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518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4.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docx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

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的“动物”问题

动物高考题组

1.(2016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

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图6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图6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6分)

1.【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本题以堪察加半岛为背景,重点考查了该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

(1)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

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

(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关键信息是:

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量,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

(3)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多,熊出没机率大。

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

审题方法 解答以经纬网为依托的区域自然地理试题的关键是必须先根据经纬网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

而学生往往对图中标注的经纬线视而不见,只注重对图例和图中其他信息的判读,忽视了“大局”,影响了整个试题的解答。

2.(2016新课标Ⅱ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图5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6分)

2.【答案】 (22分)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本小题共7分)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本小题共9分)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本小题共6分)

【解析】:

本题以大熊猫不同时期分布图及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关键在变化,难在详细准确地表达变化特征。

描述时先结合图例比较不同时期分布范围的大小,再详细指出其分布的形态特征。

(2)本题是原因类问题,应注重材料和图中相关信息的获取。

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为答案信息之一。

要有效利用图中的两句注释文字,并加以分析,从中得出引起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本题的关键词是“栖息地保护”。

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的途径,其实质是考查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其途径(措施)应从交通线规划选址、工程措施(修建生态走廊)及生物措施(修复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

规律总结 非选择题解题基本思路:

首先,从材料和图中找关键信息;其次,联系教材基本知识原理;再次,依据分值大致确定要点的数量。

3.(2015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

美国大盐湖(图7)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6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4分)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8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分)

3.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

(3分)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3分)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2分)(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量小。

(2分)

(3)原因:

海洋渔业产量减少;(2分)市场需求增大;(2分)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

(2分)

影响:

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2分)

(4)赞成理由:

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4分)

不赞成理由:

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评分细则:

(1)

得分点

参考【答案】

关键字词

关系

操作

1特定生长环境

1(大盐湖)属于内陆盐湖(3分)

并列

共3分

任答对要点中的两个得分点即可得6分

②(大盐湖)为高盐水湖(3分)

(大盐湖盐度高)

2食物丰富

③注入该湖的河水营养物质(3分)

食物丰富

并列

共3分

④适合藻类等卤虫养料的生长(3分)

(藻类丰富)

3

无水中天敌

⑤(大盐湖)无鱼类生长/鱼类稀少(3分)

无鱼/鱼少

并列

共3分

生长空间大

⑥(大盐湖)湖面广阔/湖泊大/水域宽广(3分)

湖大

(2)

得分点

参考【答案】

关键字词

关系

操作

1

①运输成本高(2分)

(距市场远/运输距离远/运输不便/运输困难)

成本高

并列

任答一点得2分,共2分

任答对要点中的两个得分点即可得4分

②需低温运输(2分)

(冷藏保藏技术不发达)

运输技术需求高

2

③主要用于观赏鱼(2分)

消费群体少

并列

任答一点得2分,共2分

④市场需求小(2分)

(市场小/水产养殖业不发达)

需求小

(3)

得分点

参考【答案】

关键字词

关系

1

(海洋)渔业产量减少(2分)

(捕捞生产量减少)

渔业产量减少

并列

任意一点2分

共6分

2

市场需求增大(2分)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需求增大)

市场增大

3

(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2分)(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进步/科技发达)

养殖技术

4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

交通/保鲜

5

对卤虫需求量增加(2分)(市场需求增大)

卤虫需求增加

并列

任意一点2分

共2分

6

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量发展(2分)

(卤虫业专业发展,分工合作/出现卤虫养殖、捕捞、运输、销售等产业链/促进(卤虫)相关产业发展/(卤虫)产业规模增大),出现新型卤虫捕捞技术

卤虫产业发展

(4)

得分点

参考【答案】

关键字词

操作

1

卤虫资源丰富(2分)

(卤虫产业高)

适宜发展卤虫捕捞业的区位

并列

每点2分

共4分

赞同的前提下任答2点得4分

2

市场需求大(2分)

(需求大/市场广阔)

