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933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

《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冯延巳词作鉴赏.docx

冯延巳词作鉴赏

诗词鉴赏

冯延巳词作鉴赏

冯延巳(903年-960年)是五代时词人,广陵人。

字正中,一说名延己,但支持延巳的较多。

南唐时官至宰相。

是后主李煜的老师。

有《阳春集》传世。

冯延巳词风清丽,善写离情别绪,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被认为开创“以景写情”的手法,对李煜影响很大。

冯延巳、李煜被认为直接影响了北宋以来的词风。

有“吹皱一池春水”名句。

代表词作目录:

1.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2.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

3.鹊踏枝(几度凤楼同饮宴)

4.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5.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6.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7.酒泉子(芳草长川)

8.清平乐(雨晴烟晚)

9.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

10.谒金门(风乍起)

11.虞美人(玉钩鸾柱调鹦鹉)

12.虞美人(春风拂拂横秋水)

13.归自谣(春艳艳)

14.归自谣(寒水碧)

15.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16.长命女(春日宴)

17.抛球乐(酒罢歌余兴未阑)

18.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19.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

20.三台令(春色)

21.三台令(明月)

22.三台令(南浦)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鉴赏】

“谁道闲情抛弃久”,是说我曾经致力于抛弃闲情,冯正中的词,如按西洋的悲剧精神来说,他是晚唐词人最富悲剧精神的人物。

悲剧的精神有两点特色,一是要奋斗挣扎的努力,二是要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冯正中的词不但表现了一种境界,而且还带有奋斗挣扎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温、韦、冯词时,各选了他们一句词来代表其特色说: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已语也。

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和泪”是一种悲哀,“和泪试严妆”是说冯正中的词中对自己的感情有一种固执,有一种操守。

“试”是努力尝试,是在和泪的悲哀之中也要保持严妆的美丽,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身无悔的精神正是正中词的特色。

“严妆”是要对镜梳妆的,正中词中对他自己的奋斗、挣扎,对他自己的固执操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故而有一份反省自觉,是心甘情愿的做这一选择的。

不管是对学问、对事业、对感情,如果遇到一次失败就不再干下去,那真是缺乏悲剧精神,屡次经过挫折,屡次努力站起来而终于成功,固然最好,即使最后跌倒了不能再起来,也仍然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

这首词开端所写的“谁道闲情抛弃久”,“闲情抛弃久”,是说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挣扎努力,要将那间情抛弃,而加上“谁道”二字,用反问句表示这竟未能做到,使“闲情抛弃久”的奋斗化为乌有。

下面再继之以“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每到”二字的口吻非常重要,只是一年的春天到来吗?

只是今年的春天到来吗?

不只是一年,不只是今年,而是每年,他所写的不是某一年的偶发事件,而是长久存在的一种情意。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他所写的完全是自己盘旋郁结的感情的姿态。

“闲情”二字值得注意,它没有具体的情事,是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的一种闲来就会涌上心头的情绪,由“闲情”说到“抛弃”,是一种挣扎的努力,是一种带有反省的挣扎的努力,是我在与自己的闲情奋斗抗争,所以说要将闲情抛弃。

我们可以用韦庄的一句词做说明,韦庄词的“不忍把伊书迹”,是说我不能忍受、负荷这种相思怀念的感情,因为一旦看到她的墨迹,那相思怀念的感情就会把我压倒。

韦庄所写的是确指的“伊人”,而冯正中所写的是抛弃不掉的那一份闲情,是他不能负担得了的那一份闲情中的痛苦和悲哀“闲情抛弃久”,是说他经过了长久的努力去抛弃闲情,然而他又在此句开端用了“谁道”二字,又完全把“闲情”打回来了。

“谁道”者是没有料到之词,我以为已经把闲情抛弃了,谁想到我竟没有把闲情完全抛弃,这里有多层的转折,是经过挣扎而无法摆脱的感情。

冯正中再下面写得更是盘旋郁结,“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是每到春天都有这样的惆怅,“闲情”是没有确指的,“惆怅”也是没有确指的。

