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322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docx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

环保纪念日一览表

[日期:

2006-12-26]

来源: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国际湿地日             2月2日

    中国植树节             3月12日

    世界水日               3月22日

    世界气象日             3月23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2日

    世界无烟日             5月31日

    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17日

    中国土地日             6月25日

    世界人口日             7月11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16日

    世界旅游日             9月27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4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16日

世界湿地日:

为了保护湿地,十多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重要的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这个公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

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

中国植树节:

中国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

191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1929年又把它改为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因为这一天正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

孙中山先生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表示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在1979年2月17日至23日召开的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上,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并根据国务院的提议,决定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要求在这一天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参加林业建设。

世界水日:

 为了缓解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18章有关水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原则,1993年1月18日,联合国第17次大会通过了193号决议,决定从1993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我国国家建设部也决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为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目的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国务院关于《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从而增强人们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观念。

世界气象日:

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

1947年9月,国际气象组织在华盛顿召开有45个国家气象局长参加的会议,审议和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1950年3月23日该公约正式生效后,国际气象组织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各国广大民众了解、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每年世界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

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

这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同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各地举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

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其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举办,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世界地球日每年都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994年12月29日,联合国大会49/119号决议案宣布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992年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同年11月,全国七届人大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此公约,使我国成为这个公约的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

2001年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世界无烟日:

1988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40周年纪念日。

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天确定为第一个世界无烟日。

在这一天,广泛宣传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并且当日商店不卖烟,所有的人都不吸烟。

1989年执委会决定把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过分放牧和狂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

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中国土地日:

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中国的“土地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5周年之际确定土地日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国情,以唤起全民的土地意识。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臭氧层的减薄,尤其是南极“臭氧洞”的出现,引起了科学界、社会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忧虑和重视。

人们意识到必须由国际社会共同制订有效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天然屏障--臭氧层。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当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即《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纪念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世界动物日:

源自19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圣·弗朗西斯的倡议。

他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

他要求村民们在10月4日这天“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

弗朗西斯为人类与动物建立正常文明的关系做出了榜样。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每年的这一天,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世界粮食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1945年10月16日成立。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

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作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上仍然有8.4亿多人口在挨饿,还有更多的人缺乏微量营养素。

由于稻米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2002年第57届联合国大会还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主题为“稻米就是生命”。

2004年10月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将“2004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奖”授予中国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有勇和一位日本科学家。

□1、转变传统观念促进低碳经济

□2、迎绿色奥运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3、迎奥运办世博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4、迎世博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5、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步伐

□6、污染减排节约能源建设生态城市

□7、保护环境重在参与贵在行动

□8、让上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

□9、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10、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环境

□11、做好全国污染源普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thehabit!

Towardsalowcarboneconomy)。

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结合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内涵是通过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作者:

佚名    来源:

不详    2007年09月03日

臭氧层保护日的由来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

为了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已经过去的11届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保护臭氧层确立了一些臭氧层保护日的主题。

如2005年的主题为“善待臭氧,安享阳光”;2004年的主题为“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

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2000年的“拯救我们的天空:

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以及1998年的宣传主题为: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等。

这些主题反映出对于保护臭氧层的作用,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和对于全社会共同保护臭氧层的倡议。

 

我国臭氧层保护日活动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臭氧层工作,积极支持并组织有关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活动。

  1995年,中国政府在北京召开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

国家环保局解振华局长主持会议,国务委员宋健出席会议并讲话。

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部分企业、各新闻单位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执行机构均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1996年,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保护臭氧层大会”,国务委员宋健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环保局王扬祖副局长作中国保护臭氧层工作的总结报告。

新飞冰箱集团刘炳银总裁代表企业界发言,支持并积极参与中国政府的ODS物质淘汰活动。

  1997年,组织了“新飞杯”保护臭氧层有奖知识竞赛,参赛者达16万人,极大的提高了公众的保护臭氧层意识。

  1998年,为响应联合国“保护臭氧层儿童画竞赛”的倡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全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金珠杯”少年儿童保护臭氧层绘画竞赛。

