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X2检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335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X2检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七章X2检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七章X2检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七章X2检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七章X2检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X2检验.docx

《第七章X2检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X2检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X2检验.docx

第七章X2检验

第七章X2检验

第七章 X2检验

X2(称卡方)检验用途较广,但主要用于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率或构成比之间差别的显著性,也可检验两类事物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两个率的比较

  

(一)X2检验的基本公式 下页末行的例3.1是两组心肌梗塞病人病死率的比较,见表3.5,其中对照组未用抗凝药。

两组病人的病死率不同,抗凝药组为25.33%,对照组为40.8%。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仅由抽样误差所致;另一种是两个总体病死率确实有所不同。

为了区别这两种情况,应当进行X2检验。

其基本步骤如下:

  1.首先将资料写成四格表形式,如表3.6。

  将每个组的治疗人数分为死亡与生存两部分,各占四格表中的一格,这些数字称为实际频数,符号为A,即实际观察得来的数字。

  2.建立检验假设 为了进行检验,首先作检验假设:

两种疗法的两总体病死率相等,为35%(即70/200),记为H0:

π1=π2。

即不论用或不用抗凝药,病死率都是35%,所以亦可以换一种说法:

病死率与疗法无关。

  上述假设经过下面步骤的检验后,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绝。

当H0被拒绝时,就意味着接受其对立假设即备择假设H1。

此例备择假设为两总体病死率不相等,记为H1:

π1≠π2

  因为我们观察的是随机现象,所以无论是接受或拒绝H0都冒有一定风险,即存在着错判的可能性。

一般要求,当错误地被拒绝的概率α不超过一定的数值,如5%(或0.05),此值称为检验水准,记为α=0.05。

  3.计算理论频数 根据“检验假设”推算出来的频数称理论频数,符号为T。

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两总体病死率相同,都是35.0%,那么抗凝血组治疗75人,其死亡的理论频数应为75×35.0%=26.25人,而生存的理论频数为75-26.25=48.75人。

用同样方法可求出对照组的死亡与生存的理论频数,前者为43.75人。

后者为81.25人。

然后,把这些理论频数填入相应的实际频数格内,见表3.6括号内数字。

  计算理论频数也可用下式(3.4)

  TRC=nRnC/N(3.4)

  式中,TRC为R行与C列相交格子的理论频数,nR为与计算的理论频数同行的合计数,nC为与该理论频数同列的合计数,N为总例数。

  例如;表3.6第一行与第一列相交格子的理论频数(T11)为

  T11=75×70/200=26.25

  用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4.计算χ2值,计算χ2值的基本公式为:

  X2=∑(A-T)2/t (3.5)

  式中,A为实际频数,T为理论频数,∑为求和符号。

  将表3.6里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代入式(3.5)即求得χ2值。

此例χ2=4.929。

  从式3.5中可看出,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之差(A-T)愈小,所得的χ2值就愈小,理论频数是根据检验假设推算出来的,若与实际频数相差不大,说明假设与实际情况符合,于是就接受H0,认为两病死率无显著差别;反之,若(A-T)大,则χ2值亦大,说明假设与实际不符,就拒绝假设,认为两病死率有差别。

但χ2值大还是小,要有一个比较的标准,要查χ2值表(附表1),查χ2值表前先要定自由度。

  5.求自由度 自由度是数学上的一个名词。

在统计中,几个数据不受任何条件(如统计量,即样本特征数)的限制,几个数据就可以任意指定,称为有几个自由度。

若受到P个条件限制,就只有n-p个自由度了。

例如在四格表中有四个实际频数,如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则4个数字都可任意取值,有4个自由度,当ab,,cd,ac,bd都固定后,在a、b、c、d四个实际频数中,只能有一个频数可任意指定了,因此,四格表的自由度为1。

其计算公式为:

  ν=(R-1)(C-1)(3.6)  式中,ν为自由度,R为横行数,C为纵列数。

  四格表有2行和2列(注意:

总计与合计栏不算在内)。

因此ν=(2-1)(2-1)=1。

  6.求P值,作结论 根据自由度查χ2值表(附表1)。

此表的左侧ν为自由度,表内数字χ2值,表的上端P是从同一总体中抽得此样本χ2值的概率。

三者关系是:

在同一自由度下,χ2值越大,从同一总体中抽得此样本的概率P值越小;在同一P值下,自由度越大,χ2值也越大。

χ2值与概率P呈相反的关系。

χ2检验的常用界值为:

  χ2<χ20.05()P>0.05在α=0.05水准处接受H0,差别不显著

  χ20.05≤χ2<χ20.01()0.05≥P>0.01在α=0.05水准处拒绝HO,接受H1,差别显著

  χ2≥χ20.01()P≤0.01在α=0.01水准处拒绝HO,接受H1,差别显著

  这里α是预定的检验水准。

χ20.05()是当自由度为ν时与P=0.05相对应的χ2值,简称5%点,χ20.01()是与P=0.01相对应的χ2值,简称1%点。

  当ν=1时,χ20.05

(1)3.84,χ20.01

(1)=6.63。

本例自由度为1,求得χ2=4.929,介于3.84与6.63之间,或写成χ20.05

(1)<χ2<χ20.01

(1)。

由于与3.84对应的纵行P=0.05,与6.63对应的纵行P=0.01,因此与样本χ2=4.929相应的概率介于0.05与0.01之间,写成0.05>P>0.01。

在α=0.05水准处拒绝H0,接受H1,两总体率不等。

对照组的病死率较抗凝血组高。

  在α=0.05水准处拒绝H0,说明若在同样情况下作100次判断,将有5次或不到5次的机会,将原没有差别的两总体率错判为有差别,或说这样判断犯I型错误的概率不超过5%。

  下面将实例的检验步骤集中列出。

  例3.1 两组心肌梗塞病人的病死率可见于表3.5,其中对照组未用抗凝药。

抗凝血组病死率为25.33%,对照组为40.80%,问两组病死率有无显著差别?

表3.5 两组心肌梗塞病人病死率比较

组别

治疗人数

死亡人数

病死率(%)

抗凝血组

75

19

25.33

对照组

125

51

40.80

总计

200

70

35.00

  检验步骤如下:

  1.将资料列成四格表形式,如表3.6。

表3.6 四格表式样

 

死亡

生存

合计

抗凝血组

19(26.25)

56(48.75)

75

对照组

51(43.75)

74(81.25)

125

总计

70

130

200

  2.H0:

两疗法的总体病死率相同,即π1=π2

  H1:

两疗法的总体病死率不同,即π1≠π2

  α=0.05

  3.求理论频数

  抗凝血组:

  死亡人数为75×35.0%=26.25人

  存活人数为75-26.25=48.75人

  对照组:

  死亡人数为125×35.0%=43.75人  存活人数为125-43.75=81.25人

  把理论频数填入相对应的实际频数格内,见表3.6括号内数字。

4.求χ2值将表3.6里的数值代入式(3.5)得,

5.求自由度,确定P值,作结论

  ν=(2-1)(2-1)=1,χ20.05

(1)=3.84,χ20.01

(1)=6.63,

  本例χ2=4.929,χ20.05

(1)<χ2<χ20.01

(1),则0.05>P>0.01,在α=0.05水准处拒绝H0,接受H1,即两总体病死率不等,对照组病死率较抗凝血组高。

  上例告诉我们,两个样本病死率一大一小,在未作检验之前,很难说它们两总体率是否有差别,为了作出正确判断,作X2检验。

先假设两总体病死率相同,推算理论频数,由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计算χ2值,二者相差越大,χ2值也越大。

本例得χ2=4.929,根据自由度为1时的χ2

  现仍以表3.5资料为例,先写成四格表形式,如表3.8。

表3.8 四格表求χ2值专用公式的符号

 