所谓“惆怅”者,我以为就是一种好像若有所追求,又若有所失落,是你精神的彷徨追寻而无所依托的感觉。

冯正中所写的“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正是说他心中有一种无法具体言说的感觉,不是悲哀,不是忧愁,不是为某一个人,某一事件,而是经常处于这样一种若有所失落、若有所追寻的怅惘之中。

这正是他感情的状态。

下面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王国维一再强调“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我们若只看外表,就只会看到他消极的内容,故而得考查其所传达的精神境界。

花前为什么要病酒,可以分成几层来体会他的意思。

李商隐的两句诗说: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更无人。

”花与月是大自然的美好事物,酒与人是人世间的美好事物。

纵然大自然有花有月,本来圆满,但因为既无酒又无人,却是缺陷,就因为这圆满与缺陷的对比,使本来圆满的也变成缺陷了。

应该与什么人一起欣赏这花与月,李白的诗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花与酒是美好的,然而“独酌无相亲”却是人世的遗憾和悲哀,李白要挣扎起来,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与词人的作品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就因为他们各自对人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李商隐沉没于悲哀之中,而李白虽有悲哀寂寞的一面,却又有飞扬腾跃的一面。

杜甫也写过两句诗说:

“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指酒,有花必要有酒来酬答,就是说必须用美酒来表示对花的喜悦和爱护之意,这是为什么有花必须有酒的原因。

为什么有花有酒而非得到“病酒”的程度?

杜甫的《曲江二首》有句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一片花飞减却春”,一般人的感觉迟钝,要看到很多花都落了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而杜甫却只从一片花瓣的飘落便意识到了春天不再完美,那是对春天何等真挚的爱情,何等严格的要求,仅是看到春光的渐减,就有此感觉,又怎么能有心面对那风飘万点的落红。

最后,杜甫以“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的对句推进感情,一般人写对句感情是平行的,而杜甫的这一对句是渐进的。

“经眼”是形容花期之短暂,如过眼烟云。

“欲尽”则言残红,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到“欲尽”的残红,是美好生命的消亡,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过程。

看得不多、看得不久,故谓“且看”,“且”是姑且、暂且,是对花开花落的无可奈何,无法忍受这种美好的爱情,也无法忍受这凋零的深重悲哀,所以我才要喝酒,“伤多”是说已经沉醉,“厌”是厌拒推辞,你不要说酒已经喝得很多了而加以推辞,因为有对“经眼”之花那么深挚的爱惜,有对“欲尽”之花那么深重的悲哀,所以杜甫说“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这正是为什么要在花前醉酒的缘故。

我之所以讲这样多首诗,是因为很难说明为什么冯正中要“日日花前常病酒”,正是对花这种美好生命的珍重爱惜,和对这种无常生命的哀惋,使这两种复杂感情的无可奈何于此达到极点。

“不辞镜里朱颜瘦”,“朱颜瘦”是人之生命在这种感伤之中的消损,“镜里”则带有明显的自我觉悟,“不辞”则要坚定的将感情投入其中而不逃避,是明知要殉身消损也要努力为之。

这是冯正中的感情的境界,而不是感情的事件,它没有人物、时间、地点,感情缠绵郁结而不知其何所指,所以有人评他的词是“郁伊怆怳”、“幽咽惝怳”、“郁伊”、“幽咽”是说他这样的缠绵郁结,“怆怳”、“惝怳”是说他的感情的不可确指,只是一片迷茫的悲哀怅惘。

可以说他前半首完全是在以赋笔直接叙写感情的境界,不是一样使人感动吗?

何必一定得用比兴呢?

特别强调比兴不一定都能收到好的效果,赋的叙写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有的诗尽管完全用比兴,却也不能避免用赋笔来叙写,感发的力量都需从叙述的口吻、文字的结合之中传达出来。

可是冯正中并没有完全停止在赋笔,下半首的开端是很妙的一句:

“河畔青芜堤上柳”,上半首全写情,至此才有一句完全写景的句子。

有人评说陶渊明的诗,说他没有一句是完全写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难道不是写景吗?

