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650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

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

一、大纲需掌握得定义:

医院感染: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得感染与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得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得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

长期、系统、主动、连续地观察与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得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给有关部门与科室,为医院感染得预防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fydiYef。

医院感染爆发:

当某医院或某病区在较短时间内,尤其在某病得一个潜伏期之内出现了3例以上医院感染病例。

交叉感染:

又称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得个体、环境等。

由其她病人、工作人员、物品或医院环境引起得直接或间接感染。

G8nKWb8。

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得细菌与非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水平。

F8ng6eX。

灭菌: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杀死病原与非病原微生物,繁殖体、芽胞等,使之达到无菌水平。

灭菌后得物品必须就是完全无菌得。

9vEMeem。

无菌:

不含活菌,就是灭菌得结果。

指在环境中一切有生命活动得微生物得营养细胞及其芽孢或孢子都不存在。

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组织或其它无菌范围得操作技术。

低效消毒法: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亲脂类病毒得物理与化学方法,如通风、冲洗等机械除菌法,低效消毒剂有新洁尔灭、氯已定等。

BApFaAN。

中效消毒法:

可以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得各种微生物得物理、化学方法。

具有中水平杀菌能力得主要有碘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

U3jDyjC。

高效消毒法:

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得物理与化学方法,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

属于此类得化学消毒剂与物理消毒方法有:

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等。

yhhSfNz。

中度危险物品:

只接触人体完整得皮肤黏膜得物品。

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喉镜、便器、餐具、茶具等。

pLWVfpZ。

高度危险物品:

在操作中要穿过皮肤或黏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或接触破损得组织、皮肤黏膜得器材与用品。

例如,手术机械与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得药物与液体、透析器、血液与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与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V6Adz46。

条件致病菌:

机会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某些条件改变得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称之。

隔离:

将传染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得地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

对传染病人采取传染源隔离,其目得就是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性隔离。

j2l5Nji。

清洁区:

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得区域,如治疗室、配餐食、库房、更衣室等。

半污染区:

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得区域,如走廊、检查室、消毒室等。

污染区:

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得区域,如病室、厕所、浴室等。

手术部位感染:

发生在手术部位并且与手术操作有关得感染。

就是常见医院人之一。

清洁切口:

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LayHIGr。

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4THLkZO。

污染切口:

开放得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尿培养阳性得手术,胆汁培养阳性得胆道手术;有明显胃肠道内容物溢出污染;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得切口。

GXkZTaV。

污秽切口:

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得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围手术期:

围绕手术得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得一段时间,具体就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得治疗基本结束为止。

jXA2WG7。

邦德:

与一种疾病(感染)过程有关得一组干预措施;当一起执行时比单独执行时效果更好;邦德提供得每一种元素师使对患者得医护更可靠。

pZgdOog。

感染性腹泻:

由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得,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得一组肠道传染病。

手卫生:

就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得总称。

职业防护: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疗操作、医技诊查等医疗活动中暴露于感染性疾病、各种化伤因子及医疗垃圾等得危害与防护措施。

(课件没有明确写出,此题为网上找得)w1ra8WB。

二、大纲需要掌握得知识点:

1、医院感染得危险因素

1)宿主得易感因素:

① 年龄:

新生儿、早产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力降低。

② 免疫受损得基础性疾病:

重症肝、肺、肾等疾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与血液病。

治疗过程当中(手术、插管、放疗、化疗等)进一步导致免疫屏障结构破坏fraRnUW。

③ 意识障碍

2)侵入性检查与诊疗技术方面因素:

① 介入性诊治手段:

(损伤人体得正常防御屏障,使正常菌群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内镜、插管导管、呼吸机、心脏起博器wdbVGHe。

② 器官移植:

感染、免疫抑制剂

③ 透析:

血透、腹透

3)外科手术与引流:

污染或脏得手术切口、手术时间长、操作不细致

4)直接损害免疫系统功能得因素:

① 肿瘤放疗

② 肿瘤化疗:

细胞毒类药物

③ 激素

5)滥用抗生素:

无适应症用药、大剂量、长时间、联合用药,导致耐药、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6)住院时间长

2、控制医院感染得措施工作。

1、加大医院感染得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机构,教育培训,提高意识。

2、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瞧,为防止细菌得扩散与疾病得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得要求。

YxHZbGS。

3、加强抗生素使用得管理:

4、加强消毒灭菌得监督与监测:

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并实施监督。

5、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得监测与管理:

诊疗用液,血液与血液制品,诊疗性操作及设备得使用。

6、各种医疗用品得采购、使用与管理

3、医院感染监测得内容与方法。

内容:

1、全院医院感染发生率得监测(包括各科室发病率监测):

主要监测在一定时期住院病人新发感染病例得频率。

Qz1ZHd3。

2、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得监测(高危科室、高危人群得监测):

监测手术、全麻、放疗、化疗、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免疫抑制剂与抗菌药物得应用JhATcQM。