死亡

生存

合计

抗凝血组

19(a)

56(b)

75(ab)

对照组

51(c)

74(d)

125(cd)

 

70(ac)

130(bd)

200(N)

  将实际频数代入式(3.8)得,

  这里用专用公式求得的χ2值与前面用基本公式求得的结果完全不同,有时这两个公式求得的结果小数点后几位可能稍有出入,这是由于受小数四舍五入的影响。

  前面已介绍了连续性校正公式(3.7),为使运算更为简便,下面列出专用公式的连续性校正公式(3.9),并以表3.8资料代入计算如下:

  所得结果与式(3.7)求得的一致。

  二、多个率或多个构成比的比较

(一)2×K表的专用公式,前面已讨论了,两个率的比较用四格表专用公式计算χ2值较为简便。

如果是多个率比较,就要列成2×K表。

这里的K暂为所比较的组数,2为每个组内所划分的类型数。

求χ2值时本可用基本公式计算,但以用下列专用公式为便:

表3.9 2×K表形式之一

a1

  a2

  ┆

  ┆

b1

  b2

  ┆

  ┆

n1

  n2

  ┆

  ┆

∑ai

∑bi

N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参阅表3.9,以上两个公式的计算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例3.3某地观察磺胺三甲氧吡嗪加增效剂(吡嗪磺合剂)预防疟疾复发的效果,用已知有抗疟疾复发效果的乙胺嘧啶和不投药组作对照,比较三组的疟疾复发率,资料如表3.10,问三组复发率有无显著差别?

表3.10 三个组的疟疾复发率

组 别

观察例数

复发例数

复发率(%)

吡嗪磺合剂

  乙胺嘧啶

  对 照

1996

  473

  484

76

  27

  53

3.81

  5.71

  10.95

合 计

2953

156

5.28

  χ2检验步骤如下:

  1.将表3.10资料写成2×K表形式,见表3.11。

注意:

这里必须把各组的观察例数分为复发和未复发两部分,这样表3.10就为写成2×3表。

表3.11 三个组疟疾复发率的比较

 

复发

未复发

合计

吡嗪磺合剂

76

1920

1996

乙胺嘧啶

27

446

473

对照

53

431

484

合计

156

2797

2953

  2.H0:

三个总体复发率相同  H1:

三个总体复发率不全相同

  α=0.05

  3.求χ2值将表3.11的数值代入式(3.10)(因为在表3.11中,各组的a值较小,计算较方便)得:

  4.求自由度,确定P值,作结论

  ν=(K-1)(2-1)=(3-1)(2-1)=2,查χ2值表得χ20.01

(2)=9.21,本例χ2=39.92>χ20.01

(2),P<0.01,在α=0.05的水准处拒绝H0,接受H1,即三个组的复发率有显著差别。

  本例的结论是三个组的复发率有显著差别,因此,还需进一步说明三组中那两组有差别,可用四格表对每两个率进行假设检验。

本例的检验结果是:

吡嗪磺合剂与对照组比(P<0.01),乙胺嘧啶组与对照组比(P<0.01),而吡嗪磺合剂与乙胺嘧啶比(P>0.05),说明吡嗪磺合剂有预防疟疾复发的作用,其效果不低于乙胺嘧啶。

  本例2×K表的2是指得发、未复发两项,K为比较的组数,K=3。

如果比较组数只有2,而构成每组的项数则多于2,如甲状腺肿的型别构成可分为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三种。

这类资料亦同样可用2×K表专用公式进行检验。

这时把2作为比较组数,K作为项数,检验方法同上,表3.12是2×K表的另一种形式。

表3.12 2×K表形式之二

a1

a2

……

∑ai

  ∑bi

b1

b2

……

n1

n2

……

N

  例3.4,为研究不同地域甲状腺型别的构成有无显著差别,某省对两个县的居民进行甲状腺肿调查,得资料如表3.13,问甲乙两县各型甲状腺肿患者构成比有无显著判别?