但陶渊明写的又何曾是景。

他虽然也写了篱下的菊花,南山的飞鸟。

但是“此中有真意”,实在才是他要写的东西。

所以过去的批评家说陶诗中的“所有景语,皆是情语”,我们要说像陶渊明这样的诗人,根本就是以他的感情、思想取胜的作者,陶渊明所要写的原就是他心灵意念的活动,自然不会只是单纯的写景,真正的抒情诗就是如此,应该是一切景语,皆是情语。

晚清著名的词评家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也曾云: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不得已者。

”他所谓“不得已”,也是指内心中的一种感动。

冯正中这一句“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断若续之间,上半阕所写的难以抛弃的“闲情”及还依旧的“惆怅”都在这七个字之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

萋萋芳草再加上千丝万缕的柳条,惆怅的增长也正如此之纷杂。

贺铸的词曾说:

“欲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惆怅的增长,闲情的难弃都与此有关。

而后面的“新愁年年有”也正由此而来,“河畔青芜堤上柳”即是引起新愁的感发因素,而这也是有悠久的传统的。

古诗《饮马长城窟》: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是因为看见河畔的青草引起来她对远人的怀念。

唐人的诗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也是因为看见陌头的杨柳引起来她对远人的思念。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是说我的新愁随着那河畔的青草与堤上的杨柳一样年年长起来。

然而冯正中又没有简单的把忧愁的增加和青芜杨柳的生长等同起来,他没有用肯定的话来说,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为问”、“何事”四个字与前面的“谁道闲情抛弃久”一句的口气连贯下来,代表着他持久的反省和挣扎,更见其“闲情”、“惆怅”、“新愁”之无法断绝,之不能自已,但却又不能明白指出何人何事,这正表现了冯正中的特色,使你读了他的作品只觉得那么一大片缠绵郁结的感情将你笼罩住,但却又完全不能指说。

结尾两句是“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表面上没有写感情的一个字,只是客观的把一个感情背景呈现在你面前,没有再提“闲情”、“惆怅”、“新愁”,而只说“独立小桥”,“桥”是供人通行的,给人过路的,不是可以居住的,不是可以停留的,桥上四无遮避,寒风四袭,那你为什么要立在桥头上不走,而且是“独立”,他独立了多久?

是一直独立到“平林新月人归后”,是新升起的月亮到了树林的梢头,所有的行人都归家之后。

清人黄仲则写有“为谁风露立中宵”的诗句,“风满袖”也就是立于风露之中,黄仲则还有两句诗“小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也是一种难以解脱的孤独寒冷的景况。

现在我们要讲什么是“新月”,上次讲韦庄的“残月出门时”,对“残月”有两种解释,即低沉和残缺的月亮。

早晨西沉的月必是残缺的月,而“新月”则是入夜后新升起来的,而且是没有残缺的,将圆未圆的月。

这两种情况是合一的。

也就是说凡是早晨西沉的月必是残缺的月,而凡是黄昏时最先看到的月亮一定是新的月牙。

这首词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二句全不写感情,而每一个环境的景象之中都暗示了他的孤独、寒冷和寂寞。

他前面所写的“闲情”、“惆怅”、“新愁”都凝聚在这两句之中了,而且是无可排解的。

所以他才久久的伫立于桥头之上,任凭寒风吹满双袖,直到月亮升起,行人归尽。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琛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鉴赏】

词这种体式毕竟有其特殊之处,它和诗有所不同,因为诗一般都有题目,说明得很清楚,而且内容方面广,有多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可是词一般都写伤春怨别,内容都差不多,其间的分别是微妙的,不容易辨别的。

试拿这首词来讲,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表面看来这根本不用讲,都是明白的字句,而且跟别人的诗词也有相近似的地方,“梅落繁枝千万片”和杜甫的《曲江二首》的“风飘万点正愁人”颇为相近,“学雪随风转”和李后主的“砌下落梅如雪乱”也颇为相近,第一句同是写花飘千万片的零落,第二句同是写落花之如雪,然而在传达情感的质量和姿态上却实在有很大不同。