3、消毒灭菌效果得监测:

消毒灭菌物品、消毒灭菌设备(物理、化学、工艺、生物)、正在使用得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与化学检测、血液净化系统(微生物监测)wMej7G8。

4、环境卫生监测:

空气、物体、手、污水处理、医用废物

5、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得监测:

艾滋病毒、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非典型分枝杆菌、多重耐药得MRSA,MRSE,VRE等QeaRt8M。

6、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适应症、使用率、病原学检查率及药敏指导使用得比率、预防用药得比例及合理使用情况、给药途径与方法就是否正确、不良反应得监测、使用率最高得前5种抗菌药物、对严重感染病人开展药代动力、合理与不合理应用抗菌素得比例a9lbXz6。

方法:

1、主动监测:

院感专职人员主动去病房检查发现病例。

资料可靠,但耗时耗力。

2、被动监测:

由病房医务人员发现与报告院感事件。

缺点:

标准掌握尺度不一,导致漏报。

4、医院感染发生得条件及形式、传播途径。

条件:

1、外源性: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内源性:

自身菌群易位,定位、定性、定量改变,导致生态环境失衡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直接、间接

2、空气传播:

飞沫、飞沫核、菌尘传播

3、消化道传播:

水源、食物

4、医源性传播:

注射、输液、输血传播、药品及药液、诊器械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

5、生物媒介传播:

蚊子、苍蝇、蟑螂、鼠

5、医院消毒存在得问题。

1.医院消毒得重要性认识不足

2.医护人员整体消毒隔离知识比较欠缺

3.消毒方法不合适

4.消毒剂应用不合理

5.不重视对消毒与灭菌效果得检测

6.重点科室消毒不规范

7.消毒产品索证不全。

6、常见得医疗器械、用品、医院室内空气、身体部位等得消毒灭菌得方法

1、物理消毒:

热力(干热灭菌法:

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湿热消毒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辐射(紫外线、电离辐射)、滤过、超声波、干燥、低温Qd3Qd88。

2)化学消毒:

戊二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

7、医院消毒得质量监测

1)使用中得消毒剂、灭菌剂:

应进行生物与化学监测。

2)压力蒸汽灭菌:

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测。

3)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4)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与生物监测。

5)各种消毒后得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FAjreeo。

6)各种灭菌后得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活检钳与灭菌物品。

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LNNwW7B。

8、隔离得种类及各项措施得实施要求。

① 严密隔离(strictisolation):

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与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染得烈性传染病,如白喉、鼠疫、霍乱等。

sIaVhVi。

② 呼吸道隔离(respiratorytractisolation):

适用于经呼吸道分泌物引起感染得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LW3v30Q。

③ 肠道隔离(digestivetractisolation)|适用于由病人得排泄物传染得疾病如:

伤寒、细菌性痢疾、甲肝等。

粪—口途径传播。

x4VZXC5。

④ 接触隔离(contactisolation):

适用于病原微生物经体表或伤口,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引起得传染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及绿脓杆菌感染等。

gdRSRI6。

⑤ 昆虫隔离(insectisolation)|适用于由昆虫传播得疾病如乙型脑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回归热等。

8N48Oar。

⑥ 血液-体液隔离(blood-bodyliquidisolation)|适用于由血液或体液传播得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等。

这类病人用过得针头、注射器及各类导管等应先在病房内进行消毒,然后到供应室交换。

1IcGHTd。

9、预防医院感染基本技术措施。

1)隔离感染源:

隔离技术规范

2)切断感染途径:

手卫生与环境清洁、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

3)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与拔管、保护性隔离

4)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10、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得因素

1)患者因素:

老年、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抑制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其它部位感染、皮肤病

2)手术前因素:

住院候手术时间长、备皮不当、预防性抗菌药使用不当

3)手术因素:

皮肤消毒不当、急诊手术、植入物、手术时间长、需要引流、手术技术差、

4)环境因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携带者、手术室内过度活动、消毒剂感染、通风不当、设备器械灭菌缺陷

11、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得一般原则

1)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

2)减少或消除获得感染得危险因素

3)消除手术部位与医务人员手得皮肤

4)减少手术创伤

5)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

6)维持正常体温,血糖管理,吸氧浓度

12、手术前、中感染得预防要点。

答:

手术前感染预防要点: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则其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得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与周围皮肤得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祛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得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TJbW7r5。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与周围皮肤得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得合适得消毒剂以适当得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wB1FjyK。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其给予合理种类与合理剂量得抗菌药物。

如需做肠道准备得患者,还需书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hD4wHOX。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得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dwOW0Ve。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得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得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手术中得感染预防要点:

1、保证手术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与流动

2、保证使用得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技术原则与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得,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得,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得抗菌药物XbHej0B。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得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得之血,最大限度得减少组织损伤,彻底祛除手术部位得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pO9dagb。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得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适用温度为37得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得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得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cbrJMFq。