  1999年,我国正在积极筹备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

纪念9.16国际臭氧层日期间,在北京举行了保护臭氧层的记者培训班,发放了各种宣传材料,动员并组织新闻界人士参加9.16国际臭氧层日及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的宣传活动。

  200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议下,中国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以下两项活动:

(1)工业界保护臭氧层自愿宣誓签字仪式,以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工业界支持《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自愿采取行动开展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活动。

(2)召开《中国保护臭氧层政策地方培训战略》国际研讨会。

  2001年,组织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录像带比赛”参赛活动;开展了保护臭氧层宣传用语和宣传图标有奖征集活动;在中国环境报上设专栏宣传中国保护臭氧层十年履约成就;制作“中国保护臭氧层履约十年”系列专题报道;举办首次中国部分地区海关官员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培训班等。

  2002年,围绕“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在中央电视台“走向科学”栏目和中国环境报、北京晚报及国际广播电台进行了宣传;以“中国ODS淘汰行动”为主题的展团参加了2002年中国国际环境保护博览会;《中国保护臭氧层行动》一书出版,解振华局长为该书撰写了前言。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届“保护臭氧层贡献奖”颁奖大会,解振华局长到会并讲话,祝光耀副局长主持会议。

获得特别金奖的是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五个获得金奖的分别是:

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原公安部消防局局长孙伦、泡沫工业重组项目、中国家电协会和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开利中国获“首倡奖”。

  2004年9月16日,2004年国际保护臭氧日纪念大会暨第二届“保护臭氧层贡献奖”颁奖仪式在西安举行。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特别金奖,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单位和个人获金奖。

原国际多边基金秘书处秘书长矣尔·阿瑞尼先生和美国国家环保局保尔·霍瓦兹先生获“卓越贡献奖”。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以及陕西省政府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

2005年9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广东省深圳市联合召开“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来自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委会、多边基金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代表,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南极臭氧空洞

2000年9月南极臭氧洞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极上空臭氧层浓度在春季(10月份)期间明显下降被报道以来,进一步的测量表明,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

极地上空的臭氧层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

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空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卫星观测表明,臭氧空洞的深度和面积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臭氧空洞发生期间是77天,到1996年增加到80天。

1997年至今,观测到的臭氧空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空洞的持续时间超过了100天,是南极臭氧空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空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相当于3个澳大利亚。

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空洞的耗损状况仍在恶化之中。

  南极臭氧空洞的成因

  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和观测,是臭氧层损耗现象最直观的证明,也是研究臭氧层损耗成因最重要的自然背景。

  根据科考结果,科学家们推断:

臭氧层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散发的物质如氯氟烃(CFCs)等,进入臭氧层所引起的。

携带北半球散发的氯氟烃的大气环流,随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分流向两极,然后冷却下沉,从低空回流到赤道附近的回归线。

在南极黑暗酷冷的冬季,下沉的空气在南极洲的山地受阻,就地旋转,吸入冷空气形成“极地风暴漩涡”。

旋涡上升至臭氧层成为滞留的冰晶云,冰晶云吸收并积聚氯氟烃类物质。

当南极的春季来临,冰晶融化,释放吸附的氯氟烃类物质。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氯原子,与臭氧反应,形成季节性的“臭氧空洞”。

大气结构与臭氧层

臭氧层图示

  大气是包围地球外围的空气层,从地面到高空逐渐稀薄,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下部。

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热状况和运动状况,大气分层如下:

  

(一)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密度大,集中了大气总质量3/4的气体。

  

(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

平流层中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很少出现天气现象。

  平流层内臭氧量增加,在15~25km臭氧浓度达到最大值,即为臭氧层。

臭氧层的高度随纬度不同而有所区别。

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同时加热平流层,使地面生物和人类免受紫外线伤害。

如果将地球上臭氧压缩至1个大气压,其厚度仅有3mm左右,就像是一件“厚度为3mm左右的宇宙服”。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空气更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四)热层

  热成层在中间层之上,上界可达800km。

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五)逃逸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