先看这首词第一句“梅落繁枝千万片”,“梅”是一种美丽高洁的花,“落”是花的凋零飘飞,但他不只是说梅落,而是说所有枝头上繁茂的梅花都零落了,“梅落”是一般的写法,加上“繁枝”则是深化的写法,是言其凋零的数量之众,所以他又写飘落的花瓣是“千万片”。

冯正中的词沉郁的感情份量是沉重和深厚的,“犹自多情”,“多情”二字用得好,“犹自”二字则使其好上加好了,这都是正中词盘旋沉郁的地方。

梅花已经凋谢而不甘心零落,就在飞下来的时候还是这样多情,这正是冯正中性格的表现,他“日日花前常病酒”都“不辞镜里朱颜瘦”,饶宗颐说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到他零落之时都不肯放弃的感情,所以我们不管他写的是什么,无论是“病酒”还是“落梅”,都传达的是他对待人生的感情的态度,不管爱的是国家,还是事业、学问,总之是一种执著的鞠躬尽瘁的精神,这是冯正中词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

到了千万片零落时尚“犹自多情”,这还不够,他说是“学雪随风转”,是在那零落飞下的瞬间也要显现出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的在空中回旋起舞,“学雪随风转”,按照修辞学来说是拟人化,其实花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主见,它无所谓学与不学,说它有学的意思,是把它看作有人格、有思想、有主观意志的,所以它才去“学”。

然而说梅花学习是一种拟比的写法,却仍非这首词的最妙之处,它的妙处在于他传达的一份感情,所以李后主“砌下落梅如雪乱”也是写的落梅的众多,而冯正中的“学雪随风转”则具体表现了“犹自多情”四个字蕴含的面对无情之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姿质。

这三句全从落梅写起,其间没有一件写人事,但却传达了人之感受,后面才写到了人事,是“昨夜笙歌容易散”,笙歌离得很远了吗?

是十年,抑或二十年,都不是。

苏轼有悼亡诗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因为是十年生死的隔绝,有十年的长久。

而现在冯正中所写的不是十年的长久,而就是昨夜的笙歌,仅有一夜之隔也如同十年一样,只要一件事件过去了,就一去不返永不再回,无常的消失都是短暂的,即便是昨夜的笙歌也长逝永没了,这才是可怕的不可挽回的事情。

对于消逝的哀伤和惋惜,冯正中就用这么平常的几个字深刻的表现出来了,晏小山有两句词说: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那人生美好的往事如春天的一场梦,秋空的一朵云,匆匆的消失了。

所以冯正中接着写的是“酒醒添得愁无限”,今日酒醒之后便增添了许多哀愁,因为昨日的笙歌已经完全无存了。

晏小山的一首词: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同是酒醒之后什么也不存在了。

然而晏小山的这首词跟冯正中的词又有一点不同,晏小山上半阕写得很好,而下半阕则把这种惆怅的感情指实了。

往事消失,酒醒之后惟有那高锁的楼台,低垂的帘幕,他那梦中的往事是什么?

他说是“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词很美,但却落到了对一个现实形象的怀念之中。

冯正中词与晏小山词不同,和韦端已词也不同,就是因为他不做这样落实的叙写,而且这两句词与前面的“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繁花之易落与笙歌之易散相互衬映,便产生了兴发感动的作用,就变成了一种感情的基本姿态,因为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写的不是简单的人事,而是以落梅拟人化的感情表现出他对待人生用情的基本形态。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则将这种执著缠绵的态度提升起来,达到了更高层次,使“昨夜笙歌”现实的人事和“梅落繁枝”这花的形象都有了象喻的意味,那欢乐和美好的事情都这般的无情和短暂,也就不是仅指昨夜笙歌和繁枝落梅了,而是有了除此之外更深更广的意蕴了。

词人和诗人本身并不一定有这样的觉悟,但这却是诗词的微妙之处,作诗写词是自己都做不得主张的事情,冯正中所以写出这样深刻的词来,也是他自己的性格身世和南唐的国势种种历史及环境因素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就冯正中自己而言,他的身世和经历本身是一件非常痛苦和不幸的事,然而有许多最美好的东西却都是在不幸和痛苦中成全的,只要一个人有美好的品质,在挫折失败之中都可以磨炼出光彩。