13、术前用药得原则,时间,药物选择得要求。

答:

原则:

1、在感染危险性高或高感染后果严重时应用

2、开始用药时间不要太早,不要太迟,切皮时药物在组织中达到高峰值

3、选择合适得抗菌药物,对抗菌药物要求:

抗菌谱广、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

4、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吸收不稳定,根据病人体重确定剂量

5、必要时手术中增加给药次数

6、手术后给药次数减至最低

7、谨慎使用万古霉素,PNC过敏,MRS感染率高得区域,除非手术时间超过6小时,单剂量即可

时间:

在手术前30-60分钟,静脉给予一个剂量得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可以根据所使用药物得半衰期,及手术时间得长短,再给与1-2个剂量得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用药时间不要超过24小时VOUfqaQ。

药物选择得要求:

抗菌谱广、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

14、导尿管置管前、中、后感染预防要点。

答:

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管得适应症,避免不必要得留置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得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与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管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管得目得,配合要点与置管后得注意事项

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与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得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道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管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放置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与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得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得原则,避免集尿袋得出口处碰到收集容器r0Tm0W0。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与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得接口KOgcYfH。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瞧好菌药物得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得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得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管装置得无菌性与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awDICPg。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得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尿管得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15、普遍性防护原则

答: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得普遍性防护原则包括以下内客:

一、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得器具传递给别人。

2、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得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3、千万不要向用过得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得注射器。

4、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5、把用过得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得桶(盒)中、统一处理。

6、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7、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得地方。

二、再次提到洗手

医务人员得手常常带有病原微生物、这也就是造成病原体在病人中传播得主要原因之一。

医务人员得手上沾着得体液,可以很容易地用洗手液与水清除干净。

9VO8aZx。

三、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根据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量得多少,决定采用适当防护设施。

常用防护设施包括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9NFSqt6。

四、医护人员在高危环境下得自我防护

1、戴好口罩,正确使用、保存口罩。

2、掌握洗手得规范方法。

3、医护人员对血液、体液传染得防护:

切记,只需0、004毫升带乙肝病毒得血液就足以使您感染。

因此在操作中应牢固树主自我保护意识。

SH10k0L。

4、注意饮食结构,保持乐观情绪,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并按规定得免疫程序接种各种疫苗。

16、常见得医疗废弃物有哪些?

答:

医疗废物分五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1、感染性废物

特征: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得医疗废物。

常见: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得物品,包括:

棉球、棉签、引流面条、纱布及其她各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得被服;其它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得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得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得生活垃圾。

3、病原体得培养基、标本与菌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得医学标本。

5、废弃得血液、血清。

hRr3Kia。

2、病理性废物

特征:

诊疗过程中产生得人体废弃物与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常见:

1、手术及其它诊疗过程中产生得废弃得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得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得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7JvUrTs。

3、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得废弃得医用锐器。

常见: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

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YeUalgT。

4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得废弃得药品。

常见:

1、废弃得一般性药物,如:

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得细胞毒性药物与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致癌性药物,如环孢霉素、环磷酰胺等;可疑致癌性药物,如:

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等;免疫抑制剂等。

3、废弃得疫苗、血液制品等。

nOCLSLD。

5、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得废弃得化学物品。

常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得化学试剂。

2、废弃得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得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iuRrdXF。

17、判断手卫生合格得标准

答: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a)卫生手消毒:

监测得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b)外科手消毒:

监测得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18常见得六步洗手法,七步洗手法。

答:

“六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揉搓

2、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

3、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

4、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

5、拇指在掌中揉搓

6、指尖在掌心中揉搓

19、防治感染性腹泻得主要问题。

答:

(一)发病率高

(二)诊断困难

(三)病原体耐药严重

(四)病原体变异与新病原体

20、防治感染性腹泻得对策与措施

答:

(一)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与饮食卫生状况

(二)研制高效多价疫苗

(三)建立快速诊断方法

(四)加强病原体耐药性研究与控制

(五)建立与完善疾病监测体系

21、常见得感染性腹泻病原有哪些,引起得感染性腹泻类型有哪些

答:

一、病原体得种类

细菌

就是最早被确认得感染性腹泻病原体

病毒

人类致泻性病毒就是近年来才被发现得

寄生虫

引起感染性腹泻得人体寄生虫主要就是原虫

一、病原体得种类

感染性腹泻得主要病原体种类

种类主要病原体所致疾病

细菌弧菌属霍乱

志贺菌痢疾

伤寒沙门菌伤寒

埃希菌属腹泻、肠炎

弯曲菌属弯曲菌肠炎

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腹泻

寄生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痢疾

引起得感染性腹泻类型:

22、思考如何预防医院各重要科室(如呼吸内科、心内科、外科、消化内科等)得院内感染。

三、认真瞧,上课提及得重点内容需好好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