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335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

历史与课堂共生,毁灭就在一刹那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个人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进行查阅资料的方法和渠道有限,对圆明园没有充分的认识,对这段历史更是不了解,那么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无与伦比,激发学生的历史耻辱感和爱国情怀就成为我第二课时设计的难点之一,其次就是本文在描写圆明园时语言文字优美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不自觉的为之动容,那么我如何让学生在孕育的同时学习语言文字呢,这便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难点之二。

经过借鉴和思考,我决定在课堂上“演绎”历史,让历史与课堂共生,毁灭就在一刹那间。

圆明园的建造与修缮长达近两个世纪,这样的宏伟巨作就设计在课堂的前半部分,在朗读和感受之中体会圆明园的叹为观止,之后一转折在老师的讲解下借助一把大火的图片和《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使得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从圆明园的美丽幻境中回归历史现实,当学生们再读课

宏伟?

生:

因为圆明园在中间

(学生有些支吾说不明白)

师:

那用你们的读书声告诉老师你们的理解好吗?

生:

读这句话。

师:

这样被无数的小园捧起的圆明园,这样俯瞰之下脱颖而出的圆明园,这样独占鳌头的圆明园气派不气派,宏伟不宏伟?

(气派,宏伟)

师:

那么请你们读出圆明园的气派,读出圆明园的宏伟。

——生齐读。

2、走进圆明园的“无与伦比”

(1)内容美

师:

这样宏伟的建筑里面都有些什么呢?

出示PPT

圆明园中,有(),也有();有象征着(),也有象征着()。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如,海宁的(),杭州西湖的()、(),苏州的()等。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

园中不仅有(),还有()。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生低头找课文

指名说(一个一个的说)

老师点拨:

宫殿——高大;亭台楼阁——小巧;大小相间

买卖街——动;山乡村野——静;动静有序

各地名胜——仿;诗情画意——造;仿造结合

民族建筑——中;西洋景观——西,中西合璧

【板书:

大小相间,动静有序,仿造结合,中西合璧】

师:

这样“大小相间,动静有序,仿造结合,中西合璧”的圆明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

它真美

生:

宏伟

生:

漂亮

师:

你们的意思老师理解了,老师教你们一个词“无与伦比”——板书

师:

同学们插上你们想象的翅膀读一读这美轮美奂的圆明园。

生:

自由读

指名读

生1,

师:

他读得有没有把你带进去?

(生:

有,没有——老师把说“没有”的同学叫起来再读,这个学生读得流利更好些)

师:

我们一起进入圆明园的幻境中,齐读。

(2)文字美

师:

同学们这里的景美,文字也美。

请你细细的默读第三自然段,在语言文字上发现美了吗?

生:

运用了四字词语。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

生:

运用了排比,有···也有····有···也有···

师:

排比,四字词语,对仗工整。

这样文字工整,用词恰当,适当的运用排比,不仅使文章显得工整而且描写的也更加美轮美奂。

美的景物要借助美的文字来表达。

师出示PPT把排比句,对仗工整的地方标出,让学生再齐读课文。

——效果更好。

(3)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

3、参观圆明园的“奇珍异宝”

师:

这样无与伦比的圆明园中有哪些宝贝呢?

生: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师:

想不想看看这些奇珍异宝?

——想

出示PPT

师:

同学们看到这些稀世珍宝,你们的读书声是不是可以告诉老师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

生读

师:

同学们呢,你们再认真看一看这段的结构是什么结构。

生:

这里运用了“不但····而且····”,“上自····下至····”“所以····”

师:

这些连接词使文章更加流畅。

那从结构上来看呢?

生:

这段第一句是过渡句。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不太注意结构,老师提醒大家结构的种类,然后学生一起说出了本段的结构)

师:

三句成段却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使用了过渡句,虽然文字少但是写作方法巧妙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师小结:

文章运用这些优美的词语,这些恰当的句式,将一个众星拱月的、无与伦比的、拥有奇珍异宝的圆明园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旷世杰作就在你的国家,就在离你不远的首都北京,就在中国,就在北京,同学们你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吗?

(骄傲)为此而感到自豪吗?

(自豪)“所以我们说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

”(师出示PPT学生齐读。

读得很有气势。

过渡:

师: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到漫步圆明园内?

(生大声回答“想”)想不想流连其间欣赏天南海北的中外风景名胜?

(生大声回答“想”)

但是,我们再也不能漫步园内,再也不能流连其间,因为1860年的一把大火烧毁了我们无与伦比的圆明园,一把大火烧毁了我们中国的旷世杰作,一把大火烧毁我们中国的奇珍异宝。

(板书:

一片灰烬)出示PPT一张大火的图片,和《火烧圆明园》一分钟的影像视频

四、毁灭的大火,爱国的热情

1、愤恨之情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告诉大家你是带着什么感情来读这一段的,哪些词句让你不禁产生这样的感情。

生:

自由读

生:

愤恨,憎恨。

师:

哪些词让你不由的产生这样愤恨之情?

生:

闯进、凡是、统统、任意

师:

同学们你们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吗?

(一样)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

生齐读。

2、勿忘国耻

师:

同学们读到最后一句话时,它与文章中的那句话相照应。

生: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

不可估量什么意思?

我们损失了什么?

生:

不可估量——

生:

损失了财物

生:

损失了园林

生:

损失了尊严

师:

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这课文的题目,你将怎么读。

生1读——为什么这样读——生1带着惋惜之情

生2读——为什么这样读——生2带着愤怒之情

师:

同学们为什么我们会损失这无与伦比的世间杰作,为什么我们会被人任意掠夺,为什么我们只能手握空拳自流泪,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软弱,因为当时国家的衰败。

请同学们记住历史的教训,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欲要课堂上有气氛,欲要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老师要首先带着那种文本的氛围去上课,老师要先进入情境。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再一次的感受了这句话的道理。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依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一遍一遍的读课文,越读越被文章所感染,越读越能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巧妙,所以当我带着这样的体会站在讲台上,课堂气氛已经存在了。

当我带着孩子们一次次的读课文,一次次的品词析句,我的情绪跟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不断高涨,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下我的语言语调又在感染着孩子,就这样师生共同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我不惜用了课上很长时间来分析2、3、4自然段就如同圆明园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建造一样,圆明园的杰出也在于它时间的悠久,孩子们情感的积淀也是需要时间来层层递进的,因此当孩子们读过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当孩子们了解到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由得发出惊叹的唏嘘声,当我向孩子们发问想不想到圆明园走一走,想不想看一看这圆明园的时候,孩子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由衷地发出了肯定的回答。

然而,当我的话语一转折,当我出示那张一场大火的图片,孩子们张大了嘴没有了声音,但孩子们看完那短短的一分钟视频,回头读课文的时候,真的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心中的那份愤怒,或许在课上他们没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的读书声足以说明一个孩子的内心的愤怒。

同时,我在课堂最后安排了一个个性化的阅读,就是对文章题目的解读,依旧是让孩子们用读书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孩子们的不同解读代表了孩子们自己的阅读体验。

愚以为语文课就是在老师的正常教学设计下,依照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给孩子们适当的点拨,至于对文本的终极解读是属于学生的,属于课堂上没一个孩子,或许他们是相同的,或许是多样,但一定是“言由心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