我要说明的是冯正中是从磨难的不幸中加深着对人生的体认,也深化着自己的作品的。

下半阕的开端“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我在讲上首《鹊踏枝》的“河畔青芜堤上柳”时不是说他写景兼有比兴之意么,我也曾经举了有人批评陶渊明的诗“凡是景语,皆是情语”,可见凡是内心非常敏锐,有深厚感情的人,他对自然界景物的感受一定有深刻、悠远的意味,冯正中的“楼上春山寒四面”就是有“深意”的。

第一是“楼上”,第二是“春山”,第三是“寒”,不仅是寒,而且是来自四面之寒,每一个字都在起着作用。

“楼上”是不平凡的地方,王国维在讲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便是“昨夜西风局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古人常常“登高作赋”,是登高远望之时心中更有深远的怀思之情。

他在楼上看到的是“春山寒四面”,楼上本已是高处不胜寒了,更何况春寒料峭,四面的春山都散发出逼人的寒意,站在楼上久久凝望,而四围入目者尽是寒冷的春山,则作者的身心无不在孤寂凄寒的包围之中了。

《古诗十九首》有句云: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古诗十九首》的每一首都带著深远的感兴和丰富的含意,诗人为什么要去写这又高又长、连绵不断的城墙,就因为他被这一份分离隔绝的感觉所触动。

诗人如此写,尽管他对自己何以如此写没有清楚的理智的认识,却在感受上有着敏感。

冯正中写词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南唐中主李璟就曾问过他: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微妙的是这些诗人词人把这些短暂感情的触动写了下来,而且还触动着千百年以后的读者,这便是中国诗歌之妙处。

欧阳修的一首词写道:

“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他说我看见平原的草地的尽头处是春山,而我所怀念的行人则还远在春山之外。

中国的诗人词人之所以养成这么敏锐的感受,古人的那些诗话词话之所以能掌握前人那些精华的最微妙的感觉,就因为他们彼此之间有共同熟悉的感受和联想。

正因为有此联想,冯正中写“楼上春山”也正是由于在楼上凝望之时被春山所阻隔,凝望是第一层感觉,春山的隔阻是第二层感觉,先有望远之情才有春山之隔。

冯正中说“楼上春山寒四面”,不是偶然的,是他对人生的一贯态度,上一首词里他写有“独立小桥风满袖”的句子,同样孤独地抵御著四面吹来的寒风,而且在寒冷中,冯正中从来不逃避,所以他又写道: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表现了他在高楼上凝望之久。

“征鸿”在讲温词时我们讲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也引过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排成人字飞行,而且可以传书,代表了多种相思怀念的感情,而且“征”字给人漂泊已久的感觉。

词人满怀希望的久久瞻望,所有的征鸿都飞过去了,没有一只停留下来,此时冯正中所要传达的感受便与温飞卿所写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一样,其心中的怅惘哀伤可以想像。

现在我们得注意这首词的层次,当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把景色写得这样清楚的时候,应该是白天,那“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从昨夜笙歌到今朝的酒醒该不是很晚的时候,可是当他说“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那已经是日落之时,这里于暗中交待出他在楼上伫立凝望的时间之久。

到了黄昏,“苍然暮色,自远而至”,有一首题名为李白的小词写道: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暮色笼罩,到处都烟霭迷蒙,一切都模糊不清了。

“烟深浅”三字写暮景,描述出远浓近浅,暮霭迷蒙的画面,从而使一种如醉如迷的感情溢于言表。

至于这种能促使词人在楼上久久凝望而不愿意离去的感情之源,则正是结尾二句的“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一晌”二字,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泽》解释为“指示时间之辞,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引秦少游《满路花》词之“未知安否,一晌无消息”,乃是“许久”之意,又引冯正中“一晌凭栏”,以为是“霎时”之意。

我不同意他对冯正中这一首词中的“一晌”的解释,如果说“短暂”之意,晏殊的“一晌年光有限身”是说短暂的年华和有限的人生,这个“一晌”可能是短暂的意思。

还有李后主的“一晌贪欢”也该是短暂之意。

可是冯正中的“一晌凭栏人不见”之“一晌”绝不是短暂的意思,从“梅落繁枝千万片”写起,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凝望,一直到“过尽征鸿”,这是多么长久的时间,多么长久的凝望,多么长久的伫立,怎么会是“霎时”的意思呢?