表3.13 某省甲乙两县甲状腺肿患者型别构成比较

县名

弥漫型

结节型

混合型

合计

甲县

486

2

4

492

乙县

133

260

51

444

合计

619

262

55

936

  检验步骤如下:

  1.H0:

两总体甲状腺肿型别构成相同

  H1:

两总体甲状腺肿型别构成不同

  α=0.05

  2.求χ2值,将表3.13中的数值代入式3.10得:

  3.求自由度,确定P值,作结论。

  ν=(3-1)(2-1)=2,查χ2值表得χ20.01

(2)=9.21,本例,χ2=494.36,P<0.01,在α=0.05水准处拒绝H0,接受H1,甲、乙两县甲状腺肿型别构成有差别(P<0.01)。

甲县以弥漫型为主,而乙县结节型较多,地域与患者的型别构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此类资料经χ2检验作结论,如果不显著,说明两组资料的构成比来自同一总体,没有显著差别。

如果结论显著,说明两组的构成比来自不同总体,差别有显著性。

同时要指出两组构成的主要区别。

  

(二)R×C表的通用公式当资料的行数和列数都超过2时称R×C表。

对此种资料作假设检验时,可用基本公式(3.5),但运算较繁,如果用R×C表的通用公式计算χ2值,较为简便。

  式中,Aij为i行第j列的实际频数,ni为第i行的合计数,nj为第j行列的合计数,N为总频数。

  这个公式也系由基本公式(3.5)推导出来,式(3.12)也可用以求四格表、2×K表资料的X2值,故称通用公式,用此公式不需计算理论频数,与基本公式(3.5)相比,较为简便。

  例3.5某院肝胆外科在手术中观察了胆结石的部位与类型得资料如表3.14,试分析两者间有无关系存在?

表3.14 胆结石类型与部位的关系

结石部位

总例数

例数

百 分 比

胆固醇结石

胆红素结石

其它

胆固醇结石

胆红素结石

其它

胆囊

118

70

16

32

59.3

13.6

27.1

肝外胆管

75

12

39

24

16.0

52.0

32.0

肝内胆管

29

2

20

7

6.9

69.0

24.1

合计

222

84

75

63

37.8

33.8

28.4

  检验步骤如下:

  1.将表3.14资料写成R×C表形式,见表3.15.

表3.15 胆结石类型与部位的关系

结石部位

结构类型

 

胆固醇结石

胆红素结石

其它

合计

胆囊

70

16

32

118

肝外胆管

12

39

24

75

肝内胆管

2

20

7

29

合计

84

75

63

222

  2.H0:

胆结石的类型与部位没有关

4.求自由度,确定P值,作结论

  ν=(K-1)(2-1)=(3-1)(2-1)=2,查χ2值表得χ20.01

(2)=9.21,本例χ2=39.92>χ20.01

(2),P<0.01,在α=0.05的水准处拒绝H0,接受H1,即三个组的复发率有显著差别。

  本例的结论是三个组的复发率有显著差别,因此,还需进一步说明三组中那两组有差别,可用四格表对每两个率进行假设检验。

本例的检验结果是:

吡嗪磺合剂与对照组比(P<0.01),乙胺嘧啶组与对照组比(P<0.01),而吡嗪磺合剂与乙胺嘧啶比(P>0.05),说明吡嗪磺合剂有预防疟疾复发的作用,其效果不低于乙胺嘧啶。

  本例2×K表的2是指得发、未复发两项,K为比较的组数,K=3。

如果比较组数只有2,而构成每组的项数则多于2,如甲状腺肿的型别构成可分为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三种。

这类资料亦同样可用2×K表专用公式进行检验。

这时把2作为比较组数,K作为项数,检验方法同上,表3.12是2×K表的另一种形式。

表3.12 2×K表形式之二

a1

a2

……

∑ai

  ∑bi

b1

b2

……

n1

n2

……

N

  例3.4,为研究不同地域甲状腺型别的构成有无显著差别,某省对两个县的居民进行甲状腺肿调查,得资料如表3.13,问甲乙两县各型甲状腺肿患者构成比有无显著判别?

