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006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汽化和液化两部分内容,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实验的探究,学生自己能得出沸腾的特点,同时进一步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意识。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对有关生活中的热现象有所了解,能够知道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对于仪器的组装已经能够掌握方法。

对沸腾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其发生的全过程未必很清楚,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学生不一定了解。

学生对于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策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知汽化和液化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重点突出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通过多媒体再现实验现象的细节,加深学生对沸腾现象的认识。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是沸腾现象和特征,第二课时重点是蒸发现象及与沸腾现象的比较,了解液化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图象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理解沸腾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难点】

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

【教具准备】

烧杯、水、酒精灯、铁架台、铁夹、石棉网、温度计、硬纸板(中间有让温度计插入的小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在黑板上用沾有水的棉花写两个字,如“好学”过一会儿黑板上的字迹逐渐模糊以致消失。

[提问]黑板上用水写的字怎么没有了(模糊了)?

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回答]……

[演示]教师演示:

课本P85想想做做

几滴酒精滴入塑料袋中再放入热水中,学生观察现象。

[讲述]师:

物质不仅可以在固、液态之间相互转化,物质的液、气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液、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板书]汽化和液化

[出示]多媒体展示概念: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反之,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液态气态

生活中现象:

晾晒衣服、洒水扫地等

[讲述]师:

那我们烧开水时应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学生答)

我们把这种剧烈的汽化方式叫沸腾。

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二)新课教学

1.沸腾

(1)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动画介绍实验装置安装

实验注意事项:

a.因为隔着石棉网给水加热速度较慢,为了节约时间,准备了70℃左右的热水做实验。

b.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

c.温度计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d.烧杯能否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

石棉网有何作用?

e.重点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

2、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并完成学案:

A.按图装配实验装置,用酒精灯对水加热。

从水温90℃开始,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温,并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后3分钟为止。

(加水要说明为什么用温水?

为什么用盖子?

B.观察、记录:

①小气泡是从水中的___________开始出现的。

沸腾前气泡的体积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沸腾前气泡为什么有大变小?

②温度为________时水中出现大量气泡。

大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中大量气泡出现后,温度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记录实验数据于表格中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⑤将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标在方格线上,并用平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

温度(℃)

 

 

 

水的沸腾图象

小组交流讨论:

a.烧水过程中,水是不是一加热马上就会沸腾?

b.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温如何变化?

c.烧水过程中,你观察到水中产生的气泡如何变化?

回答……

学生小结:

沸腾的特征: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讲述)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指导学生阅读表格:

几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A.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B.表头所列“在标准大气压下”是说明液体的沸点与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不同,同一液体的沸点也不同。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中可能出现水沸腾的温度并非正好100℃,其原因可适当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改变观察结果)

C.识记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D.低沸点物质:

液态氨、氧、氮、氢、氦常温下呈气态。

液态氧沸点是-183℃,它的含义是标准大气压下,氧在-183℃以下才是液态。

介绍低沸点物质在生活实际中有特殊的用途。

(提问)水沸腾后,停止加热,在温度计示数还没下降时,水是否还沸腾?

(不沸腾)液体沸腾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回答)液体沸腾必须满足一定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必须继续吸热。

(4)温度要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学生阅读:

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

不烫手的“开水”》

阅读后回答:

为什么有的“开水”不烫手?

液体的沸点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课堂冲浪

1、把一根烧红的铁棍投入冷水中,会发出“吱吱”响声,并会冒出“白气”这是因为先________后________。

2、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78℃。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这三种液体的混合物中,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三种液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3、猜想题:

如图所示,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

猜想一下怎样才能让它沸腾。

试说说理由。

 

(四)心得体会:

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

(五)布置作业

1、纸笔作业:

课本第91页第2、3题;

2、动手动脑活动:

纸锅烧水(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

一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和液化

汽化

液化

 

液态气态

二、水沸腾时的特点

(七)教后反思

 

《汽化和液化》学案

班级:

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并找出其温度变化的特点。

2、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3、培养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步骤:

1、按图4.3-2组装器材(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组装)

2、向烧杯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

3、注意观察实验中水沸腾前后的气泡情况。

3、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一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4、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

5、数据分析。

实验现象:

①小气泡是从水中的___________开始出现的。

沸腾前气泡的体积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度为________时水中出现大量气泡。

大量气泡出现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水中大量气泡出现后,温度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中你还看到哪些现象?