3

技术成熟(2分)

(经验丰富/技术进步/科技发展/技术完善)

4

经验价值高(2分)

(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生产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将资源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化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发展卤虫捕捞业带来的有利影响——经济效益

5

增加就业(2分)

(提供工作机会/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困难)

发展卤虫捕捞业带来的有利影响——社会效益

4.(2013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

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

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

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

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6分)

37.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 本题以维多利亚湖中鲈鱼的引入、繁殖为背景,提供区域位置图,考查鱼类引入、繁殖的影响因素,以及鲈鱼引入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获取信息、空间定位能力,以及运用知识阐释、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1)本题关键信息:

阻碍、游入、自然原因。

阻碍鱼类游入湖泊的自然原因一般可从地形、水系角度分析。

图中信息显示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高原上,海拔约1134米,与尼罗河上游之间联结水道少而多瀑布。

则河流与湖泊间连接河道少而落差大是阻碍鱼类游入的主要自然原因。

(2)能在湖中迅速繁殖,说明维多利亚湖有适于鲈鱼生长的条件。

文字材料提示鲈鱼是体型大的肉食性鱼,而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丰富,可提供丰富的饵料,利于鲈鱼繁殖;湖泊空间远大于河道,利于体型大鱼类的生长繁殖。

(3)注意要从对原有鱼类资源和捕捞业两个角度分析。

鲈鱼是体型大的肉食性鱼类,必然会以原有鱼类为食,造成原有鱼类资源的破坏;鲈鱼快速繁殖,可开拓捕捞业的新领域。

(4)地理现象或事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包括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

结合文字信息“鲈鱼经捕捞、加工后销往欧洲”,可得出答案。

 

评分细则

评卷规则

(1)标准答案:

(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3分)。

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3分)。

其他答案:

①答“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得3分)。

②答“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得3分)。

③答“湖泊海拔高,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得3分)。

④答“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得3分)。

问题答案:

只答出“瀑布阻挡”(得1分)。

错误答案:

①答“水从维多利亚湖流入尼罗河”(得0分)。

②答“尼罗河鲈鱼不能够逆流进入维多利亚湖”(得0分)。

(2)标准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3分);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分)。

其他答案:

①答“维多利亚湖生存空间大”(得3分)。

②答“饵料丰富”(得3分)。

③答“鲈鱼的食物丰富”(得3分)。

错误答案:

①答“水温适宜”(得0分)。

②答“鲈鱼有适宜的环境”(得0分)。

(3)标准答案: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3分);(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3分)。

其他答案:

①答“导致一些鱼类灭绝或生物多样性减少”(得3分)。

②答“影响当地渔业发展”(得3分)。

问题答案:

只答“鱼类减少”(得1分)。

错误答案:

①“渔业”写成“鱼业”(得0分)。

②答“捕捞业发达”(得0分)。

(4)标准答案:

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3分);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3分)。

其他答案:

①答“增加收入,发展经济”(得3分)。

②答“扩大就业”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得2分)。

问题答案:

①只答“发展社会经济”(得2分)。

②答出“增加收入”(得2分)。

错误答案:

①答“提高生活水平”(得0分)。

②答“改善饮食结构”(得0分)。

规则1 自然地理,按“理”得高分

如第

(1)题,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关键抓住“阻碍”是什么?

结合题干维多利亚湖的海拔高度及图示湖泊与外界的河流连通特点即可得出结论。

规则2 准确运用描述特征的地理术语组织【答案】

如第

(2)题,首先明确鱼类生存需要的环境特征:

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饵料;然后结合维多利亚湖具体特点整理结论。

规则3 在回答影响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全面,既要分析有利影响,又要分析不利影响

如第(3)题,回答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渔业资源及捕捞业影响时,结合鲈鱼生活习性知其会使一些原有鱼类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对传统捕捞业造成冲击,但也会出现新的专门捕捞业。

规则4 科学进行知识迁移,全面回答问题不失分

如第(4)题,分析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可借鉴类似我国改革开放,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理解。

