快来看呀——”的吆喝声。

循声而去,紧张激烈的场面正在眼前铺展。

这种认知模式预设了结果水落石出的一刻即将收获的精神快慰。

今天,阅读内容变为浏览标题,看重结果轻视程序,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迫不及待。

他们需要结果水落石出,需要胜负立见分晓,需要用斩钉截铁的判决抚慰等待的焦躁不安。

而PK中的你死我活,不仅营造了一种紧张情境,更预售了一种水落石出时的精神快慰。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

这种认知模式更蕴涵着一种意在解构的娱乐化冲动。

选秀的娱乐性抹平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成为一种由媒体与平民合力打造的艺术亚文化。

其中PK环节奉行的全渠道全民投票规则,只取悦于注意力经济,而与艺术标准相去甚远。

这样的PK,恰好迎合了在经济繁荣而话语贫困时代必须释放的解构欲望——解构权威、解构经典、解构主流意识形态。

而在大众媒体上,PK的频繁出场,正是这种解构欲望的延伸。

因而,媒体在哪里使用了PK,哪里就很可能存有解构欲望的心理市场。

同时,越是权威的、经典的和主流的事物,越是在PK模式的认知中幻化出更强烈的娱乐化效果。

这一点,也许是PK认知模式中最为隐秘的特点。

                                         (材料来自《读书》2008年第1期)

13.对作为认知模式的“PK”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PK的过度繁盛,在当今中国,不仅仅是文化事件,也已经在思想层面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B..在这个生活节奏日趋紧张的社会生活中,PK已经成为能留住大众视线的鲜明符号。

C.表演性和娱乐性是PK与生俱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公开和引人注目的个性。

D.PK已成为一种由媒体与老百姓共同经营打造的艺术亚文化,在当今社会正风光无限。

14.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媒体中诸种乔装打扮的PK,就像将黄飞鸿……”中的“乔装打扮”指的是媒体对PK进行“包装”,其目的是想弱化PK本身的残酷性,使之能以温和而美好的面貌出现。

B.“将紧张的对决……获取了最大化的看客的关注”中的“看客”是作者对喜欢看PK的观众的称呼,较形象地表现了注意力经济下社会大众看重表象且没有持久关注点的特征。

C.“一看到这个字眼,就好似听到了‘快来看呀——’的吆喝声”表现了PK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作者对PK的唯一优点的肯定。

D.“而PK中的你死我活……更预售了一种水落石出时的精神快慰”中的“预售”生动地说明了PK的商业本性,也表明了它像空头支票一样难以兑现的特点。

15.文章是怎样分析PK的表现及蕴涵的社会心理的?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②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③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

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④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⑤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

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我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⑥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⑦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⑧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雀鸟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

⑨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⑩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那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那么深刻。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

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⑾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⑿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

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⒀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

自然是没有结局的。

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⒁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早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1983年5月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节)

16.加点词“微微的雨”放在全文开头,对全文起什么作用?

(4分)

答:

                                                            

17.第⑦段中画横线句子“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作者为什么将事物的“关系”变成“演奏者”呢?

请结合文意写出你的理解。

(6分)

答:

                                                            

18.文章第⑨段插入“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一事,其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19.有评论家说《随风吹笛》是篇构思精巧的散文,其精巧主要表现在“平中见奇”。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说说文章构思“平中见奇”的具体所指。

(8分)

答:

                                                            

六.选做题。

(2小题任选1题,6分。

20.阅读以下材料,结合你目前的学习谈谈你的见解。

100字左右(6分)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

“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

”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

老太太很生气:

“怎么不听我的话呢!

”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

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

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便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

21.以下是三则新闻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6分)

①汶川地震死亡超8.7万人

②舟曲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达1254人

③新西兰七级强震仅致两人重伤创奇迹

七、作文(60分)

22.请以“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考生注意:

如果写议论文,请确定一个中心观点,这个观点应是你理性思想的表达,应有普遍性和辩证性;请围绕中心把道理说清说透,使你的文章有逻辑性、有说服力。

 

 

同升湖实验学校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1、D【A屏住呼吸(bǐng)殒身不恤(xù) B 酝酿已久(niàng)C   绵亘千里(gèn)】

2、B侵染 浸染

3、C  毫发不爽,形容丝毫不差。

4、答案:

C【A“目的”和“为目标”重复,句式杂糅;B“恢复”与“心理创伤”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形象”“内容”“特点”缺谓语,在“观众”前加“使”或“让”等词语。

5、C【从后文背景与否看,排除A;B说话人有两种人格,说法不妥;D语言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6、C目,动词,视

7、C何,疑问副词,为什么。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兼词,于之;D介词,由于/介词,从)

8、D

9、D(原文说“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即妻子儿女兄弟也认为“我”不对。

10、

(1)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2)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

  (3)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传达到皇上那里呢?

【参考译文】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

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

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

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

甚至于嘴和舌头都,手和肘都磨成茧。

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珠,动不动就以万计。

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二十七岁才应进士试。

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

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

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

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

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

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

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

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

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

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我还要请您允许我把这件事彻底地说说。

凡是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一起喧嚷起来,已经认为不合适了。

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兴了。

听到《秦中吟》,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都相视变色。

听到我的乐游园寄足下诗,执政者就扼腕痛恨。

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掌握军权的人就切齿痛恨。

大都这样,不能全都举出了。

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恶意攻击,嘲笑诽谤。

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警戒我,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认为我是错的。

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

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

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

另外就是足下了,而足下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

唉!

难道六义四始的传统,上天就要破坏它而不能支持了吗?

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闻于皇帝呢?

要不然的话,为什么有志于做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人罢了。

除去读书作文之外,其它事是胡胡涂涂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交换联欢的事,我都一无通晓。

就是说,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

当初应进士试的时候,朝廷里面连一个疏远的亲戚也没有,达官之中连一个曾有过一面之识的朋友也没有。

争取功名我不善于奔走趋附。

科举考试我也没有可靠的凭借。

但是,十年之间我却三次中第,名声为众人所知,足迹达到侍从之官。

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就服侍皇帝。

开始我是由于文章知名的,最后又由于文章获罪,那也是应该的。

11.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伤春之情。

(1分)一是忧国之情。

(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暠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1分)

   12、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夙兴夜寐

      (3)周公吐哺          (4)纵一苇之所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