表3.13 某省甲乙两县甲状腺肿患者型别构成比较

县名

弥漫型

结节型

混合型

合计

甲县

486

2

4

492

乙县

133

260

51

444

合计

619

262

55

936

  检验步骤如下:

  1.H0:

两总体甲状腺肿型别构成相同  H1:

两总体甲状腺肿型别构成不同  α=0.05

2.求χ2值,将表3.13中的数值代入式得:

3.求自由度,确定P值,作结论。

  ν=(3-1)(2-1)=2,查χ2值表得χ20.01

(2)=9.21,本例,χ2=494.36,P<0.01,在α=0.05水准处拒绝H0,接受H1,甲、乙两县甲状腺肿型别构成有差别(P<0.01)。

甲县以弥漫型为主,而乙县结节型较多,地域与患者的型别构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此类资料经χ2检验作结论,如果不显著,说明两组资料的构成比来自同一总体,没有显著差别。

如果结论显著,说明两组的构成比来自不同总体,差别有显著性。

同时要指出两组构成的主要区别。

  

(二)R×C表的通用公式当资料的行数和列数都超过2时称R×C表。

对此种资料作假设检验时,可用基本公式但运算较繁,如果用R×C表的通用公式计算χ2值,较为简便。

  式中,Aij为i行第j列的实际频数,ni为第i行的合计数,nj为第j行列的合计数,N为总频数。

  这个公式也系由基本公式(3.5)推导出来,式(3.12)也可用以求四格表、2×K表资料的X2值,故称通用公式,用此公式不需计算理论频数,与基本公式(3.5)相比,较为简便。

  例3.5某院肝胆外科在手术中观察了胆结石的部位与类型得资料如表3.14,试分析两者间有无关系存在?

表3.14 胆结石类型与部位的关系

结石部位

总例数

例数

百 分 比

胆固醇结石

胆红素结石

其它

胆固醇结石

胆红素结石

其它

胆囊

118

70

16

32

59.3

13.6

27.1

肝外胆管

75

12

39

24

16.0

52.0

32.0

肝内胆管

29

2

20

7

6.9

69.0

24.1

合计

222

84

75

63

37.8

33.8

28.4

  检验步骤如下:

  1.将表3.14资料写成R×C表形式,见表3.15.

表3.15 胆结石类型与部位的关系

结石部位

结构类型

 

胆固醇结石

胆红素结石

其它

合计

胆囊

70

16

32

118

肝外胆管

12

39

24

75

肝内胆管

2

20

7

29

合计

84

75

63

222

  2.H0:

胆结石的类型与部位没有关系

  H1:

胆结石的类型与部位有关系  α=0.01

  3.求χ2值将表3.15数值代入式(3.12)得:

  4.求自由度,确定P值,作结论。

  ν=(3-1)(3-1)=4,查χ2值表得χ20.01(4)=13.28,本例χ2=64.06<χ20.01。

在α=0.01水准处拒绝H0,接受H1,胆结石类型与部位有显著关系存在(P<0.01),胆囊内以胆固醇结石居多,肝内、外胆管以胆红素结石为主。

  H1:

胆结石的类型与部位有关系  α=0.01

  3.求χ2值将表3.15数值代入式(3.12)得:

  4.求自由度,确定P值,作结论。

  ν=(3-1)(3-1)=4,查χ2值表得χ20.01(4)=13.28,本例χ2=64.06<χ20.01。

在α=0.01水准处拒绝H0,接受H1,胆结石类型与部位有显著关系存在(P<0.01),胆囊内以胆固醇结石居多,肝内、外胆管以胆红素结石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