5.(2014新课标Ⅱ卷)(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22分)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

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8分)

5.【答案】 (22分)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气温低,蒸发量小;(2分)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2分)(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分)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3分)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分)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2分)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2分)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2分)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2分)

【解析】 本题以西西伯利亚平原为背景,考查沼泽的成因、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及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原因。

(1)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因为题意要求“分析”,故要写清因果关系。

(2)影响泥沙含量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的地形、植被、土质状况等因素。

图中显示了两河流经地形区的差异。

叶尼塞河由高原流向平原,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侵蚀强,河流含沙量大;而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区,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影响鱼类资源丰富与否的原因主要从水温高低、营养物质多少角度考虑。

鄂毕河注入北冰洋,河口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河口结冰时间长,冰层厚,活动空间小,鱼类成活率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沼泽植物吸收,很难到达河口,不利于河口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纬度高,冰层厚,营养物质和饵料也较为贫乏,不利于鱼类成活。

6.(2010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答案:

(1)答案要点一:

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

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

理由:

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

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归纳、运用、迁移能力。

(1)问,读图即可总结出答案。

(2)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热量、水源、土壤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技术等)。

第(3)问,首先要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答案要符合当地实际。

7.(2013广东卷)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爪哇岛附近海域是世界上发生________、________灾害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灾害有可能引发破坏性极大的海啸。

(4分)

(2)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6分)

(3)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6分)

(4)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8分)

7.【答案】 

(1)地震 火山

(2)原因:

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3)原因:

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众多,饵料丰富。

(4)措施:

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解析】:

(1)题,印度尼西亚是地处世界三大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2)题,爪哇岛地处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加之周围水域面积广,水汽充足,且地形复杂,所以多雷雨。

第(3)题,印度尼西亚岛屿众多,海域广阔,且位于热带地区,热量条件优越,海洋生物生长速度快;众多河流河水汇入海洋,给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饵料,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与生长。

第(4)题,爪哇岛地形崎岖,降水丰富,发展种植业应注意兴修水利,防治水土流失;爪哇岛土壤肥沃,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结构;由于印度尼西亚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水平偏低,商品意识不强,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意识和产业化水平,走产业化之路。

8.(2016新课标Ⅰ卷)[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8)。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

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8.答案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虾池在陆上,附近有农田和村庄,引海水养虾,海水渗漏会导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含盐量增加,废水经地表排放还会造成污染。

审题方法 本题的“题眼”是“陆上”“高位养虾池”,在引海水和排废水时会产生渗漏,由此推出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9.[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2014新课标Ⅱ卷)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

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

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9.[答案] 可能原因:

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

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 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动物模式题组

1.(2017衡水中学全国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火地岛西部植被茂密,以温带阔叶林为主,东部为温带草原和荒漠,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

位于火地岛南部沿海的鸟斯怀亚港是南极科考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都会有上千的科考和捕虾船队集结于此一南极磷虾为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从中将初级生产而来的能量转化,来维持其生命活动。

磷虾的成体适宜在低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0.64摄氏度~1.32摄氏度,如果温度大于1.80摄氏度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

下图所示即为南极磷虾分布及火地岛周边洋流示意图。

(l)说明造成火地岛东西区域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6分)

(2)分析南极洲大西洋西部沿岸磷虾分布区域面积大、数量多的原因.(10分)

(3)某远洋捕虾队从乌斯怀亚港出发欲前往图中甲海域捕获磷虾,推测其途中可能遭遇的主要闲难。

(6分)

1.

(1)①火地岛岛上山脉阻挡西风,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形成温带阔叶林景观;②东侧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较干,形成温带草原和荒漠景观。

(每点3分,共6分)

(2)①该海域有南极环流与西风漂流流经,海水扰动带来海底大量无机盐分;②该海域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磷虾提供充足的食物供应;③该海域受西风漂流和巴西暖流的能量交换影响,形成适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