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臭氧层损耗的机理

臭氧形成和破坏机理图

  人类生产和使用的大量氟利昂等臭氧层损耗物质,会在大气中停留大约10年,最终上升到平流层。

在平流层中经紫外线照射,氯原子会从氟氯氢原子中分离出来并与臭氧发生反应,将其分解成氧气和一氧化氯。

  由图中可以看出,氯在反应过程中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且氯在平流层中可以存在好几年,因此一个氯自由基能够消耗10万个臭氧分子左右,因此其对臭氧层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该反应只能在平流层中发生是因为反应过程中需要较强紫外线照射,这样氧分子才能分解成为氧原子,氟利昂等物质才可以释放出氯自由基。

因此该反应对于热带和中纬度地区臭氧层破坏至关重要,而对于南北极的臭氧空洞出现涉及到非均相反应。

 

汽车尾气的危害

  从世界范围看,空气污染的另一重大因素是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随风扩散。

农村居民,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

锡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脾、胆、脑中,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

几周后,铅由以上组织转移到骨骼,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

人体内约90%~95%的铅积存于骨骼中,只有少量铅存在于肝、脾等脏器中。

骨中的铅一般较稳定,当食物中缺钙或有感染、外伤、饮酒、服用酸碱类药物而破坏了酸碱平衡时,铅便由骨中转移到血液,引起铅中毒的症状。

铅中毒的症状表现很广泛,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暖气、恶心、腹泻、便秘、贫血、周围神经炎等;重症中毒者有明显的肝脏损害,会出现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为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美国制订了严格的降低汽车污染的计划。

1996年,欧盟又制订了据说比美国还严格的汽车尾汽排放计划。

欧盟的计划中,提出了提高汽油和柴油质量的标准,要求在2000年前取消含铅汽油,在雅典、伦敦等污染严重的地区,采用特殊燃料。

同时,要求新推出的车型,都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以净化汽车尾气。

据调查,英国10%的儿童在6岁前铅中毒。

儿童铅中毒,智商将降低,还会出现捣乱和过失行为。

  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我国许多城市都禁止污染企业进市区;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废气、烟尘排放量,集中供热。

减少取暖炉灶烟尘排放量,提高柴油、汽油质量,减少钻含量,积极向无铅汽油过渡,安装汽车净化器,等等。

汽车尾气的危害

2006年07月16日星期日22:

21

当你置身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时,你可能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这是汽车废气所发出的气味。

据测定汽车废气通过排气管、曲轴箱、油箱和汽化器等处排出。

目前,人们已从汽车尾气中分离出8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以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尘和苯并芘为主。

在大中城市中,汽车尾气的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以上。

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人体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合力,亲会后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造成人体内部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

轻者眩晕、恶心、虚脱,重者昏迷、呼吸变慢、意识丧失而死亡。

由于汽车尾气多排放在1.5米以下,因此,儿童吸入的汽车尾气量为成人的2倍。

居住在商业区、交通干线附近的儿童,他们血液中铅的含量比远离干线的儿童高得多。

汽车尾气对儿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长期吸入这些气体,可发生贫血、眼病、肾炎等,有人称上述病为"城市儿童交通病"。

当血液中铅的浓度100毫升超过36微克时,约有二分之一的儿童智力会发生障碍。

我国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规定:

机动车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对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应当采取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

(主编:

刘英健编著:

刘英健《小学环境教育丛书-美化城市家园》)

       从世界范围看,空气污染的另一重大因素是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随风扩散。

农村居民,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

锡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脾、胆、脑中,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

几周后,铅由以上组织转移到骨骼,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

人体内约90%~95%的铅积存于骨骼中,只有少量铅存在于肝、脾等脏器中。

骨中的铅一般较稳定,当食物中缺钙或有感染、外伤、饮酒、服用酸碱类药物而破坏了酸碱平衡时,铅便由骨中转移到血液,引起铅中毒的症状。

铅中毒的症状表现很广泛,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暖气、恶心、腹泻、便秘、贫血、周围神经炎等;重症中毒者有明显的肝脏损害,会出现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194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

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

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

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这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也正是这些事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汽车尾气的危害性。

为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美国制订了严格的降低汽车污染的计划。

1996年,欧盟又制订了据说比美国还严格的汽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