所以我不同意张相将冯正中这“一晌凭栏”之“一晌”解释为“霎时”之意,这不是我一定要这样讲,而是冯正中的词本身表现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是无法抹煞的。

我长久的等待却没有见到我所怀念的那个人,不过冯正中所写的并不是确实的人物,这里虽有一个“人”字出现了,但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

韦庄词中的人可以让我们猜测到“红楼别夜”的美人,或者是被王建召入宫中的姬妾,而冯正中的妙处则是尽管他说出“人”来,却可能仍不是实指的人,而是他心中一份长存永在的相思怀念的感情,他所思念的是什么?

以前有人批评《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一首,说这首诗中传达的感情是“空中送情,知向谁是”,他有一份感情,他希望这份感情有一个投注和收获,但是不可得,他一直为一种惆怅之情所控制,他不是说“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吗,所以他说的这个“人”根本没有办法实指。

他所盼望的人在宇宙天地之间是否实有,我们不需要知道。

总之,他是有一种期待怀思怅惘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使他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远近之溟漠中凭栏久望的缘故。

最末句“鲛绡掩泪思量遍”,“绡”是丝织品中最薄、最柔细、最透明的品种,传说中海里有一种鲛人,一半像鱼,一半像人,它可以织出五色的丝织品来,是为“鲛绡”。

吴文英有词云:

“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抒鲛绡和泪织”,中国古代诗人说到“鲛绡”时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我们先要说纺织,女子的纺织代表着一种非常纤细绵密的感情,所以鲛人的纺织本身就有一种多情的意味在里面,而鲛人的传说更有一点动人之处,那就是它不仅能纺织出五彩的鲛绡,鲛人还可以滴泪化作粒粒美丽的珍珠。

词人们写“鲛绡”时就是带着这么多背景和联想写出来的。

我们现在才能体会到冯正中的“鲛绡掩泪”所传达出来的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因为“鲛绡”二字包含有这么多情的传说,而他就是用那个会泣泪成珠的鲛人所织的绡巾来擦拭着他的泪痕,他为什么用“掩泪”而不用“拭泪”呢?

“掩”、“拭”二字都为仄声,平仄并不违背词的格律,因为“拭”字写得比较落实,擦干了就完了,而“掩”字是女子一种缓慢多情温柔持久的姿态。

“鲛绡掩泪思量遍”,是尽管我所期待的人一直没有出现,但我的思量却是无尽无休的,这正体现了冯正中缠绵郁结的感情特色的本质,我们不需要把它比附南唐的政治,更不需要把它比附什么现实的本事,这仅是表现了作者所特具的一种感情的本质,而冯正中之所以具有这种本质,正是由于他本身的性格和后天的遭遇两方面所合成的。

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

烦恼韶光能几许?

肠断魂销,看却春还去。

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

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

【鉴赏】

这首词以反问发端:

“烦恼韶光能几许?

”起调不凡,先声夺人。

韶光,犹韶景、韶华,指春光,并指一切美好的时光。

这里,韶光给思妇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因“能几许”所产生的“烦恼”。

明退暗进,造成悬念。

如何再把正意逐步推开。

但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用“肠断魂销”,隐隐道出怅恨之深。

“看却春还去”,表明她的烦恼、怅恨来自眼巴巴地看着春光又悄然而逝。

“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曲笔渲染,跌宕起伏,在饶有变化的抒写中,令人逐渐领悟到思妇“肠断魂销”的苦衷所在。

古代,鹊造被认为是吉兆。

所谓灵鹊报喜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思妇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灵鹊报喜的可靠性上,可见其盼夫之心切。

一旦发觉;灵鹊失灵,转而又归咎于“青鸟全相误”,仿佛是上了青鸟的当。

这两句是通过思妇对灵鹊、青鸟的期待和怨艾,逼真入微地勾画了主人公惆怅、凄绝,近乎绝望的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