⑤记录实验数据于表格中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⑤将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标在方格线上,并用平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

温度(℃)

 

 

 

0246810时间(分)

 

水的沸腾图象

课堂冲浪

1、把一根烧红的铁棍投入冷水中,会发出“吱吱”响声,并会冒出“白气”这是因为先________后________。

2、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3℃、-196℃、-78℃。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这三种液体的混合物中,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三种液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3、猜想题:

如图所示,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

猜想一下怎样才能让它沸腾。

试说说理由。

作业

1、纸笔作业:

课本第91页第2、3题;

2、动手动脑活动:

纸锅烧水(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怀远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公开课

 

汽化和液化

(一)

 

《汽化和液化》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对有关生活中的热现象有所了解,能够知道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对于仪器的组装已经能够掌握方法。

对沸腾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其发生的全过程未必很清楚,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学生不一定了解。

学生对于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汽化和液化》教学效果分析

我发现,每当我在第一个班讲一节新课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我想好了思路,可是在讲课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我就必须及时调整。

在讲《汽化和液化》时,我准备先从“蒸发”和“沸腾”的实例引出这两个概念,然后再概括出它们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从而引出汽化。

可是我发现,这样讲起来让学生难理解,还不如直接给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然而再举例引出它的两种方式。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试图引出“因素”之前渗透“控制变量法”,即观察每幅图时不仅说出不同点,还要说出相同点。

可是我发现,这样讲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在后面两个班上课时,我改为学习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后,再回过头观察“相同点”,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

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虽然实验前我讲了“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三分钟停止计时”,可是有的学生理解为“只加热三分钟”;还有的学生一沸腾就停止加热,说是怕温度计被烧炸了。

这反映出我没有事先猜测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到这点。

《汽化和液化》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汽化和液化两部分内容,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实验的探究,学生自己能得出沸腾的特点,同时进一步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意识。

《汽化和液化》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蒸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蒸发时必须从外界吸收热量

B.蒸发现象在-20℃时也能发生

C.蒸发是在液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D.蒸发时向外界放热

2、在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现象的是(  )

A.樟脑球放久了会变小B.水结冰

C.冬天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D.夏天,晾在绳上的湿衣服,过一段时间会干

3、冰变成水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_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_________热量.

A.液化B.熔化C.汽化D.吸收

4、关于晶体的熔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B.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C.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5、下列各例中属于物质液化现象的是(  )

A.卫生球日久天长逐渐变小或消失   B.在草、荷叶上出现露水

C.糖放入水中变成糖水   D.海波加热到48℃变成液态的海波

6、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A.一直升高B.一直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二、填空题

11、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另外,在常温下可以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________.

12、烧瓶中的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沸腾现象消失,温度降低.当对烧瓶抽气时,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如图所法,这表明:

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13、夏天扇扇子是为了加快空气流动,使皮肤表面汗液________.

14、蒸发是液体在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__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

15、我国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________下用________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16、液化石油气,就是在普通温度下用________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的.

《汽化和液化》教后反思

《熔化和凝固》之后的一节,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清楚研究物态变化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况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科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探究物理现象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新课开始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气体和液体相互转化的例子,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有效的集中了学生注意力。

可是我发现,这样讲起来让学生难理解,还不如直接给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然而再举例引出它的两种方式。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试图引出“因素”之前渗透“控制变量法”,即观察每幅图时不仅说出不同点,还要说出相同点。

可是我发现,这样讲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在后面两个班上课时,我改为学习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后,再回过头观察“相同点”,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

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自认为导入新课过程合理,以演示实验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并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

虽然这两种物态变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学生了解的不是很具体,特别是沸腾现象,只知道水烧开时有很多白气,但不知道白气是怎样产生的。

沸腾的教学是探究式,在设计实验时要准备实验器材,我就让学生说需要什么器材,而不是直接给出,例如要给物体加热就须要酒精灯,要知道温度的变化就须要温度计等,学生说一样就出示一样并放到实验台上,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用处。

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虽然实验前我讲了“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三分钟停止计时”,可是有的学生理解为“只加热三分钟”;还有的学生一沸腾就停止加热,说是怕温度计被烧炸了。

这反映出我没有事先猜测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到这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